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县医院有了重症潮的端倪

宋春光 真实故事计划 2023-01-05
"

感染高峰之后会有一个重症高峰。眼下,经历了感染潮的部分县区即将迎来重症的峰值,而医疗条件有限的县医院会面临艰难考验。

赵鸣是北方某三线城市下辖县医院发热门诊的医生,刚刚过去的12月,是她三年来自觉最难的一个月。病患人数激增、同事感染,首当其冲的发热门诊在高压下运转,看尽百态。即将到来的新年,赵鸣和同事们必须想办法迎接正在到来的重症潮。

以下是赵鸣的讲述:

   看到了县城重症潮的端倪

经历过第一波感染潮,人们开始关注起新冠引发重症的情况。

网上有关“白肺”的讨论越来越多,能看到一些病人发布的去医院拍的胸部CT的片子,和发现“白肺”前的经历。这些分享引发了普通人的讨论和关注,但大家疑惑的为什么会如此、得了“白肺”该怎么办,在网上很难得到解答。还有诸多猜测,诸如“混入原始病株”的传言,也有人猜测是不是毒株又发生了变异,为此感到恐慌。传言伴随着恐慌,也传递到了我所在的县城,在县城蔓延。

身边也有些亲戚来问我,知不知道这种病株。事实上我们在县城医院里,并不研究病理,对于不同的病株并不了解,只能对症治疗。

最近来发热门诊看病的病患,许多都是要求拍胸片、CT,担心自己肺部感染的。我们看诊的时候,确实发现一定比例的病患出现了“白肺”症状。看诊200人,大约有8到10个人左右会检查出来肺部感染,绝大多数是60岁以上、有基础病的老年人,感染极可能危及他们的生命。

12月中旬,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发烧38度来到发热门诊,抗原检测阳性。当时她的血氧饱和度降到了89%,这个数值对于老年人来说很危险,已经是低血氧症。老人的精神很差,我问家属她的既往病史,说老人一直身体很好,这两天突然开始喘粗气、发烧。我给她开了CT,做完检查拿到结果,显示双肺均有毛玻璃样阴影,我告诉家属,病毒已经感染到了老人的肺部,情况危险,需要住院治疗。她的家属很慌张,着急办住院手续,和我说,怎么病情发展这么快,两天前还没事的。

也有一些年轻人出现肺部感染。大约一周前,我听同事说,县城里另一家医院的年轻护士,30多岁,出现了肺部感染,在重症监护室上了呼吸机。

我们聊起那位护士,都没想到年轻人的病症会发展到这么重。这场感染潮带来了许多未知,我不可能不怕感染,大家都是普通人,区别在于,我是从事医疗的人,这份职业就是这样严肃,尤其是在这样特殊的关头,我只能暂时放下对感染的害怕,继续做好手头该做的每一件工作。

以往,医院会要求发热门诊作为第一站,接诊发热的病人,并进行初步诊断。12月底,我们医院不要求检查核酸、抗原和体温了。这意味着病患们可以按照就诊需要,去到对应的科室看病。

感染潮在12月袭击县城的时候,病人大量涌入的是我们发热门诊。当时医院很快反应过来,多给我们开了一个诊室,同时从别的科室调了3名医生过来增援。12月30号上午,我到科室值班,发现发热门诊的两个诊室关闭了一个。一上午,只有十几个患者到访发热门诊,值班的压力骤减。

发热门诊化验室的一位同事新冠康复后刚来上班,见半天没有病号,和她回家养病前情况截然不同。同事过来问我:“怎么病号少了很多?”我跟同事说,可能是第一波感染的病人都感染了一遍,眼下到了大家要看诊具体症状的时候,病患们分流去了专门的科室了。

看诊压力转移到了急诊科、内科的同事身上。他们科室面临着我们前几天的经历过的看诊压力。我看到一位在心内科值门诊的同事发的朋友圈,说上午看了72个人,还有14个人没看完,实在没时间接电话,请大家谅解。病人的就诊情况变化,也让我意识到,县城的重症潮可能就要来了。

新冠,加上每年秋冬季节降温后天气寒冷,是老年人心脏疾病高发的时节。如今,在感染新冠的情况下,很多老人虽没感染到肺部,也加重了不同脏器的病情。

病床开始出现短缺的端倪。我们医院住院病患的容载量一般是700张床,目前已经收治了690多名住院病患,不止有新冠病毒感染到肺部的病人,还有其他感染了新冠之后,基础病加重的患者。现在医院还在不停加床位,加满估计也只能有800张床。按照这个住院趋势,很快就满员了。听CT室的同事说,现在他们一天要做400多份CT,大部分都是中老年人,上午从诊室开的单子,要等到傍晚才能检查,很多病患都在排队。

图| 医院住院部正在加病床‍

图| 搬运病床配套的床头柜‍‍‍‍‍‍‍‍‍‍

最近同事们聊得比较多的话题还有二次感染。后勤科的老李是医院第一批二次感染的人,他今年50多岁,12月初感染后,依旧留在医院处理事务,没过几天,再次出现了发热病症。关于二次感染众说纷纭,有人说病症会比之前更重,有人说会更轻一些,我们也不知道,只能做好防护,减少感染的概率。

春节假期快到了,人员全国各地流动,预计1月时医院的看诊人数还会增加。我们医院在12月月底通知,全院各科室暂时取消休假,全力诊治新冠感染及重症病人。像月初其它科室增援发热门诊一样,如果重症潮真的来了,现在我和发热门诊其他几名医生,随时可能调到内科和呼吸科帮忙。估计这个春节,我和同事会和十二月一样,尽量往上顶。

以往我也经常在除夕夜值班,那时候,女儿和丈夫会给我送饺子来。今年年底女儿会回家过年,去年她因为疫情和工作没能回来,所以我希望尽可能在今年除夕夜回家陪她和丈夫。但是如果排班轮到我值夜班门诊,也没办法。同事们也有家,也要过年,任务分配到我们每个人身上,我们都会认真执行。

扛住第一波就诊潮

现在很难想象,过去两周,我们的发热门诊是如何扛住了突然爆增的看诊人数。

我觉得感染潮应该在12月10号之前抵达了我们县城。12月10日上午,发热门诊外,来看诊的病患排出去十多米的队伍。我在诊室看病,听见护士在外面不停地呼唤后面的病患进来,到中午的时候我已经看了70多人,队伍还是不见变短。那时候我开始意识到不对劲了,因为过去三年疫情,我们最多的时候,一天大概是看80多个病患。

在过去三年疫情封控时期,发热门诊一定程度上,充当了初步判断感染风险的作用。我们医院要求,体温高过37.3摄氏度的病患都要先到发热门诊看诊。在这里,发热的病患要做流调登记和核酸检测,拿到核酸检测阴性的结果后,才能到急诊或者其他科室看病。没有发热的病患,则持48小时核酸证明入院看病。

县城大概有50多万人,我们这里是县城设施最完善的医院。除了县里的病人,也会接诊在下面村镇医院求诊无果的病患。

12月月初,我从新闻里得知,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都陆续放宽了防疫政策,许多公共场所取消查验核酸证明。到我发现发热门诊看病人数激增的时候,松动的防疫政策还没传到县城,不过县城里感染、发热的人数已经在增加。

从那时候起,我们接到的投诉电话也多了。现在是冬天,室外气温有时候能到零下10度。因为条件有限,只能委屈病患们在外面排队等待,他们生着病,身体难受,难免会有情绪。一天上午,护士长接到电话,说有病患家属投诉排队时间太长、耽误治疗。她给病患家属回过去电话,对方很着急,他是带着发烧的家人来医院看病,排队几十分钟都没排到,所以才投诉医院的看诊效率低下。护士长安抚他,跟他说我们医护也在努力让排队的大家尽快看上病,为此大家把吃饭的时间都往后延迟或者取消了,希望能得到理解。

诊室是个五六平米的空间,病患一个接一个的进来,我们抬头的机会都很少。从12月中旬开始,病人数量越来越多,一天200多人,医生休息的时间更少了。我们穿着大白防护服,不好穿脱,就尽量不喝水,减少去厕所的频次;很多时候,一顿午饭要到下午三点才吃得上,没时间重新热,就吃冷的,10分钟后再回到诊室看诊。

病患们排队时,分诊台的护士就忙着在队伍里穿梭,给大家量体温、测抗原。这段时间,发热门诊的病患抗原测出来基本都是两道杠。

在这波感染潮中,发热、咳嗽、四肢酸痛,是最主要的病症。就像新闻中报道的,大部分没有基础病的中青年人感染奥密克戎,症状很少危及生命。

但我也看到,感染对于老年人来说是一道很难迈过去的坎。

一周前,发热门诊接诊了一位73岁的老年男性。问既往病史的时候,家属说老人没有基础病,来看病前两天出现了间歇喘息的症状,每次持续大约30分钟,就自行缓解了。老人没当回事,还去田里拾地了。结果来看诊当天上午,他喘息严重起来,送到村医那里,给老人输液也没有缓解,于是才来了县医院。

老人测试抗原呈阳性反应。因为情况严重,不用排队,救护车把他拉到发热门诊直接就诊。刚到没几分钟,老人就停止了呼吸。参与抢救的大夫给他吸氧、做心肺复苏、注射肾上腺素,也没有抢救过来,老人还是猝死了。

在感染潮中,我们会格外注意60岁以上的老年感染者。一旦出现呼吸不畅的病症,会给他们测血氧、拍肺部CT,确认是否感染到肺部,出现毛玻璃状阴影,也就是俗称的“白肺”症状。这位老年病患情况紧急,没来得及做检查,我们无法认定他是否死于病毒造成的肺部感染。只能说,考虑他抗原阳性,没有其它基础病史,病毒感染导致死亡的可能性比较大。

10号到12号那几天,基本每天都会有病患抢救无效死亡的情况。医院停尸间的工作人员运遗体的时候和我们讲,现在火葬场太忙了,火化都得排队。一位熟人跟我说,最近两周他在老家随了四份礼金,都是因呼吸困难去世的老人。

交班的时候,我们医护间也会交流值班、抢救的情况。提起这位来自农村的老年病患,参与抢救的医生都觉得可惜,觉得大冬天的如果老人别那么勤劳,不去地里干活就好了。

 过去三年,我们经历了什么?

过去三年,县城里很少出现新冠病例。有几次出现密切接触者,都是测了核酸、按规定隔离观察后就没事了。2022年秋天,由于周遭城市里新冠疫情有扩散的趋势,我们县城也采取了几次静默措施。我们是定点发热门诊,疫情期间诊所、乡镇卫生院不允许收治发热病人,居民们一旦出现发热病症,都要来我们这里做核酸检测、开退烧药。

那时候我们日常工作是看诊和配合排查流调记录,居民们对新冠病毒了解不多,许多发热病人很焦虑,担心自己“中招”。有一天我值班,看诊了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采完核酸他一直在诊室外徘徊。见没有别的病号看诊,他进来问我:“大夫,我不会是新冠吧?如果是的话怎么办?”很多病患都有像他这样的紧张情绪,我们只能安抚他们,流调没问题的话,“中招”概率不大。

据我观察,这种焦虑一方面来源于感染新冠的恐慌。许多居民对于新冠的记忆还留在2020年,那时候武汉疫情爆发,造成了三千多死亡病例,还是有一部分人误以为现在的新冠和那时候一样,烈性很大,很容易让人死亡;另一方面,感染新冠意味着隔离,工作生活都会停摆。我在看诊的时候,听过很多病患说,自己要准备出差、考试,不能在这个时候得病。

那时候,医院要求体温超过37.3摄氏度的患者,先来发热门诊做核酸检测。这是为了预防院内感染,但与此同时,给我们的挑战也更大。因为一些急症有很紧迫的黄金抢救时间,如果错过抢救时机,会造成不可逆的结果。

比如突发心梗。一部分患者突发心梗时会伴随体温升高,病情不表现在心脏不适,被呕吐或后背疼痛掩盖,如果不能及时识别,可能错过最佳抢救时间。

发热门诊的抢救设备和急诊科的有差距,在抢救时会体现出来。记得在2021年有一位老年病患,因为发烧被救护车拉到发热门诊。护士在大厅给他采集完核酸,就发现他躺在床上呼吸急促,立刻大声呼叫医生。当时我在诊室看着其他病人,听到呼救后,从诊室跑出来,发现病患的颈动脉搏动消失了,于是边叫护士给他吸氧,边做心肺复苏。护士把科室里的氧气包拿出来,给病患戴上鼻管道按压送氧。这种氧气包你可以想象成软枕头,供给氧气的压力有限。

抢救了半个多小时,老人还是没有了生命体征。后来他的核酸结果出来了,是阴性的。

那时候,医院十分谨慎,想规避发生院内感染的情况。全院的医护人员每天早上都要做核酸检测。12月开始,县城居民感染潮抵达后,我和同事们也陆续感染了新冠。我最后一次做核酸检测是14号,那天全院检查出了200多份阳性结果。院领导决定不再检测核酸了,确实,意义不大了。

也就是那时候,医院号召我们,如果医护们能坚持上班,医院鼓励带病顶上去,顶上去的医护报备感染的情况,医院给我们发放药品,每个人可以领到10片退烧药对乙酰氨基酚片和一盒用于清热解毒的蓝芩口服液。医院的药品储备相对充足,但为了应对12月的感染潮,不允许本院医护私自开药。这些有限的药品资源,只能开给有症状需要用药的病人,而且限量。

图| 给感染的医护人员发放的药品‍‍‍‍‍‍‍‍‍‍

我能理解医院的号召,面对感染潮,医护们的作用无法被替代,如果都在家休息,老百姓看病怎么办?医院过年也不放假,向来如此,我们心理上习惯了这种忙碌。

尽可能地进行了调整和准备,但感染潮袭来的时候,还是有许多医护人员症状严重,只能请假。为了应对人员紧缺的情况,医院关闭了几个当时看诊需求不高的科室,比如内分泌科和中医科,把医护人员调到呼吸科、急诊、重症病房等人手不够的科室支援。那几天同事之间还会开开玩笑,说现在是39度的医生给38度的病人看病,都是阳性,谁也别嫌弃谁了。

人手还是不够,我们就连轴转着工作。有的同事连着值两天24小时班,都是常事。这段时间除了医护,120车队的司机们也忙得够呛。四五个司机,相继感染了新冠,到这两天,只剩下一个20岁出头的年轻男孩还在岗位上撑着。他也感染了,但是症状较轻,坚持出车运转。一天晚上,男孩开车把病患送到发热门诊,护士长和他打了个照面,得知他还在低烧,但因为工作,连饭都来不及吃。

根据卫健委发布的通知,从2023年1月8号开始,新冠病毒感染开始实施乙类乙管。知道这个消息后,发热门诊的一个年轻护士告诉我,她很开心疫情终于要结束了,这三年她一直负责采集核酸,现在终于可以去临床实践了。

*口述者赵鸣为化名

- END -

口述 | 赵鸣,发热门诊医生‍‍‍
撰文 | 宋春光‍‍
编辑 | 温丽虹

往期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