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于儿童艺术教育的100个主张

人文幼学
2024-08-24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打边鼓 Author ARTDBG



一谈到艺术教育,你脑海里闪现的是什么?是孩子拿着画笔在创作,还是孩子在舞台上尽情释放天性。关于儿童的艺术教育不是单一的画画、歌唱或者舞蹈,而是囊括了初步的艺术知识与技能、艺术欣赏以及艺术创作等方面的内容。但在幼儿园主要是围绕美术和音乐两个方面开展对儿童的艺术启蒙教育。 

人们已经认识到艺术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很多家长都会把自己的孩子送进艺术教育的队伍,想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丰富孩子的情感体验和促进孩子个性的发展。但是外面的教育机构对于孩子美术培养的目标是参差不齐的。 

艺术教育一直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内容之一,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所以在实践的时候,不仅仅是幼儿园教师,家庭和社会也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遵循艺术教育的规律去制定培养目标。本期和大家一起分享关于儿童艺术教育的100个主张,通过艺术教育让儿童欣赏美、创造美和表现美,鼓励儿童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儿童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1、顿悟
艺术有一种不需要经过语言、仅凭视觉就触动人心的能力。这种触动可以触发欣喜、悲伤等各种情绪。我觉得孩子如果能在某件作品前“顿悟”,感受到这样的情绪,会是一个非常宝贵的经历。 

2、路径
艺术从来不只是载体,艺术不是排他性的,它的多元性与模糊性能够赋予孩子们一种特别地寻找自己的路径。 

 3、探索
艺术教育带来最大的益处是建立起自信心,它让我意识到自己与其他人的不同,比如当同龄人只有语数英的情况下,我还会画画,而且画得很特别,过程也非常愉悦。当自信心建立之后,便可自由地表达,大胆地探索,敏锐地观察,这些都是儿童成长最重要的行为,也是艺术所能带给孩子最大的好处。 

4、假想敌
不同时期的儿童应该参与的教育互动是不同的。作为两个孩子的父母,我们对于还处于学龄前的孩子更多的给予自然与亲近的成长环境,比如带他们下田劳作,河边摸鱼。将家里改造一间儿童房,收集更多的童书,鼓励他们多表达自己。不去刻意上任何兴趣班,作为爸爸的我每天被他们当做“假想敌”进攻两小时。 
我比较警惕按照父母的意志去构想孩子的未来,虽然不经意就会想他们的未来,但是越是观察他们,就发现他们完全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路要走。

5、白纸
小孩就是一张白纸,对世界或未知事物有着足够的好奇心,学习和模仿能力都很强大。只要把握好一些大方向,他自然会在观看或阅读中有所收获,很多东西是潜移默化的,并不需要太多刻意的引导,尽量是培养兴趣吧。这是我的一些想法,他以后能达到怎样的“眼界”,还是要靠他自己。 

6、思考维度
艺术在儿童成长中,我认为是个很重要的角色,而且它的影响力越来越不是以单一学科的形式来发挥。与其说艺术教育是“美学”的教育,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思考维度”的拓展。它给儿童带来一些不同的观看与思考方式,学习与感知世界的方法,以及比语言、文字更直接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工具。


7、预言家
孩子更多的生活体验,应该来源于真实的社会。有时我们可能会感到焦虑,不知道让孩子学点什么,才足以应对日后快速变化的世界。我们又不是预言家,的确挺难预测,也许作为家长,能做的只有带孩子多看看多走走、多去接触与观察,形成思考和判断,然后留给他们自己做出选择吧。

8、眼界与判断力
艺术是一种极好地对孩子的眼界与判断力的训练途径,而不应该仅仅是一种技术的训练手法。技术是可以通过短期练习达成的,而眼界与判断力则是必须在时间、经验与学养的积累中才可能具备的。 
所以我大概属于奇葩家长,我认为和作业比,一场好电影、一个有趣味的形式与内容都俱佳的展览、一个好的剧目、一场音乐会、一本神奇的书更符合孩子的天性,对孩子显得更为重要。

9、干扰
作为家长,我对机构艺术教育雷同的目标创作十分警惕,我认为过于接近的、目的性太强的创作方式会干扰孩子的思考维度与想象力。孩子们的脑洞与创意往往让成人叹为观止,在艺术这件事情上真没有说教这一说,有的只能是引导、沟通和赞叹!所以我不会把孩子较早地交给机构,而是以释放天性、享受艺术创作的过程为基点。 

10、长大
我们意识到所谓的儿童教育不仅限于报什么兴趣班,或者读什么幼儿园,更重要的教育是贯穿到日常的生活,让孩子具备健全人格,有同理心,善意对待这个世界最重要。孩子总是会长大的,不用急,就让他/她慢慢长大吧。 

11、答案
艺术是儿童认识世界、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在“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应试教育体制下,“有很多答案”的艺术可以让孩子们更好地认识和发展自我的特别之处和个性。

12、生长日记
对于孩子的作品,我会把一些感动我的小画存起来,比如送给爸爸妈妈的各种小卡、小画,还有一些成长过程中代表性的,比如有一段时间喜欢画动物,一段时间喜欢画植物,一段时间开始画公主王子和巫婆,有一段时间的构图很注重对称,有一段时间很喜欢用曲线,我会注意到然后留下喜欢的。教育就是不断生长,作品就像孩子的生长日记。 

13、热爱生活
任何教学系统的核心是稳定的,但它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都应当是有弹性的。儿童艺术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培养一个热爱生活的孩子。

14、主动性
艺术教育关键不在于让孩子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让孩子们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并且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创作能够在真实的世界中带动起怎样的反应,进而反过来激发孩子自身对于学习和探索的主动性。 

15、常识
孩子会不会背一首诗,或者会不会唱一首歌,我认为并不是那么重要。我更多是希望他/她在建立基本的生活常识的前提下(比如怎么与人交流、相处),多点往激发他/她的语言能力、动手能力、逻辑能力、散发思维等这些方面发展。 
 
16、边缘地带
儿童创作的精华就是游走在视觉体系的边缘地带,如果说艺术家把“真理”置于作品之中,那么儿童作品里的“未照面”和“未经验”的纯真是我感受到的,有时候我的世界也会被带入到儿童作品的视角和时空,回过神来发现自己竟然已经不是儿童了。

17、导师
我们不能老是用一种僵化的成人眼光去安排孩子的一切,但我会在不经意中把常识和现实传递给孩子,包括贫穷、衰老和不公,她们需要知道这些。你懂得尊重孩子和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和腐朽的时候,你会觉得孩子有时候就是你的导师。她们比我们都干净。

18、聊天
有些家长会问我,不知道该如何与孩子一起作画,我总是给他们强调,重点是跟孩子们聊天,让孩子们告诉大人,他们的思路是怎么样的,然后大人可以按照孩子们的心思,再启发他们一些新的点子,或是不同的思路。在这个过程当中,有时候孩子们也会给大人很多的启发,我自己就在孩子们身上学到很多。 
 
19、两代人
如果成年人过于主观地认定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就一定会把这种观点或多或少、或自觉或不自觉地强加给下一代,矛盾因此出现,很多人不注意调节和沟通,矛盾最后就会演变得不可收拾。所以,两代人的关系要从画画的时候开始处理,从小就要处理好。 

20、简笔画
不要让孩子学习简笔画,在9岁之前不要让孩子学习素描,这个阶段主要是接触尽可能多的材料,看好的作品,观察大自然,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简笔画会让孩子懒于观察,过早进行素描训练会让孩子失去想象。 

21、过瘾
教儿童画画的第一件事:不要换纸,延长在纸上停留的时间,减少挫败感。并且告诉孩子不需要画得像,从活生生的猫、狗离开,教他一些更简单的形状;第二件事:要画大。这是一个考验,很多孩子没有耐心,可以借此来培养;第三件事:把纸画满。其实根本不需要懂画画,只要拿起笔在纸上画圈圈,当画面上的东西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兴趣就来了,并且越加越过瘾,也许最后会发现自己是天才艺术家。
 
22、规律
所有学画画的人,首先,他们必须要在成熟之后才能学画画。按照心理学的判断,就是一定要在12、13岁以后,他们自发地提出写实的诉求时,我们才可以开始给他们讲一些步骤。 
同时,所有画画的人都明白,当他们正在学习写实画时,实际上他们接受的是一些原则。这就是说,我们没有可能在你不理解任何一点画法的时候,就让你跑去画画。如果你对画画没有任何概念,我就带你去写生,你会不知道怎么办。所以在写生之前,你一定要知道怎么画树、画山,怎么进行构图,这些都是从前人那里学来的经验,都会有一套规律。当你掌握了这套规律以后,你走到大自然里,看着山,就会想起山是怎么画的;看着树,就会理解原来树是这样画出来的。


23、写实
如果过早地、过分地教太小的孩子写实,不是好事,结果只能让孩子对绘画厌恶,会降低他们对画画的兴趣。教育要符合人的心理发展能力。当然,我们也的确可以让那些开始具备一定抽象能力的孩子,去尝试学习写实,但一定要有耐心。

24、推理
实际上,学习写实和学习数学一样,写实是一系列概念,需要推理,严格执行每个步骤。当第一个概念没有解决好就开始往下学,错误会累积,进而影响下一阶段的学习。 
比如,一幅好的静物画有三个要求,一是造型,二是明暗或色调,三是质感,没有一个人能够在基础训练中同时解决这三个问题,而是需要一个一个地解决。 

 25、脚手架
创作过程中,教师只做脚手架,不打扰、不干预,结束创作后不评价、不比较,让孩子们的创作回归创作本身、回归内在情绪和思考的表达。艺术创作是满足自身内心需求的表达方式,而非满足大人欲望的工具。面对孩子们的作品,我们能做的只有虚心地会心一笑,大人向孩子学习的还有很多。
 
26、搅动
绘画是一种可以表达内心情绪和思想的工具之一,我们想引导一个人去创作,就需要搅动他的内心和引发他的思考,建立艺术表达和生活经验的情感链接。最终画成什么样子,都是他们自己的真实感受,我们需要做的只有去看见、同理、接纳和尊重。 

27、转译
在艺术课程上,我会带着小一点的孩子观察身边的事物,理解日常生活、民俗风情,认识动植物以及自然现象规律,在绘画同手作中形成对世界的认知以及想象转译,且多聆听他们的感受,鼓励他们大胆地表现。 
由于大一点的小孩对自己有了要求,也在学校教育中得到规训,有时候胆子反而变小,想象力会给客观认知腾位。对于他们来说,创作课尤为重要,我会鼓励他们多质疑、多反转、多挪用,在创作中体验不规矩的、探险性的乐趣。 

28、通关
关于画画技法的引导方式,我比较喜欢与孩子交流技法前,了解其平时的兴趣或关注点,这样会增加之后习得基本功的使用机率。如果能在短时间内,让孩子感受到学以致用,那就是最好的联动力。就像游戏一样,我们因为获得了某种宝物而顺利通关,到达下一阶段,且迫不及待地开启新一章。 
 
29、原始
很多时候老师只是传授一种方法,教孩子怎么去画,或者怎么去理解、观察画面内容,而在课上的其他时间,同学间互相看、互相交流、嘻嘻笑笑的时候,往往会使他们发现示范画谱(因为我们以古代画谱为范本,都是木刻版画,很多东西都概括得很精炼)里的很多东西,兴奋地说这是什么花、里面藏着多少只昆虫、或者屋子里坐着一个小人等等。 
这些交流能启发大家的原始视觉能力,激发探索的热情,以促进思考。毕竟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我认为学会欣赏不同的美,比画得“像”更重要。 

30、大胆
在孩子的绘画过程中,鼓励孩子大胆地落笔,鼓励孩子的画面要画满,尽量全面和充分。可以用日记画、手账、生日卡、连环画和插图画的形式,让孩子明白掌握了绘画这门语言,表达力能够更直观更有力度,鼓励孩子创作自己喜欢的题材和内容。 

31、兴奋感

我建议如果家长要孩子去学画画,主要还是维持一个涂抹的兴趣,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的一种参与感和兴奋感,千万不要过早、过高,或者过于狭隘地把是否“画得像”作为一个目标;千万不要把画画理解成就是画素描,而又马上把画素描理解成为画苹果、画静物、画花瓶……

32、涂抹
你一定要明白,维持孩子涂抹的兴趣,减少他在这个过程中的挫折感,才能使他的智力成长和涂抹兴趣与时俱进。同时你也要明白,这不仅仅是在画画,更是一种对心理素质的训练。 
首先,在这个过程中,你要放得开,要不断地和孩子说:“你不一定要画得像”。因为“画得像”这个目标,对于一个智力未成长到成熟阶段、未经历过这样一个训练过程的孩子来说是达无法达到的。而当你把一个达不到的目标强行加到一个孩子的身上,并且他达不到这个目标是有先天原因时,这个挫折就会变得很要紧。 

 33、诉求
学画画其实是一个参与的过程,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训练就是希望孩子,第一个,不要浪费纸;第二个,就是要把涂抹的兴趣维持下去。因为每扔掉一张纸就多一个挫折,我们能不能让孩子不要扔纸,而是维持他的兴趣,作为入门的一个诉求。

34、功劳
实质上,不管是孩子学艺术,还是成年人学艺术,问题都是一样的。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让你的兴趣得到延续。也就是说,要想方设法把挫折放下来,这就是老师的功劳了,但绝大部分老师却不明白这个道理,其实他们传授的也只是经验而已。

35、完整
不要过分轻易地相信儿童有自己的想法,更不要过度夸大儿童的想法,要知道,儿童一定是在老师的推动下、在某种氛围的影响下形成他们的想法,而不一定真的是孩子自己的想法。比如,我们老是要追求画面的完整,但小孩却不太知道什么是完整,他们关于“完整”的想法,其实是我们给他们的。


36、杯子
其实学画的过程就是一个调整思维的过程,包括学素描。画素描其实是一个观察思维和自我调整的过程:它并不要求我们画得像,而是要让我们知道怎么观测一个事物。在这个过程中,一点一点地调整自己的认知,调整到最后,我们不仅了解了这个杯子,也理解了杯子和周边的关系、杯子和画面的关系、画中杯子和画面的关系。 
我们会对艺术的完成与否,形成自己的一点点评判,形成自己的艺术见解,时间长了,我们对艺术就会有自己的态度。现在看来,应该这样理解画素描才对。 

37、热情
扭七扭八的儿童画和规整的儿童画,二者并没有什么区别。对待孩子画画,最重要是看他有没有热情,只要有热情,把这个事情干下去,那就是成功了。

38、以人动人
孩子能从画画经历中感悟生活,掌握低成本试错的勇气与方式,学会欣赏自己和别人,以人动人,就是最原始和最有效的方式。 


39、耐心
不论是学绘画还是学其他艺术,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让他们学习如何才能有耐心,如何才能去坚持。耐心和坚持,对于孩子来说,这才是最难的。 

40、选择题
面对一些不积极参与课程活动的孩子,一是想办法把课程的内容跟孩子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二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三是直接给孩子做选择题,不让他做填空题。以上,其实也是一种思维训练,不论是做建筑设计还是其他,都会不同程度地用到这些思维方式,变成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 

41、构思
在未来,孩子学知识没有太大意义,但构思能力、创造力非常重要。其中关于构思,还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创造,它其实是一个漫长但又完整的过程。 

42、俯身
归根结底,怎样教的前提是尊重儿童发展规律,回到孩子本身,学会俯身或蹲下,与他站在同一视线,从他的角度出发,看看他眼前最迫切的需求是什么,选择适合他发展的课程,这样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43、棉被
我希望孩子们在观察、思考和探究中学会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可以自在地抒发出对事物的感想,学会创作,也学会合作。画笔即可做他们冲锋陷阵的盾牌,又可以是深夜归家的棉被。 

44、补品
师者虽不可以真正的博大精深,但开放的胸怀是温暖每个孩子必需的品格和追求。教孩子学艺术,我想,最好的补品是爱吧! 

45、本真的生命力
艺术教育不能被狭隘地理解为眼球效果和材料技术,特别是对于孩子来说。孩子是很有智慧的、有力量的,不是那种世俗聪明和虚张声势,而是本真的生命力,这点大人很少还能保有,所以不可以轻视。 
我想我们能做的就是尊重、鼓励和引导她/他们用艺术的手段实践他们的观点和想法,一般人不懂也没关系。我上课一般是提供过程步骤和规则,然后监督大家不要偷懒,视觉效果交给小朋友自己探索。 

46、创造性
儿童美术教育是要开发儿童的创造性,当然创造性这个概念不容易定义,但是创造性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在于经验的积累,然而我并不认同这种经验的积累就等于死搬硬套。 
对比而言,我更接受和认同的方法是,按照孩子本身的特点,还有其知识储备,引导他往感兴趣的方向前进。创造性的教育应该让孩子们发现他个人的风格及特点,通过美术创作这个平台,让他表现出来。 

47、综合学科
想要达到儿童艺术教育的各种目标,最重要的是教师和家庭,这位“教师”要懂儿童、懂艺术、懂教育。艺术是一门综合学科,比技能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的培养。所以心理学、哲学、科学、文学、音乐、建筑等都需要一名学习型的教师和孩子们共学、共享、共生。渐渐薰习,必有所益。 

48、效率
艺术教育的效率最大化应该是在家长与孩子互动成长中出现的,而且受益群体也会最大化。 



49、敬畏
有人说儿童艺术教育,它的门槛很低,只要是美术专业科班出身都可以从事这个行业。我能理解这种说法,但出于对教育怀有的敬畏,我想这简单的一句话又是有问题的,特别是我们所面对的对象是儿童时。 
或许,在跨入这个行业之前,我们首先问问自己到底对儿童了解多少?对艺术了解多少?对教育了解多少?给自己一个确切的答案,之后再去践行儿童艺术教育,这才是对师者自身、对被教对象以及每一个家庭、对教育的未来负责的体现。

50、实验性
学习艺术让我做任何事情都能够抱着一个实验性的态度,并且始终对具有各种可能性的世界充满好奇,而我从事艺术教育的热情也恰恰来源于此,我期待着探索艺术教育跟其他学科和教学场景在碰撞过程中产生的不同形态。 
因此希望,我在艺术教育上的探索精神,能够对我的学生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将来未必会继续从事艺术工作,但是我却希望他们依然能够抱着一种实验性的态度,在自己的领域中永远保持探索的精神。 

51、信号
回到儿童艺术教育,除了教会学生基本的技能之外,还应该要传递以下几个信号:1、学艺术,其实也是学习怎样解决问题;2、培养独立思考以及审美能力,并且体验艺术在社会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3、儿童艺术教育,它还应该培养孩子对日常生活的体察与感受能力,建立与身外世界的真实连接。 
有了以上这些,我想我们时常说的提升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养成良好的观察力就不再显得空洞。教学有时候是一个相互发现彼此的旅程,充分认识儿童及其发展规律,了解每一位学生,才知道应该教什么。除了以上这些,理想中的儿童艺术教育,还应该让人成为人。 

52、迭代
在这15年的教育成长中,我的经验也是不断被刷新,曾经认为的核心也在不断迭代和自我完善中。而目前,关于这个核心的重要部分,我认为有几个关键词:以人为本,拓展眼界的宽度,追求技能的深度。


53、咀嚼
做儿童建筑教育最核心的,还是怎么看待建筑的问题。对我来说,做建筑设计,平时的积累很重要。我经常对建筑学的东西反复咀嚼、反复思考,比如建筑学在当代有什么价值,它应该怎么去推动这个社会的发展等。实际上做儿童教育,也是在思考建筑,所以我并不觉得这是在浪费时间。

54、见招拆招
在我看来,给孩子“看”的以及“参与”的东西,要遵循以下几点:第一、符合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第二、尊重孩子自己的兴趣;第三、不一定要“美”,但要能激发他们的情绪和感受,或是促使他们去思考;第四、超越日常生活的经历。 
我对儿童艺术课程的设计,除去必要的专业艺术知识,大概也是按这四条原则来做。要求越多,限制也越多。每个孩子的性格和特点不一样,原则也有不适用的时候。所谓要求,也是根据不同的孩子,见招拆招啊! 

55、名作
我遇到过不少天才的儿童,有些孩子小小年纪,技巧已经很成熟,而有些孩子思维很活跃。对于功底好的孩子,我建议他们多尝试不同的画种,如果这些孩子特别喜欢某一类画种,比如水彩画,我也建议他们多学习水彩名家的作品。 
也许因为我是读美术史出身的,我常常鼓励孩子们多看一些艺术名作,因为名作里不仅透露着技巧,还有背景及历史知识。我认为一个优秀的艺术人才,不仅要培训纯熟的技巧,在艺术背景及历史的学习上也要优秀。 

56、大树
美术史是一棵大树,让孩子知道这棵树是如何生长的,树枝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很重要。从小开始了解的话,孩子们不会走弯路,不会变成天马行空、乖张的艺术家,要是误入岐途了,想要再回归的话,成长的过程往往艰难且痛苦,家长也不会希望孩子过这种日子。 

57、艺术史
每个孩子与我讨论的每个艺术问题,基本都能在艺术史里找到回应,所以我也一直主张他们去养成阅读艺术与历史的习惯。让孩子走进艺术史,可以将“史”变成故事,日常展开历史故事的随问随答,也可以通过课程实践让孩子潜移默化地了解历史,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方式。有时未必需要过于正式的艺术史课程,我比较建议多走博物馆,多去旅行,这些经历本身都充满艺术史的元素。 
 
58、画外
无论是家长或是美术老师,对待无论是不是“天才”的儿童,首先必须要正确知道的是: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小艺术家、小画家,更重要的是它画外所获得的东西,例如启迪智慧、表达情感、培养人的悟性、锻炼头脑和手的协调能力、培养受挫能力等。 




59、闯关
现在家长们普遍都知道艺术学习很重要,但是不知道重要在哪里。他们需要的艺术教育是可以“量化”的,而艺术最重要的东西却是不可“量化”的。因为艺术知识的缺乏和不自信导致中国的家长们普遍很没安全感,他们需要老师和机构给予一些证明,证明孩子在艺术上可以闯关和能够到达一个最高级的级别,因此很多校外机构会有美术考级。 
我觉得美术考级是有点搞笑的,因为艺术本身就是流动,它没有一个可以量化的规则,它又怎么可以通过美术考级来证明自己呢? 

60、神童
音乐可能有神童,而美术却一定没有神童。为什么?因为不存在“儿童演奏法”,一开始就必须有严格的要求。贝多芬5岁在父亲强压下学钢琴,他就不能随便去弹,一开始就要建立规范,然后一步一步去训练。这就是学音乐为什么会痛苦的原因。而绘画却有“儿童画”!所以,大家要把这看透彻,不要迷恋考级。 

61、累积
在教学的过程的确会遇到很聪明的孩子,他们的反馈很敏捷,并且学得很快。但是艺术学习是长期的事,是需要长时间的连续累积。很多坚持到最后的学生,往往是幼儿时期表现并不十分突出的孩子。 

62、平常心
每个小孩都有自己“天才”的一面。当自己小孩画出与众不同的画,有的家长会很开心,也有的家长会比较担心。我觉得一切都得平常心看待,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少以成人的眼光与标准对待,特别是家长的比较心理,会影响到孩子作为个体独特的创造欲望。 
 
63、天才
主流美术界的共识应当是,一方面把儿童学习艺术作为修养、品行、游戏和创新的训练,另一方面不要过分吹捧儿童、不要过度宣扬所谓的儿童天才。
儿童过早进入天才阶段,事实上对他的成长没有什么帮助,还可能成为畸形的天才。有人统计过,中国科技大学所培养的少年班,最后发现没有一个成才。 

 64、坚持
没有所谓的“天才”儿童,坚持实践才会有成就。

65、娱乐
学艺术一定要孩子喜欢。一般来说孩子都是喜欢画画的,画画是一个自我娱乐的过程,任何娱乐都是有局限的,但绘画没有局限,一根线可以冲到天上去。 
小朋友在画板前,有着很大的自由感,他可以随心所欲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获得涂抹动作所产生的快感。家长只需要鼓励他一点点地向前走就够了,千万不要逼迫孩子,自以为是地把他们塑造成小画家、小神童,这样反而扼杀了他们独有的童心和想象力。 
 
66、获奖
获不获奖其实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有兴趣画下去。如果过分地把获奖作为一个标准,这不太好。我曾经在北京跟《三联生活周刊》的一个编辑聊天,她说带女儿去报小学,挑选小学的标准是各种业余学习证书,可她女儿一张证书都没有,因为她希望女儿有更多时间去玩。但她旁边一个女孩,居然有60张证书,她觉得这简直是疯了。我还很少见到像这位编辑这样清醒的人。 

67、建立关系
作为一位创作者,自信而坦诚地跟老师和父母以外的成年观众平等地交流,这本身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都是一段宝贵的经历,这甚至比夺得一个绘画的奖项更有价值,因为这是一种跟家庭和学校以外的世界建立关系的能力。 
我们希望孩子们像真正的艺术家一样创作,主动地通过艺术创作与他人互动、与社区互动,并且在真实世界的反馈中成长。 
 
68、创作环境
其实每个孩子都具有艺术天赋,只是这种天赋未必都体现在绘画这一媒介之上。有时候课室狭窄的空间,也未必适合一些好动的孩子去完全释放他们的内在能量,也许在户外的创作环境中,才能让他们更自由地表达。 
 
69、不同点
通过教孩子,我逐渐意识到,艺术教育应更多地关注孩子本身,而不能采用单一的评判标准,所以我会关注每个孩子的不同点,也尽量让家长意识到自己孩子的特点。 

70、看展览 
在博物馆和美术馆里,怎么引导孩子看展览? 
一、善于学习的人都会有提前预习的习惯,方可事半功倍;二、进入展厅时,请阅读前言;三、面对一幅作品,可以通过讲解同时代历史人物的有趣故事,抓住孩子的心和帮助他理解作品;四、无论面对的是抽象画还是具象画,都可以问下孩子以下几个问题:看到了什么颜色?画的什么人和景?请你根据感受编个小故事。年龄偏小的孩子,请他谈谈对画面的情绪感受,这幅作品让他开心还是忧伤,会让他想到什么情景?当然,完全没有必要展厅的每幅作品都演练一次,否则您和孩子都会觉得疲乏无趣,建议从挑出视觉冲击力比较强的部分作品进行解读;五、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进行现场临摹。 

71、营造
眼睛肯定是最先塑造人的一个途径,但是这个方式确实没有被很好地考量。我个人来讲,就是营造这样的机会,一起看展览,一起去体验。和女儿一起体验而不是引导。

72、常规性的动作
当展览的时间和美术兴趣班的时间发生冲突时,请选择观看展览。做这样一个对比,我想说明,一场精彩的展览对孩子潜移默化的作用必定胜过一堂普通的美术兴趣课。 
在外旅游或者周末出行,除了游乐场和名山大川,也别忘记带孩子进入美术馆或博物馆,常规性的动作可以让孩子在场馆里找到熟悉的安全感。久而久之,他会有一双慧眼,对于不同层次的展览逐渐有高低鉴别和喜好判断。 
 
73、选择
关于怎么选择给孩子看的展览,一方面,必须要和孩子的喜好及兴趣点结合起来。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兴趣点也不同,比如幼儿园阶段的妹妹对动物世界感兴趣,各种与动物相关的展览或书籍,她都不会排斥;而小学高年级的哥哥则对文学、历史、编程、科技感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佳驱动力,如果想要在一个展览中获得最佳饱和度,我会先考虑它是否符合孩子的兴趣。 
另外,作品的质量和份量是我考虑的另一个因素,尤其对于哥哥看的展览,我会着重进行筛选。我更愿意他看一些艺术价值比较高的作品、或千里迢迢过来附近城市巡展的经典展览,借此提高他的眼界。 

74、见怪不怪
我一直觉得,作为家长,早期教育的重要引导,就是让孩子看到更多,而艺术以其独有的思考路径,最能呈现对日常生活的超越,呈现丰富。这样说来,带女儿看展的最大意义在于,让她在小时候尽可能看到许多“奇怪”的东西,长大了也许就见怪不怪、包容无限了。 

75、看
若要列规则,关于“看”大致是:看书、看人、看自然、看经典、看参差多态。至于“参与”,孩子现在才三岁,就让她参与一切她想参与的吧,我能做的也许就是,帮助她找到在漫漫人生路上她愿意“一直参与”的那件事。 

76、功课
如果要增加去博物馆的动力,就需要先做必要的功课。比如去荷兰一些艺术博物馆之前,要先搜集17世纪荷兰艺术的资料,要读一些相关的书。要知道,17世纪可是荷兰艺术的“黄金时期”,非常精彩。有了这个准备以后,去看荷兰的博物馆就会有感觉。 

77、绘本
趁着孩子还小,多给他看一些好绘本,会提高他的审美,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长大了都不容易忘,这种影响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先入为主的。现在的绘本太多,也挺杂的,有些完全出于商业运作或水平不好的绘本,会看坏眼睛。看多了没有审美价值的绘本,孩子的审美会走向浅薄化,眼光就会越来越短。 

78、消化
我希望孩子能接触到聚集了绘制者很多心血和智慧的绘本,不管是古典一点、传统一点的,还是很有启发性、很有创意的,都要多看看,即便理解不了也不怕,可以循序渐进、深入浅出,慢慢消化和体会。这种区别越往后就会越明显,会影响到孩子的眼界。 

79、庞杂
眼光当然是慢慢养出来的,从小就应该注意培养审美判断力和丰富想象力。我觉得小时候读书庞杂一些挺好的,我没有特别地从艺术的角度去给她选择图书,但可能还是艺术类的书籍多一些,不知不觉中做了引导。 
 
80、兴趣
如果有一些机构,氛围比较宽松,不以考试为目的,完全是以兴趣为主的,可以让小朋友去学习,在兴趣班中,小朋友不但能从老师的身上学习,更重要的是有一个和同龄朋友共同学习的环境。 
有些小朋友,父母讲的话不一定会听,但同学讲的都能接受,他们能从同学身上学到更多东西,这样的艺术学习,反而效果更好。 
 
81、受益者
工作室形式的机构,这里面也慢慢多了尊重孩子、理解教育、培养创造性思维方式、遵循孩子心理发展的良心机构。关于课程设置,有的自己研发,有的买国外的优质教材,由于课程的发散性和对艺术素养的要求,对能上这种课程的老师要求很高。这种机构地理位置难找、圈子较小、口口相传,只有小范围的家长可以接受(因为课程结束后你也许看不到什么成果,更注重创作过程),但好就好在最终受益者是每一位孩子。 

82、付费
以盈利为目标的商业化教育一定是擅长制造诱惑、焦虑和攀比心,不然生意怎么会好?教育需要付费,但这不是一种纯粹的消费行为,花钱买不来老师的爱心、用心和责任心,老师要的是合理报酬、安全感、尊重、自我实现和提升的机会。为此,我的做法是不要教太多人,1:5的师生比是合理规模。 

83、好玩
钢琴可以一对一教学,因为有演奏的基本要求,但美术不同,孩子在一段时间里主要是涂抹,是维持这种兴趣,是通过学画去参加集体的游戏。一对一,次数多了,教的烦,孩子也烦,然后就教不下去,因为把游戏变成了枯燥的、乏味的所谓学习。艺术是游戏,要一群人在一起才好玩,才会有兴趣去涂抹。
 
84、游戏
尽管家长最不能接受:游戏是人生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但是在孩子的少儿时代,甚至在孩子成年以后,游戏一直作为一种很重要地介入社会的方式。只不过家长不肯承认罢了,他们不承认是因为固执的成见在起作用:一方面,他们承认自己不懂美术;另一方面,本质上他们是在抗拒,因为他们认为无论懂或不懂,画得像就是好,画得不像就是不好。 
 
85、认知
如果小孩有某种问题,首先是成年人要检查自己、认识自己。把小孩送来学画画的时候,家长应该要有正确的认知、明确的目标,不要以为自己的孩子真能成为艺术家。反过来看,孩子涂抹、描绘其实是非常好的事情,因为这是一种游戏,国外就有艺术游戏的活动。 
如果孩子能沉浸在一种正面的艺术游戏中,这会对成长非常有益,人的情感能在游戏中得到抒发,兴趣被理顺,焦虑才能被去除。对于孩子的成长,我更看重一种品味、一种对世界的善良看法,而不是真正成为很厉害的画家。 


 
86、拔苗助长
当我们过分热衷教孩子画画的时候,需要警惕是否存在拔苗助长的可能。老师或家长的作用就是让孩子维持画画兴趣,给予一定帮助,告诉他一些概念,比如什么是地平线,引导他往一个方向走,但同时,我们对他的期望也要恰到好处。 
画画是一种健康的游戏、一种品行的训练以及兴趣的培养。当把学画变成游戏的时候,儿童自然能在游戏当中有所收获。 

87、能力
游戏是儿童热爱的“工作”。他们没有界限意识,从早上睁开眼到再次入睡,像一只上了发条的闹钟,一刻都不会消停。其转场和动作的变换,过渡得那么平滑自然,从来不需要预先设计,仿佛水到渠成,轻松铸就了一个结构紧凑且具有行为美学的时间整体。 
这“工作”能够让他们发现和认识新的事物(包括对自我的认识),能够体验和表达感官经验,并且经由超越实现而创造。他们很高兴看到自己有能力,并想让能力变得更大、让别人都知道。 

88、引路人
教孩子学艺术,一是要好玩——首先,“好玩”是哲学,轻松自由是人人向往的生存状态;二要让事物作为引路人——避免命令的不悦和言传的歧义;三要让孩子们对我直呼其名——消除等级,拉近距离;四是永不相同——暗示可能性,扩大经验范围;五是不一而终——重视发展的过程,不以作品为目的。 
 
89、界限
每个孩子都爱画画,他们的“天赋”很多,都值得激励和培养,况且没有谁有权力规定该怎么画,那全是个人的心智,就像过家家游戏一样,随心所欲就好。画画跟画家没有太大的关系,而怎样看待世界才是影响人生的重要条件。 
“创作”也不一定仅限于一幅图画,它的含义是在已知基础上的发展和重组。儿童的世界里没有界限,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享受着创造带来的乐趣,这正是值得成人学习的地方之一。 

90、赋能
如果不管孩子有什么个性,不去为他们赋能,只是在教育概念上创新,我们便自顾自地按照所谓“K12”教育,按照“STEAM”教育,或者是九年义务教育来教。看似孩子享受了各种不同的教育,但到了大学毕业,被父母询问未来要干什么的时候,他们很可能会回答:“我不知道,我很迷茫,我只能先找一个活法”。 

91、打破原则
艺术不讲究解决问题,它是建构型的行业,学艺术不只是学原理、原则,你必须试图打破这个原则,所谓的“权威”与“标准”永远是运动的。就像安格尔似的学院派,后来受到了印象派的挑战,艺术的可爱之处就在这里。 

92、弹性
在相对被压制的环境当中,需要这种弹性来让个人获得某种文化上的解脱。我们并不是想让孩子从此爱上艺术,而是让他们知道,如果在言语或者在逻辑上面无法挑战成人的智慧,就可以借助艺术。当孩子在嘶吼、用身体表达、或做一件东西的时候,他们有权利赋予它生命,也有权利去言说它,因为这是他们自己的作品,任何人都没有权利说“你做得不对”,在艺术当中,他们就是对的。 
当下的环境,这种状态特别需要更多推动,不只是艺术群体,也不必等到“人人都是艺术家”之后才可以这么做。重要的不是艺术,而是艺术往前推进的东西。 

93、成功
如果每个孩子在创作过程中感觉到快乐,并且愿意持之以恒地探索,发展出一些个性的东西,并且表现出来的作品能够反映他对生活的思考,那我认为这样的美术教育就是成功的。 
 
94、大局观
画如人生,是我经常与孩子们分享的话题。因为从无到有,从雏形到具象,从客观表现到主观创作,就正如人的成长路线。如果能在雏形时,发现问题,我们可以试错,并调整,且获得经验,这就是一个良性循环。 
反之,经常局部处理,直到后来才发现整体问题严重而放弃画作,这不但会越来越怕犯错,甚至不敢再画下去,这和人到中年还没养成良好习惯和价值观,从而不敢面对生活困境的恶循环是一个逻辑。在画画过程中,逐渐养成大局观,提升独立的审美观,不但能让自身在生活中增添别样色彩,还能辐射旁人。 
 
95、燃烧
世间绝大部分学艺术的人可能是来混的,但是当中真的有人是你不能不佩服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艺术真的是天才的结果,因为我们不能安装一种冲动给任何一个人。 
我很喜欢一位中国的著名艺术家的一句话:教艺术是教什么?唤醒你的自我,唤醒你燃烧的系统。至于燃烧成什么样子,我怎么能左右?但是,这意味着很多人这一辈子,到了最后走向末日了,都不知道自己在干嘛。唤醒是很难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恰恰所谓没用的艺术才是最有价值、最令人尊敬的,这是我研究这么多年的感慨。 

96、行当
对于现在正在学习艺术或者走上艺术道路的人,我会鼓励他们继续坚持,但我觉得这一点很难做到,因为现在很多人很快就放弃了艺术这个专业。我总是在问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所以学艺术的人,你究竟是为了这个行当好混,想过舒服的日子,还是在你的灵魂、情感的深处,真的有一种不得不说的强烈的欲望,也就是说你有一种无法克制的内心动力。不管你从事哪一个门类、种类、方式的艺术,如果你不问自己这个问题,学了也是白学。 



97、抑制
如果你是因为内心有一种不可抑制的冲动而从事艺术,就意味着你可能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同时,如果你对艺术还是有兴趣,你也可以放下来,把艺术作为一个客观的知识来研究,因为它毕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98、冲动
我经常认为,甚至有个极端的看法就是,真正学艺术的人或者真正做艺术的人是天才来的,我并不是在宣扬天才论。而是我认为如果你不顾一切,包括现实生活的需求,你不能抑制自己冲动的内心而一定要做艺术,那我觉得你就应该学艺术。但如果是一个外加的动力,让你认为艺术好像容易点、好混点,那你就别读艺术,这是没有用的。 

99、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清楚自己为什么想学习艺术,不要因为文化课成绩不理想才退而求其次来学习艺术。另外,还需要多看展览,多看书(不要局限在艺术领域),多了解不同院校的师资和学院历史,有时候一个适合你的好教授比一个名气大的院校更重要。

 100、危险
至于说很多孩子要出国读艺术,这个问题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说。起码我知道,因为我们是从美院出来的,美院有很多美二代,甚至美三代,但实际上我所知道的很多美院的“美二代”,有一半以上是因为其他学科不好,所以才学画画的。我这样说是危险的,我不是为了让大家觉得是因为其他学科学不好才去学画画,其实学艺术是很难的。

编辑/陈梓汇

设计/朱远海

主编/李晗


精彩回顾

活动案例 | 处处可见的斜坡怎么玩出新高度?来看这群孩子的斜坡游戏plus+


无处不在的儿童


对话|200万幼师加班加点赶作业,重返幼儿园的跋山涉水你准备好了吗


主编探园|这一次,“全国唯一和全省首批”将带来怎样的课程发展硬核实践 ?


生态哲学、整体思维、基本材料公共认知……这群人的沙水区教研真让人脑洞大开!


我就知道你“在看”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文幼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