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虞永平:幼儿园教研如何实现革命性转身?

人文幼学 人文幼学
2024-08-24


幼儿园每周都要开展教育教研活动,其目的是为了解决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可以说有质量的教研活动是幼儿园教师最好的成长平台之一。但我们真的了解教研吗?教研是什么?最终要落脚到什么内容上?


教研,即研究。它一定是以问题为起点的。没有问题,谈不上真正的教研,教师一定要提出自己的问题、见解和想法,与大家一起群策群力。然而,传统的教研活动,教师参与度不高,被动式参与的教研收获甚微。


其实,教研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本期,我们聚焦在幼儿园教育教研上,跟随虞永平教授一起走进绵阳市花园实验幼儿园的教研活动现场,经由他人的活动,学习和积累经验,不断促进自身保教质量的提升。





Q1:

班上小朋友用光影搭建房子,在搭建舱室时需要将三角形稳定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对幼儿进行个别化跟进?如何做到更有效的观察和介入?把握观察的度?



  王智黎:

我们可以关注探索游戏的总结环节,让小朋友分析经验,寻找解决办法。他们可以结对解决问题。有的孩子可能某一方面经验比较欠缺,但可以从能力较强的孩子中学习经验,小朋友的经验是可以互相传递的,我们可以多一些小结性的学习,让他们相互探讨,各自交换经验。


  林芳:

个案的观察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样本,帮助我们观察到班级群体中哪些孩子是需要个别跟进的,有的可能是材料选择问题,有的可能是技术问题,还有的可能是语言领域的发展问题......对此,我们可以用经验小结的方式,利用集体教学活动做一个补充,也可以用谈话活动进行比较成熟的经验传递。



  虞永平

儿童的能力是逐步积累的。当孩子搭建的架子、木棍比他的身高还高时,这种搭建的难度就相对提高了。当遇到困难和问题时,一定要思考前一步在哪里,基础是什么。

在学前教育实践中,我们需要关系思维。比如说两根木棍放在一起玩,无非是比长短、比粗细,永远玩不出个名堂。但我们加入新的材料就不一样了,毛根可以把木棍连接起来。还有有皮的电线,一点点增加难度,用绳子是最难的。可以先在桌面上练习,两根怎么扎,增加到三根、四根又会如何?是否可以扎成椎体、正方体、长方体的建筑。这时,桌面游戏就打好基础了。不要小看桌面游戏,它是在为未来更大范围的、更大规格的游戏做准备。

第二,儿童的表现水平是有差异的,我们要允许活动中有些孩子出现一些困难,但一定要相信同伴间的学习能力有些书把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写成 “跳一跳摘桃子”,这是不确切的。站着也是儿童的现实水平,跳起来也是儿童的现实水平。他们之间是努力与否的问题。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说的是儿童的现实水平,自己学习的水平与经过老师和同伴帮助后可以达到的水平之间的距离。因此,最近发展区是儿童经受挑战和他们支持后的学习和发展,而不只是自己跳一跳,有教师和同伴的鹰架作用。

教育是要去看孩子有没有面临挑战、有没有解决问题、有没有获得新经验。教师和同伴的帮助是十分重要的。此外,教师还要关注两件事,一是活动后的总结,帮助孩子提炼经验,我们应该怎么做这件事情,怎么能够更好地做好这件事情。二是要提示孩子学会变换角色,使其有机会直面问题与挑战,上一次你们遇到的问题是什么?主要是谁做的?这次能不能换一人去尝试?




Q2:

孩子们对《西游记》进行了“看说演创”,但在“创”的过程中,孩子的故事创编一句话、两句话就结束了,如何将中班幼儿创编水平推进得更深?教师如何支持?



  王智黎:
老师可以有一些引导性的语言,比如他画面中的场景是蝴蝶在花园里飞,老师可以用“然后”“接着”“最后”的追问方式鼓励幼儿创编,小朋友听到这样的词,脑洞就会变大:蝴蝶到了花丛里面,然后在花朵里建了一座城堡,他会接着说里面发生了什么事情。当你带着问题去追问,孩子就会觉得你对这个很有兴趣,就会愿意把自己脑海里面的故事讲出来


  刘屿璠:

表演活动需要很多经验,先尝试用一个小情景、小物体或小主题引导幼儿发散想象,如手偶和物偶剧,再把场景不断放大;其次表演活动需要幼儿多能力的参与,如语言表达能力,可以通过先表演不说,再到说,再到边说边演,进行动作与语言的配套。



  虞永平:

戏剧和表演对幼儿特别重要,它是一种综合的学习,剧本就是对阅读作品的再创造,里面不仅有服装、道具、音乐,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配合,是非常锻炼人的,表演对一个人能力发展十分重要。现在,幼儿园一到重大活动就赶紧排练节目。其实节目是不需要临时排的,一个班上有两三个比较经典、稳定的节目即可(大班两三个,中班保证一个)。如果幼儿园有个公共空间,比如每个礼拜三下午就是戏剧节,每个班都可以申请上去表演,小班孩子一年看下来,到中班就有表演基础了。幼儿园一周至少有一次演出,孩子们喜欢,家长们也期待。正如人的素养是欣赏出来的。孩子的音乐素养不是全靠上音乐课上出来的,集体游戏时也可以欣赏轻轻的音乐。美术素养也不是全部通过画画、美术课获得的,要让孩子学会欣赏,在教室、公共空间挂一点美术作品,过一阵子换一换,环境里要有艺术元素。

其次,表演是有基础的,演出的神态、动作、表情、语言是连在一起的。语言不能等到演出时才去练习今天强调一对一倾听,表面上是孩子说给老师听,实际是在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你经常表达自己对一件事情的想法,就是发展你的表达能力。不知道老师们有没有发现,每周一孩子们的话就要多些,这是因为他们周末有很多经历想要分享,时不时就会在活动中“插嘴”。那我们能不能组织一次谈话活动让他们先释放出来呢?有老师说我一个人听不过来,那是否可以组织小组倾听、孩子之间相互倾听,说不定哪一个孩子的发言恰恰就是某个课程生发的契机。

语言表达不仅是孩子心灵释放的过程,也是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过程。比如今天孩子出去散步看到幼儿园有两棵树开花了,回去之后可以问一问孩子:两棵树开的花一样吗?开了多少花?长什么样子?要让孩子学会观察和表达,有了这些积累,孩子表演时的话语才能涌现出来。

再者,刚刚老师提到的《西游记》这类的经典作品放在中班让孩子进行改编稍微有点难了,我们可以尝试分小组讲述故事,让他们自由讨论在这个故事里他们最想表演的是什么,然后用自己方式记录下来,再让每个小组代表上来讲,一个人没讲清楚,另外的孩子再来补充,最后由全班孩子选出最终的版本。还有一种是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对这个故事的重点把握不一样,表演内容也不同。为了方便其他孩子理解,每个小组演出之前可以把他们的剧本挂在旁边让大家知道今天内容的是什么。

我更赞成第一种以小组为单位,把各小组的剧本汇总成总剧本的方式。如此,班级剧本就出来了,然后每个孩子都上台熟悉一次剧本,不然有的孩子上台之后不知道要做什么、说什么,这是改编经常会遇到的问题。

我们不但要关心经典剧本,也要关心生活剧本所谓生活剧本,就是现实生活遇到的、发生的有趣的事,剧本中有与自己生活相关的事情就更生动了。在生活剧本与经典剧本之间,就有绘本改编,其中孩子的表演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大家可以在大班固定2—3个传统剧目,让孩子随时都可以表演,形成剧本表演的园所氛围。

还有一种是物偶剧,即用真实的材料,比如茄子、黄瓜、番茄,使其各自代表一个角色,其对话就在桌面上操作,这也就回到了前面谈到的桌面游戏。手偶也不仅是动手,动作和语言要配套,只是场景变大了,故事也就更加复杂了。小班可以尝试手偶,到中班,手偶可以与真实的表演结合起来,大班主要就是正式的演出,还可以加入皮影之类的更有难度的表演,这样表演就丰富了。




Q3:

在混龄教育的水渠活动中,大班孩子没有关注到小班孩子,导致水渠活动开展不成功,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我们应该怎么组织活动?



  范伶:

对此,我比较有经验。这就好像我女儿每次和她表哥一起玩,我总觉得我女儿是被欺负的对象一样。在幼儿园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大朋友明确他们的职责,知道怎么来照顾弟弟妹妹,怎么和他们交流,让他们有规则意识和责任感。


  绵阳市子云幼儿园教师:

我们班级里的小朋友也有相差10个月或者半岁左右的。对此,我有三点建议:第一,班级教师明确分工,每位老师聚焦一个年龄段的孩子,这样就可以关注到不同年龄段孩子的需求。

第二,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发展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第三,在活动过程中,不一定非要特别关注小班孩子,或者要求大班孩子一定要照顾小的孩子。游戏是孩子相互学习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让他们在游戏过程中之间逐渐走向融合。



  虞永平:

混龄教育有两种,一种有意混龄,一种是被迫混龄。被迫混龄是孩子只有那么多,所以只能在一个班。有意混龄是为了让独生子女们学习交往。

混龄班的课程有同内容异要求比如大家都去玩水区,但两个年龄班要求不同,提供的材料、工具也不同,但要保证不同年龄段孩子都有事儿可做。小班孩子可以给他们一些勺子舀水,中班孩子又提供另外的材料,当工具不一样,就不存在矛盾和冲突。此外,当小班孩子真的遇到困难,我们可以提醒中班的孩子,让中班孩子主动自觉去指导小班孩子是不太现实的。

还有一种方式是异要求异活动。也就是小组活动,小中大班年龄组的孩子分组进行,各自做各自的事,教师只要轮流指导即可。同内容异要求跟异内容异活动穿插进行,在一个班上,有的分开,有的整合,关键的是课程怎么安排,不同活动中教师需要做什么。

最难的还是混龄活动。同在一个空间,内容、行为、材料、工具都有所不同,这些是属于课程组织的问题。对于年轻教师而言,同时面对三个年龄班,一定要细化分类。教师要给自己一条界限,这条界限就是,每次我能够把当前的情景判定清楚。当混龄活动开展时,想清楚到底分几个组,这几个组的要求是什么,我提供的材料分别是什么,是一个层次,两个层次,还是三个层次,哪个小组是需要帮助的。不是每个小组都需要帮助,有的时候他们自己完成得好好的。有些是老师的任务,有些是大龄组的任务,先想清楚,是我帮助他们,还是同伴帮助他们。老师先搞清楚每个板块的内容,提前做好准备,这是保证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这方面可以找有经验的老师商量,形成班级活动规划,针对不同材料,提出相应要求。




Q4:

在线艺手工活动中,如何观察并及时关注到孩子的经验?开展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出现教学预设偏差,教师如何平衡预设和生成的问题?



  乔晓丽:

关于教师的预设和生成,这也是困扰我的问题,因为我在数学活动中也会有很多预设,不自觉掌控节奏。但活动也伴随着儿童的生成,具体要看活动现场孩子的情况,当孩子有好的想法也可以纳入课程中,这两者不是一体两面,而是互相兼容的。


  加冬梅:

在开展同样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孩子说一下上次的经验,或者在活动结束重视儿童经验的分享,这不仅是帮助孩子自己复盘,也可以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别人学习和借鉴。其次可以定点、定人观察,或者通过儿童的作品去发现自己是否错过孩子的关键经验,不用太纠结当下一闪而过的细节。



  虞永平:

对于老师提到的观察问题,一开始观察时没注意,最后整理时看出来了,这是因为你看到儿童的设计图跟别人不一样。孩子在画设计图的时候,教师不可能都看到每个孩子的情况,这是正常的。理想的情况是,孩子在画的时候,老师可以在边上走动看孩子怎么画的。

如果第二次观察过程中又没看到孩子的具体操作,那我们可以去回溯。当发现这个孩子做得跟别人不一样时,我们可以对照他的设计图去追溯经验,从中你可以发现孩子的行动和他的想法是有关系的,但不是所有孩子的行动都跟想法有关系。

在日常活动中,有的孩子画得很简单,但做得很复杂。这些孩子表达不出来,跟能力是有关系的。这个问题指向的是孩子的空间能力,与数学关系更为密切。小时候我们玩的跳花绳是一种空间概念,现在小学生跳花绳、搭积木都是为了解决数学问题。

之所以不规定游戏的领域,因为游戏是综合的,开放的,涉及多领域,往哪个领域深化都可以。就像编织也是空间能力问题,编织中线条的颜色,与数学的规律、模式是有联系的。

而美感,一定是与艺术有关系。有的孩子在编织穿线中,会想办法插入不同颜色的花片,每次的插片颜色是有规律的,最后编织出来的东西也是有规律的。由此可见,儿童的能力是无限的,我们不要老想着往哪个领域走,幼儿园的游戏永远是综合的

所以民间文化、民间游戏很重要,我们不要给它作规定,允许孩子充分运用他原有的经验儿童掌握的经验不一样,在活动中用的就不一样,他的方向就不同了。孩子最良好的状态不完全是创新。儿童原有经验的多少决定了他们活动的质量。一个活动最好的状态是在儿童能在当前活动中调动相关的经验,并不断获得新经验。

所以回到《指南》特别重要,幼儿园教师要对“核心经验”非常清楚,不同领域里面上下学期的经验应该怎么分割和衔接如何关注儿童个体差异,形成一个目标的体系。应该大致形成一个课程目的、内容的体系,这是建构课程框架,有这个框架未来可以做得更好,更加有前进的方向。



Q5:

如何把握幼儿的能力?幼儿发展评价是否有一个脉络?是先对标《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还是《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以下简称《核心经验》)?希望能找到一个方法,是先关注科学领域,还是语言领域,还是社会交往?



  乔晓丽:

《指南》与《核心经验》并不矛盾,《指南》具有导向性,但是指标还不够具体,《核心经验》是《指南》的进一步细化,对于教师而言,更具有操作性,我们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加冬梅:
教师首先要有一个自己的既定目标,我的底线在哪里,想要达到的最高水平在哪里。然后学会观察,针对能力水平较高、中等水平的、需要特别关注的孩子进行观察,然后调整活动内容,可以采用榜样示范、结对帮扶等方法,让孩子去影响孩子。

等孩子活动达到一定成效时再去对标《指南》,找到下一个关注点,从中去看先关注科学还是语言领域,其实孩子的活动是整合的,在活动前要先想清楚活动的侧重领域,不能盲目提出。



  虞永平:

教师的学习是重要的《规程》中提出了儿童德智体美发展的基本目标,《纲要》将之细化到了领域目标,《指南》领域与目标细分到年龄段,不断深入和细化。有些目标还可以进一步细化。教师需要在实践中关注目标的细化和落实过程有些目标是一个学期就可以落实的,有些目标是需要两个学期的努力才能实现的。如果这个细化工作没做好,我们对孩子怎么会有一个清晰的发展蓝图?现在还有学前儿童五大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给大家参照,教师可以参照这几本书选择适合自身幼儿园最适宜的目标。当我们观察孩子时,按照年龄段的目标应该是这样的,但孩子现在是那样的,那他现在可能处在一个什么状态?教师要明了孩子的现实水平和发展方向。

因此,回到法规,重学《指南》十分重要。比如,了解动植物生长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特性,这句话什么意思?这句话能分出来多少条内容?《指南》里有很多综合性目标,如果从来没有细分,就无法观察。观察的前提是我们脑子里要装着一个孩子发展的完整途径,就是装着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




Q6:


对于《指南》,我们有考试,也有共读,但到底应该怎样操作才能更落地?怎么从园长顶层设计的角度,让教研活动更有层次,更有意义?


  乔晓丽:

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有次为了开展更有科学性地开展数学活动,我就去研读了《指南》和《核心经验》,梳理出数学领域领域的儿童发展目标,再去建构课程框架,设计活动内容,如此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通。


  何苗:

首先从园本的角度,系统性地组织大家一起研读《指南》,研读后了解《指南》的整体思想,把握大方向。其次是进行阶段性学习,通过年级教研或者班级教研,教师重点突破各自年龄段儿童的发展目标,并与教学实际和案例联系起来。

最后是进行连续性学习,每年重点抓一个领域和一个年龄段,结合自己班级发展情况,深度吃透《指南》中大、中、小班儿童发展目标。与此同时,开展混龄的教研,如大中两个年龄段的老师坐在一起做教研,互相交流。



  虞永平:

对此,我们应该彻底梳理一下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发展指向什么目标。第一件事是看《指南》里小班孩子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的领域目标,每一条目标都能够有相应的例子。很多目标还比较笼统,可以分解成几个层次。

如何分解呢?比如从健康领域下手,先读《指南》,再读《核心经验》。去寻找被分解的目标领域中,哪些对幼儿园是最重要的,最缺失的,需要强调的。哪些目标是哪些孩子能做到,哪些孩子做不到的。抓住重点后,逐步形成幼儿园对于《指南》目标的理解,在整个学期中重点关注和落实。一个一个领域慢慢做,一年下来,再去询问小班老师是否清楚五大领域的具体目标要求。这需要幼儿园有自己的认可的一个目标体系,朝着方向慢慢走,老师再观察孩子活动时的行为表现,就能明白目标的适切性了。

举个例子,很多老师不知道在科学活动中如何让孩子了解因果联系。春天,老师可以带孩子们散步时,跟他们说出去看下哪一种树最先开花,开花的那一天,我们把温度记下来。有一天,孩子突然发现有树开花了,那我们就记录这棵是什么树。今天开了多少朵花,明天又有怎样的不同。当孩子们发现温度越高,开的花越多,因果关系就出来了。因果关系是从基本的事实里知道的,不是口头传递的。散步也是一种学习,不仅认识花朵,又能了解温度跟开花的关系,这也是在落实《指南》。

学会举例子的好处是让你对生活敏感。你们幼儿园在航线下面,可以听到飞机飞过的声音,这是属于你们幼儿园特殊的现象,因此,幼儿园的显微镜作用不大,什么对你们最有用?望远镜!飞机长什么样子?让孩子学会观察、学习,这就是你的资源。

《指南》强调关注当地生活与自然资源问题,怎么落实呢?一方面要学《指南》,另一面要阅读《核心经验》,把两个结合起来,经过反复的实践,一年下来形成自己目标的认识和理解。这个工作就是给老师配眼镜,梳理下来你会发现,你看到儿童任何一个行为,头脑都会更清晰,更容易判断儿童行为背后的意义和发展水平。

所以,老师们要清晰目标体系,这样观察儿童才有方向,在写观察记录时也可以运用目标体系去对比分析。但我不大主张幼儿园自己去建目标体系,我们不以“不同”为追求,我们以《指南》的理解和落实水平为追求。落实到什么程度才是重要的。





幼儿园教研需要革命性转身,任何教研的任务和活动,都应该来自现实的保教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但教育教研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场教研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

一方面,我们强教育法规学习,认真学习《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文件,以政策为导向,抓住关键经验,梳理各个年龄阶段幼儿的目标体系,将政策落地回归到幼儿的活动中去。

另一方面,以系统思维开展活动。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多种经验的综合。在活动实施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灵活应变,针对特定的情境,采取适宜的回应和支持策略。




录音整理/赵雪飞
编辑/陈梓汇
图片/温笑寒摄于绵阳市花园实验幼儿园
设计/何璐琪
主编/李晗


精彩回顾

从初读到深读,让日常绘本阅读走向多层次多角度多领域


对话丨重构个体生命经验,做有传承有创新有儿童的传统节日活动!


摆条丨易生病的季节,体育活动怎么搞?


如何通过高质量的师幼互动提升保教质量?这个工具真的很实用!


请大数据把这篇文章推给种了红薯的幼儿园




我就知道你“在看” ↓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文幼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