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沧桑:当儒家的政治理想,撞上20世纪的革命叙事
岁月沧桑:当儒家的政治理想
撞上20世纪的革命叙事
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化名人,完全可以用群星闪耀来形容,如鲁迅、胡适、陈独秀。不过,放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来看,他们只能算“非典型”——站在东西交汇的时间节点,扛起启蒙与救亡的大旗,成为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者。
然而,中国文化中最典型、最普遍的知识分子其实只有一类——儒家知识分子。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非“最后的大儒”梁漱溟莫属。
近代以来的政治家,如袁世凯、孙中山、蒋介石,他们虽也风云一时,但也只能算政治家中的“非典型”,中国历史文化意义上最典型的政治家——强势而能敏锐洞察底层意识者,非毛泽东莫属。
那么,当20世纪最典型的知识分子、以“硬骨头”著称的梁漱溟,与最典型的政治强人毛“相遇”,会发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其结果又意味着什么?对这一问题,剖析最深刻的,当属钱理群的《岁月沧桑》一书。
▌他们曾有“共同理想”
众所周知,梁漱溟和毛曾是密友。两人同岁,又是北大同门。早年,毛泽东岳父杨昌济在结识梁漱溟后,因为其爱好阳明心学,特意将其介绍给毛泽东,然而两人交际不多。
1938年,梁漱溟来到延安,受到毛的热情接待,两人先后两次彻夜长谈,第一次是探讨抗战中的中国前途命运,第二次是探讨农村问题。两人的友谊和理念冲突,也就此种下。
1949年后,梁漱溟对毛创造的奇迹深感惊叹:“一个全国统一稳定的政权竟从阶级斗争中而建立,而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我曾估计它一定要陷于战斗混战而没有结果的,居然有了结果,而且结果显赫,分明不虚。”让以“狂狷而求真”自居的梁漱溟触动的,绝不仅仅是同毛的个人友谊,而是某些共同理想:
◎ 他们有共同的民族救亡理想:追求“全国大局的稳定统一、国权树立”,让中国获得“建国、发展、走上坡路”的机会。在梁看来,这是中国的“大问题”
◎ 他们有共同的革命理念:关心最能代表大多数的农民问题,和“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在梁看来,这是中国的“真问题”;
◎ 梁高度评价党的战斗力和历史意义:是一个有着坚定信仰、严密纪律、高度统一的政党,既有组织,又引入了团体生活,还是一个高效的“武力主体”,解决了中国的“大问题”和“真问题”。
其背后,则是中国儒家传统知识分子在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力图改变自身、适应时代,又渴望将革命秩序与传统文化秩序重新融合,所做出的历史性努力。
▌他们惺惺相惜,却最终分道扬镳
在1953年和1974年,梁漱溟先后两次公开顶撞毛,考虑到其时代背景——研究者甚至认为这是建国以来“仅此一例”,可见梁的铮铮风骨。
● 政治理想,让梁漱溟“以卵击石”,他直言农民革命背后,是国家发展总路线中的“城乡剪刀差剥削”,甚至痛呼“工人在九天之上,农民在九地之下”,这深深刺痛了毛——“他比党更能代表农民,难道还不滑稽吗?”
● 儒家情怀,让梁漱溟幻想以革命“开万世太平”,建立安居乐业、“消除斗争”的大同社会。然而,毛认为中国人之所以散漫,是因为喜欢调和,不习惯斗争,而不断斗争才是革命的本质。
● 梁漱溟推崇“党的战斗力”,希望知识分子能在革命中扮演“有用角色”。到晚年他才看懂,“党的战斗力”来自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哲学:通过不断地和外部敌人、内部敌人的持续斗争,让组织更纯洁、更有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叙事中,知识分子无法避免的“成为敌人”,从“争取和团结”,到后来的“斗争和改造”。
然而,更令人惊厄的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梁敢于当面挑战毛的权威,甚至迎来了“梁漱溟反动透顶”的评价,却并没有遭遇政治厄运,背后原因,如果不读《岁月沧桑》,就很难上升到“20世纪中国最典型的知识分子与最典型的政治强人”的层面去理解根本原因,恐怕只能停留在揣测与猜想,事实上,网络上的很多文章,甚至市面上的很多书,就是揣测与猜想。
▌当儒家的政治理想,撞上20世纪的革命叙事
在梁漱溟眼里,知识分子的理想和使命在于文化,无论是作为封建主义的传统文化,作为资本主义的西方文化,还是作为修正主义的苏联左翼文化。然而在那十年中,他痛心的目睹了各种文化的毁灭。
他终于明白,在最底层的逻辑、信念甚至审美上,革命的逻辑,同知识分子的理想有根本差异,无论二者曾有多少共同理想也无法弥合裂痕。
这也决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无论对革命的态度是反对、中立还是支持,只要态度是真诚的而非“世故”的,结局都大同小异,其中的真正原因却很少有人看懂。
今天,为什么还要关注20世纪这两位最典型人物的异同及其根本冲突?关于20世纪知识分子命运的好书(如《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南渡北归》)已经足够多了,为什么还要说,钱理群教授这部《岁月沧桑》绝对不容错过?原因有三:
◎ 在中国,必须要了解最主流的力量
对于学术研究者,“少数”自有其历史研究价值。但对看历史、知未来的读者,必须先要看懂主流和大多数,才能了解现象背后的政治逻辑和文化根源,这关乎生存之道。
《岁月沧桑》正是抓住了那个年代最根本、又关乎个人家国命运的线索,梁簌溟这样的知识分子也许是“少数”,但主宰他们命运的,却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的主流力量。只有钱老这样深厚的学术修养,加上历经沧桑,极富历史洞察力的个人特点,对这一问题的把握,才能做到了透彻却又卓尔不群。
◎ 这本书,真正点透了近代历史的真问题和大问题
市面上关于梁漱溟的书很多,要么以“原汁原味”的名义,堆砌大量史料,让读者去体会背后玄机;要么意识形态色彩太浓,不是选择站队,就是在一些真问题、大问题上,含糊其辞,说不到要害。而钱理群先生,只用了一个章节,就把“中国式知识分子”与“中国式革命”的根本性异同这个大问题、真问题讲透了。
◎ 钱理群用七个人,构建了一部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
从一个人身上抓住一个时代的大问题,已经异常难得,然而这样精彩的洞见,钱理群竟足足讲透了七位知识分子。
七位知识分子,七份样本,真正洞穿了一个时代,一个群体的精神世界。不夸张的说,透过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史,深刻理解革命与理想、历史与人性的作品,很少有可与钱老这本《岁月沧桑》比肩者。在思考十年,终于完成本书后,钱老说:“它写出了我最想写的东西”。
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史,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着整个民族的气质与精神状态,并且影响久远。为此,近现代史论诚荐钱理群先生这部《岁月沧桑》,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