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见儿童特辑⑦一线教师如何发现儿童?这10位教师各有妙招

人文幼学 人文幼学
2024-08-24


儿童是幼儿教育的原点,是幼儿园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指向。只有真正看见儿童,成人才能真正基于儿童做出适宜儿童的教育决策、提供适宜儿童的支持、创生适宜儿童的课程。


但看见真正的儿童,一线老师向我们证明并不是艰深晦涩的,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每位老师面临的具体情况和形势下,都有适宜的方法。人文幼学暑期特别策划看见儿童特辑第七期,我们邀请了10位一线幼儿园教师,分享他们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看见儿童、发现儿童的具体方法。在情况相似的情况下,或许可以借鉴一二。







抓住碎片化时间

@邓文涛


我会利用餐前十分钟,让孩子们不限主题地讲一讲让他们开心、有趣的事情。通过讲述,感受到孩子的情绪、兴趣、家庭氛围、交往能力等。


记得一次餐前,一位小男生告诉旁边的小朋友:一会添饭时我要告诉老师,我在减肥可不可以少给我添点饭,多吃点肉。通过与家长沟通了解到原来妈妈近期在减肥,不吃米饭多吃肉。



其次,珍惜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只要有关心的话语就记录。有一次我着急开家长会,班上最调皮的孩子叮嘱我开车小心。孩子们能通过动作、语言感知情绪,用只字片语表达对你的关心。虽然事情之间没有联系,但通过记录,能发现孩子身上逐渐产生的变化。


对于自己的孩子,我也格外重视她的内心。会在睡前、洗澡放松安静的情况下让她分享这一天的事情,再利用她已有的认识去分析事情的对错与逻辑关系,看似事情小,但她能通过辨别、分析,理清事情的大小、严重性,了解她与同伴的关系,看到孩子的变化。








成为孩子们的“大龄同伴”

@羊婷


我会亲身参与孩子的游戏,以此感知儿童、了解儿童。


与孩子游戏时,会假装自己是小朋友(模拟孩子的语言语气、动作、思维),用这样的方式让孩子接纳我这个“大龄同伴”。


游戏过程中假装自己不会,并以游戏的口吻向孩子求助(提问),引发孩子思考,寻得孩子帮助。


最后,我会以游戏同伴的身份表达游戏过程中的感受(即:评价)。


比如,在与孩子进行角色游戏时,扮演“理发工”的我假装自己不擅长头发造型,于是旁边的安安小朋友告诉我长头发要先用齿间距大的梳,再用齿间距小的梳子才能梳得更快更顺;喷发胶时要用手挡住额头才不会把发胶喷到眼睛和脸上。游戏尾声,我以游戏同伴的角色感谢了安安小朋友乐于助人,夸赞他主意多。


这样的方式让我与孩子真正为友,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在情境中更加真实地感知儿童,了解儿童。








一把卷尺也是儿童的发现

@林颖


学会倾听儿童的声音,努力发现每位儿童的兴趣和需求,哪怕是看起来不可思议亦或是微不足道的看法和行为都尽力去理解、回应和支持。


有一天,薇薇看到了钢琴上放着一把卷尺,她爬到钢琴上拿下卷尺来回拉动,这时一群小朋友也过来围观。站在一边的我并没有阻止这个行为,而是安静地看着眼前发生一切。安安提出疑问:这个好像也是尺子,但是可以怎么用呢?


小朋友们提议说用这个卷尺量量操场上的大树。我随声应允,还偷偷告诉他们抽屉里还藏有其它的“宝贝”,需要的话都可以带去试试。


孩子们捧着手里的尺子迅速集结在一起,在大树下认真地摆弄工具。很快,棋棋发现了卷尺和其它尺子的不同之处。棋棋测量完以后用了一句很有哲理的话总结了他对高度和长度的理解:高度就是从下往上或从上往下量的那条线就叫高度;长度是从左往右量或者从右往左量的那条线;厚度就是从前到后量的意思,比如我的肩膀就很薄。







不为儿童设限

@陈燕蓉


我认为在师幼互动中捕捉“儿童的视角”,鼓励与支持儿童在人际互动与实际操作中主动呈现自己的视角,是“看见”儿童、赋能儿童成长的方式之一。


以环境支持为例。相信儿童是有能力的合作者,不给儿童的年龄设限,积极、诚挚地邀请儿童参与环境的创设,行使对自己的学习、生活与游戏的空间提出设想的权利,用诸如:“你们想怎么设置我们的区域空间?”“你们觉得这里还可以增加什么?”“可以用什么办法?”等问题积极引导儿童思考、探索,将会看到不同于成人的“儿童的视角”。


留白环境空间的设计与规划上,在倾听与回应中最大化地满足儿童的需求,用有质量的资源支持儿童,为其呈现自己的视角赋能。


积极尝试提供儿童能够使用的工具,如提供绘画本让儿童画出设计规划、提供相机让幼儿尝试自主拍照、录像幼儿园不同班级中最喜欢的空间环境、同伴间对设计图与拍摄图片进行喜爱程度排序、票选最佳方案等,在参与规划、设计、拍摄、记录、表征、审议、决策、表达、调整与创造等儿童能够胜任并且乐于参与的人际互动与实际操作过程中,鼓励和支持儿童积极地呈现自己的视角,让自己对生活和世界的经验与认识获得丰富滋养与提升。







很“乖”不一定好

@左邱阳


每个孩子都值得被关注。


自我大学毕业进入幼儿园以来,带了两年的幼小衔接班。开学初,会让孩子们做自我介绍,包括名字,年龄,来自哪个幼儿园(这个幼小衔接班有点特殊,因为是来自不同的幼儿园,打乱组合成的班级。)


经过一学期的相处和观察,我发现有个规律:班上来自同一所幼儿园的几个孩子身上一定有一些相同之处,比如都很爱讲话;很喜欢画画,很喜欢做手工等等。所以在平时的活动中我会根据班上大多数孩子的诉求开展他们喜爱的活动。


有几个孩子被我列为了重点关注对象,他们来自一所公办幼儿园,在班上表现还算不错,常规很好,坐姿端正,安静听老师讲话,生活活动根本不需要保育老师操心。但她们在活动中从来不喜欢主动举手发言,平时也不喜欢和其他孩子一起玩,甚至不连上厕所的意愿都不敢表达。


为什么他们会表现如此得“乖”?原来是因为以前的老师对他们很严格,如果剩饭那就不能吃饭,如果一直说话就会一天不准参加活动......


从那以后,我会有意无意地多请这几位孩子当众发言,鼓励他们参与小主持特色班,抽空邀请两个小朋友谈话,鼓励他们参加绘画活动......


通过两年的幼小衔接经验,我认为不管什么时候,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只有和孩子在同一高度,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成长。说话时半蹲,认真倾听他们讲话,也许这些举动会让孩子更信任你,更愿意和你分享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







学会示弱

@陈丽娟


在工作近20个年头,我摸索到和孩子相处的一些欢喜日常。


一是要学会倾听。这里的倾听,可不是拿着手机随时准备拍照记录,因为在老师举起镜头的瞬间,大部分孩子会突然不自在;也不是捧着记录本边看边写,就是单纯地听。


班里孩子有固定的区域游戏时间,一周我会抽上两天,在这个时候静静地坐在孩子们中间,放下手机,听他们说话,观察他们的各种表现,在他们遇到困难时给点小建议,不随意干涉他们的游戏,此时,我和他们一样,只是静静参加游戏的同伴或者观众而已。


这样的倾听,会让孩子放下一切的防备和拘束,轻松的开展游戏,会看到孩子最真实的表现,也能更好地了解每个孩子。


二是学会示弱。当你告诉孩子说你不会做什么事,需要他们帮助的时候,你会发现孩子会多么地惊奇。比如班里孩子很喜欢下围棋,也有孩子下得不错,我会去请教那些孩子,让他们教我下围棋,孩子们会争先恐后地分享下棋的口诀和自己的秘密武器。学到中途,我也会向这些小老师提出疑问,他们一定会不厌其烦地解说,在不知不觉中,在他们心里,我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老师,而是他们的伙伴。


无论什么样的妙招,都要基于我们对孩子的信任,只有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天使,你才能看见孩子的美好,享受幼教事业给我们带来的无穷乐趣。







专业是发现儿童的第一武器

@徐梦帆


这学期刚开学时,班上的女孩每天都会穿各种漂亮的裙子来幼儿园:白雪公主、爱莎、满身亮片......而男孩子,则喜欢穿奥特曼、超人、蜘蛛侠、恐龙的衣服......


一看这样的情况,就知道是孩子们的审美敏感期又来了,而且已经发展到了下一个阶段。


这个时期的孩子对自己的形象有了自己的愿望和审美标准,尤其女孩子对自己的衣着和服饰产生起浓厚兴趣。我和家长们进行了交流,把孩子在幼儿园的一些情况反馈给家长,也在家长那里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并分享一些育儿知识、育儿方法给家长。


但有的孩子的穿着,确实不利于在幼儿园进行活动。一方面和家长们约定多带几套衣服,便于孩子进行更换。另一方面,让孩子们穿着自己的服装、鞋子感受早操、集体教学活动、生活活动、户外活动等,之后和孩子围绕“你觉得这样方便吗”的问题进行讨论。



孩子们还是各自表达着各自的想法,后来孩子们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办法。有的小朋友决定放假再穿;有的小朋友觉得还是想穿裙子,但决定在遇到轮滑、玩沙、生态园等活动时,换上书包里的备用衣物。针对孩子的情况,班级也新增了美发、美甲屋;表演区也新增了很多新的材料,例如服装、装饰品等等。


看见儿童,看见的是每一个完整、鲜活、具体的儿童。若能用多元的视角、真诚的好奇去看待儿童,对每一个具体的儿童抱以共情、接纳与反思,那就能看见每一个儿童的丰富与完整、具体与独特,看见儿童的意义世界。这也是走出唯一真理观、尊重知识建构性与儿童主体性的表现。






让孩子当一当值日生

@李有阳


班上有一个小朋友总是喜欢自由行动,自理能力较差。活动时经常和其他小朋友发生争抢,吃饭时想等着老师喂饭,午睡后穿衣非常不积极,想等着老师给他穿。曾经和他耐心地沟通过,但是效果都不理想。


偶然间,有一次他吃饭比较积极。当着所以小朋友的面表扬了他,并且宣布让他担任一天的值日生(值日生是所有小朋友的小榜样)。担任值日生那天他非常认真仔细,主动帮老师摆杯盘,自己的事也主动做,每做一件事就会问老师自己做得对不对。担任值日生后,这位小朋友开始变得独立起来,不再什么事都等着老师帮忙。我觉得幼儿的潜力是无穷的,老师要去相信幼儿,给幼儿实践锻炼的机会,幼儿身上会有数不清的惊喜等着我们去发现。









轻声细语好过疾言令色

@张馨月


我们班上有一个小朋友有不少的小毛病,这些小毛病我纠正过很多次,小班上学期,我总是会用比较严厉的态度去纠正他。


在小班下学期的一次放学时,我突然掌握了一个与他沟通的方法。那天放学,他来找我给他戴口罩和背书包,但是我跟他说:“老师也不会啊,这怎么办?要不你来教我吧!”听了这句话,他有点开心,说“好,那我戴给你看。”于是他自己就背上了书包戴上了口罩。我突然就这样知道了我该怎么样与他交流。



他是一个非常好动的小朋友,下楼梯的时候总是会蹦蹦跳跳的,有一次下楼梯的时候,我跟他说“我来牵着你的手吧,下楼梯的时候你要保护好我。”后来有几次,他犯了一些小错误,我都会轻声地与他对话,他会告诉我为什么会那样做,我和他的距离在不断拉近。


作为一个工作才一年的新老师,非常希望在小朋友之间能有威信,于是常常会对小朋友摆出一个比较严厉的态度,但对于小朋友来说,严厉的老师并不能真正走进他们心里。相反,一个会让小朋友来帮助的老师,也许能更快的与他们拉近距离。







孩子挑到一把勺子都能快乐无比

@庞小云


在幼教工作中,以“看见儿童”的视角去观察儿童,理解儿童,让我走进了孩子的心,发现他们的需求与爱好,从而更有效地引导孩子,成为孩子们活动开展的支持者与指导者。


记得每天午餐时,总有一些孩子在挑勺子,放在取餐车旁边的框子里的勺子,总会引起孩子们的争抢和告状,孩子们总喜欢挑选与众不同的一把勺子,因为有的勺子比较新一点,有的勺子比较大一点,有的是尖头的,有的是圆头的。之前我一直很不理解,勺子不就是用来进餐的吗?只要能方便用餐的勺子,拿到一把不就可以了吗,为什么每次都为之而引起争抢呢?


后来,通过观察孩子们的行为表现,倾听孩子们的对话,发现他们如果挑到自己想要的那个勺子,内心的快乐是无法形容的,会在同伴中炫耀着自己拿到的勺子。原来,我只是站在自我的角度看事情,并没有站在孩子们的角度观察他们、倾听他们,更没有读懂孩子们的心灵。


对于孩子们来讲,能够占有一把与众不同的勺子,也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在用餐过程中,也会吃得津津有味。


回忆起在生活中与孩子们之间的点点滴滴,让我有了很多的感触与思考,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应该学会观察儿童、“看见儿童”,这也是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技能素养,通过观察,把握每个儿童的发展状况;通过观察,了解儿童的心理需要;通过观察,了解儿童如何学习;通过观察,了解儿童经验的获得;通过观察,才能有效地指导教育活动。把观察利用到日常生活实践中,用“心”感受和体会儿童,真正了解孩子们在想什么,让自己参与并融入到孩子们中间去。


文字/陈秋旭
图片/人文幼学
设计/林惠卿
主编/李晗


精彩回顾

看见儿童特辑⑥倾听,一段会带来惊奇和愉悦的艰难旅程


看见儿童特辑⑤鄢超云:幼儿园里的“发现儿童”,并不是教师单打独斗的过程


看见儿童特辑④为什么别人的活动总是那么精彩?看完这几个案例就知道了


看见儿童特辑③我手画我心


看见儿童特辑②成长是不断再生的过程,让我们的儿童自己生活




我就知道你“在看”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文幼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