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家说丨侯莉敏/冯晓霞/虞永平/成尚荣:做新时代大先生,勇当幼教筑梦人

人文幼学 人文幼学
2024-08-24


4月23日,由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作为支持单位,江苏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南京市教育局、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加强精神引领,争做新时代大先生系列活动:致敬陈鹤琴——迎百年·向未来“中国化、科学化、大众化幼教道路坚守的100年”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市鼓楼区隆重举行。此次学术研讨会聚焦我国学前教育事业中国化、科学化、大众化发展的道路,与全国线上线下一百余万名幼教同仁共话“活教育”研究实践的创新成果。

开幕式上,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侯莉敏教授对本次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暨南京市鼓楼幼儿园成立100周年表示热烈祝贺。她致敬陈鹤琴先生以及一大批实践活教育的幼教同仁们,立足中国实际,扎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实实在在地研究解决中国问题的中国方案,不断向着科学化的道路迈进。

在本次学术研讨会上,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侯莉敏;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冯晓霞;江苏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虞永平;江苏省教科院研究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成尚荣,分别做主旨报告。现整理报告精华内容,以飨读者。

▲人文幼学报道小分队在会议现场



01/

过去一百年,中国幼教经历怎样的变迁


1903年的9月,湖北巡抚端方创办湖北幼稚园,聘日本户野美知惠及三位日本保育员。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颁布,规定幼儿教育机构的名称为“蒙养园”,确定蒙养园制度,全国各地纷纷设立蒙养院(园)。

“五四”运动后,确定了“壬戌学制”(或称“新学制”)。采用了美国的“六三三”制的框架。规定在小学下设幼稚园,把幼稚园正式列入学校系统。以陶行知、张雪门、陈鹤琴为代表的幼儿教育家们,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幼儿教育理论与模式,结合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和儿童发展状况,在儿童心理研究、幼儿园教育、幼儿家庭教育、幼儿师范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奠定了中国幼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国内幼教界在学习苏联、欧美幼教理论的同时,也开展总结和推广本国经验的工作。在1949年到2010年期间,我国的幼儿教育发展尽管经历一定曲折,但是幼教政策制度逐步完善,学术研究走向繁荣,逐步建立中国的幼儿教育的体系,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和教学方法。





02/

中国特色幼儿教育思想的形成


近十年,学前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在“量”的发展基础上,有了“质”的飞跃。中国学前教育在重新审视传统的教育理论基础上,继承并发扬优秀幼儿教育思想,同时不断地引进与吸收国外教育思想、儿童发展理论、课程及相关理论,通过我国幼教者的思考与实践研究,建构新的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人民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学前教育改革在新时代、新阶段取得新突破。经过连续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实施,我国学前教育实现基本普及的目标,迈入全面普及和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从“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从追求“有园上”到追求“上好园”,人民群众对满意教育的标准正在发生变化,这种对美好教育生活的向往和需求,必然推动着教育事业不断向高水平、高层次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成为新时代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




03/

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路线


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可通过“完善普及普惠的高质量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机制”与“构建中国特色学前教育理论体系”两条路线进行。在完善普及普惠的高质量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机制上,强化政府职能,倡导多主体共同参与。引导政府、幼儿园、家庭和社会等多元主体在学前教育质量方面形成一致观念和目标。对教育体系不断优化的过程,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

目前,伴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学前教育理论体系迫在眉睫。那么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学前教育理论体系?首先是回归本源,聚焦人的发展问题。要回答学前教育是什么、学前教育为什么和学前教育怎么做等问题。重新认识“人”这一核心要素,回归教育理性和教育规律。然后是植根传统,在传承中创新。只有扎根于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教育传统,才能保持一个民族教育持续的生命力。最后是观照现实,在实践中创生。加强对幼儿园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本土化问题的探讨。

中国幼儿教育的百年发展历程,经历了学术思想、政策制度以及教育实践等方面的变迁,在不断地探索中,走出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站在新时代的起点,特别期待能提供更公平、更普惠、更优质的教育,以缩小学习鸿沟和提升所有儿童的成就;建设高素质的保育教育队伍,支持早期教育保育过程中有意义的互动;构建更加开放、和谐合作、责任共担、相互对话的教育生态和人际关系;构建基于儿童发展的促进学前及小学教育协同养育的课程和评价体系。





01/

“小孩子今日能爱人,他年就能够爱国”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 《复兴之路》 展览时首提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多少代教育工作者同样殚精竭力,锐意改革,探索创新。蔡元培、陶行知、竺可桢、张伯苓、梅贻琦、晏阳初等一大批教育家在不同教育领域,启迪民智,为国育才。

在学前领域,陶行知先生把教育视为实现理想社会的历程,视幼儿教育为建国的根本,他提到“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他主张教育者应该有“爱满天下”的大爱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真精神,“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创造精神。对教师给予厚望,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

陈鹤琴先生强调教育首先要解决教育目标的问题:教育目标首先要解决“做怎样的人的问题”。而“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作为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热爱自己国家的年轻一代。从小教孩子爱人,“小孩子今日能爱人,他年就能够爱国”,教育者必须一切为了儿童,为了儿童的一切。




02/
爱与奉献以及梦之队

近百年过去了,一个崭新而强大的中国屹立东方,但我们必须看到民族复兴的伟业尚未完成,教育工作者和各领域的劳动者一样,仍然在继续努力。2014年9月9号,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发表“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的重要讲话。总书记强调“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要求全国广大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主席在讲话中特别指出“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石,教师则是这块基石的奠基者;青年学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教师则是打造这支‘梦之队’的筑梦人。”

今年是汶川地震15周年。灾难发生时,幼教工作者们心怀大爱。有一个报道记录的是一位老师组织午休的孩子们转移到安全地带时,对孩子们说“今天我们做一个游戏,看谁可以最快跑到操场上。”孩子们迅速安全地抵达操场。这是有大爱的教师智慧,就像电影《美丽人生》一样,让孩子在没有恐惧和压力的情况下得到生命保障。那时,我们走进重灾区,比如在汉旺进行移动幼儿园项目,在北川擂鼓镇用扎实学识、科学方法,抚慰孩子的心灵,帮助家长调节心理情绪,教给当地幼儿教师趣味专业的活动并讲解背后的理念。这些不只是专业知识的帮助,更重要的是也为当地老师们带来了有效的心理疗愈。

爱与奉献的薪火在幼教人这里代代相传!求真和创造的精神同样体现在当代幼教人的行动中。




03/
边学习边实践、边探究边创新实践


边学习边实践、边探究边创新实践,更是求真和创造精神的具体体现。

如何面对时代挑战,培养具有新时代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的人,是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石”的中国教育(包括幼儿教育)迫切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广大幼教工作者基于一种责任感,当仁不让,率先开始了面向未来的以课程为核心的幼教改革。这场自80年代中期开始的课程改革可以说是幼教人的“追梦〞“筑梦”之举。

追梦,离不开正确方向;圆梦,更需清晰路径指引。《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发布使得改革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和更加科学的路径。


一批批健康阳光、有爱有智慧的儿童成长起来,一支支信念坚定、素质过硬、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也逐渐形成,良好的生态教育环境逐渐完善,幼教工作者的努力得到社会认可。如浙江安吉游戏这样的优质学前样本创造零的突破,向全世界奉献中国智慧。

这些成就,是中国幼教工作者求真、创造精神的体现。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幼教人心怀中国梦,筑梦、追梦、圆梦的切实行动的结果!未来可期,当下可为,我们仍需努力!





01/

理想教师的三个基本条件


我们国家需要怎么样的幼儿教育?需要什么样的幼儿园教师?

陈鹤琴关注教师的基本条件,注重培养理想的教师。1939年,陈鹤琴在演讲中描述了理想教师的基本条件:一是要有健全的身体。陈鹤琴认为,教师的体格要健全,要保持良好的体态,坐、站、行要有良好的姿态,能成为学生的榜样,同时还要有积极和饱满的情绪,给学生传递快乐,展示健康,给予正面的激励。他还对教师的语音、语调及措辞等提出了要求。

二是要有爱护儿童的心肠。对教师而言,不管儿童的家庭背景、个人相貌等,爱护儿童是无条件、非歧视的,要真心真意爱护孩子,不但要有这个观念,而且必须做到;要真正去了解每一个不同的孩子,注重他们的生活背景和个别差异,注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并因势利导加以积极引导,从而促进孩子发展。 

三是要有研究的态度。教学不能满足于传递书本知识,要根据学生和环境的特点研究和选择课程内容。教师要研究孩子,研究环境,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提高教学的成效。因此,教师要有研究的态度,眼睛放大,脑筋灵敏,虚心学习,随时应用。 

由此可见,陈鹤琴认为教师应该是积极健康的,给儿童呈现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对儿童产生正面的影响,教师又是热爱儿童的。




02/

两个方面和六大品质


陈鹤琴注重幼儿园教师的修养,并且认为修养来自学习。教师这个职业必须具有良好的修养,教师也必须不断努力地学习,以提升自己的修养。

在思想政治方面,要认识中国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建设方针,为新中国学前教育效劳,为国家培养未来的建设者,要通过学习,坚持正确的立场和方法,坚持唯物观、劳动观等。明确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儿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等公德。

在业务修养方面,幼儿园教师要精通业务,要了解教师本身的品质是养成儿童品格的重要因素,要成为一个好教师一定要具有优良的品质,处处以身作则,这样才能养成儿童良好品格。教师还要保护儿童健康,促进儿童智力发展,培养儿童道德品质,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和艺术能力。 

陈鹤琴指出,幼儿园教师的优良品质应包含六个方面:一是对人。要和蔼可亲,建立与他人的良好关系,平心静气说服他人,能帮助别人。二是对自己。能掌握自我批评的武器, 随时批评自己,不断改变自己,才能不断进步;要排除自私意识,保持身心健康。 三是对儿童。热爱儿童,全心全意为儿童谋幸福,这是一位优秀教师的基本条件。 四是以合作的态度对待同事。合作才能成事,合作才能进步。 五是对工作有高度的热情,持续不断地改进自己的业务,全心全意为儿童谋幸福;富有创造性,努力对幼儿教育的工作进行创造、实验和推广,努力克服困难,达到目的,实现自己的理想。 六是对学问。要做到学习、学习、再学习,要学习理论,交流经验,改进教学。




03/

“活教师”的样态与价值观


陈鹤琴指出,我们要进行活的教育,教材是活的,方法是活的,课本也是活的。我们大家一齐振作起来,研究儿童的切身问题,为儿童谋福利。尽量地利用儿童的手、脑、嘴、耳、眼睛,打破只用耳朵听、眼睛看,而不用嘴说话、用脑子想事的教育。



活教育需要培养“活”的教师,就是要求教师在规划课程和开展教学时, 不要局限于文本性的书面知识,而是应该关注大自然、大社会,努力挖掘活教材, 让儿童感受生动多样的客观事物,在与丰富多彩的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直接的经验; 教师要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要受陈旧的框框束缚,要关注儿童的现实,从儿童出发决定教什么和如何教;要关注儿童的现实表现,关注儿童不同需要和能力差异,灵活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和策略开展教育,确保儿童活动的质量和成效。 

陈鹤琴的教师观至今让具有指导价值,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我国己经进入高质量发展的阶段,要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学前教育不能缺席,不能掉队。抓住师资这个核心,从师德、专业素养、基本人文科学素养等各个方面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和培训。要倡导改革和创新,通过各种措施全面提高教师素养,尤其要注重教师的修养,希望我们努力培养出一代代能支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幼儿园教师。





01/

构建“我的”儿童学


什么叫儿童学?就是关于儿童的学问,儿童发展的学问,儿童研究的学问。因此在学术上儿童学又被称作儿童研究。构建“我的”儿童学,就是要践行儿童研究。对每一位老师来说,内心也应该构建出“我的”儿童学,也就是将陈鹤琴先生的中国式的学前教育思想——中国式的儿童学转化为自己内心的教学思想、儿童学。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的“中国式”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出发点,关注国情。他深入研究外国学前教育,剖析其利弊,反对盲目迁移西方学前教育理念。他说中国幼儿教育应当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才能让城乡所有儿童享有科学有效的启蒙教育。陈先生的教育理念站在中国立场上,站在中国文化上。

第二是培养目标,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这是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陈鹤琴先生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地上,瞭望当下的儿童发展,牢牢指向人,指向中国人。提出培养现代中国人的同时,他还提出培养中国人的世界眼光。

第三是文化源头,好比麦田里种麦子,麦种从何而来呢。他说要找到中国的麦种,找到自己的文化基因,在幼儿心灵埋下爱国的种子。




02/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中国教育现代化,是有文化基础、文化基因的。陈鹤琴的活教育,反映中华民族要走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初心。《道德经》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若从天大说起,即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上方都有一片天空,天空就是民族的理想信念;地大,即是脚下的大地,是中国的地域,是文化的土壤;道大,即天地之间无数条道路摆在前面,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就是一条大道;人亦大,指人要关乎天,要关乎地,顶天立地要关乎道,都是人在选择,人在创造。陈鹤琴先生便在天地之间选择了中国式的发展道路,是胸怀国之大局,百年后的今天仍值得我们敬佩。

百年以前的活教育是一种传统,是一种文化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有一种规范作用,其次它有想象力的力量,第三是人类历史的沉淀。我们要继承,并且是创生性继承。如此这样的传统才能是过去式的,又是现在式的,更是未来式的。

陈鹤琴先生的中国式学前教育体系是在培养活儿童,即完整的真实的活泼泼的儿童,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儿童。我们学习陈鹤琴的儿童学,就要对幼儿教育时期儿童的创新素养予以足够的关注,以创新思想为导向来思考,甚至重构今天的幼儿教育。




03/

教师要做“来”先生,解放自己创造自己

我们要从四个方面建构教师的儿童学。第一, 儿童观的建构。就是如何看待儿童,如何对待儿童?首先要观察儿童,了解儿童,发现儿童。陈鹤琴先生提出培养中国儿童成为狮子的理念。我们关注儿童观要以儿童为中心,但是也要防止极端的儿童中心主义,正如冯晓霞说的那样:既不能把孩子看小,也不能把孩子看大。既尊重孩子的权利,也不能不规范孩子。

第二,儿童立场的坚守。从本质上来讲,儿童立场是国家立场,有什么样的儿童,才有什么样的民族,才有什么样的国家未来。现在的儿童立场应该折射国家立场,体现国家利益、国家的战略要求。我们提儿童立场,就要提完整的儿童立场。

第三,儿童法权的维护。从联合国儿童权利宣言到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体现的是儿童权利法制化的发展。讨论儿童学、儿童权利的问题,必须走儿童法制化的道路。权利公约中说让儿童享有作为一个人的全部权利,要尊重儿童的想法。研究真正的儿童想法是很有必要的。儿童想创造,想发明,想异想天开,有许多新的创意,教师不能不允许、约束他

第四,儿童哲学的提升。构建儿童哲学,学习儿童哲学就是帮助儿童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共同体,探究体验、互相合作。培养儿童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还不能少了关怀性思维,即道德关怀下形成积极的态度。

以上四者整合在一起,则可慢慢形成教师自己的教学思维。教师要做“来”先生,这个想法来自陈鹤琴先生创办教师创造社时,邀请陶行知创作的社歌《教师歌》;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身份,要变成儿童,但是不能混同于儿童;教师要解放自己,创造自己,可以在中国诗词的格律中启发自己,比如毛泽东先生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点燃中国式幼儿教师的时代激情。




现场

掠影



上下滚动查看更多



文字/陈秋旭 邱欣祝
图片/陈秋旭 邱欣祝
编辑/张小满
设计/何璐琪
主编/李晗


精彩回顾

大家说丨袁振国:关于教育规律的研究,100多年来发生了什么?


2-11岁的孩子都在一个学校,英国学前教育有何不同?


幼儿园音乐活动的六大问题,你解决了吗


谈教研色变?或许是因为一直在进行低效教研


阅读月特辑③让儿童爱上阅读的30个秘诀




我就知道你“在看”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文幼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