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幼”和“小”的双向奔赴中,这八大问题不可忽视!

人文幼学 人文幼学
2024-08-24


从幼儿园到小学,孩子需要完成两个学习阶段的过渡,即“幼小衔接”。这一直是幼教行业和广大家长极为关心的问题,也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对的一个重大的转折和重要接力。


在幼儿园,幼小衔接一直是一项重要工作,特别是在大班阶段,但是,幼儿园的幼小衔接活动真的能帮助孩子顺利衔接吗?小学的老师怎么看幼儿园的幼小衔接?真的接住了吗?


本期,我们邀请到遂宁市河东紫竹路小学校校长陆小平,北京市大兴区第七幼儿园春分园执行园长刘洪波,一起来聊聊幼小衔接那些事儿。




01/
在不同阶段实现儿童发展目标


我们应该如何定义“幼小衔接”?幼儿园老师、小学老师和家长理解的幼小衔接是同一个吗?

  刘洪波:
从经验上来说,家园校这三个责任主体对于“幼小衔接”在理解上是存在一定偏差的。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一部分家长关注到孩子在生活习惯、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准备。还有一部分家长陷入了焦虑期,更关心孩子的知识储备能力,提出幼儿园会不会教拼音、是否关注小朋友的前书写、孩子需不需要上幼小衔接班,诸如此类的问题。忽视孩子在生活、心理以及学习习惯的准备。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指出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这两个方面的发展目标,也表明身心、社会、生活、学习准备这4个方面的具体表现。这对于幼儿园和小学是一个非常好的抓手,既指明方向,又减少了外界带给老师的压力。

  陆小平:

从意义上讲,幼小衔接有三种不同的观念。一是家长更多注重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的衔接。二是基于学生的不同领域(尤其是关键领域)的衔接。三是从小学的角度来说,儿童为适应小学学习生活而应做的准备。

《义务教育的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注重学段衔接。因此,小学通过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根据他们身心发展特点,采用降低学习难度,增加学习趣味性等方式逐步完成过渡,给予幼儿一个适应期。

这三种理解有一个相通的地方,那就是幼儿无论处于学前还是小学,不同的阶段本身就有不同的特点。在不同的阶段实现儿童阶段发展目标,这是最好的衔接如果幼儿达到3~6周岁孩子的发展水平,那他肯定能衔接得上小学的学习生活。而小学学习生活也是符合它自身特点的,不然一直重复幼儿园的工作,他们也不可能快速成长




02/

幼小衔接从孩子进园就开始了



在很多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主要工作是从大班开始的,甚至是从大班下学期开始,这样对吗?

  刘洪波:

到大班下学期时,幼儿园会做更多外显的事情,比如开展参观小学,邀请小学生返园等系列主题活动。但幼儿从进园开始就已经进入幼小衔接的准备状态了。比如孩子在适应小班集体生活时,就要学会适应规则、学会照顾自己、学会与他人相处等,这些能力的养成并不是到大班下个学期才开始,可能在幼儿进园之前,家长就在培养孩子的这些能力了。

幼儿园的三年是要为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品质奠定基础,使其更容易更轻松地适应小学生活。

  陆小平:

这里有两个观点要理清,一是从人的成长阶段来说,孩子从迈入学前教育开始就进入幼小衔接了。二是幼儿园全程都在做幼小衔接,到幼儿园大班会针对性地帮助儿童做入学准备。比如让幼儿学会倾听,对于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向老师表达。

此外,心理上衔接也尤为重要。在2022年的课程方案当中也特别提到:要让幼儿对小学的生活充满期待和向往。家长那种“如果不这样做”或者“你不听话老师会怎么样?”的说法会在无形中增加孩子的焦虑。




03/

双向奔赴,

也需要设计一些小心思



在“倾听”这个角度,我们有没有什么做法去了解孩子对小学的向往和担忧?从而帮助他们更好的衔接?

  陆小平:

我们会设计幼儿参观小学的活动,但这是存在一定风险的。从儿童的视角来说,可能小学的生活并不是他想象中那么美好,并不是他所期待和向往的。因此,基于儿童视角,我们开展“熟悉中的陌生”活动

首先让幼儿看到在幼儿园里熟悉场景:比如小朋友围圈做游戏;小学生和老师一起互动;小学的哥哥姐姐们表演节目等等。当然,他们也会看到陌生的,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其次,给幼儿提供真实经历:比如让小学老师给他们上课,感受不同的课堂氛围。除了好玩之外,是否还存在挑战性。

通过这样的活动,询问幼儿对小学的感受。导向对幼儿很重要,他们的关注点会改变他们的想法,需要大家共同来设计。

  刘洪波:

其实,每次开展参观小学活动时,我们前期会有一个小研讨,了解孩子们的想法和态度。从孩子们用绘画梳理的内容可以看到,他们关注的问题很有意思,比如吃饭和午睡是不是跟幼儿园一样;进入小学怎样当上班干部;如何佩戴红领巾......

双方的老师会基于孩子们感兴趣的问题设计活动,进行答疑,给他们提供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索和研究。这是幼儿园和小学双向衔接的一个方向。




04/

教育错了,儿童离智慧更远



“幼小衔接”应该是双向奔赴,小学为此做了哪些方面的准备?

  陆小平:

首先,在孩子进入小学的1~2个月小学会有一段适应期,帮助他们从熟悉走向陌生。这段时间,我们会研究孩子在学前五大领域的发展水平,并根据他们的发展水平设计对应的课程和活动,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维度:一是淡化课程学科特点,更突出综合性和趣味性;二是课堂教学适当向幼儿园靠拢,尽量以活动化为主;三是课堂组织形式的改变,比如排排坐也有一个过渡期。

其次,我们专门编写了《一年级学生学习生活指南》,给老师和家长提供一个参考,即读小学的注意事项。比如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让孩子在规定的时间上厕所;小学没有像幼儿园的加餐;对自己的物品如何收纳等。教师怎么组织孩子排队,怎么组织孩子上下课,怎么组织孩子放学,怎么组织孩子参加集体的学习活动......

再者,我们倡导学科学习的零起点。这不是忽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而是指系统学科知识的学习必须从零开始。以语文学习为例,很多家长会问幼儿园教不教拼音?我曾经在一个讲座上提到一句话教育错了,儿童离智慧更远。”如果幼儿园老师不把教学汉语拼音作为必备的教学内容,没有按照规范来教,后面纠正会很难。

因此,我们在学科零起点时就降低学习的难度,减缓学习的坡度。在学科设计和教材编写上也做了改进,更多聚焦学生学习这门学科的态度,让他们从情感上喜欢这门学科,甚至是和具体的生活相结合,同校园的学习行为相结合。小学语文学习的前几页的内容就是关于入学的。我们会带着孩子一起参观学校,在过程中进行语言训练,从而让孩子学会沟通交流,这也是语文教学。




05/

“去小学化”不仅被妖魔化了,

它也在妖魔化小学



“幼小衔接”和“去小学化”矛盾吗?

  刘洪波:

幼小衔接是孩子进入到小学期间,四个方面的准备和情感能力知识的储备。比如说游戏化,孩子在幼儿园是“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我们就要注重孩子的操作体验,使其获得身心发展。


对于去小学化,我觉得它指向的是超出孩子思维的内容,或是把不适宜的学习方式放在孩子的身上,如机械反复地背诵。

  陆小平:

真正意义上的小学化应该是小学的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和教学方式是适合小学年龄阶段并不适合幼儿园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进行了超前教育,或是没有尊重幼儿的身心特点,把小学的组织形态和教学内容应用到幼儿园。

小学化还被放大了,比如孩子发自本能想认识这是什么字,就被认为是小学化了。发现孩子拿笔,哪怕是歪歪扭扭描摹一个数字,也说是小学化“去小学化”不仅是被妖魔化了,也在妖魔化小学

对此,我们应该有一个正确的判断,不要机械地为它要贴上一个标签。不以识字为目的,而是把识字作为素材或者资源,将其渗透其中,孩子也很感到开心,何乐而不为?有些幼儿园就弄得不错,把古诗、画画等和情境游戏融合起来,这怎么会是小学化呢?只要不以小学学科学习的结果作为评价方式,基于孩子身心特点进行适当渗透,做一些情境营造和活动设计是可以的。




06/

教育不是非此即彼,

而是相得益彰



如何把握幼小衔接的度?既保护孩子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同时又不去踩那根红线?


  陆小平:

国家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幼儿的专注力、自律和目标行为等都是难得的品质。但有些幼儿园“去小学化”去特别厉害,连识字都不能有,这让我很忧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与生俱来的。如果我们能够通过情境游戏,关注孩子的过程,不以结果为评价,落实孩子素养的培养是很好的比如带孩子过马路时,看到对面有字,就告诉他那是什么,在情境和生活现象当中进行贯彻,不无不可。教育不能非此即彼,更不能割裂和对立,它应该是相得益彰的。

  刘洪波:

孩子是要有一定知识储备的。就写字来说,孩子在过年期间对春联特别感兴趣,但并不是认识所有的字,才能做春联。孩子在制作过程中,认识春联,可能发现春联中有四言五言,有近义词或者反义词的。我们可以顺应孩子的学习兴趣,就算孩子不认识那个字,也可以用符号或绘画方式代替,这是孩子前书写的一种表达。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关注孩子自身的学习品质,包括孩子的好奇心、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孩子主动学习能力的发展有利于激发他们内驱力




07/

关注孩子的基本素养比什么都重要



在幼小衔接中,家长也是重要一环,家长应该做些什么呢?

  刘洪波:

第一,家长不要因为知识储备而忽略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不要提前灌输学习内容,而是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

第二,保持积极的态度,给孩子进入小学一些仪式感。比如在家里开辟一块小空间或小天地,给孩子配上正式的桌椅,为孩子准备小书包等学习用品,让孩子感受到进入小学是一件正式的、有仪式感的事儿。

第三,关注孩子的生活能力和习惯,培养他们的良好作息和自我管理能力之前去交流学习听到有校长反映有的孩子进入小学还不会自主喝水,因此,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会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使其拥有良好的健康的体态,更好适应小学生活。

第四,多带孩子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关注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幼儿园是一个小的社会群体,进入小学遇到新的同学还有老师又是另一种社会群体。社会实践能够帮助孩子积累经验,培养与人交往的能力。

最后,家长要放平心态,不要焦虑,遇到什么问题就多和老师进行沟通,陪伴孩子度过幼小衔接的阶段。

  陆小平:

家长首先要意识对于幼小衔接来说,孩子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新课程改革提出“素养导向”的观念,即孩子能够在复杂的情境中解决真实的问题。不要把幼小衔接太当回事,哪怕孩子一开始不适应,也不要过分紧张。越当回事问题就越多,问题越多就会有越多的行为,从而陷入一种循环。关注孩子的基本素养和学习品质比什么都重要

很多家长会疑惑,为什么我的孩子聪明好动、能言善辩,但进入小学后成绩一般,长大后就成为一个普通人了。哈佛大学一个教授曾说过,人的成长不仅具有阶段性,也有一贯性,决定人一生幸福或成就的,往往是小的时候形成基本品质,如专注、自律;好奇、探索;有自己的目标;能够归纳总结等等,这都是在幼儿园和小学初期形成的。就像一个哲学家说的,早期儿童的学习一定是无目标,具有娱乐性的。各位家长一定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儿童的学习品质,这将会影响他的一生。

其次,家长要尊重儿童的天性。但要一分为二地看,天性里面既有动物性,也有我们要塑造的一种人性,不要把动物性误认为是儿童的天性很多影响儿童一生的恶习,影响他们良好品质的基因,往往是由于父母不关注,或误以为这是儿童天性加以保护造成的。幼儿园在做品格教育时一定不能单纯将其当成一个生命体。

最后,家长不要老关注孩子读小学会遇到什么困难,反其道而行之,让小学多一些神秘感。不要给孩子消极的心理暗示,比如你将来读了小学可没这么好玩了,小学的老师可不像幼儿园的老师那么温柔。心理学上说,你越是暗示什么,他就会朝着那个方向努力。




08/

分数不足以影响儿童未来多姿多彩的人生



小学的评价方式和评级体系是只有分数论吗?

  陆小平:

或许很多的家长,包括幼儿园老师,都会认为小学的评价方式就是考试和分数。其实国家双减政策出台后,小学一、二年级都要进行非纸笔的测评。小学阶段对孩子的评价基本遵循《义务教育评价指南》的细则,也就是基于孩子全面发展的评价,比如言行表现、审美能力和体质健康等。

学生的学业水也是评价的重要一环,但不是简单地看孩子考了多少分,而是看他学习这一门学科典型的学习行为和有价值的学习表现,也就是有没有学习这门学科的基本素养从某种意义上讲,知识和能力是一个载体,孩子通过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训练来形成这种素养。

现在也在提倡减负,学科学习没有具体的分数。但是我们会有一个“见美”的评价,是对孩子学习这门学科的学习方式、学习品质的肯定。还有一个“至善”,是孩子在学习中还可以改进的方向和具体方法。

因此,家长最应该关注的不是孩子的考试分数,而是要关注他学习这门学科的态度,学习习惯、学习素养等学习品质。尽管孩子目前的考试分数可能不高,但他具备了这个学科的最核心的东西,他将来成绩一定会好的。比如在语文方面,喜欢阅读、写文章、与人交流等。整个小学阶段考试的分数不足以影响他未来多姿多彩的人生,也不会影响他未来是否能考到一个好学校





所谓幼小衔接就是从真正意义上落实儿童3-6岁各领域的发展水平,不刻意把小学的课堂模态和教学内容作为幼小衔接的一个着力点。审视地看待“去小学化”的问题,它在一定程度上虚构了小学的教育现实和教育状况。
所有的教育都是一个人成长的不同阶段的教育。既然是不同的阶段,它就具有阶段性,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没有明显的阶段性,它也有一致性和一贯性。所以,学前教育的理念和小学的育人理念,很多都是兼施并融的。

幼小衔接是小学和幼儿园的双向奔赴,双方要坐下来共同的研讨,聊一聊孩子的发展,帮助孩子顺其自然地进入小学生活。




安全是校园工作的重中之重
如何才能确保安全万无一失
幼儿园有哪些好的经验?
专业人士又有哪些建议?
明晚八点,摆条直播间,不见不散




编辑/陈梓汇
图片/人文幼学
设计/何璐琪
主编/李晗


精彩回顾

招生断崖式下跌的当下,幼儿园尤其是民办园何去何从?


品德启蒙丨幼儿阶段“乐观”品格的内涵与养成路径


嘘!儿童世界有秘密......


大家说|冯晓霞:降低幼小衔接坡度,让鸿沟不再存在


生活中的数字大调查:“上学迟到”也是一个数学问题?




我就知道你“在看” ↓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文幼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