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秩如歌 · 兰台叙 | 郭树银:初心不改忆峥嵘
人大信管网络新闻中心出品
| 编者按
尖山星海,梦里常相见;
恩师同窗,心中犹感念。
同舟共济,初心如一;
相会母校,拳拳深情。
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档案学院)70周年院庆,特别推出“兰台叙”校友访谈栏目,对话各界校友,一同聆听他们的成长故事,一同感受他们的赤子情怀。
校友介绍
郭树银,1965—1970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档案学专业。曾任中央档案馆副馆长、国家档案局副局长。出版论文集《论档案工作若干问题》。
结缘人大幸相逢
我是从农村出来的孩子,是农民的孩子。陕北,是当时陕西最穷的地方之一,那里除了山坡就是山坡。我的家在山沟里的一个小县城——榆林市下面的吴堡县,就在黄河边上。吴堡虽然地方小,名声却不算小,好几位名人都出在这。写《创业史》的作家柳青,主持修青藏公路的老将军、彭德怀的老部下慕生忠,都来自吴堡县。还有一位民歌大师,唱《赶牲灵》的张天恩。
陕北的自然条件太差了,解放以后一直到文革都吃不饱。物产实在有限,土豆、小米、白菜、萝卜、红枣……有限而单调的物产,不够养活这片土地上的人。我家有自留地,种点菜,种点麦子、谷子、杂粮。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排行老三,有一个姐姐、一个哥哥。我从小放羊、养猪、养鸡。农村的孩子就是这样,从小就得干活,每天放学回来要帮家里干活。可即使是干活,也没得吃。
我的童年,就在这沟沟壑壑里展开。我是郭家沟的,小学就在家附近的太平寺小学。毕业后去县里念中学,中学叫任家沟,也是山沟里的一个学校,初高中上了6年。1965年中学毕业,准备高考。
考上人大,是一段会逢其适的相遇。我们山沟里的学生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外面的世界、天下的大事,都遥不可知,更不要说高考考哪、考什么专业这种具体而细致的问题。所幸有一位好老师,就是我们的班主任。班主任对每个学生都进行了解,按照大家平时的情况给大家建议。具体到我,老师说按照你平时的实力,你应该考一个好学校。班主任把大学名录拿过来看,那时大学名录第一个就是中国人民大学,班主任说我就做主给你报中国人民大学。因为我喜欢历史,于是就报了历史档案系。
没想到竟然考上了,也是和人民大学有缘。录取通知书是辗转才收到。当时录取通知书是先发到学校,学校再通知各个学生。那个时候放假了,学生都回家了。学校就给我们公社打电话,公社再通知到我。这种幸运,在高考那一年不单单属于我一个人。那一年,全校一共33个高中毕业生,考上各类学校将近30个,是整个榆林地区的第一名。也许是老师教得好,也许是我们大家因为家庭状况都不好,要争口气。现在回想起来,我挺幸运的。如果不是老师帮忙做主的话,来不了北京,来不了人大。
特殊年代的“冒牌生”
被特殊年代裹挟的青春,有太多无奈。个人生活与宏大历史的碰撞下,一切都显得匆忙而慌乱。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里,成为了一个“冒牌”的人大毕业生。这虽是玩笑话,却也是事实:1965年考入人大,1966年“文革”就开始了,应该1969年毕业,拖至1970年分配工作。
刚进校的入学教育,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山沟里的中学生一下到了北京,完全是进入了一个新天地。再到中国人民大学这样有名的高等院校,感觉什么都是新的。校区在西郊,入学教育是学校开大会、作大报告,还有系里面开会、座谈。听老师们讲中国人民大学一路走来的历程:从30年代的陕北公学,一直到华北联合大学、华北大学,再到1950年成为新中国第一个正规的新型大学。校长吴玉章,是德高望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系主任吴宝康,也是老革命。那时国家委托人民大学一定要把档案专业办好,国家档案局全力支持。听到这些,当时就发自内心地想,学校有这么光荣的传统,我能够上这么好的大学,实在是荣幸、幸福。时隔多年现在回想起来,进中国人民大学这个选择是非常正确的,选档案专业也是非常正确的。
学校环境好,生活条件也好。我们从农村来到人大,吃得好、住得好。那会有助学金,像我这种农村来的孩子,能拿到十九块、二十块的样子,孤儿或是家里有重病人这种特殊情况的,能拿到二十多块。一个月伙食费是六、七块,有鱼有肉,吃的是大米饭、白面。
良师的语重心长,影响了我的一生。系主任吴宝康很关心我们,他在入学教育时讲:“你们这些学生要好好学习,将来毕业以后到工作岗位,必须把党的利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这点你们千万要记住,否则你们也搞不好档案工作,也搞不好其他工作。”这句话给我印象很深刻,掷地有声的话语,令我受益终生。
可惜遇上特殊年代。上课只上了一年,学了外语、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等公共课,以及中共党史专业课。后来就进入了非常时期,一直乱乱哄哄,老师和学生就都在一起了。1968年开始,就是劳动,所有的老师学生都去。先到海淀区的西北旺劳动半年,种菜,后又到东方红炼油厂做工,又是半年。
到1969年毕业,拖到1970年分配。我想,去哪都可以,服从组织安排。于是我就到了青海,一去就是十年。人生的轨迹被时代偏转,选择虽然身不由己,但发自内心的真诚与坚定从未改变。
十年坎坷风雨多
高原的风吹云涌,见证了我的那些年。去青海有两个名额,和我同行的,是我的同班同学董永昌,他是上海人。我们被分到了化隆,在山区里,是海拔3000多米的一个回族自治县,有汉族、回族、藏族、哈萨克族很多少数民族。初到时,有各种不适应。这样高的海拔,高原反应是肯定的。处在高寒山区,生活环境也差,挨饿是经常的事,平时只能拾牛粪当柴烧。再加上当地人说话也听不懂,条件确实艰苦。
我们一开始都在县革委会,我在办事组,他在组织组。县革委会后来改成县委,我在县委办公室,主要就是起草文件、抄抄写写之类的工作。在人们的印象里,人大毕业的学生肯定擅长这些。
十年坎坷,一路风雨。我什么都干过,就是没干过专业相关的事。县里的工作延续了六年,后来我被调到西宁市卫生局,做行政工作,又是四年。
好在没有多久,国家的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我的生命之舟也开始了新的航程。1980年,我终于从青海回到北京。回到北京,得自己找单位。我联系上了当年的系副主任刘正业老师,刘正业老师这时已经是人大二分校的校长。他听说我回来了,马上同意接收,我就到人大二分校工作了一段时间。
说来凑巧,学校隔壁就是国家档案局。1979年刚刚恢复的国家档案局,那时正需要档案专业的人才。有关领导和人事部门听说我学档案又是人大毕业。于是1981年,我调到了国家档案局。这说明人大在社会上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力,我是沾了母校的光。
回到北京的时候,我已经35岁了,专业上可以说是那时重新开始的。因为被认定为科班出身,所以到了国家档案局以后,平时开会遇到讨论文件或是讨论问题,大家都让我先说观点。其实我也是“赶鸭子上架”,现学现卖。于是,参加工作之后的边干边学,拼命学。
初心不改忆峥嵘
作为农村出来的孩子,如果没有共产党,我连中学都上不了,更不要说上大学,因此要感恩。我们学了专业也好,学了文化也好,要知道报效国家,为人民做一点事。
从1981年进入国家档案局,我一直工作到了2012年。从事档案工作这么多年,什么都干过,有的已经淡忘了,但有的还留在记忆里。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事。一个是1987年国家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这是我们国家发展档案事业的根本大法。《档案法》的颁布实施,是档案工作诸多改革中最重大的事件,标志着我国的档案事业开始走上了依法治档的轨道,对我们国家档案事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那时我在局里就是从事档案的政策法规相关内容的工作,所以这件大事对我的工作具有很特殊的意义。有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法律武器,开展工作就有了保障。只要好好干,就一定能够把档案工作干好。我到现在回想起来,那一段时间真是轰轰烈烈。
另一件事是1996年,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在中国召开,这也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召开国际档案大会。王刚同志当时是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兼任中央档案馆馆长、国家档案局局长,他给我布置了一个任务:关于大会的召开要为《人民日报》起草一篇评论员文章。我就和我的同事们连夜起草了文章,人民日报后来发表,反响很好。那次会议很成功,王刚同志当选为国际档案理事会主席,我作为工作人员忙上忙下。会后我和王刚同志去英国访问,王刚同志介绍了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在中国顺利召开的具体情况,大使馆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据说业界评价,在北京开的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是最好的。
工作这些年,我写过很多专业领域文章,参与过许多重要书籍的编纂。1991年,我出版了一本论文集——《论档案工作若干问题》。一共49篇文章,都是从80年代发表在各种报刊上的文章中选出来的,大体上分为档案工作、档案学研究、档案与历史研究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在后记里我曾写道:“作者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学步,在学业上也是不断学步。即使在今后,也仍然要不断学步。脚踏实地地干工作、做学问,一步一个脚印,勤学苦练,厚积薄发。这就是自己的态度。”几十年的工作里,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心念母校厚望深
这些年我一直情系人大。只要有需要,召之即来。为母校服务,尽一点责任也是我的荣幸。我如今77岁,自己觉得跟不上形势了,但总归想要尽一些校友的作用,平时也会浏览人大新闻网,关注学校的动态。
今年是中国人民大学八十五华诞,也是档案学院七十华诞了。作为一名人大毕业的学生,向学校、学院表示由衷的祝贺。如果要说一句祝福的话,那就是“铁肩担道义,发扬人大光荣传统;妙手著文章,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我也是从青年过来的,现在的青年比我们那会儿条件要好多了。我觉得现在的青年思想活跃、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正是好时候。我们那会儿各方面条件差,但是刻苦。现在的青年人,条件好、环境好、生活好,可能有的同学不一定有我们刻苦。希望咱们青年的校友,一是要学做人,就像当年吴主任嘱咐我们的那些话,人品要好,思想要好;二要学本领,专业得学好。想起我们老家的著名作家柳青说过的一句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这话对我很有启发。大学就是关键的一步,大学毕业参加工作走向社会又是关键的一步,一定要自己把握好,朝着品学兼优的目标前进。我也给年轻的校友送一句祝福的话:听党话,跟党走,学好本领为人民,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的。希望大家通过人大的熏陶,将来成为为人大争光的一员。
(郭树银自述,本次采访时间为2022年1月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和校友工作办公室负责采访,录音整理及文字编辑。 采写/纪红波 李宣谊 郑舒舒)
往期推荐
七秩如歌 · 兰台叙 | 刘越男:一流人才应学有专长胸怀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