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闲话究竟还能传承下去吗?
上海闲话还能不能传承下去?上海人很焦虑。得知今天下午上海图书馆的“微阅读”活动请来滑稽戏作家徐维新和著名滑稽表演艺术家钱程做嘉宾,我忙里偷闲赶紧跑过去听讲。捧场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想听听他们对传承保护上海话到底有什么真知灼见。
作家、曲艺评论家徐维新,《性命交关》等滑稽戏的编剧,上海滑稽剧团学馆馆长、《上海故事》杂志主编……总之,上海滑稽理论界的泰斗
活动主要是为徐维新老师的新著《上海绕口令》作宣传,但流程就太精彩了。徐老师引经据典,从《诗经》讲到唐诗,从赵元任谈到袁一灵,上海话绕口令的来龙去脉说得一清二楚。滑稽界大师到场,现场演出自然少不了。钱程老师几位徒弟,个个基本功扎实,《金铃塔》等传统段子被他们推陈出新,引得听众如痴如醉。不过对我来说,这次活动最主要的还是听几位老师讲上海闲话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一堂讲座,也是一场演出,喜欢上海说唱的听众大饱耳福
更为难得的是徐汇区天平街道为滑稽和上海话的传承,做了大量的工作。讲座还请了很多小朋友,他们有的是小学生,有的甚至只是幼儿园,但他们表演的节目非常精彩,市井叫卖、独脚戏……说来都是得心应“嘴”。尤其让人叹为观止的是一位读小学的小女孩,竟能表演沪剧《星星之火》中的贯口,很长的一段绕口令,气息不乱、口音不错,观众席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为小女孩的精彩表演由衷折服。
沪剧《星星之火》中的贯口表演,引来观众席雷鸣般的掌声
徐维新老师精心安排了和听众的互动,由他念“不标准”的上海话,听众来“捉班头”。我看了眼听众的年龄构成,内心感受复杂。听众的水准是很高的,无论是尖团音还是入声字,他们说得都很流利。但对上海话感兴趣的,老的老,小的小,中青年听众少了点。来表演的小朋友,相信是经过精心挑选和认真的排练,但在上海滩上,能表扬这样水准上海话节目的小朋友有多少呢?有没有几百个?他们的星星之火,能够燎原吗?徐维新老师和钱程老师,一位是文联委员,一位是政协委员,他们都有自己的渠道和方法为上海话的传承大声疾呼。徐维新是学院派,推出很多著作。钱程在观众中有影响,而且笔耕不辍,政协交提案、电视里表演节目、还写了好几本上海话的专著,他们的付出是值得尊敬的,但仅仅靠他们鼓与呼,果真能挽狂澜于既倒吗?
徐维新主编的《上海绕口令》
经过钱程老师的努力,很多社区提供平台让滑稽戏等地方戏曲走进老百姓的生活,还有一些学校让上海话走进了课堂。但就我个人的观察,上海话的式微似乎是大势所趋,很难看到复兴的希望。电视、网络,全都是普通话的天下,中小学校的小朋友,即使父母都是上海人,他们彼此之间交流的语言也是普通话。有些执拗的上海人像堂吉诃德那样坚持说自己的母语,但他们的生活不方便是事实,买东西营业员听不懂,点菜服务员不过来,这样的状况,靠几位老师搞几场活动,就能得到扭转吗?
上海话的困境,靠几次座谈能改变吗?
听完讲座出得门来,接到一个骚扰电话:“先生,您家宝宝有兴趣学英语吗?…”一阵秋风吹过,我想上海话的传承和发展,其实并不是没有办法。上海话难吗?也许有点,但上海话能比英语更难吗?能比奥数更难吗?需要像学钢琴那样付出那么多的时间吗?想必是不如吧。为什么那么多的孩子趋之若鹜地学英语、学奥数、学钢琴,却没有人愿意学自己的母语上海话呢?我们国家的国情,只要相关部门重视起来,没有办不成的事,办不成,就是不重视。怎么重视呢?我想,要其实很容易,只要像英语、奥数、钢琴,或者书法、美术、体育一样,推出一个标准的考级教程,一级到九级,再搞几个这杯那杯,小孩子考出一定的证书来,不用多,中考加上五分到十分,只要五分到十分够了,我相信什么学而思、什么昂立教育,马上会提供上海话家教。孩子的家长无论是北京人、东北人、安徽人,还是广东人,尖团音和入声字完全不是问题,上海话绝对可以登堂入室代代传……
最近我还写了
苹果手机打赏专用(打赏请留言):
欢迎扫描或长按以下二维码关注“老周望野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