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检查一下,你的幼儿园对“儿童友好”了吗?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人大幼儿教育导读 Author 人大幼儿教育导读
在对幼儿进行保育和教育的场所—幼儿园,怎样践行儿童友好的理念呢?幼师在环境创设上,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在课程设置上,在游戏环节上,怎样体现“儿童友好”?您的幼儿园,是否对儿童足够“友好”呢?
本期,我们跟随几位幼教一线的专家一起探讨,怎样在幼儿园践行幼儿友好理念,怎样既尊重儿童,从儿童视角出发,也要让儿童更好成长。
从中文来看,幼儿园的“园”,是花园、公园、乐园之意;从西文来看,kindergarten一词来自德语,德语kinder是children(儿童),德语garten是garden(花园),德语kindergarten 相当于英语的 children’s garden(儿童的花园)。既然是儿童的花园,就应该是儿童友好的。
我把自己假装成一个小朋友,以他(她)的眼光打量一下幼儿园,讲讲我的烦心事。
我家楼下就有一个幼儿园,里边有很多我没有玩过的玩具,我想上这个幼儿园,但是我进不去,我爸爸妈妈说“你不能上这个幼儿园”,于是我们去了一个很远的、我也不喜欢的幼儿园。
我不想上幼儿园,给爸爸妈妈讲了,还哭过,但都不管用。我只能跟妈妈说,“你晚上第一个来接我”,妈妈说“好的”,可是她常常不是第一个,有时还是最后一个。
进到班级之后,老师就把门关起来了,我也看不到窗户外边的东西。我有时心理好害怕,也好想爸爸妈妈,我想逃出去,但是不行啊。即使逃出了教室,幼儿园大门也出不去啊,那里还有拿着武器的人,可凶啦!
我想去跟小朋友一起玩。可是我没有好朋友。我告诉过我妈妈,她说“没有好朋友,你就要去结交一个好朋友。你自己主动一点嘛”。可是我就是没有好朋友。有的人还欺负我,说我是骑自行车来的,还没吃过哈根达斯。
我就自己一个人玩。我想去我最想玩的地方,但我突然想起,这个地方不能去,因为老师说过早上来幼儿园的时候,有些地方是不能去玩的。我想拿我最想玩的玩具,但是他在很高的地方,我拿不着。我其实是可以爬上去拿到的,但我瞟了一眼老师,她也看到了我,从她的眼神我就知道了我不能去拿那个玩具。
本来上厕所是很开心的事情,在老师不在厕所里的时候,可以玩一下水,说一些教室里不能说的话。但最近不行了。教师就连厕所也要管了,要让我们量使用纸的长度,还要看小便的颜色,还要做记录,上个厕所都这么麻烦。
上课了,老师讲话的声音好好听,跟平时讲话很不一样。老师讲了一个故事,提了问题,我拼命举手,但都没有被请到。后来就听老师点了一些人的名字,他们跟老师一起出去了。没有我。我好想跟他们一起去。他们上次出去了回来,好高兴的样子,而且选游戏也是他们先选。
老师让我们谈一谈游戏。这次老师终于请我讲了,可是我刚一讲,老师就说“你是这个意思吗?”然后就显现出不再讲、坐下的表情。老师都没有看我爬树,她怎么知道我是什么意思?老师经常让我们认真听讲,不要插嘴。我好像从来没有把我想讲的话讲完过。
我有几个很不喜欢吃的菜,但奇怪的是,这些我不喜欢吃的菜却经常吃。老师常常说,“快吃”“这个吃了对你好”。吃饭是不能讲话的,对了,是小孩不能讲话,大人是可以讲的。
老师说睡觉我们就要睡觉,睡不着也必须躺在床上,不能讲话,也没有玩具可以玩,老师来的时候我就闭着眼,老师走了我就看天花板。天花板一点都不好看。老师工作了一上午,他们太累了,需要休息,所以我们也休息。不过有时老师也不休息,他们会大声地讲话。
有天汪大鹏和蔡小花尿床了,老师就让他们站好,把衣服跟他们脱光了,再穿上衣服。汪大鹏自己都知道,他是我们班最笨的人。我们都叫他“矮哥”,因为他最矮。我好害怕我哪天也被脱光了衣服,站在那里。
终于到了放学的时光,出了幼儿园的大门,我跟妈妈说我要撒尿,于是我对着路边的林树撒了一泡大尿。
(以上文字是鄢老师以儿童的口吻来杜撰他在幼儿园的见闻,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你们幼儿园的孩子们是否会遇上这样的“烦心事”呢?成人要从儿童眼中来看待“友好”和“不友好”的问题。)
一个幼儿园对儿童是否友好,从儿童活动的状态、儿童与他人的关系,能非常容易地看出来。儿童对一所幼儿园、一个班、一个老师的态度,反映出的,就是老师、班级、幼儿园是否对儿童友好。
儿童优先发展
从儿童被“发现”到儿童优先发展,绝对不能忽略19世纪末霍尔发起的儿童研究运动,“儿童学”的建立,以及由此而引发出的,整个20世纪,人们对儿童认识的深化。艾伦.凯宣称的“儿童的世纪”,确立了“儿童”“童年”“儿童意识”等一系列概念的位置,确立了儿童本位和儿童优先发展的概念,也确立了发现儿童的人文意蕴和追求。在我国,成为《儿童权利公约》的缔约国,就意味着“儿童优先”原则的确立与贯彻。儿童优先,从提出概念,到落实行动,支撑理念就是对儿童的认识的变化。
儿童视角
有儿童,才有儿童视角。儿童视角的诞生与人们对儿童的认识有关。卢梭提醒我们,因为“我们对儿童是一点也不理解的:对他们的观念错了,所以愈走就愈入歧途”。所以,儿童视角的诞生显然是因为我们对儿童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牛津大学的凯茜.席尔瓦教授认为,儿童视角可以区分为“儿童视角”和“儿童的视角”。前者的主体是作为成人的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主动自觉地关注儿童、理解儿童、移情儿童,站在儿童的立场上,设身处地感儿童之所感,那么这样的教育者就是具备儿童视角的表现,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者眼里有孩子。而后者的主体则是儿童,是儿童自己感受、体验、观察周围世界的角度和立场。相比而言,前者所表征的是教育者“自外而内”(outside in)地探寻和理解儿童内在体验的自觉意识。后者所表征的则是儿童自己“自内而外”(inside out)地认识和体验外部世界的主观能动性。
不论是哪一种视角,至少都体现出了明显的儿童意识。鄢超云提出,“在幼儿园里,应该时时、处处、人人有儿童视角”,其本质意义,也是在强调,要在头脑中牢固树立“儿童意识”,在此前提下,无论是开展理论分析,还是实践探究,至少儿童被“看见”了,这也是儿童友好的前提。
儿童参与
参与,作为概念,是确认儿童的主体性。作为实践,是确保儿童主体性实现的一系列行动。就其背后的内在认识来说,参与就意味着从“研究儿童”转向“与儿童一道研究”。1989年《儿童权利公约》中就强调,与儿童自身利益相关的事情应该体现出儿童参与。
对“儿童参与”实践影响最大的,是1992年罗杰.哈特在《公民参与阶梯》中对儿童参与程度的层级划分。从低到高,哈特将儿童参与区分为8个阶段,从完全由成人操纵,逐渐发展到儿童作为装饰物、象征性参与,再到成人为儿童安排、成人与儿童一起商议、共同决定,及至儿童提出任务,成人帮助,最后实现儿童完全的主体性,即由儿童提出任务,儿童来和成人商议。这一系列的细节区分后,是儿童逐渐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实践主体的过程,也是儿童在教育过程中,与成人逐渐博弈,最终实现个体自由的过程。就像科萨罗所揭示的那样,儿童是主动的、积极的建构者。作为“真”的主体的儿童,逐渐有了自己的话语方式,不断建构出自己的认识体系。
儿童发展
新时代,对儿童发展的理解,已然超脱了“发展主义模式”的桎梏,不再将儿童发展与生理发展阶段捆绑在一起,而是在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在真实的语境中“凝视”儿童。摆脱发展主义的桎梏之后,“未成熟性”,或者“延长的儿童期”的意义和价值才得到体认,正如杜威所讲,“动物幼期的行为独立,完美阻隔了动物群体成为‘社会’。延长儿童期的重要性在于使人成为‘人’,使人类成为‘社会’”。童年的延长,发展迟缓和内容丰富,就是在向人们昭示,人是“永恒的儿童”(刘晓东)。这是我们对“儿童发展”的认识革新和理想赞歌。
阿伦特说,“人类的世界因为儿童的诞生而具有了诞生性”,这种“诞生性”蕴含着人类的希望和未知的能量。所以,对儿童友好,就是对人类自己的拥抱,是对未来的畅想。在这个意义上,作为世界人口大国的中国,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儿童权利,做好儿童权益保障,既是大国责任之担当,也是世界儿童发展之福祉。
在建立儿童友好幼儿园的过程中,作为儿童工作者和行动主体的教师,从“儿童友好学校”的四个核心维度出发,即“全纳与平等”“安全健康与保护”“有效教与学”“参与及和谐”,来确立一个儿童友好型教师的理想模型或框架,或许可以为全国范围内的幼教同仁指明可能的方向。
营造全纳与平等的文化氛围
“全纳”主要指幼儿园教师能积极动员并帮助每一个幼儿,特别是那些处境不利的幼儿,确保他(她)们都能从学前教育中受益,而“平等”则是指幼儿园教师要特别关注男女幼儿平等的入学机会和发展规律,营造出一个无任何歧视的、充分尊重幼儿多样性和差异的文化氛围。
其一是保障幼儿平等的入学机会,这就要求每个幼儿园教师都须认真学习并了解我国与学前教育、儿童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政策规定,推动幼儿园将全纳教育融入到办园理念之中,推动幼儿园自身建立保障幼儿平等入学权的措施并积极执行,有针对性地面向家长宣传幼儿入学的权利与意义,积极动员并吸纳每个符合条件的幼儿入园就读。
其二是尊重幼儿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主动接受和参与有关全纳与特殊教育方面的培训并开展相应的行动,在教育过程中充分考虑幼儿不同的身体与学习背景,与社区合作为父母在外打工或家长工作繁忙的幼儿提供更多的情感关怀与其他有必要的支持;对所在社区和社会的经济文化有基本的了解,为幼儿提供学习和了解中国不同民族的文化及其习俗的机会。
其三是营造性别平等的教育环境,主动接受和参与有关性别平等的教育培训,能敏感地意识到并指出某些教学材料或活动过程中存在的性别偏见以尽可能减少幼儿受到不良影响;在幼儿各类爱好和习惯的引导方面,能突破传统性别观念的束缚,保持更加开放和现代的姿态;在相关宣传活动中,能展示积极的男孩和女孩的角色榜样,帮助幼儿树立正面的性别观念;在课堂提问和反馈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不因幼儿的性别而刻意降低或提升问题的难度,也不因幼儿性别而刻意做出非必要的改变;鼓励男孩和女孩在班级和幼儿园事务上承担同等的责任,享有同等的机会。
提供安全、健康与保护的环境
提供安全、健康与保护的环境是创建幼儿友好幼儿园的基础。具体来说,作为幼儿园教师,首先须创建安全、卫生的物理环境和友善的心理环境,合理使用基础设施与设备保障幼儿安全、健康地学习、生活,与医务室及相关医务人员加强合作,确保幼儿在突发意外和伤害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救助,确保幼儿可以喝到数量足够、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确保幼儿(尤其是女孩子和行动不便的幼儿)在使用厕所使感到方便和安全,注意保护幼儿身体的健康,联合家长做好近视、新冠病毒疫情等的防治工作。
其次是要提供以技能为基础的安全教育,如主动关注幼儿在园内所有场所开展活动的情况,定期组织幼儿及其家长参与相关的安全评估活动,并根据其意见落实改进措施;主动接受和参与安全教育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培训,定期有针对性地对家长开展应急预案、安全专题讲座和宣传活动,具有应付突发事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幼儿设置有针对性的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技能训练和实践演练(如消防演习等),并在课程与教学过程中主动渗透有关安全教育的内容,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与应对危险的处理能力。
其三是采取措施积极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如严格执行各种有关幼儿园安全和健康方面的基本要求,主动接受和参与健康教育有关的知识与技能培训,协助幼儿园建立幼儿健康体检制度、开展定期体检,建立幼儿健康档案,并对幼儿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家长;落实传染病防控和食品卫生安全等基本制度;有计划地开展以技能为基础的健康教育(如疾病预防、科学营养、卫生安全、心理健康等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国家重点防治疾病(如新冠病毒疫情)的专题教育活动;教师在健康生活行为习惯方面发挥表率作用(比如不在幼儿面前抽烟、不随地吐痰等);及时关注幼儿的用眼情况,及时纠正幼儿不正确的阅读与活动的姿势,控制近距离用眼的时间。
其四是要组织有质量的健康活动,合理使用常见的健康活动器材,配合幼儿园定期对体育活动设施进行检查以确保幼儿活动时的安全,按照《指南》和各地课程标准的要求因地制宜地开展健康活动,进行符合所有幼儿特点的教学(特别是对特殊幼儿要有适当的要求);及时组织班级幼儿园开展运动会,弘扬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教育;定期听取幼儿对健康活动的建议和评价。
开展课堂内外的有效教学
幼儿教师首先应成为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以及具备专业素质的教育工作者;勤奋工作,积极参与园本教研与进修活动,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并持续致力于自我反思和终身学习;掌握五大领域的基础知识以及对幼儿发展最有价值的内容,掌握了解、诊断和解决幼儿在学习过程中问题与困难的方法与实践案例;主动接受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管理方法的培训,具有使幼儿主动参与教学的技能,根据幼儿情况制定教学设计、利用资源、组织合作学习等;能根据幼儿表现及相关情境,运用兼顾过程与结果的多种评价方法。
其次是要在班内实施以幼儿为中心的有效教学过程,如在教学安排方面充分考虑幼儿需求,教室布置能符合幼儿年龄特征,备课过程中能充分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和经验;师幼双方形成沟通的有效机制与默契,鼓励并指导幼儿关注和关照班级内的学习伙伴,指导和安排适当活动促进幼儿之间的相互质疑和启发,能充分利用教室空间资源以及人力资源创设学习与活动的机会等。
促进幼儿参与,构建和谐关系
创造幼儿参与的多种途径与方法,并努力提升幼儿参与的层级,如从将幼儿视角作为一种宣传口号或“装点门面”的形式,到咨询幼儿并告知具体情况,再到幼儿与成人一起做决定,至最高阶段则由幼儿来主导整个活动并反过来赋责成人;同时确保幼儿有机会在园所学习与生活的多个层面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声音,无论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鼓励幼儿以团体的方式开展合作,进行共同反思和自主决策,为幼儿园的发展做出可能的贡献。
发展和谐的家、园与社区的伙伴关系,如创建班级里的家长委员会并定期开展相关活动,组织面向家长和社区的开放日活动,保持与家长和社区代表委员会的长期联系,及时关注家长和社区代表委员会的决议并进行必要反馈;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资源组织幼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等等。
自尼采以来,现象学、解释学、后现代主义哲学家进一步丰富了“视角”的哲学内涵,在教育场域中,“视角”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蕴,它内在规定了对教育现象探究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教师作为儿童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深刻地影响着儿童的发展。因此,对于教师而言,从“成人的视角”到“儿童的视角”的转变是其成长为儿童友好型教师的内在要求。
一方面,视角的转换意味着教师从认识普遍抽象的儿童到理解具体生动的儿童。在成人的视角下,教师对儿童的认识是抽象化和概念化的,儿童友好型教师应该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返回到儿童的生活中去,关注每个儿童鲜活的行为和情感,在每一场游戏中,每一个开心或不开心的时刻,感知和理解儿童行为或情感背后的意义生成和生命涌动。例如,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能先入为主的为儿童打上各种标签,如学习能力差、不爱吃饭、行为习惯不好等,而应深入了解儿童出现这些行为的原因,从而采取正确的教育策略。
另一方面,视角的转换意味由遵守成人主导的发展到支持儿童自由全面的发展。儿童友好型教师应该坚持儿童的视角,支持儿童自由全面的发展。儿童的视角意味着肯定儿童的价值,正如阿伦特所言“儿童有着双重特性:在一个他陌生的世界里面,他是崭新的,同时又处于变化过程中;他是一个新人又是一个成长着的人。儿童初到这个世界时可能是弱小脆弱的,但是他又蕴含着改变世界的能力,因而也是强大勇猛的。儿童友好型教师应该肯定儿童的个体差异,相信每个儿童蕴含着不同的发展潜力,关注儿童的个人兴趣,尽其所能为儿童提有准备的教育环境,促进儿童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从成人的视角到儿童的视角,对儿童友好型教师而言,不只是视角的转换,更是对自我存在的一种反思。在成人的视角下,教师与儿童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双方是蕴含着张力的存在,教师以物化的思维对待儿童,这是一种“我与它”的关系。但是在儿童的视角下,教师与儿童是一种相互促进,彼此成全的关系的存在,这是“我与你”的关系。
“儿童友好”是由有趣、美好、自由等这些温暖的词汇作为底色,这也就是对“儿童友好幼儿园”的核心解读,简而言之就是要把儿童的需求放在重要位置上,以儿童视角开展生活、游戏、教育等各种活动,以“一米高度来看幼儿园”去设置环境,让幼儿园成为孩子存续感情、留守童真、孕育梦想、放飞个性的地方。
“儿童友好”是一个多元的话题,值得深入思考与探索。国家发改委会同22个部门研究制定《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高屋建瓴地围绕儿童生存与发展、受保护和参与权利的实现进行规划设计,聚焦“环境安全、平等对待、服务可及、乐享陪伴、充分参与”五个方面。其实,这五个方面是公平优质学前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幼儿园在实践过程中需要落地生花的关键要点。
给儿童想要的玩具材料
幼儿园的主体是孩子,孩子是幼儿园的主人,那就应该让孩子成为幼儿园玩具材料提供的深度参与者。幼儿园有个老式玩具滑梯,购置将近20几年的时间,有些地方已经出现破损,孩子们也似乎并不感兴趣。要重新改造吗?怎么换?换成什么样子?
幼儿园请大班的孩子与老师共同参与教研讨论,倾听孩子们的意见。孩子们到操场围着滑梯体验着,说出自己的想法:“滑梯下面需要有个沙坑,滑下来才不会疼,坐在沙子里还可以打个滚太好玩了”“上去的时候只能走楼梯吗?要是能放一根绳子,这样攀爬上去就太有意思了”“弯弯曲曲地滑下来才好玩”“都是塑料的,不环保,可以增加木头荡荡桥”……孩子们对着大滑梯需要增加或者删减的地方指指点点,边说边画出图纸给我们看,生怕我们听不明白他们的想法。我们倾听着孩子的声音,分析着孩子的愿望,归纳着孩子的想法,被孩子深深的吸引着,我们决定帮助孩子旧物改造,把玩具办成孩子想象设计的样子,从造型、选材、玩法等方面重新思考,把孩子的想法变成现实。可以说邀请儿童议事,听取儿童意见的方式,是幼儿园决策时对儿童友好最好的诠释。
让儿童成为生活的主人
尊重儿童,就要善于倾听儿童的声音。儿童是天马行空的代言人,也是天才的梦想家,我们要“放手”“放权”“放开”,让他们在园所内自由徜徉。我园常有参观的客人老师,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会求助孩子:音乐教室怎么走啊?你能带我去大一班看看吗?……于是孩子们便询问老师:“我们能带领客人老师参观幼儿园吗?”于是,老师就把接待权移交给孩子,生成“小导游”课程,从如何接待客人老师、怎么绘制参观路线、整合园所资源等多方面“放手”,让孩子感受当小主人迎客的快乐。观察到儿童的兴趣点,以游戏为儿童的基本活动,把友好的种子埋在儿童的心田,融入到儿童生活游戏中。给予儿童充分参与园内大小事项的机会,才会让“儿童友好”幼儿园成为童年的梦工厂。
助儿童感受友好的含义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突发情况,类似遇到不“友好”儿童也是常见的情况。例如孩子与小动物是天生的“好朋友”,幼儿园养殖区养殖毛茸茸的小鸡小鸭甚是可爱,孩子们喜欢扎堆到一起看他们,并且从家里带菜叶给小鸡小鸭吃。小一班的豆豆常常抓起小鸡就使劲地往脸上蹭,时不时还往地上一摔。老师懂得孩子不是不想与小鸡小鸭友好相处,而是因为孩子家中有类似的玩偶,把与玩偶相处的模式迁移了过来。老师看到后,以身示范蹲下来和小鸡“聊天”,轻轻喂食物,小手慢慢轻轻的抚摸等,孩子也就自然懂得与小动物“友好”相处的模式了。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建设“儿童友好”幼儿园的过程中,身兼数职,但是在和儿童相处的时候,要精准定位,不可偏移。
第一,做孩子的“同伴”好朋友。耐心地倾听孩子的意见,积极和孩子平等对话,尊重孩子多元的想法。
第二,做孩子的“崇拜者”向孩子学习。以欣赏的眼光和支持性行动推动儿童想法的实施。
第三,做孩子的“合作者”,协助孩子一起参与建设。共同感受和经历新鲜的每一天,解决困难,构建孩子的发展课程,让梦想成真。
“儿童友好”建设,需要每个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以共同的向往、共同的价值追求,以儿童友好为本,协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要求,发挥儿童的主观能动性、教育者潜移默化的引领,生活中的渗透浸润,家庭的共建共育,社区社会的支持配合,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全视角、全覆盖。在这样的过程中,看到儿童、看懂儿童、尊重儿童、理解儿童、欣赏儿童,家园社共同绘画同心圆,同心同向同行,为儿童的友好保驾护航。
总之,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儿童是每个家庭的希望,也是国家的未来。从开启“儿童友好”城市社区建设中可以窥见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落在心坎上,尤其是“一米高度看城市”的儿童视角,用平等的权利关注弱小群体的想法本身就是一种对美好的追求。我想无论我们从事什么工作,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该抱着社会的责任和使命学会“蹲下来”,看看儿童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转换我们的视角能让一切变的有趣好玩,尊重儿童,让幼儿园、社区、城市成为孩子们的成长的美好乐园。
编辑/陈梓汇
图片/温笑寒摄于蒲江北街幼儿园
设计/郭迎欣
主编/李晗
精彩回顾
我就知道你“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