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多一个人读哈耶克,自由就多一份保障

先知书店 近现代史论 2022-01-10


对于每个热爱自由,忧思人类命运的人来说,哈耶克的著作无疑是书架上的值得反复阅读的“镇架经典”。

一本书能够成为经典,一定具备了某种吸引人的特质,它让人一见如故,又让人常读常新。正如卡尔维诺所说:经典就是初读像重读,重读像初读。

因此,阅读哈耶克作品往往会经历三个阶段:从了解到初读再到重读——初了解其时被其人生经历与揭穿乌托邦的观点震撼,阅读时被其思想博大却备受误解而惋惜,重读时才惊见其人格与对人类命运的悲悯。

然而对中国读者来说,在了解、初读、重读哈耶克的过程中,也面临着种种遗憾——

◎遗憾一:中文世界哈耶克作品“二缺一”

众所周知,哈耶克有两个重要的身份——经济学家与政治哲学家,他对这两个领域的思考互为依托,共同指向着人类个体命运的起源和流向——秩序与价值。

但迄今为止,市面上中文的哈耶克著作,几乎全是他中、晚期的政治学和社会理论方面的成果,经济学的著作却难觅踪迹。像《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货币的非国家化》《价格与生产》等经济学著作,不是少量出版后迅速绝版,就是作为特殊年代的“内部读物”,仅有“特殊渠道”的极少数人才能看到,其中很多著作更是从未在国内发行。


◎遗憾二:原文、译作晦涩难懂

哈耶克自幼受德奥讲究哲学思辨的语言教育,很讲究细微之处的“奥妙”,加上其研究领域横跨经济、哲学、法学、政治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因此他的语言极其晦涩难懂、佶屈聱牙,连芝加哥大学法学院前院长都直言承认读不懂哈耶克的书。

加之引进翻译时,又如实“复刻”了哈耶克的文风。因而,对中国读者来说,无论哈耶克的批评、反对者,还是他的拥趸,不是读不懂就是理解错了,以致很多人对他的思想都充满着种种误解与误读。

◎遗憾三:只关注哈耶克的观点,而忽略了他的思想与人生脉络的内在关联

尽管大多数人类问题的答案,都写进了历史。但往往只有亲身经历过动荡与灾难的学者,才能深刻认识到人类自身的脆弱和愚蠢,因此很多伟大学者的学问既有超越性,但他们的学问很大程度上又他的生命历程息息相关。

哈耶克的人生,横跨近一个世纪,他见证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目睹了席卷世界的战争,更亲历过国家的几次大转型与大灾难,他对人类命运的关心,对未来世界的预言,绝不仅仅只是停留在纸面,而是有深入骨髓的体会。

哈耶克的思想脉络与他的人生脉络息息相关,只有将两者放在一起,才能“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今天推荐的《哈耶克传》与经济学家韦森老师的《重读哈耶克》,正是两本读者在了解、阅读再到重读哈耶克著作、思想过程中,填补上述种种遗憾的两本书:

从《哈耶克传》里哈耶克的人生经历中厘清他的思想脉络,在《重读哈耶克》中与韦森老师一起“重读”哈耶克,从一个“最懂哈耶克”的中国经济学学者的视角中厘清对哈耶克的种种误解与误读。

更为难得的是两本书全面独到的思想阐释,平实易懂又不失专业性的文字表达,加之传记与评述共同构成的丰富视角,初读者可以由此入门,打算重读的,读这两本也可以弥补初读过程中的种种遗憾。

然而,因种种原因,以上两本书已绝版多年,先知书店深知其价值,与各方共同努力,一并复活了以上两书,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还可选购“读懂哈耶克”七书)。


▍延伸阅读

民国的政治逻辑:历史难以超越时代的逻辑
秦晖轶事:最有思想的教授最清贫
只看“大历史”,心智难以走向成熟
沈志华、杨奎松等史学家,以确凿的史实纠正了人云亦云的讹错

傅高义:传世两个字,是我写这本书的野心

从世界看中国,需要跨过三道坎

毛泽东与梁漱溟:他们惺惺相惜,却最终分道扬镳

马勇 | 戊戌政变的三大谎言

被低估的“外因”:对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三种国际关系

从辛丑到辛亥:晚清最后十年

他用一本书把我们赶出了几千年的精神温室
读起来痛快解气的历史书都值得怀疑
民国的三枚切片:幻象、表象、真相

 木心逝世十周年:“木心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礼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