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湿的北京有了第一批受害者
"
北京,这座习惯了干燥的城市,似乎正经历一场关于“湿”的变革。人们发现,随着雨水更加频繁地光顾这座城市,以往的生活经验被一点点打破。
一些意想不到的损害和不适,也接连出现。
9月底,北京迎来了一场雨。秋雨从早上就开始淅淅沥沥地下到晚上。恰逢最后一个工作日,刚从写字楼温暖的环境走出的人们,不禁下意识地紧了紧衣领,加速脚步,消失在夜色中。
80后音乐人龚淑均正遭遇一个意外的困扰:因为接连下雨,在湿润的北京,她镀金的话筒上出现了点点黑色的锈斑。潮湿环境中,金属话筒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蒸气发生反应,形成氧化层,产生锈点。这不仅影响外观,还可能对话筒音质和使用寿命造成不良影响。
为了更加妥善保护这珍贵的演出工具,龚淑均花了500元购入了一个专业的防潮柜。让她惊讶地是,原本显示38%湿度的防潮柜,在打开数分钟后,数字就飙升至46%。
龚淑均用视频记录下了这件事,感慨:“北京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潮了,以前(北京干燥)琴都裂得噼里啪啦的。”
Ada也未曾预料,她在北京的家,意外发霉了。9月17日,设计师Ada结束了为期半月的广西采风之旅,回到北京住处。打开门,她发现书架边缘爬上了黄绿色的霉斑。打开衣柜,一股混杂着霉菌与腐朽木质的气味袭来。后来,Ada发现了这一切的源头——她出门前为通风透气而打开了窗户,在北京数日阴雨的天气里,那扇为通风打开的窗户成为了湿气入侵的门户。
北京正变得潮湿,越来越多在北京生活的人们有了这种感受。
据北京市气象部门介绍,2024年9月15日,北京汛期(6月1日至9月15日)正式结束。全市平均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多了六成以上,位居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三位。其中累计雨量超过100毫米的降雨有12场;超过200毫米的降雨过程有2场。
在北京度过了三十多个春秋的彭战英,正考虑让儿子把她带回甘肃,她喜欢干爽的天气。
北京朝阳区的一处住宅小区内,每天早上8点30分,彭战英都会坐着轮椅准时出现在楼下小区晒太阳。她能通过鸟儿的鸣叫,预判当天北京的空气湿润度。
对于北京湿度的变化,那些日常穿梭于城市缝隙的麻雀,拥有着比人类更为敏锐的感知力。晨曦初露,若耳畔响起麻雀成群而急促的叽叽喳喳声,那么这天的天气并不会坏到哪里去。然而,当它们的叫声转为悠长而略带低沉的吱吱声时,则表明天气将要从晴朗转为阴沉,亦或是由多云转雨。
彭战英掌握相关的判断能力,获取的信息,决定她何时呼唤儿子下楼,协助她安全返家。
这个夏天,北京雨水日渐丰沛,使得退休人士彭战英外出的机会变得愈发稀少。轮椅上坐垫因为空气不流通,需要4个小时更换一次的护垫,现在3个小时就需要及时更换,否则会捂出更多的痱子。
李建华对空气湿度敏感。他是风湿病患者,明显感觉今年疼痛的时间比以往来得更早一些。2013年,为避开安徽的梅季,李建华举家搬至北京,希望可以减少点病痛之苦。但这几年的夏天,北京时常出现连续高温与湿热,让李建华的风湿病症状愈演愈烈。
李建华不得不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自己:在家中使用除湿机,尽量保持室内空气的干燥;外出时,穿上长袖长裤和防潮鞋袜,以减少潮湿对关节的直接伤害。
夏末的北京,降雨断断续续,使得灰蒙蒙的天空占据了大多数日子。车流在湿润的地面上缓缓蠕动,发出沉闷而连续的轮胎滚动声,偶尔会有不耐烦的司机按着喇叭,催促闯红灯的电动车注意交通规则。行人纷纷撑起雨伞,像蝌蚪般蠕动在车龙中,降雨和大风,路面变得湿滑难行,行人还需要小心从四面八方拍打来的雨水。
北京慈云寺附近,王亮坐在自己坐北朝南、面积约为十平米的打印店内,时不时拍打店里的打印机。
每当大雨倾盆时,雨水就不时涌入店内,几乎让人难以迈出步伐。这台服役超过二十载的老式打印机,内部的电路板经常因受潮而引发短路,打印过程中不时出现卡纸现象。王亮和妻子时不时拍拍它或者重启,试图让它得以继续“坚守岗位”,完成打印任务。直至它彻底无法再打印出任何一页纸张之前,王亮夫妇都不打算换掉它。
北京不再那么干燥了。随之而来,很多以往建立在干燥基础上的生活经验被打破,人们不得不在应对潮湿的过程中,建立新的次序。
来自广东的林琳感慨,在北京很多事物设计时,好像并未考虑湿润的影响。比如房子。
在北京,她租住过三套房子,其中两套漏水。
第一套漏水的房子在通州。每到下大雨时,密封的阳台就会变成小池塘,积满了水。来家里修被泡洗衣机的师傅一看,提醒她是阳台的窗户,玻璃安装时的封胶有问题,可能只考虑了组装,并未细致考察过防水性能,所以下雨的时候,雨水就透过并未完全密封的缝隙,流进了阳台,需要请人重新安装。
这两年林琳搬了家,夏天充沛降水之下,她发现原本房东居住多年都没事的房子,前两年开始,墙上却出现了外墙渗水,雨水渗透大厦外墙,泡坏了屋里的墙面。
一开始,她通知物业后,师傅来看过,不肯相信是雨水渗透外墙所致,不了了之。去年物业突然派人来重新刷了墙,林琳和物业聊天,发现是因为很多住户家中出现雨水渗透外墙的情况,物业才承认问题并集中帮住户处理被泡坏的墙面。据说,一个上午,师傅给1楼内10多户住户翻修了屋内的墙面。
可是这治标不治本。今年降雨后,林琳发现,墙又泡坏了。渗水那面墙的另一面是建筑外墙,林琳猜,这是因为北京的建筑修建时考虑防水并不实用,结果北京这两年降水超过寻常水平,才造成水肆无忌惮渗透缝隙。
9月20日早晨8点30分,负责朝阳区街道的环卫工张姨进行了短暂的休息后,又开始清理路面的垃圾、树枝、落叶、积水等污染物。为了做好雨天环卫保障工作,今年夏天,北京市全市约4万名环卫职工在岗备勤。“下雨天落叶不好扫,扫一批,雨打一下,又落下来一批。”张姨说,由于降雨天气造成路面积水和大片落叶,张姨比平时早到了半个小时左右开始作业,确保后面的早高峰行人正常出行。
8月中下旬,当自由撰稿人糖娜还在杭州旅游,她那位于北京的平房,微生菌正悄然改变她房间的环境。由于湿润,房间内的数据线上、桌面上、鞋子上、甚至抹布上,都长满了绿白色相间的毛茸茸的霉斑,它们借助湿度的东风,一点一点改变糖娜房间的微生物环境。
9月2日晚,糖娜回到自己的出租屋时,一股发霉的潮味扑面而来,她忍不住拿起向朋友吐槽:北京最近是发霉了吗?自2021年迁居至坐南朝北的新平房以来,糖娜对室内湿度特别重视。家里的除湿机时不时就显示室内湿度超过90%。为了改善居住环境,糖娜养成新的生活习惯,每天早晚,只要自己在家,便开启除湿机运行一两个小时的习惯,降低房间内的湿度。
糖娜难以分辨,自己在家中感到的昏沉与不清醒,是纯粹的心理作用,还是由于家中空气潮湿且流通不畅所致。
居住在胡同里,姜佳晨最头疼的,是房间的床被。姜佳晨的房子位于北京某一胡同的尽头,是上世纪80年代重新装修的木质结构房。8、9月断断续续的降雨,让姜佳晨觉得自己的房子都能拧出水来,一走进房子,迎面一股夹杂着泥土的腥味、腐败的木质味,姜佳晨每次进去都不自觉皱起眉头,并试图通过深呼吸驱散不适。
秋日夜凉,姜佳晨早早为自己预备上了丝绒被。但之前柔软、干爽的被子,此刻却像一块沉甸甸的、吸饱了水的海绵。
姜佳晨不得不看着天气,将被子挂在有太阳的地方晾晒。但阴晴不定的北京天气,往往是被子上的水珠刚被吹散,不久又被新的雾气凝结。她不敢想象,自己要在夏季就使用家中的电热毯,预热给被子驱寒。
Sami对北京潮湿天气最深刻的印象,源自于西瓜价格的显著上涨。在往常,Sami购买一个约10斤的西瓜需要59元,而今年夏天却攀升至97元,“这是我这辈子买过最贵的西瓜。”
Sami从邻里处得知,这可能是今年北京降雨量偏多的结果。位于十里堡的果多美超市员工证实了这一点,由于北京今年雨水较往年更为充沛,影响了西瓜的运输与储存,导致瓜果蔬菜价格攀升。
每周的星期三、五、日,来自河南的张三平会带着老婆孩子在小区楼下卖菜。连日来的潮湿,市场的反应迅速而直接,“他们(附近居民)都说菜价怎么长得这么快,其实我也没办法。”
张三平的货源来自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今年暑期,山东、四川等多地出现持续性强降雨和雷暴等对流天气,高温和连续强降雨不仅导致蔬菜产量下降,还增加蔬菜的采收难度和储存保鲜费用。
在北京朝阳某小区,张三平已经在这里卖菜7年多。早晨8点,他会准时出现在小区楼下,用蓝色帆布支棱起自己的小摊,西红柿、土豆、南瓜、菠菜……以往,下午三点就卖完了。如今菜价上涨,张三平将摆摊时间拖到7点以后,篮子里还有稀稀拉拉的玉米棒子。
涨上去的菜价,让许多顾客在购买时都多了几分犹豫。张三平的感知在农业部的数据得到了验证。据“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系统”监测,全国286家产销地批发市场19种蔬菜平均价格为5.26元/公斤,同比上升38.4%。监测的19种蔬菜价格中,菠菜、莴笋、大白菜、西红柿和芹菜的价格环比涨幅较大,幅度分别为14%、13.4%、12.9%、10.2%和8.9%。
杨艳开始意识到,传统的晾晒方式在今年潮湿的天气下变得不再可靠。在北京6年,杨艳早已习惯了衣物晾晒后不久便能自然风干的日子。即使没有太阳,把衣服晾在出租屋内,往往不出一天时间,衣服也能快速干燥。
但今年,北京连日的降雨和潮湿,导致杨艳的出租屋内,衣物渐渐弥漫起一股略带酸涩的霉味。她决定将衣物挂在屋内更加通风的位置,如靠近窗户或门边,利用穿堂风来加速衣物的干燥过程。有时候,杨艳还会使用烘干机的快速烘干功能,保持衣物干燥。
这个夏天,北京雨水的冲刷和软化作用使得土壤变得松散,一些平日里难觅踪迹的小动物也开始在北京显现。杨艳在自家小区楼下,意外地发现几只细小的蜈蚣,身体灵活地穿梭在草丛的缝隙间。在过了几天的雨季,杨艳又在同片区域发现了大量蜗牛,在小区的墙壁上留下一道银色的轨迹。这是在北京6年来,她从未见到的景象。
*应讲述者要求,部分人物有化名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