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以科学探究活动五阶段教学模式助力幼儿探索

人文幼学
2024-08-24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幼儿教育杂志 Author 黄丽红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将科学领域列为幼儿园教育五大领域之一,强调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主动探索的意识与能力。对于学前儿童而言,科学教育的意义不在于获得多少既定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探索发现的过程。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幼儿科学探究的目标应当融合情感、能力、知识三个方面。科学探究活动是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的重要形式。本期我们重点探讨在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中应用五阶段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从而为教师开展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提供参考。

文章来源于幼儿教育杂志(ID:yejy_jiaoyujiaoxue)




在科学教育领域,目前有一种教学模式(简称5E教学模式)颇受关注。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强调以开放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允许学生通过探究检验自己的想法,能够使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搭建桥梁,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同时能够培养学生交流、创新、自我发展和系统思维的能力,增强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1〕这种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在于“允许学生探究并深入地学习相关内容”。〔2〕具体的做法是将教学过程分成引入(engagement)、探究(exploration)、解释(explanation)、迁移(elaboration)、评价(evaluation)五个阶段或环节。

在引入环节,教师提供有意义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要针对教师提供的实物、问题、情境或现象,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思考。教师可以借此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

在探究环节,学生要针对特定的内容进行探究。他们要观察现象,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概括规律,识别变量。这是引入新概念或术语的重要前提。

在解释环节,学生要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探究结果,形成初步概念。之后,教师会给出科学的解释、术语或概念。

在迁移环节,学生需要在获得新概念后,利用这些概念尝试解决问题或解释新现象。教师为学生提供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参与讨论和获取信息,以加强对新概念的理解。

在评价环节,教师需要观察学生如何应用新的概念和方法来解决问题,并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来评价学生对新概念或方法的理解和应用情况,还鼓励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3〕

这种教学模式最先被运用于中小学科学教育中,但也符合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幼儿园科学教育更加注重的不是科学知识与概念的掌握,而是在科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使幼儿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获得感性认识。

因此,本研究基于这种教学模式,构建了适合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的五阶段教学模式。五阶段教学模式主要包括界定问题、预测验证、反思解释、评价推进、迁移应用五个阶段。

一是界定问题阶段在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主动提出某个探究主题,根据探究主题明确要探究的问题。

二是预测验证阶段教师引导幼儿对问题的可能答案或现象的可能结果进行猜想和预测,尝试利用相关材料对自己的猜想和预测进行验证。

三是反思解释阶段在探究活动结束时,由教师带领幼儿进行讨论,回顾探究内容,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尝试性解释。

四是评价推进阶段幼儿彼此交流观点。教师针对活动当中幼儿的行为、环节、流程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具体的评价,给予幼儿适当的反馈,并提出进一步探索时可能出现的问题,以推进活动的开展。

五是迁移应用阶段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幼儿对于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提高幼儿对于科学探究活动经验的迁移能力,引导幼儿将习得的科学经验运用于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的问题。





本文以一次大班科学探究活动“光和影子”为例,具体分析五阶段教学模式的实际操作过程和方法,以探究这一教学模式在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中应用的可行性。在“光和影子”活动中,教师设定的目标为:理解光照在不透明物体上会产生影子,影子随光的位置变化而变化。活动使用的基本材料包括:手电筒、各种玩具。


01/

界定问题


幼儿基本都见过光和影子,但他们不一定会将光和影子联系起来观察和思考,更少关注和思考光、物体、影子之间的关系。以光和影子作为探究主题,可以很好地引起幼儿的兴趣。这一探究主题也容易被幼儿理解。教师先通过自己的演示,激发幼儿对影子的兴趣,进而引导幼儿思考“什么情况下会有影子”的问题。

案例1:什么情况下会有影子

教师拿出手电筒,问:“这是什么?”

幼:“手电筒。”

教师将手电筒打开,照到白色的墙上,问:“大家看到了什么?”

幼:“墙壁被照亮了。”

师:“手电筒打开,发出光,可以照亮物体,是不是?”

幼:“是。”

教师将手放到手电筒前面挡住光,问:“大家又看到了什么?”

幼:“墙壁上出现了黑黑的一块。”“那是影子。”

师:“对的,是影子。你们还在哪里见过影子?”

幼儿七嘴八舌地讲开了,讲了很多自己见过的影子。

师:“那你们知道什么情况下会有影子吗?”




02/

预测验证


“什么情况下会有影子”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能够引起幼儿的强烈兴趣。在问题的激发下,教师引导幼儿利用实验工具对自己的预测进行验证。这个环节是探究活动的重点。教师应给予幼儿充分的时间,让幼儿体验猜想与验证过程的乐趣。

案例2:有物有光有影子

老师:“大家想一想,你们在什么情况下看到了影子呢?”

幼儿七嘴八舌地讲开了。“我白天的时候能看到影子。”“我晚上也能看到影子。”“晚上睡觉的时候看不到!”“睡觉的时候什么都看不到。”“白天也不一定看得到。”

师:“那到底什么时候有影子呢?现在小朋友们都利用小篮子里的东西(每名幼儿一个篮子,每个篮子里有一把手电筒和若干玩具),看看什么时候或者怎么做可以看到玩具的影子呢?”

幼儿拿起篮子里的材料,进行各种尝试:有的拿着手电筒这边照照那边照照,有的打开手电筒对着一个玩具照来照去,有的像教师那样用手电筒对着天花板照,再把手放到手电筒前面挡住光,不断变换手势,观察影子的样子。

十几分钟后,教师看幼儿玩得差不多了,开始问:“你们发现什么时候会看到影子了吗?”

幼儿纷纷发言。“打开手电筒的时候有影子,关了手电筒就没有了。”“打开手电筒也不一定有影子,如果没照到玩具上,就没有影子。”

等幼儿的发言基本结束后,教师带领幼儿一起总结:影子是物体的影子,当有光照射到物体上时,就可以看到物体的影子。




03/

反思解释


经过对影子产生条件的猜想与验证,幼儿对影子的产生有了比较直观、感性的认识。基于这种感性认识,幼儿对影子产生的原因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此时引入“为什么有影子”的问题,可以激发幼儿深入思考,尝试解释和反思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发展科学思维能力。

案例3:为什么有影子

师:“大家都看到,如果只有物体,没有光照射在物体上面,就没有物体的影子。如果有光照射在物体上,就可以看到物体的影子。是不是?”

幼:“是!”

师:“那小朋友们能不能说一下,为什么光照射在物体上,就会产生影子呢?”

这个问题把幼儿难住了,他们一时间不知道如何回答。犹豫中,有的幼儿拿起手电筒再次照射手边的玩具,有的跃跃欲试想要回答,但还是没回答。

教师耐心地等待了几分钟,发现还是没人回答,就进行了一下点拨:“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手电筒直接照在墙上和照在玩具上,差别在哪里?”

有的幼儿似乎明白了。“直接照在墙上,没有影子。”

教师:“是的。那为什么中间有玩具的时候会有影子呢?”

幼儿陆续说:“因为玩具挡住了光。”“就好像我走路的时候,有人在中间挡住我,我就走不过去了。”“这个玩具是不透光的,所以光走不过去。”

教师对幼儿的回答不断表示肯定和赞赏。在不断的尝试性解释和讨论中,幼儿似乎明白了影子产生的原因。

教师适时总结:“光就好像我们走路,从光源出发向前走。因为中间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就像走路遇到障碍物,就走不过去了,所以物体的另一边就没有这些光了,我们只能看到黑黑的一块。这就是影子。而没有被挡住的光就能直接照过来,我们就可以在另一边看到光,亮亮的。亮亮的表明有光,黑黑的表明没有光,会有影子。所以影子有物体的样子,能看出物体的轮廓。”

探究事物发生的原因要用到抽象思维。对幼儿来说,这是比较困难的。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不要求幼儿探究事物发生的深层原因,而是引导幼儿“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尝试对事物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因此,教师要视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点拨和引导,降低思考的难度,使幼儿“顺利”得出结论,体验科学探究带来的成就感。教师应当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一定的梳理和总结。这样一方面可以引导幼儿形成更真实、具体的科学认识,另一方面可以向幼儿展示科学解释的范例,促进幼儿科学思维的发展。这是对幼儿进行科学思维启蒙的重要契机。




04/

评价推进


评价是对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的反思与再认识。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的评价包括幼儿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幼儿自我评价可以使幼儿尝试反思和认识自己的探究过程和方法,丰富对探究活动的体验,提高元认知能力。教师评价是对幼儿的探究活动进行的意义阐释,使幼儿认识到自身探究活动的更多价值和意义。在五阶段教学模式中,评价是推进探究活动深入开展的重要阶段。教师从评价中捕捉幼儿认知和探究活动的新生长点,将探究活动推进到更深的层次

案例4:影子的变化

师:“刚刚小朋友们用自己的方法发现了影子的秘密。小朋友们说说,你发现了影子的什么秘密,你是怎么发现影子的秘密的?”

幼1:“我发现有光的时候有影子。我打开手电筒照在玩具上,就看到了玩具的影子。”

幼2:“我发现影子都是黑的。我用手电筒照每一个东西,它们的影子都是黑色的。”

幼3:“我发现影子会变。同一个玩具,我从不同的地方照过去,影子就不一样。”

待幼儿的发言基本结束后,教师总结评价:“小朋友们都很厉害,用自己的方法发现了影子的很多秘密。例如,用手电筒从不同的角度照物体,发现影子会变;比较同一个物体的不同影子,发现影子总是跟物体有相似的地方。那么,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影子是怎么变化的?”

幼:“想!”

师:“那么,大家打开自己的手电筒,照在一个玩具上,看看玩具的影子是怎么变化的,好不好?”

幼儿来了兴致,再次拿起手电筒进行各种尝试,盯着玩具的影子看看有什么变化。

五六分钟后,教师看幼儿的探究活动基本结束了,就问:“小朋友们发现影子是怎么变化的?”

幼:“影子有时长,有时短。”“影子有时大,有时小。”“我移动手电筒,转来转去,影子也跟着转来转去。”

评价推进阶段使科学探究活动成为一个不断推进、聚焦、深化的过程。理论上,这个过程是无限的,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境和需要决定将探究活动推进到什么程度。在“光和影子”的案例中,教师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究影子变化的规律后,没有再要求幼儿进行反思和解释,而是经过简短的评价后,进入迁移应用阶段。




05/

迁移应用


迁移应用是将教学中涉及的现象和知识运用于生活中,引导幼儿将学到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深化幼儿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可以让幼儿联系与教学主题相关的生活现象加以讨论,也可以根据教学主题设计游戏活动,使幼儿亲身体验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还可以开展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家园共育活动,将所学知识带入真实生活中。

案例5:“踩影子”游戏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关于影子的很多有趣的事情。小朋友们,你们在生活中见到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用到了影子呀?”

幼1:“白天妈妈带我逛街的时候,告诉我要走树荫下,这样就不会被太阳晒到。”

幼2:“我去看过皮影戏。爸爸说我们看到的就是道具的影子。”

幼3:“夏天撑太阳伞,就是躲在太阳伞的影子下面。”

师:“是的,生活中我们有很多地方用到了影子。我们还可以利用影子来玩游戏。大家想不想玩?”

幼:“想!”

于是,教师带着幼儿到操场上,在阳光下玩“踩影子”游戏:两人一组,想办法踩到对方的影子,同时防止自己的影子被对方踩到。

“踩影子”游戏是“光和影子”科学探究活动中对知识的迁移应用。这个游戏将科学探究活动和体育活动结合起来,既深化了幼儿对影子的直观感受,又能够使幼儿锻炼身体,增强身体的灵活性。这个游戏包含了对所学知识的迁移应用,即光源不动,物体移动,影子也会随之改变。更深一步说,这个游戏还隐含了运动的相对性这一科学概念。





从上述案例看,在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中应用五阶段教学模式是可行的。在实施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五阶段教学模式时,幼儿的兴趣、适宜的环境和高质量的问题是促进探究活动开展、发挥五阶段教学模式精髓的关键,有助于保证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质量。

1.关注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

动机是幼儿行为发生的重要内因。在五阶段教学模式中,幼儿的需要和兴趣是推动科学探究活动开展的重要因素。教师组织开展“光和影子”这一活动的重要基石是幼儿对于影子的兴趣。教师在设计和实施科学探究活动时,应当及时、准确地发现幼儿的兴趣所在,将幼儿的兴趣融入探究主题之中。

除此之外,在活动推进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时刻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利用提问等方式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将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转化为焦点问题。例如,在“光和影子”活动中,教师通过提问“什么情况下会有影子”,引导幼儿探索光、物体和影子的关系。与此同时,教师既要关注到不同幼儿个体的兴趣差异,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提问和引导,又要注意从多角度探究思考问题,保证大多数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创设适宜的探究环境,提供丰富的探究材料

幼儿探究的过程离不开环境和材料的支持。在五阶段教学模式中,幼儿的主动探究是活动推进的关键。在“光和影子”活动中,教师为每个幼儿提供了手电筒和若干玩具。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进一步激发了。幼儿探究的过程是一个与环境和材料充分互动的过程。如果缺少探究材料、探究空间和探究时间,那么幼儿的探究过程将得不到充分保障,幼儿也无法在活动推进的过程中进行充分的观察和思考。在材料的提供上,教师要保证材料的丰富性,尽量选择操作性强的材料幼儿利用各种材料进行探究,提高了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增强问题意识,利用高质量提问推进活动开展

问题提出和解决的过程是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的核心。在五阶段教学模式中,教师扮演着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通过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进行探索。在“光和影子”活动中,教师主要利用一系列问题推进活动的开展,激发幼儿持续探究的内在动力。“什么情况下会有影子?”“为什么有影子?”“影子是怎么变化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影子?”这几个问题都是开放性问题,不仅能引导幼儿聚焦探究问题,而且能打开幼儿的思路,更能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和热情,使其在问题的引领下深入探究。

区别于传统的教师主导方式,教师在实施五阶段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需要增强自身的问题意识,积极向幼儿提出问题而不是直接告诉幼儿结论教师高质量的提问有助于引发幼儿的质疑性、验证性和延伸性思考,激发幼儿的探究热情,推动活动的开展。由此可见,教师高质量的提问是保证科学探究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胡久华,高冲.5E教学模式在我国的教学实践及其国外研究进展评析〔J〕.化学教育, 2017(1): 5-9.

〔2〕张杏娟,刘恩山.5E教学模式在发展学生能力和课程建设中的价值与作用〔J〕.生物学通报, 2015(2): 21-23.

〔3〕王健,李秀菊.5E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其对我国理科教育的启示〔J〕.生物学通报, 2012(3): 39-42.





编辑/陈秋旭
图片/人文幼学
设计/何璐琪
主编/李晗


精彩回顾

如何创设一个理想的儿童阅读环境?抓住以下关键问题


彭凯平 韩冰川 鄢超云…30+位知名专家学者、校园长、N所名园共话幼儿园品德启蒙


幼小衔接路上的指南针:华爱华、鄢超云等专家解答12个关键问题!


用相机定格孩子们在春天里的N个瞬间


2023年中国“年度游戏”竟然是掼蛋,幼儿园是时候重视起来了!




我就知道你“在看”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文幼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