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于游戏的5个问题

人文幼学 人文幼学
2024-08-24


在学前教育领域,游戏是最基本的活动,也是幼儿进行学习的一种途径和方式。其实不只是幼儿,对成人来说,游戏也具有自我调节性和社交性等综合性功能。


但幼儿和游戏常常被成人低估,生活中孩子们热爱的游戏往往被认为是“不务正业”。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真正发挥游戏的作用?如何将游戏经验转化成幼儿园的游戏活动?实用、可行的经验如何真正落地?


本期,在人文幼学视频号《摆条》栏目,我们有幸邀请到李杰、王倩、李晗主编一起来聊游戏。经由几个问题,希望可以打开大家更多对于游戏认知的维度,让大家重新认识游戏,重塑游戏观和教育观。






01/

在生活中,你是一个爱玩、会玩的人吗?



 李杰 

我是属于特别想玩,但没时间放松下来玩耍的典型成人。最近这七八年跟孩子们一起进行艺术项目时,我才重新找回小时候玩耍的那种快乐,甚至创造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比如学习方式游戏方式。我现在就特别享受在玩耍中探索的过程。


 王倩 

我也很想去玩,但我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游戏观察,看到小朋友是怎么样玩耍的,以及记录游戏好玩的瞬间。

 李晗 

我觉得我的青少年时期还挺能玩的,比如过家家、弹弹珠,跳房子、玩花绳等,童年的游戏都没有缺席过。但长大后,似乎电子游戏都玩不来了,自己似乎在成长的过程中流失了很多东西。很多时候,我们要向儿童学习,学习他们的游戏精神。


 李杰 

确实如此,为了不让我的孩子鄙视,我会专门抽时间玩一玩年轻人的游戏。我最近发现塞尔达传说真的是一款很有意思的游戏,有些人会在这个游戏里看日落、去爬山、找游戏bug,等等。它打开了我看世界的新方式,比如我读一本书就会想能不能跟这本书玩个游戏;帮助孩子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时,会思考我能否用游戏的思维来看待?

我们今天过于追求做一件事的意义了,但游戏的心流体验是很可贵的。成人需要做的是,更新玩和游戏的定义,放下对游戏的成见




02/

“游戏”这个概念是不是缩小的“玩”的边界?


 李杰 

玩是有多义性的。比如英文中的play是玩,是运动,也是戏剧。它既是一个名词,也是一个动词,也是一种状态。同时,它可能也是拥有特殊文化界定的一种意义。

在幼儿的发展当中,Play是非常重要的部分,甚至超过人类的范畴。哺乳动物在抚育后代时,会通过肢体、捕捉或者扮演等,带给后代很多模仿性的游戏,这些游戏也是人类的早期活动。也就是说,“玩”的历史是要比“游戏”的历史更久远的,而“游戏”的历史又比我们今天艺术、科学化的定义遥远得多,甚至先于语言和文明记载的历史。这说明游戏是刻在我们身体里非常古老的一种基因

反观今天,我们说一个成人或者孩子很贪玩,这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只是现在人们认为不能把所有的时间都拿来玩。因此,有人在玩和学习之间形成了阶段性的限定。孩子在五六岁以前可以尽情玩耍,等到他能够自主学习后,成人把玩当成给孩子的奖励,选择性地给孩子挑选合适他的游戏这时,游戏成为了一种工具或媒介,甚至是改良或包装,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游戏化课程、游戏化空间等。我们把“玩”和“游戏”这两个概念具象化或更单一化了,应该再开放一点。

有些游戏已经超越了时代,如李晗主编说到的跳房子、弹弹珠、掷色子等。它们从古埃及、古希腊一直延续到今天,历经了不同的时代背景,具有特别的土壤气息和文化深度。如果一个人喜欢游戏,那他获得的不仅是快乐,也会看到它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这些都是认识世界更多元的维度,会带给人更强的内驱力、更开阔的眼界。


 王倩 

我一直在思考,游戏是真的玩吗?我们在做游戏时其实是有目的的,比如教学目标、情感目标、知识目标或是技能目标。游戏对于儿童是认识世界的一种媒介,成人可以通过游戏,启发孩子对音乐、美术、科学领域的认识。比如孩子在玩某个游戏之后,可以获得社会认知或者与同伴沟通交流协作的能力。

也就是说,游戏本身不应该只是局限在玩,它也是孩子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和大阶梯,可以帮助孩子完善他的知识储备。

 李晗 

杰哥讲的是精神和文化意义上的游戏,而王老师讲的是具体到教育教学活动当中的游戏。而我认为Play更多的是玩耍,更偏向于我们与生俱来的文化精神。我们或许可以把游戏简单化一点,就是在 play的基础上加上规则和设计,而这样的游戏就具备了区别于普通游戏的功能,比如教育功能。

游戏与幼儿的生活和教育是分不开的,游戏精神是幼儿活动的灵魂,很多人提倡“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想要让幼儿园课程充满“游戏精神”,需要教师付出很多努力。通过游戏,让孩子可以获得积极的情绪,获得成长。




03/
你们觉得设计好的游戏好还是自主生发的游戏好?


 李晗 

我以前参加过金牛区的一次游戏辩论大赛:游戏是多投放材料,还是少投放材料?户外游戏好,还是室内游戏好?规则游戏好,还是自主设计的好?这些问题该怎么回答呢?其实它们没有完全的对或错,只是从不同维度来讲。我们在越辩越明的状态下,对游戏有了更多理解,也知道了别人的思考方向。

但我更倾向于游戏让孩子更自主一点,因为让成人重新成为一个孩子是有难度的,我们并不具备儿童的那些童真与有趣。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想象中完成游戏设计,并没有真正地了解儿童比如之前听鄢超云老师讲课时提到的一个例子,他在参观幼儿园走到一个角落时,听到有孩子说“这个游戏多久才能耍玩?快点结束,我要去玩我自己的了”。或许,我们可以让孩子先玩一会,让子弹飞一会。然后再去发现,在这个过程中,我可以给孩子什么样的帮助与支持。

 王倩 

我希望这个游戏是成人和孩子共创的,是一种半开放的状态,比如我们和A4美术馆合作的一个项目,叫做不存在的规则。当时接到这个项目活动的时候,我们都不知所措。我采取另一种方式:那就是给予孩子很少的信息量

在这个“不存在的规则”游戏活动里,我们给孩子提供了一些材料,让他们在这个范围内自由创作规则。他们互碰撞出很多新奇的想法:他们希望在进门之前变成蝌蚪;希望爸爸妈妈在进门之前把手机摔掉;进门前请吹一声喇叭......这次尝试非常成功,孩子们觉得很好玩,完全打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认知。所以,当我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也许儿童会有更好的方式


 李杰 

我特别喜欢开放式的游戏,尽管它有规则,但会诞生新的内容。比如扑克的数字是全世界通用的,但玩法很多。而这种系统的诞生的前提是开放性设计逻辑。在为成人或者孩子设计一个游戏时,我们往往忽略跟他们直接的交流和参与创造,反而特别相信一些冰冷的数据或者所谓成功案例可以去复刻的逻辑。

我们的博物馆中也有一些成人设计好的游戏,其中有一个游戏是让你变成一条鱼在水里游荡,你不需要去打扮,也不需要升级,只是感受它的语言。我经常能够看到当成人或者孩子沉浸其中时,是庄周梦蝶时的情景。我不再是我自己,我就是那样的一个生命体,我用一种特别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这就是游戏带给我们的全新体验。人的想象力、观察力以及思辨力都可以在游戏里去实现,不一定非要升级打怪才可以继续。

要设计出这样游戏,设计者肯定是对自然非常喜爱并对此有深刻的洞察,这种洞察需要邀请很多对象参与,比如研究者,甚至AI等等。这才是对待游戏严谨且开放的态度,幼儿园老师在和孩子共创游戏时一定不能忽视这两点。





04/

对于游戏来说,时间、材料、环境这些因素就那么重要吗?


 李杰 
这要分为多种情况,对于某些孩子来说,游戏是有疗愈作用和针对性的。在面对大部分孩子时,我们不要做太多的限定,不要把意义或目标投射在前,应该跟他们进行更多开放性的交流。
比如之前我们做了一个“无聊游戏”的项目,当孩子们特别无聊时,老师们用一种比较开放的姿态,在班里给他们设立了一个无聊奖。孩子们可以在那去做任何他们喜欢的游戏,而老师做了一个后置的动作,那就是去采访这些孩子,并保留他们的游戏痕迹。
这里有两层的游戏时间,第一层是在孩子自发的;第二层是老师通过整理、询问、采访、复盘,把孩子的游戏痕迹作为她发现孩子行为的一个反向思考的案例,再进行了一轮推演,以此吸引更多孩子参与“无聊游戏。这也是中西方都认可“无为学习法”。
幼儿园很多游戏活动是非常高级的,可以激活和带动孩子的想象力。因此,我们不要只去记录孩子们有意义的互动,也要去记录他们那些无意义的行为。
 王倩 
无论是什么样环境和材料,最重要的是孩子能够进入游戏状态。比如他走在路上看一条蚯蚓并喊他的小伙伴过来看,也是在发现游戏。
孩子是在不断切换中进入下一个游戏的。比如大班的孩子,当他们完成老师设定的体能游戏,说自己累要休息了。但一旦老师说可以自由活动了,他们依然有精力进入下一个游戏,马上去拿自己喜欢的器械和玩具,满血复活。而且当老师说结束时,他们还意犹未尽。所以,成人需要给予孩子更多的时间,让他们自由探索、自主发现。
 李晗 
我觉得游戏的门槛并没有这么高,我们有什么料就做什么菜。如果我能够尽力给孩子提供一些材料就提供;如果有一些好设计和想法,就和孩子们一起完成;如果我班上的孩子这段时间只喜欢玩这一类游戏,那就多给他们一些时间和机会。游戏是教无定法的,需要我们老师带着一颗敏锐的心和一双观察的眼
我们要去观察和认识一个又一个具体化的儿童,不是只有“哇”时刻。给孩子营造一种可以自由自主的,可以无聊也可以有聊的环境,这种游戏氛围是很好的。
教师要走进幼儿的生活,与每个孩子建立真正的联系,给予每一个孩子专属的观察时间。当教师能够做一心一意观察时,就可以收获“用注意力创造出来的礼物”。你会发现这个孩子不一样的个体气质、不一样的学习方式、不一样的说话表达、不一样的个人爱好……这个孩子的形象会在你的眼里、你的心里生动且立体起来。




05/

幼儿园的游戏活动其实充满了教育的智慧,但幼儿教师的价值其实是被严重低估的,你怎么看?


 王倩 

大部分家长会焦虑要不要给孩子报一个幼小衔接班的问题,但他们都忽略了幼儿园还有一个名称,叫“学龄前阶段”。在这整个阶段,我们都在为孩子做身心准备,不是暑假那两个月,也不是在孩子读大班那年,而是从幼儿园小班开始,比如学会自我整理、任务意识等等。这对孩子来说是综合学习的阶段,不仅有利于培养好孩子良好生活习惯,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也起到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李杰 

在做游戏反馈调查时,我们只得到10%的有效信息,剩下的90%都是孩子们聊的八卦。这时老师就会觉得自己的备课和设计好像没用了。当他们自发地做创造性活动时,你会发现他们会带给你很多惊喜,他们在玩和学中间形成了某些并轨,甚至开始了交际

比如一个孩子做一副牌回应解决自己在学习上遇到的具体问题,同时竟设计了一个游戏,很多孩子和家长都觉得这牌很有意思。当更多的人参与他的游戏时,他很兴奋,因为他获得获得了自我认同和最大的快乐。

所以,一个懂儿童的老师,是热爱儿童和教育,并且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有自己的智慧。他们善于与孩子建立了良好关系,能够引导孩子完成从已有经验到新经验的提升。幼儿教师从小为儿童成长乃至一生做奠基,他们看待和认识儿童的方式,决定了未来世界一百年的好坏。






体验式游戏工作坊
行业顶流经验分享
跨界思维脑力激荡

识别下方二维码

抢先锁定深度游戏工作坊名额



编辑/陈梓汇
图片/人文幼学
设计/何璐琪
主编/李晗


精彩回顾

园本教研常常散乱不聚焦?资深区级教研员的实战经验拿走不谢


主编探园丨一所80年老园的7个故事


世界动画日,让我们一起重返童年


一场在美术馆进行的游戏工作坊到底可以收获什么?


活动案例|与其每天在孩子面前和尚念经,幼儿常规不如试试这样




我就知道你“在看”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文幼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