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中秋佳节。在传统文化中,中秋也是一年硕果累累的季节,这一天,家家户户聚在一起吃月饼、做团圆饭、赏月……节日将一家老老小小连接到一起。为什么我们要过节?作为一种仪式的特殊表现,节日调和着人们日复一日的例行化生活,让我们在每一个枯燥的时刻都能怀抱最热烈的期待。过好传统节日,是在弘扬文化自信。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作为终身学习的开端,学前教育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发挥着奠基性的关键作用。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更是需要格外重视传统节日。本期特别策划,我们邀请作家、学前教育从业者、教育媒体人等,来分享他们的中秋节。好好生活,发现生活的美;好好过节,发现传统的美。这些都是老师们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的源泉。月亮光光,饭菜香香。一起来用心感受,那些节日里的仪式感。
打从记事起,家里逢年过节就是一桌子美味,因为我有一个爱烹饪的外公。外公家住宁波,每年中秋,外公都会特意请人带大闸蟹回来分吃。因为是阴历八月,所以一般食用的是母蟹,膏肥肉嫩,腹有团脐。蟹上桌要摆成品字形居正中,吃蟹要配黄酒,因为蟹太过寒凉,酒能冲淡蟹的腥味。小孩子是不能喝酒的,但可以跟着外公一起去选蟹。在湖边,吹着清凉的湖风,外公用播音员一样的好嗓子慢条斯理地说:“新鲜的蟹重,选母蟹先看蟹腿根部,腿硬蟹就还可以,壳要青,腹要白,闻起来有股子甜香气,就是好蟹。”选好的蟹先养在大盆里,外公拿细毛刷子把蟹弄干净,倒上一点白酒闷个20分钟。小时候不明白:“咦,螃蟹也要喝酒啊?”外公笑:“螃蟹醉了,就不钳你了。”等到螃蟹醉到不能顶锅后,外公点燃煤气灶,将螃蟹放进家里用了很多年的蒸锅里,开始蒸蟹。
盼到太阳快下山,家人们都回来了,菜一一端上桌。外婆有一套专门吃蟹的工具,称为“蟹八件”,银质镂花,有锤、镦、钳、铲、匙、叉、刮、针8种,老一辈人讲究吃完以后蟹壳还能拼回原样,清洗干净,比比哪家心灵手巧。每一年只有中秋节时,我们才有机会看到“蟹八件”,平时,外婆都会小心地把它们收进樟木盒子里。饭桌上不止有蟹,还有桂花糖藕、盐水鸭、炒菜心,胖乎乎的菱角也少不了。黄酒是从绍兴的亲戚那里拿来的,软糯喷香。蘸蟹的醋要老醋,切一点鲜蒜撒一把炒芝麻,蟹吃完了,大家还会把醋一起抿了喝。月亮在大家的说笑声里悄悄爬上来,猫咪们围着桌子闹,分一点蟹腿吃。外婆叫大家举杯,庆祝团圆与平安。Link:选螃蟹小窍门
● 看颜色:蟹壳黑里透着青色,壳坚硬发亮是好蟹,如果青背白肚、金爪黄毛就更棒了。
● 看腿脚:用手捏一下蟹脚,手感硬实,粗壮有力的比较肥。身材出众、体格健美的螃蟹 才肥美好吃。足爪结实,蟹足上的“脚毛”丛生,一般都膘足老健;无毛的,大多是体软无膘。
● 看鲜活:一定要买活蟹,死蟹有毒。将螃蟹翻过来,它自己一下翻回来的证明很新鲜, 最好不要挑选那些被捆绑得牢牢的螃蟹。
● 看公母:将螃蟹翻过来,肚子下边的那块突起的小壳是椭圆形的,就是母蟹,三角形,就是公蟹。也即所谓的团脐为母,尖脐为公。有人喜欢吃膏,有人喜欢吃黄,选择中意的即是。
我们家的中秋宴一般是提前一个月准备,早在一个月前,我们就已经买好了上百枚鸭蛋,准备做成咸鸭蛋,中秋节时分给家里的四个孩子。买了鸭蛋后,就让老伴儿去挖黄泥巴,加水将泥巴化开,之后再在泥巴里放油和盐巴。油是到榨油的老店铺去要的,是那种榨油之后剩下的枯渣,和到泥巴里。最后再把鸭蛋放到泥巴里滚一遭,放入坛子里封存。25天后,就可以煮来吃了。团圆饭桌上,无论怎么变,总有几样菜是不会变的:豆腐酿肉、红烧肉,还有鸡炒酒,这是我们家的“老三样”。其中萝卜圆子和豆腐酿肉是曾孙子最喜欢的菜。我是广东客家人,虽然嫁到成都很多年了,但这些客家的特色菜,是家里有客人来时都要做的。
中秋节这天,早晨6点半,就要和老伴一起去菜市场采购。平时孩子们不回来,都是我老头来买菜,他随便买,我们随便吃。孩子们回来了就不行,他们嘴巴刁,我得亲自来买。豆腐要买嫩的;肉要肥瘦兼有的上好五花肉,割一部分打成肉末;鸡要买现杀的土鸡才好吃……大概下午4点过,孩子们带着月饼和水果陆续回来了。一大家子,10多号人,瞬间将平时空落落的客厅坐得满满当当。每一年孩子们都会提议:“妈,你这些东西做来做去大家都吃腻了,有啥做头哇。下次我们去馆子头吃。”我知道他们心里是心疼我这个老母亲。但在家吃,才有团圆的样子。只要我还在,这几样菜就要一直做下去。
回忆儿时的中秋印象,最怀念的是和家人一起做月饼、吃团圆饭,还有那隐隐的淡淡的桂花香。母亲非常注重仪式感,每年中秋节,一定要等到月亮出来,在月亮底下吃月饼。母亲还会在院里剪下一两枝盛开的桂花,插进瓶里,放置在桌上,再把去年酿的桂花酒打开,等全家人围桌坐下时,还得先祭祖,让老祖宗先品尝新鲜的肉月饼和桂花酒,然后一家人才能开始吃月饼。
吃月饼时也非常讲究,第一个月饼一定是全家人分享,母亲会把月饼切分开,每人取一份品尝,吃完后再切分另一个月饼。这象征着一家人要团团圆圆,要有凝聚力。在月光底下,一家人可以围坐很久,一边赏月,一边喝茶聊天,偶尔夜风浮动处飘来一阵阵桂花的暗香,实在令人惬意难忘。如今,市面上月饼花样百出,品种繁多,但是在我看来,却没有一种月饼比得上小时候父母亲手制作出的淳朴的月饼。那时,如果回到爷爷奶奶家里,老人一定会提前炒花生、炒芝麻,腌制冬瓜做冬瓜糖,做出各种口味的,如五仁的、虾仁的、鲜肉的,制作好之后,还会用筷子蘸一蘸红曲米水,在月饼上戳一点红点,取名“点花”。
在英国留学时,最想念家乡的月饼。回国后开始做食育,太知道食物是如何与人产生美好的链接的。每一年,我都会尽量为自己的亲朋好友纯手工制作月饼。我相信,任何好东西都是时光打造出来的。它需要创造者和制造者,需要年份的运气,需要风和水,需要等待和发酵,需要爱意和关注。月饼正是这样。在我们老家,八月十五那天,天一暗下来,妈妈就会在门口摆上一个小桌子,放上酥皮月饼、石榴、苹果和别的一些食物,再装上一碗大米,插上刚买的香烛。爸爸妈妈加上我,一家三口,就要准备拜月亮娘娘拉。三叩首三作揖,恭恭敬敬地做完仪式后,就等月亮娘娘接受供奉。
我们家住在教职工宿舍,是一长排平房。自己家在拜月亮娘娘时,其他家也都在拜,所以路边一排,都是摆满食物的桌子。等月亮娘娘接受完供奉后,一群孩子就在月光下,这家窜到那家,分食月饼和石榴。
小孩子不明白,就问妈妈:“为什么要拜月亮娘娘啊?月亮长什么样啊?”妈妈说:“拜过月亮娘娘,你出门就不遭风雨啦!”小孩子听得懵懵懂懂,继续去和小伙伴一起玩了,等到累了,就回自家小桌子前,爸妈抱着,看着月亮,听嫦娥的故事。这是记忆中中秋的样子。
如何“拜月”
🌕
第一步:设“拜月台”
◽ 也就是“月光位”,将桌子设于面朝月亮处,能看到👀月亮,可沐浴月辉最佳。◽ 比如自己阳台或院子里,或者客厅里看得见月亮的窗边。◽ 月光位下安置一个坐垫,方便祭拜。
🌕
第二步:准备“祭月品”
◽ 如果请有太阴星君像、兔儿爷等,摆在月光位正中后方,以方便跪拜。
拜月“五供”
1 香摆最前面中间,家里有好香的可使上。焚香的“气”是通感神灵之物,能够把心愿更好地传达给神明。2 鲜花 3 灯:有油火灯或者花灯的可以摆上。4 清水:不用生水及不洁之水。5 瓜果,月饼:图里的是广州过中秋买给小朋友玩的小鱼饼、狮子饼哦。
🌕
第三步:开始祭拜
A、见到月亮升起、沐浴到月辉之时,就可以祭拜了。先洗手,再敬香、拜月,三躬三叩。B、祭拜时,可默念祈祷词,可出声。小孩子可拜月,成年男子不必拜。C、完成祭拜之后,把太阴星君像烧掉。(内容源自72物候元气生活)在近半个世纪的人生中,我吃过无数的月饼,记忆都很笼统,惟独8年前中秋节那一个月饼,让我记忆犹新。那是2010年,女儿6岁,读幼儿园苗苗班。中秋节前夕,幼儿园老师突然布置一个家庭作业——带着娃娃在家里做一次月饼。一些家长私下嘀咕,觉得幼儿园想一出是一出,简直是在折腾家长。我带着勉强与不耐烦的心态,静观大家怎么对付。当我看到有人提议去馒头店买几两生面,捏个馍馍扔到电烤箱里烤熟拿去应付作业。我居然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准备实施。看着端着面盆要出门的我,妻子幽幽地说:你就打算让我们的女儿用一团奇形怪状的烤面团,去完成她的中秋记忆?这话,比红脖叉腰的反对还有力量,直接将我点醒了。确实——对于中国人来说,如此重要的节日,怎么能让孩子就这么敷衍地拖过去呢?看来,还是妻子领悟到了老师们的真实用意和心思。上网搜索各种与月饼有关的知识,发现对于中国人来说,月饼确实不只是一个甜面饼,它有着各种美好的寓意和传说。而这些传说中所包含的,就是我们所希望孩子能够从中懂得的各种关于亲情与爱的意义。我把这些文字摘录下来,编成一条条的故事,讲给女儿听,然后相约,全家一起去最近的一家配料店,去买全套的月饼制作工具和配料。
过程虽然繁琐,但还算有趣。女儿在各种月饼工具前,惊奇地张着小嘴,看着售货员阿姨把各种颜色的面和馅料,以及小秤和模具发给我们,还挨个儿给我们示范。不独是女儿,包括我和妻子,都觉得神奇无比——原来,那些色彩鲜亮甜糯适宜的小小月饼,是那样一步一点地做成的。我们回家,一声呼哨,把女儿方圆两公里内的同学和好朋友全部召集到家,揉面的揉面,切馅的切馅,烤饼的烤饼。一个个忙得脸上流着汗,头上挂着面,眉眼之间流传着期待和满足的微笑。直到夕阳西下,大家端着印了各自手纹的月饼,热气腾腾地各回各家,欢笑声一直绕在屋中,陪伴当夜的月亮,令我一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