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永平:幼儿园教研如何实现革命性转身?
幼儿园每周都要开展教育教研活动,其目的是为了解决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可以说有质量的教研活动是幼儿园教师最好的成长平台之一。但我们真的了解教研吗?教研是什么?最终要落脚到什么内容上?
教研,即研究。它一定是以问题为起点的。没有问题,谈不上真正的教研,教师一定要提出自己的问题、见解和想法,与大家一起群策群力。然而,传统的教研活动,教师参与度不高,被动式参与的教研收获甚微。
其实,教研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本期,我们聚焦在幼儿园教育教研上,跟随虞永平教授一起走进绵阳市花园实验幼儿园的教研活动现场,经由他人的活动,学习和积累经验,不断促进自身保教质量的提升。
班上小朋友用光影搭建房子,在搭建舱室时需要将三角形稳定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对幼儿进行个别化跟进?如何做到更有效的观察和介入?把握观察的度?
王智黎:
我们可以关注探索游戏的总结环节,让小朋友分析经验,寻找解决办法。他们可以结对解决问题。有的孩子可能某一方面经验比较欠缺,但可以从能力较强的孩子中学习经验,小朋友的经验是可以互相传递的,我们可以多一些小结性的学习,让他们相互探讨,各自交换经验。
林芳:
个案的观察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样本,帮助我们观察到班级群体中哪些孩子是需要个别跟进的,有的可能是材料选择问题,有的可能是技术问题,还有的可能是语言领域的发展问题......对此,我们可以用经验小结的方式,利用集体教学活动做一个补充,也可以用谈话活动进行比较成熟的经验传递。
虞永平:
儿童的能力是逐步积累的。当孩子搭建的架子、木棍比他的身高还高时,这种搭建的难度就相对提高了。当遇到困难和问题时,一定要思考前一步在哪里,基础是什么。
第二,儿童的表现水平是有差异的,我们要允许活动中有些孩子出现一些困难,但一定要相信同伴间的学习能力。有些书把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写成 “跳一跳摘桃子”,这是不确切的。站着也是儿童的现实水平,跳起来也是儿童的现实水平。他们之间是努力与否的问题。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说的是儿童的现实水平,自己学习的水平与经过老师和同伴帮助后可以达到的水平之间的距离。因此,最近发展区是儿童经受挑战和他们支持后的学习和发展,而不只是自己跳一跳,有教师和同伴的鹰架作用。
教育是要去看孩子有没有面临挑战、有没有解决问题、有没有获得新经验。教师和同伴的帮助是十分重要的。此外,教师还要关注两件事,一是活动后的总结,帮助孩子提炼经验,我们应该怎么做这件事情,怎么能够更好地做好这件事情。二是要提示孩子学会变换角色,使其有机会直面问题与挑战,上一次你们遇到的问题是什么?主要是谁做的?这次能不能换一人去尝试?
孩子们对《西游记》进行了“看说演创”,但在“创”的过程中,孩子的故事创编一句话、两句话就结束了,如何将中班幼儿创编水平推进得更深?教师如何支持?
表演活动需要很多经验,先尝试用一个小情景、小物体或小主题引导幼儿发散想象,如手偶和物偶剧,再把场景不断放大;其次表演活动需要幼儿多能力的参与,如语言表达能力,可以通过先表演不说,再到说,再到边说边演,进行动作与语言的配套。
虞永平:
戏剧和表演对幼儿特别重要,它是一种综合的学习,剧本就是对阅读作品的再创造,里面不仅有服装、道具、音乐,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配合,是非常锻炼人的,表演对一个人能力发展十分重要。现在,幼儿园一到重大活动就赶紧排练节目。其实节目是不需要临时排的,一个班上有两三个比较经典、稳定的节目即可(大班两三个,中班保证一个)。如果幼儿园有个公共空间,比如每个礼拜三下午就是戏剧节,每个班都可以申请上去表演,小班孩子一年看下来,到中班就有表演基础了。幼儿园一周至少有一次演出,孩子们喜欢,家长们也期待。正如人的素养是欣赏出来的。孩子的音乐素养不是全靠上音乐课上出来的,集体游戏时也可以欣赏轻轻的音乐。美术素养也不是全部通过画画、美术课获得的,要让孩子学会欣赏,在教室、公共空间挂一点美术作品,过一阵子换一换,环境里要有艺术元素。
其次,表演是有基础的,演出的神态、动作、表情、语言是连在一起的。语言不能等到演出时才去练习。今天强调一对一倾听,表面上是孩子说给老师听,实际是在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你经常表达自己对一件事情的想法,就是发展你的表达能力。不知道老师们有没有发现,每周一孩子们的话就要多些,这是因为他们周末有很多经历想要分享,时不时就会在活动中“插嘴”。那我们能不能组织一次谈话活动让他们先释放出来呢?有老师说我一个人听不过来,那是否可以组织小组倾听、孩子之间相互倾听,说不定哪一个孩子的发言恰恰就是某个课程生发的契机。
语言表达不仅是孩子心灵释放的过程,也是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过程。比如今天孩子出去散步看到幼儿园有两棵树开花了,回去之后可以问一问孩子:两棵树开的花一样吗?开了多少花?长什么样子?要让孩子学会观察和表达,有了这些积累,孩子表演时的话语才能涌现出来。
再者,刚刚老师提到的《西游记》这类的经典作品放在中班让孩子进行改编稍微有点难了,我们可以尝试分小组讲述故事,让他们自由讨论在这个故事里他们最想表演的是什么,然后用自己方式记录下来,再让每个小组代表上来讲,一个人没讲清楚,另外的孩子再来补充,最后由全班孩子选出最终的版本。还有一种是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对这个故事的重点把握不一样,表演内容也不同。为了方便其他孩子理解,每个小组演出之前可以把他们的剧本挂在旁边让大家知道今天内容的是什么。
我更赞成第一种以小组为单位,把各小组的剧本汇总成总剧本的方式。如此,班级剧本就出来了,然后每个孩子都上台熟悉一次剧本,不然有的孩子上台之后不知道要做什么、说什么,这是改编经常会遇到的问题。
我们不但要关心经典剧本,也要关心生活剧本。所谓生活剧本,就是现实生活遇到的、发生的有趣的事,剧本中有与自己生活相关的事情就更生动了。在生活剧本与经典剧本之间,就有绘本改编,其中孩子的表演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大家可以在大班固定2—3个传统剧目,让孩子随时都可以表演,形成剧本表演的园所氛围。
还有一种是物偶剧,即用真实的材料,比如茄子、黄瓜、番茄,使其各自代表一个角色,其对话就在桌面上操作,这也就回到了前面谈到的桌面游戏。手偶也不仅是动手,动作和语言要配套,只是场景变大了,故事也就更加复杂了。小班可以尝试手偶,到中班,手偶可以与真实的表演结合起来,大班主要就是正式的演出,还可以加入皮影之类的更有难度的表演,这样表演就丰富了。
在混龄教育的水渠活动中,大班孩子没有关注到小班孩子,导致水渠活动开展不成功,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我们应该怎么组织活动?
范伶:
对此,我比较有经验。这就好像我女儿每次和她表哥一起玩,我总觉得我女儿是被欺负的对象一样。在幼儿园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大朋友明确他们的职责,知道怎么来照顾弟弟妹妹,怎么和他们交流,让他们有规则意识和责任感。
绵阳市子云幼儿园教师:
我们班级里的小朋友也有相差10个月或者半岁左右的。对此,我有三点建议:第一,班级教师明确分工,每位老师聚焦一个年龄段的孩子,这样就可以关注到不同年龄段孩子的需求。
最难的还是混龄活动。同在一个空间,内容、行为、材料、工具都有所不同,这些是属于课程组织的问题。对于年轻教师而言,同时面对三个年龄班,一定要细化分类。教师要给自己一条界限,这条界限就是,每次我能够把当前的情景判定清楚。当混龄活动开展时,想清楚到底分几个组,这几个组的要求是什么,我提供的材料分别是什么,是一个层次,两个层次,还是三个层次,哪个小组是需要帮助的。不是每个小组都需要帮助,有的时候他们自己完成得好好的。有些是老师的任务,有些是大龄组的任务,先想清楚,是我帮助他们,还是同伴帮助他们。老师先搞清楚每个板块的内容,提前做好准备,这是保证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这方面可以找有经验的老师商量,形成班级活动规划,针对不同材料,提出相应要求。
在线艺手工活动中,如何观察并及时关注到孩子的经验?开展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出现教学预设偏差,教师如何平衡预设和生成的问题?
乔晓丽:
关于教师的预设和生成,这也是困扰我的问题,因为我在数学活动中也会有很多预设,不自觉掌控节奏。但活动也伴随着儿童的生成,具体要看活动现场孩子的情况,当孩子有好的想法也可以纳入课程中,这两者不是一体两面,而是互相兼容的。
加冬梅:
所以回到《指南》特别重要,幼儿园教师要对“核心经验”非常清楚,不同领域里面上下学期的经验应该怎么分割和衔接,如何关注儿童个体差异,形成一个目标的体系。应该大致形成一个课程目的、内容的体系,这是建构课程的框架,有了这个框架,未来可以做得更好,更加有前进的方向。
如何把握幼儿的能力?幼儿发展评价是否有一个脉络?是先对标《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还是《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以下简称《核心经验》)?希望能找到一个方法,是先关注科学领域,还是语言领域,还是社会交往?
乔晓丽:
因此,回到法规,重学《指南》十分重要。比如,了解动植物生长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特性,这句话什么意思?这句话能分出来多少条内容?《指南》里有很多综合性目标,如果从来没有细分,就无法观察。观察的前提是我们脑子里要装着一个孩子发展的完整途径,就是装着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
Q6:
对于《指南》,我们有考试,也有共读,但到底应该怎样操作才能更落地?怎么从园长顶层设计的角度,让教研活动更有层次,更有意义?
乔晓丽:
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有次为了开展更有科学性地开展数学活动,我就去研读了《指南》和《核心经验》,梳理出数学领域领域的儿童发展目标,再去建构课程框架,设计活动内容,如此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通。
何苗:
首先从园本的角度,系统性地组织大家一起研读《指南》,研读后了解《指南》的整体思想,把握大方向。其次是进行阶段性学习,通过年级教研或者班级教研,教师重点突破各自年龄段儿童的发展目标,并与教学实际和案例联系起来。
最后是进行连续性学习,每年重点抓一个领域和一个年龄段,结合自己班级发展情况,深度吃透《指南》中大、中、小班儿童发展目标。与此同时,开展混龄的教研,如大中两个年龄段的老师坐在一起做教研,互相交流。
虞永平:
对此,我们应该彻底梳理一下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发展指向什么目标。第一件事是看《指南》里小班孩子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的领域目标,每一条目标都能够有相应的例子。很多目标还比较笼统,可以分解成几个层次。
如何分解呢?比如从健康领域下手,先读《指南》,再读《核心经验》。去寻找被分解的目标领域中,哪些对幼儿园是最重要的,最缺失的,需要强调的。哪些目标是哪些孩子能做到,哪些孩子做不到的。抓住重点后,逐步形成幼儿园对于《指南》目标的理解,在整个学期中重点关注和落实。一个一个领域慢慢做,一年下来,再去询问小班老师是否清楚五大领域的具体目标要求。这需要幼儿园有自己的认可的一个目标体系,朝着方向慢慢走,老师再观察孩子活动时的行为表现,就能明白目标的适切性了。
举个例子,很多老师不知道在科学活动中如何让孩子了解因果联系。春天,老师可以带孩子们散步时,跟他们说出去看下哪一种树最先开花,开花的那一天,我们把温度记下来。有一天,孩子突然发现有树开花了,那我们就记录这棵是什么树。今天开了多少朵花,明天又有怎样的不同。当孩子们发现温度越高,开的花越多,因果关系就出来了。因果关系是从基本的事实里知道的,不是口头传递的。散步也是一种学习,不仅认识花朵,又能了解温度跟开花的关系,这也是在落实《指南》。
所以,老师们要清晰目标体系,这样观察儿童才有方向,在写观察记录时也可以运用目标体系去对比分析。但我不大主张幼儿园自己去建目标体系,我们不以“不同”为追求,我们以《指南》的理解和落实水平为追求。落实到什么程度才是重要的。
幼儿园教研需要革命性转身,任何教研的任务和活动,都应该来自现实的保教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但教育教研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场教研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
一方面,我们强教育法规学习,认真学习《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文件,以政策为导向,抓住关键经验,梳理各个年龄阶段幼儿的目标体系,将政策落地回归到幼儿的活动中去。
另一方面,以系统思维开展活动。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多种经验的综合。在活动实施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灵活应变,针对特定的情境,采取适宜的回应和支持策略。
对话丨重构个体生命经验,做有传承有创新有儿童的传统节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