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海宁路小笼馆里谈乡愁

2017-05-22 老周 老周望野眼

熟悉的朋友都知道我是无锡人,虽然我们家来上海已经三代了,但和老家无锡还是血肉相通的。别的不说,在家里都说无锡话。当年家里老辈还在的时候,那口无锡话可以作为文物保留下来了,那是真正的“无锡民国范”,如假包换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口音,到了上海几十年,乡音难改。和口音一样执拗的,是口味。虽然生活在五方杂处的大上海,吃口上和弄堂里的宁波人、崇明人、苏北人……进行了深入了交流,餐桌上多了很多各地口味,我们也很爱吃。但最主要的,还是无锡口味。不过油、只用水,用大量冰糖煨制出来的红烧肉,爆腌以后汆水再蒸的青鱼段……这些菜的口味和上海决然不同,算是作为一个无锡家庭在上海最后坚守的防线。如果要说有什么食物可以作为无锡的代表,我想非无锡小笼莫属。无锡小笼用酱油和糖(考究的用红烧肉的汁)拌馅,在馒头家族中独树一帜,和上海的南翔小笼完全是南辕北辙。喜欢的,就很喜欢了。不喜欢的,听到名字就会摇头。上海的无锡小笼馆不多,正宗的更是屈指可数。无锡有名气的熙盛源在上海有分店,但远在丰庄路途太遥远。距离比较近,而口味还能触动人乡愁的,北海宁路有一家。


北海宁路


北海宁路,顾名思义在虹口海宁路以北。路很短,目测大概四五百米样子,从西到乍浦路,东到吴淞路,仅此而已。虽然我们家虹口有亲戚,海宁路乍浦路这一带小时候经常来玩,但北海宁路却很少去,那时候基本上就是在国际、胜利和解放三家电影院附近转悠。发现这家无锡小笼馆,是我的好朋友虹口的老土地杨大哥的介绍(关于杨大哥的事迹,可以参看我写过的一篇七浦路:去老上海的法院隔壁喝杯茶,点击蓝色字体可看)。初次尝试就觉得惊艳,所以就一再前去捧场了。说起来,这家的小笼还不算特别正宗,馒头比无锡的要小一点,还是加了肉皮冻,所以一口咬下去汤水更足,最主要的是甜度,如果用十分制计算,无锡小笼甜度算十分的话,这里顶多六七分。但对我来说,这已经足够足够了。双休日的中午,很多时候我会从家门口坐一辆17路公交车,坐到海宁路乍浦路,穿过红绿灯就到了这里,这比坐高铁回老家可方便得多了。


北海宁路的小笼


北海宁路去的次数多了,慢慢看到他的变化。好像海宁路沿线被列入了北横通道的动迁范围,路南到海宁路中间的三角地带,一个星期接一个星期,我看着他慢慢地动迁、拆除,到现在成了一片瓦砾。市政建设的规划我不是很懂,这里会成为建筑?还是成为马路?我不太清楚。而北海宁路拆了一边,这条马路的名字还会不会保留?我就更不知道了。这天我凑巧又到这里吃小笼,趁着阳光正好,我走了走,看了看,拍了拍,一些拆完以后残存的。


北海宁路街景


北海宁路和乍浦路、海宁路相交处,最有名的就是当年以放映艺术电影闻名的胜利电影院了。这是胜利电影院1985年的旧影


上个周末在差不多同一位置拍摄的胜利电影院旧址。电影院老早就不营业了,本来还有动漫城、娱乐城、游戏机房、各种麻辣鲜香的所谓“时尚料理”……现在这一块只剩下这一幢孤零零的建筑,我猜可能是保护建筑不大好动,最后总会有个解决方案——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而已


一张网上看到的老照片,虹口杂粮商店,注解说是在北海宁路吴淞路口,老虹口应该知道吧


北海宁路残留的半边,房子还是很挺括的,就是年代久远缺乏修缮,住的人家也多,所以破了,残了,蒙上了一层灰


想起那句歌词:“当初的喜帖金箔印着那位他,裱起婚纱照那道墙,及一切美丽旧年华,来日同步拆下……”


北海宁路70号,门牌号码是老的,“号”是繁体字


64号,一幢细节非常精致的老建筑,吸引了我的目光


正好有位阿姨进门,我这个陌生人就尾随而入了,幸亏阿姨的警惕性不高,并未盘问我的来由……


拼接精美的地砖


火表,无数的火表……


街面房子都成了餐厅,有厨师厨工出没,想必是后厨了


柱头,和挂着的一口铁锅


走廊


镂空的门头


从一张上世纪四十年代的老地图上查到,此处原是联合勤务总司令部的交通器材燃料储运所


北横通道新建工程虹口段房屋征收项目办公室就在北海宁路


办公室所在的弄堂幽深而寂静,却被我发现一处有意思的所在


日升月恒,这块匾不知有何来历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也是这样吧


北海宁路的好好栗子店非常有名,不过现在不是栗子的季节,店家在短期招租


一张当年好好栗子总店的老照片,看看排队的长度就知道火爆程度了。好好栗子总店原来是开在马路对面的,那一侧现在已经拆除了


海军东海宾馆,据说这幢老建筑也是有历史的,抗日战争期间好像曾经是日军的某个机关,但具体情况如何我没有查到


海军东海宾馆内景


短短的北海宁路


从海宁路吴淞路的立交桥俯瞰北海宁路,远处是拔地而起的高楼,近处是忙碌施工的场景


当年的北海宁路,算不上繁华却也并不寂寞。在城市不断升级的过程中,总是不断地产生新的乡愁。高楼大厦,还有沉寂的大地……那些或者伟岸,或者挺拔,或者别致,或者豪华的建筑,所有一切的一切加起来,在我看来,也许都比不上人的味蕾。就像我们家从无锡来到上海,粗粗一算也有八十年代的光景,一代又一代,上海变了那么多,我们也从上海的外来者成了“上海人”,甚至老辈说的“博物馆无锡话”都要失传了,但无锡人的味蕾,还是会把我带到北海宁路,即将消失的北海宁路。无锡小笼吃得多了,我的好朋友肖恩、汪老爷,他们也喜欢来这里尝尝无锡口味,但他们终究不如我忠实,他们喜欢虾肉馄饨、蟹粉小笼,还喜欢和老板娘聊聊天,什么动迁黑幕,流氓阿飞……而我,对那些并不关心,我的标配是一客八只小笼,外加一碗蛋皮紫菜汤,一口咬下去,肉汁充盈口腔的那一刻,我似乎回到了无锡,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无锡,民国时代的无锡,早已不存在的无锡。上海?管他呢。


最近发的几篇推送:

飞行器里的好小伙:一部火辣的冒菜电影

世界上两个造物的每一次相遇都是一场相互撕咬

520,路过甜甜蜜蜜的甜爱路

复兴公园乘电马的奇幻记忆

关于复兴公园旋转木马的补记


如蒙赞赏,不胜感激。可以长按识别一下二维码直接转账打赏:


欢迎扫描或长按以下二维码关注“老周望野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