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公园,可以成为一间怎样的学校?

人文幼学
2024-08-24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打边鼓 Author ARTDBG


公园作为一个城市与自然融合的地方,也一直被作为开放式教育的重要场景,比如不少自然教育课程、户外写生课程都会安排在公园进行。


大家一般会认为,公园是一个相对于高密度社区,它更自然,更田园,更安全,更让人亲近,在公园里的课程具有一种“均好性”。但对于我们而言,我们更关心我们以公园为媒介,如何去理解城市与自然,如何去观察公园所形成的生态系统以及其中的生长与变迁。我们相信只有将视角放到更为微观的层面,我们才能更好地讨论公园在教育与成长当中的真实角色与准确位置。


本期,人类学者马立安、艺术家张凯琴以及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的校长孟祥伟,和我们聊聊她们基于深圳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的自然艺术实践。作为一个持续举办五届的公园项目,她们在公园发现了什么,她们如何在公园从事教育实践,以及她们在其中遇到了什么问题。



马立安(Mary Ann O’Donnell),美国莱斯大学文化人类学系博士、布朗大学博士后。1995 年起在深圳开展人类学研究,2013年起,与吴丹、张凯琴、雷胜和刘赫共同在深圳南山区白石洲的握手楼里创立“握手302”。孟祥伟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校长,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办公室主任,中国湿地保护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湿地学校网络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林学会自然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2019年5月被深圳市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信息中心聘为“自然教育特聘教师”;2020年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十四五规划编制特邀专家。张凯琴艺术项目“握手302”发起人之一;中国雕塑学会会员;韩国国际自然艺术组织Yatoo-i会员。




艺术来自于对大自然的一个新的认识,是因为这样的话我们才可能创新。艺术是属于每一个人,艺术并不高大上,艺术并不贵,艺术也并不是一个物品,而是一个跟世界互动的过程。有的时候我觉得我们现在人类是很迟钝的一个动物,我们生活的理念经常是两代以前的。我们以为历史在重复,其实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新的常态。在这个碰撞中,如果我们还没学会调整我们的视野,情况很容易变得糟糕。


我们谈论“自然”的时候,所谓的“自然”也许只是一片人类开垦后又荒置的地方,不是真正的“自然”。我觉得现在的人们生活在一个“荒”了的地球上,这里再也不存在真正“野”的地方。

我去中国农村时,听到有城市出来的人说“你看这个大自然……”,我说哪里有自然,全部是水稻,这并不是原始自然的模样。

孩子们创作自然艺术作品的过程记录


自然艺术创作方法可能并不是要求创作中使用的材料是自然的,而是更强调创作的过程是怎样进行的,是在讲这个过程的生长性。这种创作是非预期、非加工、不带计划产生的,是和这个环境之间互动之后,逐步生长出来的一个结果。即使在一个繁华的都市里,它依然可以有这种生长性。创作者要根据创作主题自主了解相关的知识,才有可能完成好的作品。

湿地公园内,孩子们学习使用工具


从自然教育的角度,湿地的教育活动用到约瑟夫·克奈尔的流水学习法来进行课程设计,主要分四个步骤,第一个是唤醒热忱,调动孩子的积极性。第二部分是集中注意力。第三部分是最重要、核心的部分,直接体验、经历过程。最后一个是分享、启示。为什么要花这么长的时间做这件事,其实是基于教育本身,我们要重视整个过程,重视公众、家长、孩子一起参与的这个过程。

所有的事情它一定是有一个孕育的过程,就像培育一片土壤。对于一个孩子来讲,人格培养比知识传授更重要。学知识很容易的,任何时间段都可以学。小学以下的年龄段是一个孕育土壤的过程,如果我们帮助孩子塑造完整的人格,等到了一定的时间,他们有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就可以自主地去学习了。

湿地也是这样,更多的是要引导他们去思考怎么样和自然建立起更好的关系,怎么样和自己,包括和人、和城市、和社会,其实是有很多层关系的,就像我们成人在社会当中都是要跟各种事物建立起连接一样。

湿地公园内的儿童自然艺术作品


对于过去,不管是作为艺术,作为文化产品,还是作为工业产品,这些事情造成了现在很严重的环境问题,还有艺术界的问题、文化的问题。我们总是依赖一个过去造成这个问题的路径,期待一个不一样的结果。但是我们却依然期待用这样的方法来创造不同的文化,这本身是一个可能要反思的事。


我觉得培养孩子耐心比以前难得多。我父母出生的那个年代是听播音机的,集体一起听,每星期可能只能听到一次。现在成年人和小朋友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快,没有那种两个小时去做一件事情的精力了。我们的脑子不因为我们能按一个键盘而转得快,人类的身体还是原有的节奏。现在我们的错位感很深,我们的身体仿佛不属于我们正在创造的这个世界,而这种痛苦,可能是这一代年轻的人最大的一种痛苦,一种难以“持续投入”的痛苦。

孩子们在处理作品原料


 如果问教育主要的功能是什么,我理解其中重要的是培养一些能反思的习惯。如果等到50年后,这个世界真的会是不一样的。不是说我们还会用一个上世纪工业社会的艺术的标准,来衡量一个已经开始看到全球暖化危机的后工业社会。那其实我们培养的那种思维是往后走,但是世界还是往前发展的。拥有开放的心是特别重要的,你能得到的惊喜会更多。


从教育活动现场看,其实不少家长在作品制作过程中对孩子有控制,两者之间其实还是在一个拉扯跟需要被平衡的状态。很多家长去年对我们的反馈,说他们也想放手让孩子主导自己的自然艺术创作,但是他们不知道怎么放手。实际上老师跟家长在里面,并不是无所不知的全能导师这种角色。家长和孩子实际上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随着逐年的尝试跟合作,亲子之间的平衡会越来越好,它并不会因为第一次尝试的体验没有那么好,而后面就不做了。因为环境保护没有谁有正确的答案,我们只有所有人一起探索才有办法让这件事情有所起色。

湿地公园内的儿童自然艺术作品


在教育活动中,我觉得我们很多时候不够重视过程。教育是让人学会反思,而不是给学生一个固定的内容。无论是小朋友们,还是大学生,他们在专业上超不过专家。一个小朋友的艺术,如果是按照一个古老的标准,他们没有办法超越一个专家、一个艺术家。

艺术跟研究一样的,它是你积累经历后、反思后,慢慢培养的一个能力。如果小学生比赛的评定标准是按照专家的最高标准,我们让孩子能尽力的靠近这个标准,心里又明明知道他们做不到,这样的话我们其实是在侮辱孩子,我们是在用行为和语言告诉他们:我就是要给你看,你有多么不行。

我们对教育的认识应该是:教育是让孩子意识到自己行。因为我不需要他们超越大人对一个城市的理解,我不需要他们超越一些大人的艺术能力、联想能力,我需要他们变成一个信任自己未来有能力掌握各项技能的人。




编辑/陈梓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设计/何璐琪
主编/李晗


精彩回顾

关于游戏的5个问题


园本教研常常散乱不聚焦?资深区级教研员的实战经验拿走不谢


主编探园丨一所80年老园的7个故事


世界动画日,让我们一起重返童年


一场在美术馆进行的游戏工作坊到底可以收获什么?




我就知道你“在看”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文幼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