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听说最近“倾听儿童”很火?这7条倾听箴言赶紧码住!

人文幼学 人文幼学
2024-08-24


“倾听儿童,相伴成长”,这是2023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的活动主题。


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如何科学观察幼儿?如何发现幼儿在游戏和生活中有意义的学习?如何回应、支持和拓展幼儿的学习?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和“倾听儿童”有着密切联系。


一百个儿童有一百种语言,每一个儿童内心都有一个独特的世界,想要走近他们纯真缤纷的内心,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沉下心来倾听。


倾听是教师与儿童沟通的桥梁,是一个能动的意义建构的过程。但在繁杂的日常工作中,我们真的听见了吗?真的听懂了吗?听完之后呢?本期特别策划,我们聚焦最近学前教育界的热频词——“倾听儿童”,从理念到实践,梳理了7条箴言,让我们一起经由更好的倾听,得以更好的支持。





《婴幼儿课程与教学》一书中,提出了幼儿教育的三个基本准则:关注、赞同和情感。所谓关注,就是用心、在意和投入。如果教师对儿童的言语漫不经心,儿童就不会感觉到真正的关注。关注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倾听。

“孩子们的故事,我都会听三次:一次是他们说故事我记录的时候,一次是他们演出的时候,一次是我回到家听录音带将故事整理成文字的时候。”这是美国著名幼儿教育专家薇薇安·嘉辛·佩利为了倾听儿童的心声所付出的努力。

在日本巴学园,当小豆豆与小林宗作校长第一次见面,小林校长单独留下小豆豆聊天,在长达4个小时的时间里,小林校长一次也没打过哈欠,一次也没露出不耐烦的样子,一直耐心地倾听她,让小豆豆感觉非常安心与温暖。

倾听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尊重儿童的最美姿态。





幼儿教师所倾听的对象是3-6岁的儿童,这一阶段的孩子有着自己独有的特点。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用自己的表情、动作、声音等传递信息,他们总是在探索,通过各种方式去感知和了解周围的事情,并因此提出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问题。这些看似天马行空的问题,其中蕴含着哲学的深意。

在《倾听儿童——以儿童的哲学构建儿童的活动》一书中提到:“儿童的哲学要求我们沉下心来,倾听来自儿童的原声音,这能让我们真正走进儿童的世界。分析这些声音,挖掘这些声音背后的意义,能激起儿童对现象的再思考,将儿童的思考向前推进。”

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重复的。只有学会倾听儿童的心声,我们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好的教学,好的活动,正是在不断倾听的过程中发生。





四川师范大学鄢超云教授一直倡导每一位儿童工作者都应该是儿童研究者,成人如何研究儿童?倾听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和方式。倾听首先是听,但有时候成人则是不听、没听。不听,可能是不愿意听,不想听;没听,可能是成人认为没有必要听,没时间听。有时候即便表面在听,但也不是真正的倾听。比如:

×假装听

老师组织小朋友们热烈地讨论种植区里种什么,很多小朋友说“要种草莓”,但结果却变成了“种芹菜”。其实幼儿园和老师早就决定好种什么,甚至种子都提前买好了,只是假装让孩子说一下,老师假装听一下。

×选择性地听

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老师曾提过“病态性的倾听”,说的就是有的教师只倾听那些能满足其自我需要的声音,对那些可能对自我构成威胁的声音却加以排斥和压制。教师甚至有意无意地诱导和强迫学生发出能使他愉悦的声音。这是一种不健全的倾听。

×没听完

既可能指没有听完班级的所有儿童,也可能指没有听完一个儿童的讲话。有时候的理由是孩子太多时间分配不过来,有时候的理由是事情太多要赶着去做下一件事。

不管什么样的情况,成人“不听、没听”,离倾听儿童就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





倾听在日常语义上总是和言语表达相联系,但因为幼儿言语表达能力有限,甚至在某些阶段还处于“前语言”状态,因此,适用于幼儿的倾听,需要我们重新加以理解。除了语言,儿童的脸部表情、眼神、手势、坐姿、声调高低、呈现的作品、游戏的状态等,都在传递着某种信息。我们除了要听语言之外的信息,还要探究那些行为表现背后的原因。比如,当孩子哭泣、烦恼、暴躁不安,那些哭声只是表象,不同的孩子可能因不同的原因哭闹,只有真的“听到”那背后的声音,才能采取更好的应对方式。





让儿童开口说,让儿童有表达的机会,这是倾听的第一步。生活环节中的一些碎片化时间,是儿童自由自在地谈天说地的好时机,一些具有教育敏感的老师,常常能够从午睡起床、餐后休息、放学前孩子们的聊天中,抓取到孩子们的兴趣点,延伸出有意思的活动。让儿童说,意味着教师要管住自己的嘴巴,要适当退位。当儿童畅快表达时,教师只需要认认真真倾听;当儿童欲言又止时,需要教师适当给予儿童表达的支架,鼓励他们,引导他们;当儿童发问时,教师要给予儿童提问的尊重与发自内心的珍视。


倾听是一个无声的动作,但教师要巧妙地让儿童感受到自己被倾听。只有让儿童感受到被倾听、被看见、被关注,他们才会在下一次更愿意表达,儿童的原声音才会成为幼儿园活动的最强音。





如果说“倾听儿童”是当下最具时代性的儿童观之一,那么马赛克方法就是这种儿童观从理念走向现实的“彩虹桥”。

马赛克方法是一种融合了多元方法、多重声音的参与式研究范式,是观察、访谈、儿童摄影、绘画、儿童会议、幼儿园之旅、地图制作、魔毯等多种方法组合形成的一种综合性儿童研究技术(approach),而非某种具体方法(method)。这种技术强调儿童不应是被动的权利接收者,而是积极的、具有能动性的“权利拥有者”,尤其强调儿童的参与权。


也就是说,马赛克方法不是单一的操作框架,它蕴含着“儿童本位”理念、强调儿童研究能力与儿童行动力,这正好契合儿童教育的本质。此外,多渠道聆听儿童的心声是“马赛克方法”的核心要义。聆听儿童的途径不应仅限于“耳朵之听”,因为“儿童有一百种语言”来表达自己,要想回应他们的“一百种语言表达”就需要创建出“一百种聆听的方法”,这就是“马赛克方法”。





如何正确地倾听孩子?首先要专注。在倾听时,我们必须专心地面对孩子,把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最好不要有其他的工作来分散注意力。如果有时候我们匆匆忙忙或者心不在焉,可以暂时不要尝试倾听。因为成人以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感情去倾听,孩子是完全能够感受到的。

倾听的过程中,还需要适时地回应孩子的表述,让对话持续下去。但是,这种回应一定不能是“自以为是”地打断、加工、过滤或评价,而是实实在在地投入时间与经历去倾听孩子表达的内容,学会感同身受。


行动上暂时停下正在做的事情

语言上:描述并认可孩子的情绪,或复述孩子的话

心理上:告诉自己“我正在听孩子说话,我要完整、清楚地听他把事情说完”,提醒自己“绝不轻易打断孩子,绝不轻易做出判断,绝不让孩子感觉和我交流是一件不愉快的事”



  好书推荐  


《倾听儿童——以儿童的哲学构建儿童的活动》

主编:闵艳莉 鄢超云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倾听幼儿——马赛克方法》

作者:[英]艾莉森·克拉克(Alison Clark)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作者:[美]阿黛尔•法伯 伊莱恩•玛兹丽施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倾听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调适》

作者:[美] 帕蒂·惠芙乐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在《对话瑞吉欧·艾米利亚:倾听、研究与学习》一书中,是这样来描述倾听的:

“倾听,是一段艰难的路程,需要努力、活力、勤奋,有时甚至需要忍受,但它会带来惊奇、愉悦、热情和激情。”

这是一条需要花时间体验的路程,这个过程犹如一场探秘,让每一天都充满挑战,充满乐趣。儿童需要成人倾听,正如生命的成长需要被看见。当每个教师发自内心地相信儿童是成人之师,相信儿童具有无限可能,以尊重、欣赏的姿态,蹲下来,慢下来,沉下来,听孩子的心声,我们才更有可能真正走入孩子的世界,更有可能支持孩子的成长。



参考资料:

姜勇 张云亮:幼儿园教师倾听的内涵与价值

鄢超云:从“儿童的哲学”出发,做懂儿童的教育工作者

刘宇:儿童视域下的有效倾听

李政涛:教师具有何种“倾听能力”与“倾听习惯”,关乎教育成败

周菁:为了看见儿童,我们愿意付出哪些努力?





  100个关键词  

  更加了解学前教育  

本周上新:师幼互动•倾听

感兴趣的小伙伴,扫码学习吧

也可拉至文末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直达学习通道哦




编辑/鲁阳阳
图片/人文幼学
设计/何璐琪
主编/李晗


精彩回顾

品德启蒙丨幼儿阶段“诚实”品格的内涵与养成路径


在小小的花园里挖呀挖呀挖,种小小的种子开小小的花


走,探一所魔幻“3D”幼儿园


活动案例丨孩子:当值日生太累了!老师:来试试做大人……


大家说丨侯莉敏/冯晓霞/虞永平/成尚荣:做新时代大先生,勇当幼教筑梦人




我就知道你“在看”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文幼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