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次紧紧围绕这个核心问题,2022年学前教育宣传月到底在强调什么?
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2022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的通知。为更好地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有效衔接,宣传科学幼小衔接教育理念,2022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主题为:幼小衔接,我们在行动!
今年是第十一个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从2012年起,教育部将5月20日至6月20日定为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面向全社会普及科学育儿知识。回顾以往的宣传月主题,我们会发现这并不是第一次全国范围内宣传和推广幼小衔接教育理念了。2016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以“幼小协同 科学衔接”为主题,2019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以“科学做好入学准备”为主题,都是在紧紧地围绕着幼小衔接这个核心问题。
2022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的通知提到,广泛宣传解读《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及《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推动广大幼儿园和小学深入理解和落实国家相关政策要求。
此次通知及三个文件传达了哪些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讯息?在相关文件精神下,幼儿园可以怎么做?幼学君又来和大家一起划重点啦!
“
《指导意见》立足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育人体系一体化,幼儿园和小学同步行动,不仅要转变观念,还要推动实践落实,切切实实把衔接的“陡坡”变成“缓坡”,着力实现三个“转变”:一是改变衔接意识薄弱,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分离的状况,推动双向衔接;二是改变过度重视知识准备,超前学习、超标教学的状况,做好科学衔接;三是改变衔接机制不健全的状况,实现有效衔接。
”
“双向衔接”是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华爱华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幼儿园与小学的“双向衔接”,这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落实全面育人的重大决策。这一决策得以真正的贯彻和落实,将不仅对学前教育,也是对整个义务教育段的课程改革都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指导意见》告诉我们,要使幼小之间的坡度变缓,必须加强两个学段之间教育的连续性,同时改变是幼儿园向小学靠拢,还是小学向幼儿园靠拢的思考逻辑。因为事实证明,幼儿园从儿童年龄特点出发,坚持“去小学化”的课改精神,要求小学向下衔接,而中小学从后继学习的角度,坚持的是为升学做准备的实用逻辑,要求各学段逐级向上衔接,这种谁向谁靠拢的单向逻辑是很难妥协的。“双向衔接”的提出,不仅让我们看到,国家对解决违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有损幼儿身心健康的幼儿园“小学化”问题治理的决心和力度,更让我们看到高层对幼儿园“小学化”问题根源的判断与把握。
杜威说,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社会是教育的归宿,在教育出发点的儿童和教育归宿点的社会之间,形成了教育历程。可见,漫长的教育过程瞄准了两头,一头是儿童,即教育必须考虑儿童的可接受性;一头是社会,即教育必须考虑社会所要求的人才标准是什么。同样,当整个人生教育分成若干个学段的时候,每个学段的教育起点衔接的应当是儿童的身心特点,教育终点衔接的是为高一级学段所做的准备。
双向衔接是推进小学落实“以儿童为本”
(窦桂梅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各具特点,幼儿园教师努力“送一程,再送一程”向小学衔接,小学老师也在努力向前“接一站,再接一站”,两者之间如何顺利对接是幼小衔接的关键。近年来,人们对幼小衔接的聚焦,是一个从“更新教育观念”到“观念如何向实践转化”的探索过程。目前,实践工作者常常为转化过程中的重重矛盾所困扰: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在衔接观念上认识不一致;有效衔接观念的先进性与家长教育观念的滞后性;尊重儿童主体地位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冲突与矛盾,等等。许多教师在困扰中被一种惰性——已经习惯了的传统行为所牵拉着,无法进一步推动改革。那么从观念到实践的转化机制到底是什么?
《指导意见》的出台便是力图进一步指导“实践转化”。我们认为,理念向实践转化的关键是对理念本身的理解和认同,以及对蕴涵某一理念的实践所运用的策略和智慧。《指导意见》同时追求理念与实践的统一,把体现时代精神的教育理念都具体转化为促进儿童发展的行动指南。可以说,解读《指导意见》是提升“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的过程;落实《指导意见》是“以儿童发展为本”的实践操作过程。这都要求我们从儿童的发展规律中了解“学”,在引导儿童的发展中把握“教”,从而探索幼小协同的有效机制,引导社会和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帮助儿童平缓过渡,为儿童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
针对幼儿园做好入学准备教育,《入学准备指导要点》主要强调了三点:一是准确把握入学准备的内涵。针对社会上过度重视知识准备的问题,强调将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等方面有机融合和渗透,不能片面追求某一方面的准备,或用小学知识技能的强化训练替代全面准备。二是处理好循序渐进与把握重点的关系。既强调将入学准备贯穿于幼儿园三年保育教育全过程,从小班开始逐步培养幼儿身心基本素质,又强调大班根据即将进入小学的特殊需要,实施有针对性的入学准备教育。三是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强调用科学的、符合幼儿学习特点的方式,不仅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准备,还要帮助幼儿做好终身学习的准备。
”
幼小衔接应从孩子的入园之际开始
(王海英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其实,幼小衔接应该从孩子的入园之际开始:小班第一学期,我们鼓励小班孩子学会自我收拾、整理自己的物品。如自己的小储物柜衣物折叠好,油画棒、彩笔、油泥等物品摆放整齐,认识自己的茶杯、毛巾,午睡时鞋子、衣物折叠摆放到指定位置等。到了中班,我们鼓励孩子帮助班级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帮助老师收拾玩具、材料,自己会制作收纳摆放的标记并尝试进行归类摆放,餐点时能够自主取餐用餐,做好值日生等。大班幼儿还可以尝试自己逐步探索如何整理文具袋、包书皮、系好红领巾等。如此循序渐进,帮助幼儿在园三年内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那么等幼儿进入小学后也能自主地收拾文具、书包。
传统的幼儿园活动室环境与小学一年级教室环境有着较大区别,幼儿升入小学犹如乘上了“电梯”,难以适应“断崖式”的陌生环境。幼儿园可以定期组织幼儿参观小学,让他们自主发现小学与幼儿园环境的不同之处;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的表征方式,如数字、实物、代替物、符号等表达自己心目中的小学,或展开模拟小学的角色扮演、建构游戏等;鼓励幼儿采访小学老师,主动提出自己对小学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存在的困惑,尝试与小学老师、小学生主动交往。
幼儿园必须坚持“游戏是基本活动”,坚持“关注幼儿学习发展的整体性、个体差异性”,力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真正做到“一日生活皆课程”,帮助幼儿获得认知、技能、交往、情感和社会性等多方面发展,为以后入小学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首先,在规则游戏和创造性游戏中逐步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时间意识、计划安排意识。其次,鼓励幼儿自主安排一日生活和自己喜欢且能专注、持续探究的事情。例如针对幼儿感兴趣的事物、现象,教师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并自主求证问题的答案。再次,在环境中支持幼儿前阅读、前书写、前识字的自主表达,在益智区投放更多能够拓宽思维辐射广度的材料。最后,还可以提供一些多层次挑战的闯关任务,如拼图、迷宫等,增加幼儿自主管理班级的契机……总之,不拘泥于当下知识本位的单一获得,而是鼓励幼儿寻求不同路径、不同角度、不同方法,自主习得知识与技能,提升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来源/乔智大叔)
“
教研部门要把幼小衔接作为教研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年度教研计划,推动建立幼小学段互通、内容融合的联合教研制度。教研人员要深入幼儿园和小学,根据实践需要确定研究专题,指导区域教研和园(校)本教研活动,总结推广好做法好经验。学区内小学和幼儿园建立学习共同体,加强教师在儿童发展、课程、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交流,及时解决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实践中的突出问题。
”
让教研工作真正回归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虞永平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相互呼应的过程。做好幼小衔接,是实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一。注重幼儿园和小学的教研及联合教研是解决入学准备和适应的重要措施。要让教研工作真正回归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避免教研工作的形式主义,避免为了教研而教研。教研的前提是存在衔接问题,教研过程就是研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很多问题并不是一次教研活动就可以解决的,应该经过实践的探索、验证,教研的成效是以问题是否得到解决为衡量标准的。
幼小衔接是一项需要实实在在加以落实的工作,切忌形式主义和表面文章,要关注过程和实效,而不是关注书面的成果和报道。要避免以开会代替思想的转变,以外在环境的改变代替衔接活动,以口头上的衔接代替实际的衔接努力等错误倾向。要真正抓住衔接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深入研究问题,并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因此,标语和传单不一定触及问题的实质,表面的装点和改变不一定产生实质性的成效,众多的会议如果没有真正直面问题,就难以真正推进衔接工作。要真正站在儿童发展的立场上来研究和探索幼小衔接,坚持以儿童为本,关注儿童的发展现实和可能,切实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
把家长作为重要合作伙伴,建立有效的家园校协同沟通机制,引导家长与幼儿园和小学积极配合,共同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了解家长的困惑及意见建议,积极宣传政策要求,科学理念和做法,帮助家长认识过度强化知识准备、提前学习小学课程内容的危害,缓解家长的压力和焦虑,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积极配合幼儿园和小学做好衔接。
”
打消家长顾虑,科学引导家长
(王海英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纵观幼小衔接众相,家长们有的担忧过度,生怕输在“起跑线”;有的盲目从众,“别人学,我也学”;有的以炫耀为荣,“我家已经会……”;有的自主加压,“你不让学,我们自己教”,殊不知这些做法皆以牺牲孩子的幸福童年为代价,甚至“赌上孩子一生去治愈童年”。如何打消家长的顾虑,科学引导家长相信“孩子能够自己衔接好”?
家长“帮一点”。教育是慢的艺术,面对孩子,我们需要从容地等待,在孩子身旁静静地陪伴他成长。家长不应急躁,要给孩子时间,和幼儿园、小学一起有针对性地结合自己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年龄特征,家园校同步给予个性化支持。如家长尝试利用睡前小故事,吸引孩子在有趣的故事情节、亲子语言互动中锻炼他们的持续专注力,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孩子逐步养成自我照料、帮助家人的习惯以及坚持、专注的学习品质。
家长“用点心”。家长应和幼儿园、小学做好对接,和孩子分享一些关于小学环境、空间布局、资源等话题;在接送孩子的途中给孩子说一说看到的小学,激发孩子对小学的向往;在家中营造向小学过渡的衔接式环境,如书桌上从有很多玩具到更少玩具再到尽量简约整洁,阅读环境中逐步增添一些前阅读、前书写、前识字的材料,让孩子能初步感知小学学习、生活环境。
家长“尽点责”。家长要关心孩子现在“已经做得怎样”,后续“还可以怎样”,给孩子设置合理的“最近发展区”,不以知识技能的掌握来评判孩子衔接是否适宜,而是以同伴的身份和孩子一起面对可能出现的困惑,发现孩子的潜质与后续动能,帮助孩子树立信心,从而获得独有的个性成长。如“字写得不端正”“拼音读得不准确”等,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选择适合孩子的方法不断改进。
“
各地要组织专业力量梳理总结基层落实《指导意见》的真实案例经验,特别是小学和幼儿园做好幼儿身心、生活、社会和学习适应和准备的具体做法。幼儿园要突出将入学准备教育自然融入幼儿每日生活和游戏,采取循序渐进做好身心各方面准备的做法;小学要突出“为儿童准备好学校”的理念,关注新入学儿童的发展状况和个体差异,调整一年级课程教学方式,采取游戏化、生活化等方式实施入学适应教育的做法。同时,要关注家园校沟通协作,总结开展家长工作的有效策略及成效。
”
活动案例:用游戏化方式唤起儿童学习兴趣
(四川省军区第一幼儿园)
幼小衔接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每到毕业季,总有很多幼儿园大班家长陷入深深焦虑——孩子还有几个月就上小学了,跟不上小学的生活节奏怎么办?别人家孩子都去上幼小衔接班了,我要不要也报?家长的这些焦虑减少的不仅是大班孩子的数量,传递给孩子,还会影响他们对小学的向往和认知。
事实上,现在的幼儿园从一开始就在为幼儿迎接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做各方面的准备,帮助孩子们积累经验,打下基础。比如四川省军区第一幼儿园历经十多年的教改和探索,将幼儿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入数学学习,用游戏化的方式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他们是如何做的?是通过怎样的游戏和学习让家长对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充分认可而非一蜂窝涌入外面的幼小衔接班?如何把入学准备的教育目标和内容要求融合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我们经由案例,一窥这所幼儿园“日常生活哲学”和“现象学理论”在幼儿数学教育中的运用。
⬇️⬇️⬇️
活动案例:一条朋友圈,以及一群大班娃娃的毕业心愿
(成都市第十六幼儿园)
“毕业”,说来真是一个令人五味陈杂的话题。对大班孩子来说,他们既期待又紧张,还有对幼儿园、老师、小伙伴的浓浓依恋与不舍。对大班家长来说,难免会有担心,孩子们是否能很快适应小学生活,是否在自理能力、社会交往、学习习惯等方面做好准备。对大班老师来说,欣慰、不舍之外是沉甸甸的责任,如何利用仅存的时间,让孩子们在心理与行动上和幼儿园的生活与伙伴好好告别,顺利、从容、自信地走向新的挑战。
让我们通过一条园长妈妈的朋友圈,走进一个鲜活生动的案例,看见几个毕业班的孩子如何一步步实现毕业心愿,教师如何用爱与专业支持孩子,家长如何被卷入、看见孩子的成长,最终带给孩子、教师、家长美好回忆与深深感动。
⬇️⬇️⬇️
▲孩子们躺在地上说悄悄话
编辑/鲁阳阳
图片/温笑寒(部分源自幼儿园)
设计/林惠卿
主编/李晗
精彩回顾
一匹摇摇马从诞生到衰落,看似不完美结局的背后蕴含了多少儿童经验
我就知道你“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