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高质量的师幼互动提升保教质量?这个工具真的很实用!
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幼儿园是为儿童办的幼儿园。“儿童为本”的观念在《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中又一次鲜明地提到,要关注幼儿发展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强调对幼儿年龄特点、个体差异、活动需要的关注与分析,这也是我们如今关注师幼互动的重要原因,因为儿童是在互动的过程中实现学习和发展的。
已有研究充分证明,儿童早期的投资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而这种投资当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就是教室里与儿童互动的教师。师幼互动的性质和质量直接关涉儿童的学习与发展,而高质量的师幼互动不仅可以让孩子们积极投入有效的学习,也可以让教师自身充满活力、享受工作。
要想通过高质量的师幼互动提升保教质量,就要找到科学的抓手和评估框架。之前我们已经针对CLASS这一评估工具的价值分析与运用为老师们做了初步的介绍,今天再次跟随四川师范大学魏婷老师的脚步,从“情感支持、班级管理、教学支持”三个篇章出发,认识CLASS工具下高质量师幼互动的10块基石,做到真正关注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魏婷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教师
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学前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01/
增进情感连结
老师跟儿童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如果孩子和老师之间没有这种良好的关系、在环境当中没有安全感,学习就不会发生。所以“情感连结”是第一块基石。
一想到情感连结,就不得不提到发展心理学里幼儿园老师都非常熟悉的一个理论: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在他对依恋行为研究中提出的情感依恋理论:有安全感的孩子会在内心储存一个内在的工作模式,这个模型中的照顾者反应灵敏、有爱心而又可靠,这样的孩子觉得自己值得被爱、被关注,并且能够将这些假设带到所有的关系中。
而在社会情感教育当中还有一个著名的模型,叫做社会情感教育金字塔模型,更多关注怎么帮助教师支持儿童情感社会性的发展:包括师幼积极关系、良好的环境、有意识组织的培养儿童社会情感方面知识技能发展的活动以及为特殊需求的孩子给予个别化的干预。在这个模型中,儿童首先要和老师建立情感连接和安全依恋,才能获得金字塔上端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社会情感教育金字塔模型(图片来源网络)
经常说“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而“推动摇篮的手”带给孩子的温暖、信任和爱是儿童去跟世界建立所有关系的基础。因此与儿童建立良好的、积极的情感,让儿童能够安全地在情感上依恋教师,是师幼互动的基础。如何增进情感连结、过程中会有什么样的体现、老师具体怎么操作,可以参考下面这个框架。
02/
敏感于儿童需求
在老师们跟儿童相处的过程当中,如果发现小朋友碰到了难以解决的困难,尤其是情绪上的困难,就需要老师出手相助,所以这一个基石也是考察教师敏感性的基石。
早上入园,家长看到孩子不想进去、哇哇大哭的时候一时心软,就说算了带回家明天再来。但其实这种依恋和困难就像人类生病一样,是需要在生病的过程中建立免疫力、不断应对和克服才能发展进步的。所以适当冲突的过程就是儿童进行学习的过程。
“敏感于儿童需求”如此重要,就是因为冲突是儿童学习的重要契机。从认知上来讲,皮亚杰也提出了“正是因为发生了认知冲突才发生了学习”。但是有些老师为了避免麻烦反而回避幼儿遇到的冲突,所以更需要正视这个机会、对儿童的需求保持敏感。
教师支持儿童需求第一步重要前提就是做到情绪同频,而这也是社会性情感教育的前提。当孩子说“害怕不想”的时候,我们作为大人直觉的第一句话就是“不要怕、有什么好怕的”。联想到自己的经历,我们就会发现只有当老师和孩子情绪同频的时候,才能更加顺利地开展后续的谈话和支持。
在幼儿园里老师会专门设计集教活动支持孩子情感发展,这种一对多的形式收效甚微。高质量的教育是个别化的教育,每个儿童都独一无二,当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能一概而论,所以一对一的支持往往是最有效的。
下面也是“敏感与儿童需求”的具体表现和老师们可以采用的策略。
03/
跟随儿童主导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提到,儿童有对于自己利益有关的事物发表意见的权利,并且这种意见应该得到认可和尊重。儿童拥有参与权和表达权,是主动的个体,幼儿园、园内的活动都是为儿童开展的,所以我们要随时跟随儿童的主导。而让儿童主动参与,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追随儿童的兴趣开展相应的活动提供支持,学习的效果往往最好。
英国教育家罗杰·哈特画了这样一个梯子:儿童参与阶梯,从被操纵、象征性被动参与,到儿童邀请成人支持配合,按照儿童参与水平把儿童的参与程度分成了八个层级,来解读儿童在幼儿园活动中的参与现象和程度。
儿童在所有活动中的参与是有等级性的,我们想要谋求的是更高水平的儿童参与。在幼儿园的互动中,跟随儿童主导的表现、老师们提高儿童参与阶梯的策略,也可以在下面这张表格中找到一些参考。
04/
实施有效的行为管理
在行为管理上,自控是儿童学习发展的重要基础,学习自我控制、自我调节是一切人类学习和发展的前提。幼儿园老师的工作如此重要,就是因为幼儿园的孩子正处于执行功能发展最重要的时期,教师在班级管理当中对儿童实施有效的行为管理,等于有效地支持儿童执行功能的发展,关涉到儿童未来一生的成就。
而在实施行为管理这件事情上,预见式行为管理远远优于应对式行为管理。这就意味着老师们在问题出现之前要有一个预期和前瞻,比如今天某个孩子一来肯定会哭、某个区角里即将又要打闹起来,都要有面对一切问题出现并解决的充足准备。
虽然发展儿童自控是执行功能重要的要素之一,但是要发展儿童的自控不能靠他控来完成,一旦撤走高控的框架孩子就会失去建立好的常规。儿童发展的自控是要在可以选择、可以实践自控的过程中学习的,所以有的时候要给儿童机会,甚至于有时候要让他看到后果。最后加上巧妙的引导,让孩子不能因为怕老师惩罚、怕挨骂或者以为威胁控制他,而是他自己就知道这样做是对的。
下面的指标也能帮助老师支持儿童发展自控、实施有效的行为管理。
05/
执行合理的常规作息
因为已有的研究表明可预测的环境和常规是儿童安全感、独立性的来源,如果过于自由、没有规则、没有边界的环境对小朋友来说可不是一个好环境。为什么每个班级都会整理一日作息的时间安排甚至贴到墙上,有的把值日生需要做的清单画上标记进行张贴,就是要让幼儿知道这些东西每天如何进行、何时进行。可预测、有规律的环境和常规非常重要。
儿童在主动活动中学习,消极的被动等待是“反学习的”,因为学习对儿童来讲,只有在互动的过程中才会发生,所以要让儿童花更多的时间主动学习。
幼儿园的一天会有很多的时间用在生活和过渡上,他们需要多少次间餐、洗多少次手、喝多少水,都是由儿童的年龄特点决定的。老师在精细照顾孩子的同时,不能忽视过渡环节同样蕴含着学习的契机。我们也可以从下面的表格中发现常规作息带来的好处。
06/
成就兴趣达成目标
操作材料并不会必然引发孩子的学习,教师的指导同样必不可少。如果孩子是一颗种子,没有成人支持的无结构游戏或者成人主导的高结构游戏都会让这颗种子开不出最美的花。当游戏由儿童引发、有教师提供赋能儿童的环境以及敏感性的活动,才能让这颗种子开花、向着最美好的方向结果。
不是说集体教学活动不好,只是基于儿童兴趣、教师预设好有目的的体验式游戏化活动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在活动中的发展。可以简单理解为:最好的学习就是儿童感兴趣、教师又提供了有效支持的学习。完全是老师教或者完全是儿童独立的摸索,都得不到有效的学习成果,活动中目的明确、有教师支持、孩子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会使他们学得更好。
最后,多通道的感知能支持儿童更有深度的学习。儿童的学习不能光靠眼睛耳朵听,有时候需要用到触觉、嗅觉甚至味觉。学习的通道越多,学习就越可能有深度,因为儿童是通过多种感官再加上动手操作来学习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下面这张成就兴趣与达成目标的策略表格。
07/
支持知识概念的建构
从第七个基石开始都属于教学支持的领域,在CLASS测量工具里,全世界的幼儿园老师在这一点都是最困难、得高分最不简单的部分。
在幼儿园的知识建构上,我们不能回避帮助儿童学习知识建立概念,但是我们应该知道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儿童记住单个的信息名词没有意义,因为所有人的学习都是把某个信息某个概念整合到我们已有的经验框架当中。
知识是有联系的,是在原有经验结构的基础之上不断搭建起来的,理解才是真正的学习发生的必要条件。而儿童要实现理解,就要跟自己的生活、跟已经学习过的经验建立联系,由此就不得不提到第七块基石——支持知识概念建构相应的样态和策略。
08/
支持思维技能的发展
说到思维技能、高阶思维、思维发展等关键词,肯定会自动触发老师们脑海里对于布鲁姆思维认知模型的印象,相信老师们对这个模型一点都不陌生。他把人类的思维发展一共分为了六个等级: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
经常说培养儿童的高阶思维,肯定就不会是最下面的“记忆”层次。记忆、理解、应用都属于初级认知,再高层就是分析,接着进行价值的判断——评价,有了评价,最高水平是把学到的知识用来创造其他的东西。由此可见,思维技能有着高下之分。
既然思维技能有以上这些区分,这个模型可以用来提醒幼儿园老师们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促进,也应该根据不同的层级和发展水平设计对应的支持。
如果老师讲完一个故事,问的是“故事叫什么、名字里面有谁、发生了什么”,可能就只会涉及记忆、理解两个层次的思维促进。如果我们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让儿童猜一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通过小小的转变提问策略,问题指向就提升到了高级认知的水平层面。
因此在教学支持当中促进儿童思维发展是需要老师着力思考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下面两类思维技能发展的表现和策略。
09/
提供及时恰当的反馈
在儿童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给予的反馈十分重要。最近发展区是这一基石最贴切的理论依据,因为只有符合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学习才最有可能发生,而鹰架是创造儿童最近发展区的最有效支持,也是及时恰当的反馈之一。
与此同时,通过和儿童的来回交流促进学习的发生,通过具体的回应鼓励人格、学习品质等发展,接住儿童抛过来的球并给出回应,都是及时恰当反馈的价值体现。
研究表明,空洞的赞扬不属于高效的反馈。在很多新老师刚进入班级组织活动或者和孩子互动的时候,经常会脱口而出“你真棒”之类的简单回应,并没有在反馈上多加思考。
虽然这类简单的鼓励也属于回应,但其中情绪上的支持和价值并不多,不能很好地“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从教学知识的角度来讲并不是高效的反馈,具体对应当下的情况才是最有效的支持。
根据以上的理论依据,具体且高质量提供及时恰当反馈的样态和策略有以下四点。
10/
支持语言运用和发展
语言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跟数学、科学不太一样。在学科上,好像提到语言对应的就是语文,其实语言会更强调基础性,语言和认知发展是儿童发展最核心的内容,数学科学等认知都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上,所以最后的基石会专门指向语言的运用和发展。
有数据证明,儿童听到的词汇量能预测儿童的未来发展。上世纪60年代美国研究中发现,不同阶级家庭的孩子在五岁之前听到的词语差距高达三千万个,所以将这样家庭教育的现象称之为“三千万字的鸿沟”。
而这样一个鸿沟能够在某种意义上回应不同孩子在小学、中学时的成绩,他们的婚姻状况,他们的工作收入,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等等,口语表达词汇越丰富的孩子在未来的学业成就可能也会更好。
而哈佛大学在十多年前,再一次把“三千万字的鸿沟”这一实验向前推进了一步。他们在幼儿园通过录音笔分析孩子一天中的对话,发现对于儿童未来学习发展来讲,比听到的词汇量更重要的预测因素是对话的轮次。
比如“早上吃了什么、好不好吃、吃了几个、我也很喜欢、我们来数一数有多少小朋友也喜欢”,这种丰富的对话轮次会比“吃了鸡蛋”诸如此类单纯的词汇量更能预测未来的学业成绩,所以高质量的语言支持是有来有回的。
对儿童有意义的语言会成为他们自己语言体系的一部分,无论某些语言某些词汇对于学习中的儿童来说是否所谓的“超纲”。因为难不难取决于儿童理不理解,毕竟儿童通过运用语言来学习语言,如果一整天都坐在教室里、大多数时间都要求小朋友们保持安静,老师即使讲再多的故事也会局限语言发展的机会。
由此梳理出以下最后一块基石对应的样态和策略。
高质量的师幼互动是儿童的兴趣得到尊重的互动,是教师起到支持作用的互动,是频繁的、温暖的互动,还是有一点挑战性但能让儿童体验到成功的互动。
在这10个基石的帮助下加深对师幼互动的理解,老师们一定可以继续回到工作当中、回到班级里面、回到孩子身边真正做到对儿童行为的解读,真正做到更有效的支持。
为什么将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来自一等奖获得者的20年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