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说丨鄢超云:幼儿园品格启蒙如何落地,从这12个活动入手
鄢超云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01/12个专门性的品格教育活动
今天的教育强调立德树人,强调德智体美劳,这是在说德育之重要。《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也提出品德启蒙。如果我们试图寻找品格教育在“三学六法”“活动设计与指导”中的对应(“三学六法”: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学、幼儿园体育教学法、幼儿园语言教学法、幼儿园常识教学法、幼儿园计算教学法、幼儿园音乐教学法、幼儿园美术教学法,活动设计与指导包括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语言教育、社会教育、科学教育、艺术教育),会发现似乎没有很好的支撑来进行幼儿品格教育活动的设计,去完成品德启蒙的目标。所以,我们迫切需要品格(品德、道德)教学法、活动设计与指导之类的课程。构建幼儿品格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需要专门性品格教育活动:·因活动目标主要指向品格,称之为专门性品格教育活动。·可以是集体活动,也可以是小组活动、个别活动。·可以是单独的活动,也可以表现为语言等领域活动形式,但其主要目的是指向品格的。
随着“新时代幼儿品格教育体系研究”不断深入,课题组提出12个专门性的品格教育活动:品格对话、品格阅读、品格典范、品格调查、品格体验、品格专访、品格讨论、品格行动、品格小剧、品格口诀、品格评估、品格展览。
品格对话,即教师围绕即将要开展活动的品格,如勇敢、关爱,和儿童进行对话(访谈)。它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因为教育应建立在了解儿童的基础之上,正如今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的活动主题“倾听儿童,相伴成长”。面对即将开展的品格,了解幼儿有怎样的看法或想法,类似于“摸底测查”。对话过程中,教师应多听、少讲、妙问、不答。对话不是为了教育儿童,教师“管住嘴”,儿童才能有更多机会,更大意愿多讲一点。教师还要注意对话时提问的多种方式与技巧:
·直接问:什么是勇敢?
·转换问:你最害怕什么?害怕的时候怎么办?
·间接问:讲一个故事、看一段视频后问,或“有个小朋友……”。
品格阅读,就是读品格图画书。无论何时,阅读都是一件重要的事,它既是知识的积累,也是精神的寄托。而品格阅读,是幼儿以喜欢的方式去理解品格。任何一个品格,都有着丰富、复杂的内涵。比如友善,可能有的家长会说“人善被人欺”。但这只是从一个角度直觉的理解,通过丰富的、有层次的阅读,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某一品格的丰富与复杂。
阅读的内容可以是有一本主书(主故事),并配以一些辅书 (辅助故事)。主书(主故事)可以多次阅读,不断重复,不断养成。阅读可以有多种形式,不一定使用集体教学活动的方式,也可以是区角阅读,自由阅读,亲子阅读。总之,进行品格阅读,简单的说就是读点书,读点跟品格有关的书,读点可以塑造品格的书。
品格典范,简单来说就是一些好的榜样,好的典型,好的范例。幼儿会通过模仿来学习,获得力量。当教育者为他们树立一些榜样,就是在提供一种模仿学习的机会。品格典范主要是人物,也可以是事件;可以来自历史、作品,也可以来自现实、生活。实际上,品格阅读中也可能有品格典范,所以有时两个活动可以结合、整合起来,当然它们各自有侧重点。需要注意的是,在故事教学和提供典范榜样时,尽可能去呈现品格典范的内心活动,比如一个勇敢的人,不能只是说他表面的勇敢,要关注他的情绪波动,他如何克服内心恐惧。理解这些内心活动有利于品格教育。
品格调查,即儿童对某一品格的调查,主要是对人的调查。儿童调查儿童、成人,调查事实、看法,在家调查、在园调查。小一班的孩子可以走进小二班调查,中班的孩子可以去大班调查,这样的过程,对儿童来讲是非常的有意义和价值的。在方案教学项目活动里,调查常常是推进活动向纵深发展,产生深度学习的重要手段。某些园所的活动可以做一个学期甚至更久,而一些幼儿园的活动开展一两周孩子就不感兴趣了,正是因为活动没有变化、推进,没有新的增长点、刺激点。而调查就可以推动活动发展,这也是对儿童性格等各方面的锻炼。在调查中可以加深儿童对品格的理解、运用品格阅读、品格典范中的知识。
品格体验,即在真实或模拟情景中,感受、体验品格。我们应该给小朋友创造一种真假并存的情境,比如地震模拟的体验。孩子可能知道那是游戏,但体验感又很真实。这样模拟的情景,有助于孩子出现品格行动。儿童自己的感受、体验是最重要的,不能代替。成人再丰富的经验都很难像吃药打针一样,直接传给他,成人没办法包办代替。要让儿童去体验,让每一个儿童都去体验。
品格专访,即访问“专家”(生活中的品格典范),可以提供丰富多样信息的人(如物品、细节)。在品格对话中,教师访谈儿童,需要孩子表达内心世界。专访中,儿童访谈主体是儿童,由他们去访问一些“专家”或者典范,比如勇敢的消防员,了解细节和内心活动,纵深地推进儿童的这种品格教育。品格专访可以和品格调查整合进行。如果组织外出不方便,也可以将“专家”请到幼儿园,完成品格专访。
品格讨论(品格辩论),即针对品格中的一些问题(不确定的、常常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进行讨论、辩论。对于大一点年龄的孩子辩论是可行的。理解品格,需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而讨论、辩论是很好的内化品格的途径,将自己真实的想法说出来,就是一种品格教育的教学法。某种意义上,这可以归纳为一种对话式的教学法,一种讨论式的辩论式的教学法。它会引起反思、帮助内化。
品格行动,即给孩子创造一种实践、行动的机会。它与品格体验有关,但又有所不同。品格体验更强调游戏的情景,品格行动则是“真刀真枪”的环境中。它具有持续性,是多次的行动,在持续中成为孩子的意识、习惯、养成。
品格小剧,就是儿童用戏剧、表演游戏的方式,表演品格阅读中的品格故事(主故事)。它主要是利用品格阅读中的主故事,进行手偶、指偶、皮影、真人表演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品格小剧可以在品格阅读之后,但也可以有一段间隔,待儿童对故事中的品格有更多的理解、体验之后,再来开展。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过于强调舞台、道具、排练、戏剧,不要以太过正式的方式呈现。
品格口诀,即在老师协助下,儿童创编出朗朗上口的、有利于提醒、帮助自己克服困难、坚守品格的儿歌。这是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王大伟教授的启发,他在做安全教育时编了很多朗朗上口的、与安全防护安全教育相关的、非常形象化的儿歌。这是以一种形象化、儿童化的表达在帮助儿童成长。过去,在学前领域的语言教育里,儿歌诗歌创编的活动是普遍的。现在这种传统的创编活动越来越少,但这些活动对儿童是有意义的。儿童语言教育不能够把它简单化为绘本教学。像品格口诀、儿歌诗歌创编的活动,对儿童的成长发展是价值的。
品格评估,即评估儿童在品格活动中的学习与发展。在一个品格一系列专门性活动将要结束时,通过评估活动可以看见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它可以开展与品格对话基本相同的活动,采用类似前测、后测的方式,在对比中看到学习与发展变化。比如在品格对话之始,儿童有一些绘画作品,记录孩子所思所想,这是一种基线调查,相当于前测,评估活动时也有类似的作品,二者对比,就可以呈现出变化。
品格展览,就是将所有活动的材料汇总在一起,向他人介绍、解释。可以邀请家长、领导参加。这里就自然而然产生了家园共育的内容。过程中最大的主体是本园的师生,本园师生是“观展”主体。不管是办展览的人,或者是参观展览的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收获。
幼儿园的课程是由一个个活动所组成。如果没有好的活动,就很难有好的课程。但活动的简单堆积,难以构成好的课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幼儿园的每一位老师、每一位教职工都在对幼儿园的课程建设作出贡献。一个幼儿园的课程建设需要顶层的设计,需要自上而下的设计、思考,但是也需要自下而上的一种积累、沉淀。开展好一个个活动,是幼儿园老师最重要的任务。
如果教育者把一个个品格教育活动做好,幼儿园的品格教育、品格课程也就做好了。一个好的品格教育活动,就好比是一颗珠子。当我们找到一个线索,将珠子穿起来,众多的好活动可以织成网络,构建幼儿园的品格课程。
比如将围绕勇敢品格开展的活动一一落实,就可以形成一条线。然后另一个品格也可以如此。散落的珠子就这样不断穿成了一根根线。换种方式,我们也可以纵向连线,一个善于做对话的幼儿园,可以先从这里发力,然后一个个活动去落实。
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幼儿园会慢慢形成从活动到课程的结构图,交织成网。当然,除了八大核心品格以及12项专门性品格活动,园所还可以根据本身的实际情况,增加或替换,使本园的品格活动、品格课程更加贴合本园文化、儿童发展。
03/做有实效的幼儿品格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檀传宝说:“做有中国特色的有实效的品格教育。”
某种程度上讲,品格教育常常存在不太有实效,或者低效、无效甚至有时反效的问题。这是因为实践过程中知道和行动间是脱节的。在品格教育中,一定要提供大量让儿童看见的机会。比如12个专门性品格教育活动中,有很多活动给儿童提供看见的机会,看见作品里的品格,看见现实生活中的品格。同时,强调给儿童提供这样一种反思的机会,通过体验、讨论(辩论)、展览,去内化、表达。
12个专门性的品格教育活动中,有些活动更多指向“看见”“知道”,有些活动更多指向“行动”“反思”……在不断“知道-看见-行动-反思”的过程中,儿童品格教育会“有实效”一些。
上图做一定转化,可以得如下图片。在“知道-看见-行动-反思“”的理论的指导下,12个专门性的活动串联起,如同“品格时钟”。由此可以构建一个幼儿园品格教育的教学法,或者说幼儿园品格教育的活动设计与指导。
随着课题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超过200所幼儿园已经参与到品格课题的研究与实践,越来越多的教育者认识到:品格教育既应有国家立场,也应有儿童立场,儿童中心,儿童视角。在践行品格教育的过程中,既需要品格对话、品格阅读等专门性的活动,也需要渗透于生活、游戏、学习中的日常性活动。专门性品格教育活动,也并非全部是集体教育活动,完全可以渗透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专门性与渗透性相统一,才是幼儿品格启蒙课程的内容选择与组织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