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自主自发的主体性行为。自主游戏就是本来意义上的游戏。但在实际过程中,确实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和误区:教师在理论层面认可放手,但在实际层面总办不到;有些游戏看似自主,实则充满了条条框框;孩子自主了,老师就什么都不用管了吗?
6月12—14日,由《育儿周刊》社主办,成都市青羊区人文培训学校承办,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幼儿园园长专业委员会协办的《儿童·游戏·环境·支持——幼儿园游戏环境创设与活动指导深度研修工作坊》在山东举行。针对老师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董旭花教授和山东科技大学幼儿园的两位副园长施焕玲、于雷平基于幼儿园的经验,解答了老师们在自主游戏中的诸多困惑,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思考。
自主游戏下的材料投放原则是只需要投放低结构的材料吗?其中老师需要预设吗?
当我们倡导自主游戏时,我们都在强调:让老师退一步,孩子进一步。把游戏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而游戏选择的权利就包括游戏主题的选择、游戏玩法的选择、游戏中玩具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游戏中伙伴关系的建立,这些都交给孩子自己来决定,这是自主游戏的核心价值的体现。突出孩子的主体性,让孩子自主决策、自主计划、自主行动、自主调控、自主规范。所以其实就是把孩子当成游戏的主体,把游戏的权利还给孩子,突出孩子的主体性发展,把游戏真正交给孩子,让孩子玩自己想玩的游戏。至于其中有没有价值,有什么样的价值是通过预设的环境和材料促进孩子的发展,而怎么使用其中的玩具和材料则交给孩子。但作为老师,我们透过观察和分析孩子的游戏,去了解孩子透过游戏学习和发展了什么,这只是幼儿园游戏的一部分,不是全部。幼儿园里还有一种游戏,我们称之为教学游戏,比如说语言游戏、数学游戏、科学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等。当一个游戏预设了游戏目标、游戏准备、游戏玩法和游戏规则时,都属于规则游戏。自主游戏不能完全取代幼儿园中的教学游戏,规则游戏有自己独特的价值,有明确的目标设定,可以满足孩子发展的需要。比如一个体育游戏,它的目标是指向孩子双脚蹦跳还是肩上投掷的发展?这是老师预设的。这些规则游戏也可能体现在幼儿自主游戏的过程中。我曾经在幼儿园看到过孩子在滚筒、木板和箱子区域研发出自己的投球游戏。那在孩子自己研发出规则游戏前,在自主游戏之前,作为班级的老师,可不可以和班级孩子一起玩一个规则游戏?但规则游戏不能代表所有的自主游戏,还必须得保障孩子自主游戏的时间。在开展自主游戏的过程中,不同的班级会有不同的问题,幼儿园管理层如何引导老师解决问题?有问题就解决问题,而不是把它当作瓶颈,因为每一次问题的解决又能继续推动游戏前进。前期我们幼儿园在对理论进行学习时,老师们对于概念的理解和真正放手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我们先让老师进行理论的学习,让老师们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放手。比如大一班的小朋友,在综合区玩搭建跳台或搭建箱子的游戏,当搭到第二层时,有的老师看到箱子马上要倒下来了,可能会立马上前帮忙;有的老师会认为还没有到危险的临界点,可以先靠近,深入观察,但老师会禁止就近的干预。遇到这样的问题时,我们会把视频录下来,然后全园围绕视频进行观察和研讨,一起分析老师应该放手的程度。不同的班级会出现不同的情况,比如大一班孩子的运动协调能力较强,有相应的能力和力量,可以直接将箱子搭上去,那就不需要老师干预,默默在旁边关注就好。但如果出现很危险的情况,老师就需要及时出手。如果大二班的孩子偏向于动脑思考和文静的活动,孩子们在进行游戏时是否需要介入,老师需要根据班里的孩子进行判断。我觉得这样的问题,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或界限去判定。首先要思考活动的类型,其二就是班级当中幼儿的已有经验。我觉得有时候放手,是基于老师自己对于危险的判断,包括老师自己的承受能力等,但我们最终的判断依据是孩子在游戏当中是否有学习和发展。理论和实践层面总有一定的差距,这就需要儿童在每天上午一小时和下午一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中经验积累,和老师本身对于幼儿个性和特点的把握。针对施园长讲到的案例,我觉得作为管理者,可以旁观班级老师在游戏过程中的师幼互动和介入,将其拍下来,作为案例,在教研时进行研讨。老师的介入是否合适?老师再退一步或者等一会儿会怎样?通过案例的对比和讨论,让老师理解放手的真正含义和意义。当老师放手、不介入时,看到的孩子游戏状况以及孩子在其中的学习和发展是否给你足够的信心,下一次再遇到这样的情况我是否可以等等看。但施园长提到,对于危险的判断,每个老师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也要允许老师按照不同的节奏走,就像每个孩子也都有自己的节奏。对于不同的老师,我们幼儿园会根据教学经验以及对教育的理解进行梯队式管理。对于新手教师、中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在管理上会有不同的制度和方法来推动老师的专业发展。这个问题很大、很难,如果我作为幼儿园的管理者,我会先尝试跟进一个班,持续推动这个班的变化,然后再把这个班作为一个样板,不断向其他班级开放,不断用这个班的案例来进行研讨,推动其他班级往前走。比起同时解决幼儿园里十多个班的问题,这样的方式会更省力。在游戏材料的投放中,安全、卫生等方面的质疑和原因会阻挡我们的脚步,这要如何克服呢?在幼儿园材料的投放上,我们可以参照山东科技大学幼儿园的材料种类,先投放,后续再进行调整。因为材料都是在使用的过程中来调整的,要根据本园幼儿的使用情况来具体调整。
于雷平:
首先,不同年龄段对于材料使用的偏重性是要考虑在内的,但更多需要思考的是孩子当下的游戏进程。我们幼儿园的孩子会持续在一个区域玩耍3-4周的时间,比如当孩子在小山坡上对滚筒产生了兴趣,那在既定材料的基础上,还可以提供什么材料给幼儿?这时候可以进行梳理。包括游戏结束时,老师应对这个区域的游戏材料有所贡献,对主要区域的材料和类别进行梳理。
季节也应该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冬天到了,孩子的运动量需要增加,我们就投放轮胎和滚筒一类材料;夏天天气炎热,就需要帐篷之类可以遮阴的材料。
所以,游戏本身会发生变化。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有游戏准备,老师其实也需要游戏准备。老师要基于对游戏的观察和材料的分析,以及孩子当前的水平和经验来调整材料。幼儿本身如果对搭凉棚感兴趣,就可以有意识地提供各种布料。当幼儿对某种游戏感兴趣时,可以增加相应的材料。虽然已经对幼儿游戏放手,但会发现幼儿的游戏固化,只在某一个区域玩耍,孩子固定在某一个地方,不会打破对材料的使用。山东科技大学幼儿园南面的综合运动区每个地方都有材料,随处可拿。很多幼儿园只在场地边缘设计玩具收纳,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借鉴这样的收纳方式?当班级中的孩子不会主动使用材料时,老师可不可以主动给幼儿材料呢?自主游戏并不意味着老师不能向幼儿靠拢,并不是说自主游戏就等于老师完全不能管。我可以为你提供一个方法。小班的孩子有一个特点就是围着老师转,但突然有一天有一个孩子他到别的区域拿了材料,我将这段视频拍了下来,然后让所有的孩子围坐在一起,问他材料从哪里来,表扬他的这种行为。这相当于是一种引导,多试几次之后,其他的孩子也就知道了。老师需要做的是及时捕捉到所焦虑的问题,然后找出相应的对策。我们幼儿园有30多个班级,但户外游戏区不可能有30多个,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呢?当幼儿园的孩子多、空间不足时,可以交错使用户外场地,每个半天都可以划分成两个时段。
针对孩子多,空间少的问题,是持续让孩子在一个区域探索,还是不停地轮换区域?每个幼儿园具体的安排可以是不一样的。在一个区域持续的时间长短,我觉得有这几点需要大家把握。第一是区域面积的大小、玩具材料的多少。幼儿园面积较大、玩具种类多,就可以持续较长的时间,因为孩子能在其中玩出花样、玩出变化、玩出创造,所以对于这样的情况持续多久都没有关系。但当幼儿园面积较小,玩具种类单一时,一天的时间或许就够了。在一个区域玩多久并不能一概而论。科大幼儿园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是,上午玩的区域可以持续3-4个周,每天下午就轮换不同的地方,这对孩子的发展是公平的。第二就是孩子的兴趣。其实老师能一眼观察出孩子是否对这个区域感兴趣,如果孩子感兴趣那就持续下去,如果孩子已经不感兴趣,就可以马上调整。所以,区域轮换的周期既有确定性,又是可以灵活调整的。游戏中的环境、材料,游戏主题的开展如何与主题相融?我们追求的自主游戏就是要让孩子玩自己的游戏,主题教学获得的经验会自然而然地迁移,而不是必须要和主题相符。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游戏主题,必然会导致假游戏。在游戏结束之后,根据孩子游戏中的经验、出现的问题,组织分享、交流、讨论就是紧跟孩子当下经验和需要的一种教学。还有一种教学是老师的预设,我们不是为了主题而主题,而是为了孩子的学习和发展。主题是路径、方法、载体,主题并不是目标。所以根据主题的需要,我们可以投放相关材料,至于孩子选不选择,怎样使用,这些都由孩子决定。在游戏结束之后的分享和交流中,可以针对主题有意识地分享、引导或者拓展主题相关的内容。但我们不能用主题去框住孩子的游戏主题,教学主题不等于孩子的游戏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