“帝师”康有为是不是有点小气!
顺时针研习历史,逆时针解毒世界
微信公众号:历史研习社
原创-N0.1126
作者:霍小山
审核:任逸飞 编排:慧
电视剧《走向共和》里,曾拍摄了一段孙中山去拜见康有为的剧情。剧中,还没有留胡子的青年孙中山以十分谦逊的态度,自报家门:“医学博士孙文,拜见康先生。”
不料只引来康有为冷淡的一句反问:“医学博士?”其他的康门弟子也都哄堂大笑——因为在大清国根本就没有医学博士这个概念。随后孙中山与康有为展开了如下的对话。
▲《走向共和》剧照
孙中山:大清国人人有病。
康有为:什么病?
孙中山:愚昧之病。
康有为:愚在何处啊?
孙中山:被奴役着却以为自由着,从来不知道平等为何物,不知自爱也不懂爱人。一句话,奴才不知道自己是奴才。
康有为:病根何在?
孙中山:这就多了,四书荼毒生灵,五经钝化人心,三纲生产奴才,五常捆绑性情,这是文化之病;普天下之大众,食不能果腹,衣不能暖身,而王爷大官,骄奢淫逸,盘剥不止,这是经济之病;所有这些病症都是一个总病根,那就是政治之病——华夏四千年的专制之制。
康有为:开个方子试试。
孙中山:走向共和!
康有为:这方子,有几味药啊?
孙中山:思想之药三味,自由、平等、博爱。制度之药三味,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
孙中山讲着讲着就走到了康有为的讲桌前,并且越讲越嗨,激情澎湃,唾沫横飞,下面的康门弟子们都流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不得不说,这些演员演得都很卖力,对得起剧组给的盒饭。
编剧和导演安排设计的这场戏,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是想让近代中国的两大进步势力的领袖有一场惺惺相惜的会面,展现历史人物的风云际遇,第二是想要表达,就算那些从未接触过共和思想的书呆子,只要一听到孙中山煽情的演讲,就能立马开窍,由此可见孙中山的演讲才能之高。
▲康有为(摄于1905年)
不过,在近代历史中,孙中山和康有为始终未曾真正谋面,上面的那段剧情,尽管精彩纷呈,却是出于一番艺术的虚构。真实情况是,自诩为“帝师”的康有为打从一开始就不愿意和孙中山扯上任何关系,这究竟是出于什么缘故呢?
作为中国社会传统的读书人,科举致仕是一条必选之路,然而康有为在这条路上却走的跌跌撞撞,别人都是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他却是五+N年高考,六+N年模拟,努力了很多很多年都没有考上举人,而他后来的弟子梁启超却年纪轻轻的就考上了举人。
康有为虽然考试不顺,但他依然自信满满,平日里自称“圣人”。当时的很多人都觉得这个人太狂妄自大,就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巅康”——这个巅不是指巅峰的意思,而是疯癫的意思。
不过,比较起来康有为还不算太狂妄,要知道,人家洪秀全连个秀才都考不上,都敢自称是上帝的二儿子,耶稣的亲弟弟。比起洪秀全,康有为的“圣人”自称虽然有点皮厚,但好歹还是个凡人。所以,凡事都要对比的看,一对比,康有为还算是比较谦虚的。
在康梁维新变法之前,医学博士孙中山在广州圣教书楼自主创业,开设诊所,悬牌行医。康有为因为喜欢看西学书籍,就常来圣教书楼买书。这圣教书楼是由一个叫左斗山的基督徒所建立,“凡属上海广学会出版之西籍译本如林乐知、李提摩太所译泰西新史揽要,西学启蒙十六种,万国公报等类,皆尽量寄售,实为广州唯一之新学书店”(冯自由著《革命逸史》之” 圣教书楼“)。
▲孙中山(摄于1900年)
孙中山见康有为常来买书,想这大叔肯定有志于西学,不如交个朋友。于是,孙中山托朋友向康有为转达了自己的交友申请,不料康有为以”圣人“自居,拒绝了交友申请,还要求孙中山必须拜自己为师。
你想孙中山当时已经是医学博士,而你康有为连个举人都不是,孙中山凭什么要拜你为师呢?孙中山当年也是年轻气盛,岂能咽的下这口气,果断拒绝了康有为的无理要求。(参见冯自由著《革命逸史》之”戊戌前孙康二派之关系“)
后来,孙中山在广州组织农学会,尝试邀请康有为和他的徒弟陈千秋等人加入。陈千秋颇有意向,但是被康有为阻止。估计康有为还记得之前那个事,心里还在堵着气。尽管康有为与孙中山两人对不上眼,但是康派那边的梁启超、徐勤、孟麦花等人都与革命党人这边的陈少白、冯镜如等人多有来往,经常在朋友圈互相点赞。
▲康有为《公车上书记》
甲午战争之后,面对亡国之危,康有为成功的说服光绪皇帝实施新政。
于是,康有为立马身价大增——起码他自己是这么认为的。他也不管光绪皇帝的意见,就自称是光绪皇帝的”帝师“,擅自夺了翁同龢的名号。他似乎忘了正是翁同龢的举荐,才让光绪皇帝知道了康有为要推荐《日本变政考》等书给他看,不然光绪皇帝根本不会真正重视这个“高考”屡次失败的差生。(参见康有为著《康南海自编年谱》)
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维新派声势大振。为了避免受到革命党人的不利影响,在康有为的指示下,徐勤等人有意与革命党人疏远,并划清界限。意思就是让朝廷知道,革命党人跟咱们维新派没什么关系,朝廷要对他们下手,可千万别株连到我们。
不料,很快政局便急转直下,慈禧太后在对革命党人动手之前,首先拿维新派开刀。百日新政失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危在旦夕。孙中山在日本得知维新变法失败的消息后,立马请求日本志士宫崎寅藏、平山周等赶到中国救出康梁等人。
▲宫崎寅藏
正如《走向共和》里所表现的,孙中山和康有为对中国和中国人有病的判断都是对的,区别只在于,二人所开的药方不同而已。最终,康有为、梁启超在日本志士的帮助下脱离虎口,来到日本避难。孙中山不愧为国父,当听闻维新派遭逢危难之时,他能抛下门户之见,不拘个人恩怨,来回奔走,救助康梁等人,这样的大度,这样的胸襟,实在是伟人风范。
然而,当孙中山派陈少白去康有为的住处友好慰问,康有为却依然沉醉在“帝师”身份的梦幻里醒不过来。他托故不见,让弟子转告陈少白,康有为身奉光绪皇帝的衣带诏(即藏在衣带间的秘密诏书),不便与革命党人交往。
这件事被日本文部大臣犬养毅听说,犬养毅就想出面当个和事老,帮两派之间消除隔阂。他邀请孙中山、康有为、陈少白、梁启超四人一起去他的早稻田寓所会谈,大家喝喝小酒,有说有笑,就会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犬养毅
不料“帝师”丝毫不给犬养毅面子,须知,犬养毅对康有为及其徒弟们甚佳优待,礼遇备至。果然,等到了约定的时间,其他的三人都到了,就康有为一个人没来,说是有其他事情,实在是来不了了。
康有为这么不给犬养毅面子,一方面是不想跟孙中山见面,一方面是认为自己是大清国皇帝的“帝师”,你犬养毅不过是一个文部大臣的级别而已,你叫我来,我就来?你给了我多少出场费?
1899年,谭嗣同的老乡和死党唐才常东渡日本,计划筹款回国发动武装起义,救出光绪皇帝,打倒慈禧太后。康有为对唐才常的勤王计划表示支持,给了他3万元经费,并许诺后续还会再捐款30万元。唐才常在横滨,经好友毕永年的介绍,认识了孙中山,二人一见如故。
期间,唐才常有意撮合孙中山与康有为联合,建立统一战线。可是,连日本人犬养毅都说不动的康有为,中国人唐才常又怎么能说得动呢?不出所料,唐才常意图联合孙中山革命党的这种行为,让康有为非常不痛快。
▲唐才常
1900年,趁着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帝逃亡西安,中国政局陷入一片混乱的当口,唐才常在汉口组织自立军,准备起事。本来万事俱备,只欠经费,唐才常一心指望康有为答应的汇款能够尽早到达,不料唐才常等到花儿谢了,康有为的汇款都没到。最终起义被迫延迟,由于消息走漏再加上其他的种种原因,自立军起义最终失败。
原来康有为怀疑唐才常已经倒向了孙中山的怀抱,自立军根本不是为了勤王,而是为了共和,于是他故意拖延汇款,令唐才常的起义计划功亏一篑。
自立军一事后,康有为领导的保皇会在海外声望大跌,孙中山的革命党反而越来越得到支持。见此情景,康有为不仅不自我反思,却想着恩将仇报,找机会把孙中山干掉。
在2014年12月17日的上海朵云轩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一批有关康有为在1904至1905年海外经历的珍贵文献完整亮相,其中有一封康有为写给他的儿子康同璧的密信,信中说:“此人(孙中山)不除之,(与我)必为大害……汝可与岳、文密谋勉厉之,穷我财力,必除之。”
▲康有为的“刺孙”信函
写这封信的背景是,1905年10月中旬,康有为通过保皇会成员的密报,得知孙中山即将到达纽约,于是他打算把“除孙”提上议事日程。
为此,康有为不只是提出指导思想,还布置好了具体方案:首先,由康同璧利用与容闳的良好关系,请容闳把孙中山约出来,在预先已安排了保皇会敢死队杀手的地点见面,立即对其实施暗杀。但如果孙中山临时改变了行程怎么办呢?康有为还制定了替代方案:“如不在纽,则跟踪追剿,务以必除为主,皇上与我乃得安。”
康有为就这么一直敌视着孙中山,沉浸在”帝师“的梦幻里不能自拔。如果说他一开始不愿意见孙中山,还有些“主义之争”的色彩的话,那此时竟然发展到要对孙中山痛下杀手,可以说已是完全被个人的私欲和偏见所吞噬了。
与康有为的举动恰恰相反,孙中山对于康有为则一直抱着善意,他始终想与康有为见面,捐弃前嫌、共商国是,让海外维新和革命两大阵营能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集聚力量,一同为建立共和民主的新中国奋斗。仅从这一点上看,康有为作为一个政治领袖,在胸襟气度上和孙中山简直无法同日而语。
▲康有为在海外
再回到《走向共和》中这场虚构的孙、康见面,就如同李敖在小说《北京法源寺》中,要让史迪威穿越时空,与康有为在美国公使馆中对话一样,这些会面在历史中尽管并非事实,但在艺术上则巧妙传达了更多的讯息,在《走向共和》这场虚构的孙、康对话中,孙中山以治病救人为比喻,论述共和、自由、民主的意义与价值,既形象生动、妙趣横生,又展现了孙中山较康有为更为超迈与远大的视野。
或许,历史上的孙、康假如真的见了面,两人的实际表现和电视剧相比也不会差太多吧。
参考文献:
康有为:《康南海自订年谱》,台北: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二辑)。
冯自由:《革命逸史》,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桑兵:《孙中山的活动与思想》,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霍小山专栏
♦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哦 ♦
历史研习社出品 未经授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