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家说丨后疫情时代的幼儿教育,须将游戏的疗愈力带入常态生活

人文幼学 人文幼学
2024-08-24



儿童为什么喜欢不断地玩打针游戏?

抱着玩具娃娃一遍遍呼唤妈妈,对孩子的内心有怎样的意义?把积木推倒又重来,推倒又重来,这样的重复想表达什么?游戏,不仅仅是玩,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孩子的“语言”,是治愈孩子内心的“良药”。通过用游戏的方式来述说,孩子们表达内心困扰,进行自我调节。这就是游戏的“治愈”作用。它不仅适用于特殊儿童、边缘儿童、问题儿童,它其实适用于每一个儿童。如果老师们能够更加重视游戏的治愈功能,可能当孩子一个人在区角安静地玩游戏时,我们不会贸然去打扰;我们会更清楚孩子为什么那么喜欢在角色区玩医院打针的游戏;而当看到孩子频繁地去做某个游戏时,我们也会更有意识地去关注,孩子的这个行为背后的意义。本期大家说,我们来听教育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邱学青老师聊聊“游戏治疗”那些事儿!



邱学青

教育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游戏与玩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01

把内心的问题和焦虑“玩”出来
游戏治疗在我们国家不算是一个新的话题,医学界一直比较关注这个问题,但是在教育界,大家谈论得是比较少的。幼儿园通常提“游戏”多,提“游戏治疗”少。
游戏和游戏治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各自独特的地方。幼儿园里,孩子们自主选择、自由游戏,在娃娃家、建构区、表演区等,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能力来驾驭游戏,因为在游戏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而感到身心愉悦。
而游戏治疗,更多是对儿童实施心理治疗的方法。由于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尚未发展成熟,限制了他们对自己的内心问题和需要的表达。游戏治疗是以游戏活动为媒介,为儿童创设一个充分自由的环境,借助游戏让儿童在自由的玩耍中把内心的问题和焦虑“玩”出来,让儿童在游戏活动中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暴露内心存在的问题,使问题得以缓解或消失,使其获得发展。
 

02

游戏治疗中孩子的一点点变化
都让人欣喜若狂
我第一次接触游戏治疗这种说法,是在1994年。因为自己是做游戏研究的,同时也关注特殊儿童,游戏治疗等于将我两个感兴趣的研究点都结合了起来。之后我开始去一点点地了解,断断续续知道了一些皮毛。

1999年,我到香港参加OMEP会议,期间花了一整天的时间在香港大学图书馆查找关于游戏治疗的资料,带回来慢慢消化。在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在职人员大专班的课堂上,我介绍了一部分游戏治疗的内容,有个学生在课后问我:“老师,你说的这些案例都是别人的吧?”当时,我恨不得找个洞钻进去。

那一年的下半年,我申报了一个游戏治疗的学校课题,和团队成员一起开始尝试着一个一个案例去做。过程中,真的是太艰难了。首先,关注这方面的人不是特别多,其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它又需要很多理论和技术的支持。表面上我们只是在和孩子对话,和孩子玩游戏,其背后是有游戏治疗的理念在做支撑的。游戏治疗通常是一对一的,除了和年幼的孩子互动,还需要花费巨大的时间和精力与家长、老师沟通互动,建立关系。每次治疗后,资料的整理、分析等也是很繁杂的大工程。有的时候,还会遇到家长的不配合、不坚持,最终导致成效甚微,令人沮丧。总之,这是一件非常耗费心力的事情。

但从第一个孩子开始,我们一直做,系统做,做了十余年。
我们知道,之所以能够将研究进行下去,是孩子们给了我们巨大的动力。当看到他们游离于集体活动的边缘地带时,我们更多的感受是一种无可奈何;而当我们在游戏治疗中看见他们一次次地发生着改变,哪怕是一点点的变化,都会令我们欣喜若狂;再看到他们能在集体中与同伴一起活动时,我们会感到由衷的欣慰,能帮助一个孩子从困境中走出来,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叫文章(化名)的孩子,他上小学一年级,上课坐不住,老是往外面跑。不能控制自己,有时还会在课堂上发出大声的尖叫,时常出现听到音乐就紧张地捂耳朵的行为。大家可以在我2007年出版的《学前儿童游戏治疗》一书中,看到更详细的他的故事。
 

03

疫情之下,让游戏带给孩子们力量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扰乱了我们每个人的正常节奏,居家隔离的日子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一定影响,也给不能外出的学前儿童造成一些情绪方面的困扰和心理创伤。
长期待在家里,缺乏亲朋好友聚会的热闹,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都难免出现焦虑、恐慌、不安等负面情绪。学前儿童则容易表现出吸吮手指、紧握拳头、掐手指,身体不自觉地保持一种警觉的僵硬状态,严重的甚至会表现出神情恐惧、害怕、做噩梦或半夜惊醒,心不在焉或发呆、走神、孤独、无助,胆小、不敢独处,缺乏安全感,甚至变得易发脾气、有攻击性行为等等。

在此次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游戏与玩具专委会编写的《疫情时期学前儿童家庭游戏指南》中,我选编了“幼儿心理适应性游戏”这一部分的内容,就是针对学前儿童在疫情中的种种表征,希望通过专业性的游戏,让学前儿童放松肌肉,缓解由于新型冠状病毒带来的紧张、恐惧和压抑等情绪,让学前儿童快乐而有意义地度过那段特殊的时光。
比如,对于学前儿童在疫情中心理到底受到了什么程度的伤害,成人并不是十分清楚。通过“画画我知道的冠状病毒”这个活动,可以方便成人对学前儿童的行为加以鉴别和判断。而“挤果汁”的活动,可以让学前儿童体验握紧、放松拳头的过程,帮助学前儿童减轻因恐慌带来的手部肌肉紧张。通过“踩泥坑”,让学前儿童体验腿脚用力踩地的感觉,帮助他们放松腿部和脚部肌肉,找回对自身力量的信心。
一般听说“治疗”,很多人容易首先联想到疾病,包括心理疾病,由此认为游戏治疗是针对边缘儿童、特殊儿童等。但其实,通过疫情期间很多孩子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到,游戏治疗并不只是针对边缘儿童,每个孩子都可能需要。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心理成长是不稳定的,很容易因为一些事情带来成就或者焦虑。也可能因为一些外在的变故而恐慌,而压抑。每个孩子都可能有内心困扰甚至心理创伤,就和我们成人一样。


04

不愉快的体验往往也是儿童游戏的主题
游戏的价值太多太多,现在在学前教育界,我们更多的是认识和强调游戏的认知发展功能、社会性功能等。诚然,这是游戏带给孩子的学习和发展。但如果老师们能够更加重视游戏的治愈功能,可能当孩子一个人在区角安静地玩游戏时,我们不会贸然去打扰;可能我们会更有意识地去关注,孩子游戏行为背后的意义。
游戏是玩耍,是学习,是工作。通过游戏,孩子可以获得积极的情绪,但游戏并不总是和愉快的经验联系在一起的,不愉快的体验往往也是儿童游戏的主题。在游戏中,儿童会重复那些引起痛苦体验的创伤性事件的各个环节,从痛苦体验的被动承受者转化为主动执行者,从而将不愉快的经验转化为愉快的经验。这就是为什么儿童不断重复玩打针的游戏,他们是在克服打针的紧张。而儿童之所以抱着玩具娃娃一遍遍呼唤妈妈,其实是为了克服母子分离的焦虑。
不管是孩子还是成人,心理健康都是第一位的。我们当然不希望培养出认知很好、社会性发展很好,但一遇到挫折就跳楼或自闭的孩子。游戏是心理健康的润滑剂,为人的一生保驾护航。让我们带着对游戏治愈价值的认同和重视,让孩子们不断地玩游戏!

游戏治疗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它对孩子的价值是怎样的?
我们为什么要通过游戏来帮助孩子?
孩子们是怎么借助“玩”走出内心困扰的?
幼儿老师在游戏中需要重点观察孩子的哪些方面?
我们如何通过游戏帮助孩子自我调节?
5月26日晚上8点
育儿周刊幼师成长课堂直播间,
与邱学青老师不见不散 



图片/温笑寒 鲁阳阳(图文无关)
记者/鲁阳阳
编辑/鲁阳阳
设计/朱远海
主编/李晗

精彩回顾

对话丨哈佛大学硕士刘芳:师幼互动的正确打开方式,从好好说话开始


大家说|鄢超云:最受青年教师热议的,未复课与开学活动18问来了


对话|200万幼师加班加点赶作业,重返幼儿园的跋山涉水你准备好了吗


深度观察|公进民退的大潮中,民办幼儿园还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吗


主编探园|办一所没有特色的幼儿园,让每个角落都是自己的专属


               如果喜欢,请点“在看”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文幼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