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游戏的5个问题
在学前教育领域,游戏是最基本的活动,也是幼儿进行学习的一种途径和方式。其实不只是幼儿,对成人来说,游戏也具有自我调节性和社交性等综合性功能。
但幼儿和游戏常常被成人低估,生活中孩子们热爱的游戏往往被认为是“不务正业”。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真正发挥游戏的作用?如何将游戏经验转化成幼儿园的游戏活动?实用、可行的经验如何真正落地?
本期,在人文幼学视频号《摆条》栏目,我们有幸邀请到李杰、王倩、李晗主编一起来聊游戏。经由几个问题,希望可以打开大家更多对于游戏认知的维度,让大家重新认识游戏,重塑游戏观和教育观。
01/
在生活中,你是一个爱玩、会玩的人吗?
李杰
我是属于特别想玩,但没时间放松下来玩耍的典型成人。最近这七八年跟孩子们一起进行艺术项目时,我才重新找回小时候玩耍的那种快乐,甚至创造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比如学习方式、游戏方式等。我现在就特别享受在玩耍中探索的过程。
王倩
我也很想去玩,但我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游戏观察,看到小朋友是怎么样玩耍的,以及记录游戏好玩的瞬间。
李晗
我觉得我的青少年时期还挺能玩的,比如过家家、弹弹珠,跳房子、玩花绳等,童年的游戏都没有缺席过。但长大后,似乎电子游戏都玩不来了,自己似乎在成长的过程中流失了很多东西。很多时候,我们要向儿童学习,学习他们的游戏精神。
李杰
确实如此,为了不让我的孩子鄙视,我会专门抽时间玩一玩年轻人的游戏。我最近发现塞尔达传说真的是一款很有意思的游戏,有些人会在这个游戏里看日落、去爬山、找游戏bug,等等。它打开了我看世界的新方式,比如我读一本书就会想能不能跟这本书玩个游戏;帮助孩子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时,会思考我能否用游戏的思维来看待?
我们今天过于追求做一件事的意义了,但游戏的心流体验是很可贵的。成人需要做的是,更新玩和游戏的定义,放下对游戏的成见。
02/
“游戏”这个概念是不是缩小的“玩”的边界?
李杰
玩是有多义性的。比如英文中的play是玩,是运动,也是戏剧。它既是一个名词,也是一个动词,也是一种状态。同时,它可能也是拥有特殊文化界定的一种意义。
在幼儿的发展当中,Play是非常重要的部分,甚至超过人类的范畴。哺乳动物在抚育后代时,会通过肢体、捕捉或者扮演等,带给后代很多模仿性的游戏,这些游戏也是人类的早期活动。也就是说,“玩”的历史是要比“游戏”的历史更久远的,而“游戏”的历史又比我们今天艺术、科学化的定义遥远得多,甚至先于语言和文明记载的历史。这说明游戏是刻在我们身体里非常古老的一种基因。
反观今天,我们说一个成人或者孩子很贪玩,这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只是现在人们认为不能把所有的时间都拿来玩。因此,有人在玩和学习之间形成了阶段性的限定。孩子在五六岁以前可以尽情玩耍,等到他能够自主学习后,成人把玩当成给孩子的奖励,选择性地给孩子挑选合适他的游戏。这时,游戏成为了一种工具或媒介,甚至是改良或包装,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游戏化课程、游戏化空间等。我们把“玩”和“游戏”这两个概念具象化或更单一化了,应该再开放一点。
有些游戏已经超越了时代,如李晗主编说到的跳房子、弹弹珠、掷色子等。它们从古埃及、古希腊一直延续到今天,历经了不同的时代背景,具有特别的土壤气息和文化深度。如果一个人喜欢游戏,那他获得的不仅是快乐,也会看到它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这些都是认识世界更多元的维度,会带给人更强的内驱力、更开阔的眼界。
王倩
我一直在思考,游戏是真的玩吗?我们在做游戏时其实是有目的的,比如教学目标、情感目标、知识目标或是技能目标。游戏对于儿童是认识世界的一种媒介,成人可以通过游戏,启发孩子对音乐、美术、科学领域的认识。比如孩子在玩某个游戏之后,可以获得社会认知或者与同伴沟通交流协作的能力。
也就是说,游戏本身不应该只是局限在玩,它也是孩子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和大阶梯,可以帮助孩子完善他的知识储备。
李晗
杰哥讲的是精神和文化意义上的游戏,而王老师讲的是具体到教育教学活动当中的游戏。而我认为Play更多的是玩耍,更偏向于我们与生俱来的文化精神。我们或许可以把游戏简单化一点,就是在 play的基础上加上规则和设计,而这样的游戏就具备了区别于普通游戏的功能,比如教育功能。
游戏与幼儿的生活和教育是分不开的,游戏精神是幼儿活动的灵魂,很多人提倡“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想要让幼儿园课程充满“游戏精神”,需要教师付出很多努力。通过游戏,让孩子可以获得积极的情绪,获得成长。
李晗
我以前参加过金牛区的一次游戏辩论大赛:游戏是多投放材料,还是少投放材料?户外游戏好,还是室内游戏好?规则游戏好,还是自主设计的好?这些问题该怎么回答呢?其实它们没有完全的对或错,只是从不同维度来讲。我们在越辩越明的状态下,对游戏有了更多理解,也知道了别人的思考方向。
但我更倾向于游戏让孩子更自主一点,因为让成人重新成为一个孩子是有难度的,我们并不具备儿童的那些童真与有趣。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想象中完成游戏设计,并没有真正地了解儿童。比如之前听鄢超云老师讲课时提到的一个例子,他在参观幼儿园走到一个角落时,听到有孩子说“这个游戏多久才能耍玩?快点结束,我要去玩我自己的了”。或许,我们可以让孩子先玩一会,让子弹飞一会。然后再去发现,在这个过程中,我可以给孩子什么样的帮助与支持。
王倩
我希望这个游戏是成人和孩子共创的,是一种半开放的状态,比如我们和A4美术馆合作的一个项目,叫做不存在的规则。当时接到这个项目活动的时候,我们都不知所措。我采取另一种方式:那就是给予孩子很少的信息量。
在这个“不存在的规则”游戏活动里,我们给孩子提供了一些材料,让他们在这个范围内自由创作规则。他们互碰撞出很多新奇的想法:他们希望在进门之前变成蝌蚪;希望爸爸妈妈在进门之前把手机摔掉;进门前请吹一声喇叭......这次尝试非常成功,孩子们觉得很好玩,完全打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认知。所以,当我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也许儿童会有更好的方式。
李杰
我特别喜欢开放式的游戏,尽管它有规则,但会诞生新的内容。比如扑克的数字是全世界通用的,但玩法很多。而这种系统的诞生的前提是开放性设计逻辑。在为成人或者孩子设计一个游戏时,我们往往忽略跟他们直接的交流和参与创造,反而特别相信一些冰冷的数据或者所谓成功案例可以去复刻的逻辑。
我们的博物馆中也有一些成人设计好的游戏,其中有一个游戏是让你变成一条鱼在水里游荡,你不需要去打扮,也不需要升级,只是感受它的语言。我经常能够看到当成人或者孩子沉浸其中时,是庄周梦蝶时的情景。我不再是我自己,我就是那样的一个生命体,我用一种特别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这就是游戏带给我们的全新体验。人的想象力、观察力以及思辨力都可以在游戏里去实现,不一定非要升级打怪才可以继续。
要设计出这样游戏,设计者肯定是对自然非常喜爱并对此有深刻的洞察,这种洞察需要邀请很多对象参与,比如研究者,甚至AI等等。这才是对待游戏严谨且开放的态度,幼儿园老师在和孩子共创游戏时一定不能忽视这两点。
04/
对于游戏来说,时间、材料、环境这些因素就那么重要吗?
05/
幼儿园的游戏活动其实充满了教育的智慧,但幼儿教师的价值其实是被严重低估的,你怎么看?
王倩
大部分家长会焦虑要不要给孩子报一个幼小衔接班的问题,但他们都忽略了幼儿园还有一个名称,叫“学龄前阶段”。在这整个阶段,我们都在为孩子做身心准备,不是暑假那两个月,也不是在孩子读大班那年,而是从幼儿园小班开始,比如学会自我整理、任务意识等等。这对孩子来说是综合学习的阶段,不仅有利于培养好孩子良好生活习惯,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也起到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李杰
在做游戏反馈调查时,我们只得到10%的有效信息,剩下的90%都是孩子们聊的八卦。这时老师就会觉得自己的备课和设计好像没用了。当他们自发地做创造性活动时,你会发现他们会带给你很多惊喜,他们在玩和学中间形成了某些并轨,甚至开始了交际。
比如一个孩子做一副牌回应解决自己在学习上遇到的具体问题,同时竟设计了一个游戏,很多孩子和家长都觉得这牌很有意思。当更多的人参与他的游戏时,他很兴奋,因为他获得获得了自我认同和最大的快乐。
所以,一个懂儿童的老师,是热爱儿童和教育,并且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有自己的智慧。他们善于与孩子建立了良好关系,能够引导孩子完成从已有经验到新经验的提升。幼儿教师从小为儿童成长乃至一生做奠基,他们看待和认识儿童的方式,决定了未来世界一百年的好坏。
识别下方二维码
抢先锁定深度游戏工作坊名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