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12年保证大班娃娃不流失,这个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做对了什么
幼小衔接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每到毕业季,总有很多幼儿园大班家长陷入深深焦虑——孩子还有几个月就上小学了,跟不上小学的生活节奏怎么办?别人家孩子都去上幼小衔接班了,我要不要也报?家长的这些焦虑减少的不仅是大班孩子的数量,传递给孩子,还会影响他们对小学的向往和认知。
针对这些问题,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里面强调入学准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渗透于幼儿园三年保育教育工作,应注意身心、生活、社会和学习准备等几方面的有机融合,不应用小学知识技能的准备和强化训练代替全面准备。事实上,现在的幼儿园从一开始就在为幼儿迎接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做各方面的准备,就是为了帮助孩子们积累经验,打下基础。比如成都军区机关第一幼儿园历经12年的教改和探索,将幼儿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入数学学习,用游戏化的方式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他们是如何做的?是通过怎样的游戏和学习让家长对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充分认可而非一蜂窝涌入外面的幼小衔接班?如何把入学准备的教育目标和内容要求融合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我们经由几个活动案例,一窥这所幼儿园“日常生活哲学”和“现象学理论”在幼儿数学教育中的运用。喝水的杯子里
暗藏着数学方位的小秘密
小朋友户外活动回来都口渴了,各自取杯子喝水。这时,涛涛一边取杯子一边自言自语道:“我的杯子是住在一楼的。”这句话引起了大家的兴趣,旁边几个孩子纷纷学着他的话说起来:“我的杯子在四楼。”“哈哈,我的杯子住的高,在五楼。”……
“我的杯子住在二楼。”
“我的杯子也在二楼。”
教师:“你们的杯子都住在二楼,是在二楼哪个房间呢?”
“从左往右数,一个就是一个房间。”
“哈哈,那我的是三号房,和你是邻居。”
“不对,我是从右边数过来的三号房,我们不是邻居。”
教师:“是的呢,我们可以从同一方向开始数,这样就不会进错房间,楼层也是如此。”
“那我从下往上数,第一层就是一楼。”
教师善于抓住教育契机,用孩子们的情景语言提出问题,促进幼儿关于序数和方向认识的思考,比如,二楼的房间有很多,应该怎么数;教师对于孩子不同方向的“房间”产生不一样结果的时候,给予孩子充足的时间思考和讨论,帮助他们完善方法,让他们理解数字在生活中的不同用法。
生活中简单的小场景,也可以融合数学教育的知识,而且是基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他们在数杯子的过程中,积累了数学与方位的经验,符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数学领域的目标:能辨别自己的左右;能使用上下、旁边、中间等方位词语描述物体的位置与运动方向;能发现生活中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的方法解决。
这些都是在为幼儿的入学生活作准备,还可以延伸他们的学习经验,和父母回家后在楼下观察自己家的窗户,鼓励幼儿用不同的方法数一数自己家窗户的位置,把入学准备的教育目标和内容要求融合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
被做成了数学调查表
一天游戏的时候,几个孩子坐在他们搭建的“地铁”里,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然后跑向教师:“朱老师,我们要调查你!”教师大吃一惊:“咦,你们要调查我什么呀?”小豆丁:“刚才翔翔说他是坐地铁来幼儿园的,易林是坐公交车来幼儿园的,我是坐自行车来幼儿园的,我们想要调查你是怎么来幼儿园上班的?”教师说自己是坐汽车来上班的,就这样,小朋友们对全班进行了调查,可是在调查的过程中却发现记不清楚到底有几个人是坐汽车,有的还重复记录了,所以他们想到了制作调查表的方式来记录大家的出行方式。
当孩子们说要“调查”教师时,教师很享受被调查的过程,同时意识到这是源于幼儿日常生活的调查,是一个涉及到数据分析核心经验的数学学习机会,教师也引导和期待着孩子们如何处理收集回来的信息。同时提供材料让幼儿制作调查表,接纳开放、允许幼儿自由选择操作,为他们统计数据提供方法支持。
孩子们尝试用简单图表的方式建立起调查结果与数据的联系,调查表的制作和使用,使得数据更加直观清晰,也让孩子们在信息分类归纳的基础上,建立了数据量化和比较的经验。他们还学会了分析数据,根据数据的多少来探究各种问题,对数据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预测、分析和解读,这些对孩子的数学认知发展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规划一条最短毕业聚会路线
■活动过程
大家都陷入思索,过了一会,路路说:“我们来数一数每条路有几个点点就知道了,点点少站就少,路就近;点点多站就多,路也会更远。”于是大家在路路的提醒下,开始重新规划路线,最终确定了最近的那一条。
教师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他们支持,这种支持不是直接告诉孩子他们应该怎么做,而是用反问的方式引导孩子们再思考,指出他们现在面临的困难是路线应该如何选择。有的孩子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就反应过来了,要相信孩子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们还将上次数据分析的经验迁移到了此次路线规划中,他们通过数站点的方法进行数据收集,用比较数据的方式——站点的多与少,进行数据分析,最终将数据分析结果——站点少的路线就短,运用到活动当中,为教师规划了一条最近的路线,解决了难题。
还有很多其他的工具
今天小都在积木区游戏不久,就拉着教师介绍他做的大坦克:“我的坦克有驾驶室,有很多座椅,是个很大很长的坦克。”教师很好奇这到底有多长呢?小都随便想了一个数字:“可能一米九吧。”面对猜测,小都想办法进行了测量,从使用轨道到PVC管道和木棍,还使用了扑克牌,在不断尝试测量工具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自己使用软尺而且还指导小伙伴一起进行测量。
小都先取来轨道,从坦克的一端摆放到另一端,数自己一共用了7根轨道;但是因为轨道有弯曲,他又去取来PVC管,发现坦克有7根半这么长;然后又使用了小木棍进行测量,想要了解不同的测量工具需要的数量是不是一样多。
在讨论坦克长短时,教师鼓励小都自由选择材料进行反复测量,没有一开始就让小都选择软尺;小都的测量经验在反复操作中不断积累进步,而且还让教师配合他测量,不能留出空隙也不能重叠;教师在观察两个孩子测量时,也没有直接告诉他们软尺的使用方法,而是关注和支持两个孩子之间互相帮助,让他们的学习自然而然的发生。
这是一个孩子主动探索学习的过程,他们对非标准测量工具的选择超出了成人的想象,在他们的眼里,任何的物品都可以作为测量的工具,但当他学会并喜欢上用标准测量工具进行标准测量时,就像一个小小科学家一样,用极其认真的态度研究工具如何使用、测量结果如何准确、测量数据如何表达等,教师也不需要急于教会幼儿应该怎样测量、告诉幼儿准确的测量单位用语,你会发现孩子的测量经验在有掌控感的挑战中不断得到提升。
我想知道自己用了多少时间
班级上大多数孩子学会系鞋带之后,边聊天边练习系鞋带成为了他们自由活动时间的常态,一天上午皓予和六个小伙伴一起进行系鞋带的比赛,比完之后,为了准确记录每个人胜负的次数,他们决定用不同的颜色将各自的战绩记录下来与他人分享。小傲还带来计时器,他说计时器会让比赛的成绩更加准确,可是他们却不会正确使用计时器,于是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他们的比赛规则,最后开展了他们自己筹备的系鞋带大赛。
皓予:“老师,你看,四条橙色的线表示我赢了四次,两条黑色的线表示我输了两次。”“那你能用数字表示自己的比赛结果吗?”皓予说直接写就可以了,4就表示赢了四次,2就表示输了两次,6就表示一共比赛了6次。
为了开展系鞋带的比赛,他们要自己制定规则,大家都为规则的制定建言献策:
佑佑:“谁的速度快,谁就是第一名。”
小慕:“用计时器比赛的话,没有那么多的计时器。”
昕霖:“不是所有的人都会系鞋带,还有的小朋友今天没有来幼儿园怎么办?”
小路:“所有人都参加比赛,谁来当裁判呢?”
小傲:“要把结果记录在一个所有人都能看见的地方。”
……
1、用学号代替名字(黑板上写不下所有人的名字)
2、两人一组比赛
3、不会“系鞋带”的用“?”表示
4、没参加比赛的,用三角形表示
5、挑选两个小裁判轮流为每个人计时,并将结果告诉老师,最后由教师记录在黑板上
6、最后根据比赛成绩,一起排出名次(用带圈的数字表示)
在孩子们自发的系鞋带比赛中,教师通过一个小问题——你赢的次数比输的次数多了几次?
从中可以看出,幼儿自愿对自己生活技能进行练习和比拼,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而且带有一定的挑战性,但是他们充分利用自己对计时器的已有经验,预判在比赛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规则,在探索中有了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胜任感。再者对不同类型、图形、标点等符号的使用体现了他们的表征能力,他们在识别、理解的基础上对此加以运用,这不仅是学前末期儿童认识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幼儿学习书面加减运算的重要前提。
这些案例都是基于幼儿真实问题情境下的深度学习,数学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不仅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而且围绕着问题全身心积极投入,通过同伴之间的合作与探究,运用高阶思维,迁移已有经验,完成这个充满挑战的学习。
成都军区机关第一幼儿园还对已经进入小学幼儿的数学成绩进行了持续追踪,并将毕业幼儿数学平均成绩与青羊区近两年来数学平均成绩做了对比,从两学年期末成绩的平均分来看,该园所毕业幼儿数学期末考试平均成绩均优于青羊区同年级平均成绩,且收到普遍反馈该园幼儿思维活跃、乐学数学、主动学习能力强。数学学习已经为幼儿进入小学打下了夯实的基础,在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学习的方式和特点上,培养了他们社会交往、自我调控、规则意识、专注坚持等进入小学所需的关键素质。幼儿的学习成绩只是一种能看得见的“表象”,在这背后的适应教育,才能更好帮助幼儿逐步适应小学生活。
精彩回顾
我就知道你“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