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教育要培养什么人?需要构建什么样的教育体系?教育改革方向又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说,要坚定理想信念,要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要树立健康第一,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孩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品德教育,又或品格教育,近年来在国家颁布的各种政策、法规、教育规划里频繁出现,并被放在核心和首要的位置。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加强品德修养,也正是习总书记给中国教育“划重点”。
德是什么?中国自古以来用仁、义、礼三个字来表示。“仁”指的是慈悲之心,“义”指的是合乎道理,“礼”指的是知晓礼节。仁、义、礼三者兼备之人被称为“有德之人”。
品格教育如何落实呢?与学科教育不同,它没有量化指标,不能经由课堂演示,也不能靠诵读来增强记忆和修为。对于3-6岁的孩子而言,品德亦或其他的一切学习,都是在生活或游戏中习得。
之于人的一生发展而言,最重要的品质都在幼儿园时期建立和形成。今天,我们试图去探究关乎教育本真,关乎成长本身的品格教育,它是什么样,可以如何做。
“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见稿)
“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前教育规律,牢牢把握学前教育正确发展方向,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增强中小学德育针对性实效性,从中小学生身心特点和思想实际出发改进德育方式方法,注重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潜移默化,开展喜闻乐见、入脑入心的德育活动”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
3岁小男孩子的90°鞠躬礼
你以为遥远的品格,其实离生活很近
说到品格,有人会首先想到思想品德、道德、德育等听起来似乎有些虚空的词语。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品格及品格教育的误解,是一种对品格的窄化。什么是品格?其实,它离我们并不遥远。
2020年2月22日,在浙江绍兴,一个3岁的小男孩有发热症状,排除新冠肺炎,治愈出院后他向护士鞠躬致敬,护士也顺势做了回礼,这一幕恰巧被抓拍传到了网上,感动了无数人。
另外,与之对比的还有另外一张照片,那是一百多年前,时任杭州广济医院院长的梅藤根,在小患者鞠躬时顺势回礼。
时隔一百多年,同样是两个小患者给医务工作者的鞠躬致谢,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这背后的互信互敬,携手并肩的真情,更让我们感动于这其中美好品格的珍贵。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我们花了更多的精力去关注如何赚钱,如何学习一些能够赚钱的手艺。我们希望孩子在学龄前就认很多字、背很多诗,希望他们掌握很多门才艺时,自然而然,对于品格的关注就被弱化。于是乎我们在新闻里时常看到:有游客闯入甘肃张掖七彩丹霞地貌,在上面肆意踩踏、挖坑,还发视频炫耀:“太爽了”“我破坏了6千年的地貌”!一位妈妈带着孩子在北京天安门游玩,却在天安门广场随地小便,还试图翻越栏杆。迪士尼乐园,男孩排队时碰到了一个女孩的臀部,女孩回头说了小男孩几句,小男孩妈妈第一反应不是让孩子道歉,而是暴跳如雷,一边用帽子狂抽女孩,一边辱骂……决定成功的最关键性因素
绝不是给孩子灌输了多少知识
近年来,中小学生自杀、杀人等悲剧一再重演。其中,2018年爆出的湖南12岁男孩因不满“母亲管教太严、被打后心生怨恨”,持刀将母亲杀死的案件更是震惊所有人。《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8)》收集了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间共392例儿童青少年自杀案例。归纳原因,家庭矛盾居首,占33%,其次学业压力26%、师生矛盾16%、心理和情感问题16%。许多教育专家不禁审问,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
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研究发现:儿童未来学业表现、事业成就、生活幸福的程度,只有不足20%取决智商,绝大部分是由品格决定。也就是说,决定孩子成功最重要因素,并不是给幼年的孩子灌输多少知识,而在于能否帮助孩子培养一系列的重要性格特质,如毅力、自我控制、好奇心、责任心、勇气以及自信心等,这些都将影响其一生。
以德为本,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尤其要关注的问题。所谓“德”,它从来不是什么高不可攀或深不可测的事情,而是见到陌生人时的微笑、对长辈的尊敬、遇到挫折时迎难而上、有情绪时懂得排解……它一点不远、一点不空,它不分年龄、不分贵贱,是一种行为、一个眼神……就在我们身边。教育者如果不给孩子精神力量
就是在培养机器
几千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就已十分强调品格重要性。《易经》蒙卦里说:“蒙以养正,圣功也。”《大学》里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论语》里说:“德不孤,必有邻。”所谓“正”、“德”,追根溯源,说的就是人性向善、荣辱之心、羞耻之心等美好品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要“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对个人提出要求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恰好是一个人美好品格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讲话,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品格,是生活中的修行,是生命的底色。华东师范大学李季湄教授曾在《对幼儿园品格教育的思考》专题讲座中提到,教育是一项道德事业,是为个人的发展,也是为社会的发展。教育者,如果不给孩子精神力量,那就是在培养机器。如果教育没有对价值、品格的倾向的话,那将会是灾难。一个纸杯带来的人生启示
一个老师在课堂上的演示。左手拿着空纸杯,右手摸出打火机,在纸杯底部点燃,不一会,一股黑烟冒出来,纸杯底部破了个洞,引发孩子们一片惊惶。熄灭火焰后,他摸出另一个一模一样的空纸杯,不过这次他在纸杯里注满了清水,然后再次在纸杯底下烧了很久,纸杯却非常平静,没有任何破口。在孩子们的惊叹中,他分享了关于品格的很多真理。
纸杯好像每一个人的生命,火焰就像生命里会遭遇到的试炼、痛苦或患难。当生活四平八稳时,每个杯子看上去差别不大,但当环境(火焰)来到时,生命里有没有品格(水),结果却大相径庭。品格确保我们在压力、困难、试炼来到时,能够化解危机,安然渡过。如果没有品格,小小的火焰就可能把我们烧干,小小的困难和压力就可能把我们耗尽,让我们的生命产生破洞,甚至完全损毁。品格教育的目标,就是在下一代的生命里,注入诚信、尊重、责任、公义、仁爱等美好品格,让他们的生命像一个福杯满溢的器皿,流淌出来,成为多人的祝福。而在21世纪的现在,我们需要更多里面盛满水的杯子,需要更多拥有美好品格的男人和女人们,他们正直诚信、尊重他人,勇于担当责任、公正公平、爱人如己,面对各样的挑战和压力,不抛弃、不放弃,成为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脊梁!让我们一起来追问
幼儿品格教育的未来走向
品格的重要性、必要性可见一斑。但是关于品格教育的方向、品格教育如何在学校和幼儿园开展、怎样更好地卷入家长,依然有着无数多的待解之问。11月,为了立体、深入地探讨这个话题,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幼儿品格教育,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育儿周刊》社,于11月18-20日,开展2020年幼儿品格教育学术研讨活动。此次研讨盛会邀请到:常年关注品格教育的学界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国家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组负责人李季湄四川幼教人心目中的“男神”——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鄢超云以区域为整体来创新式推进幼儿品格教育的经验分享者——广安邻水县教育科技和体育局党委书记、局长熊纬在幼儿园实际工作中践行品格教育的幼儿园代表——成都市金牛区机关第二幼儿园园长黄洁百万品格家庭运动发起者、国内第一本儿童品格教育杂志创始人——《亲子·根基》杂志主编罗坚国内第一家专注于儿童品格培养机构北京根基成长教育机构的实践者——树墩子品格教育中心教育总监林凤芸 11月19日、20日,一起来反思和追寻,幼儿品格教育的未来取向。我们相信,越来越多的人不断追问,实际践行,品格教育得以落地生根。它的成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能立竿见影。但就像播下一颗种子,护好根基,总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
收藏起来
11月19日、20日
全网免费直播,我们不见不散!
转发出去
让更多人看见、感受、加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发表留言
每个人都可以有对于品格教育之我见!
文字/鲁阳阳
图片/杨东力
编辑/张小满
设计/朱远海
主编/李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