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单科为王”的背景下,幼小衔接中的数学活动可以怎么设计?
近日,“数学单科为王”这一话题在教育领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它强调了数学在学术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尤其在一些高校的“强基计划”选拔标准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如何在关注孩子全面成长的同时,将数学活动更好地融入幼儿园的幼小衔接活动,成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碰到数学,总有一些老师犯难:幼儿园的数学活动到底应该怎样开展既有趣又能让孩子学到知识?如何将数学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怎样让孩子学会数学中的逻辑思考能力呢?数学作为培养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工具,自然成为幼小衔接中的一环。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数学单科为王”的理念等同于过早地、过分地强调数学学科的学习。
为此,成都市金牛区人文学前教育研究会、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幼儿园园长专业委员会于2024年4月20-21日组织“聚焦领域教学,探寻高质量发展——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价值思考和实践探索研讨会”。旨在厘清集体与个人,通过一个个活动现场案例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教育方法切实落实到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
01/
你直接给出的答案
是一种“消极经验”
学前儿童在接受正规教育之前,他的成长阶段和生活模式具有学习性的特点。也就是说,3~6岁的孩子会把老师看作是无所不能的。他们在努力谋求获得新经验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各种天真的问题,比如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孩子会来问老师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对不对?这时我们的老师就会纠结,到底要不要介入?支持还是不支持?
其实,当我们观察儿童、走进儿童,了解他们那些本自具足的经验时就会发现,儿童问你问题时,我们给出的答案,一般是一种消极经验。即在面对外部世界或各种学习对象时,儿童获得了的单凭自己的力量无法对学习对象做出理解的经验。
但是我们不要担心消极经验,因为你给他的这些消极经验可能就是他将来获得技术经验的一个重要基础。比如说,孩子要种植或移栽植物,直接告诉孩子移栽的经验,还是以此为契机让孩子去查阅资料获得,这是教师需要判断的。如果我现在让儿童去做这件事情,他们可能要花2~3周的时间,或许就错过了春天种植的大好时机。但直接告诉孩子消极经验,或许也会产生后续的积极经验,如与参与的伙伴在工地设置站位图等,延伸出更多的内容。
基于儿童学前性的特点,教师要去了解我们和儿童之间的关系,感受学前秩序和关系的体验,采取适合儿童天性与童心的方式,为儿童的成长创造出更好的环境与条件,能够激起儿童的学习愿望,进行各类学习体验等。因此,在数学研究当中,教师的活动设计要围绕儿童的学习愿望和学习体验而来。
02/
拿着教案去设计
当下,数学活动核心经验和孩子全面发展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儿童数学学习的目标是从单一价值到多元价值的发展,在数学活动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儿童经验建构的能力,还有数学思维、积极的数学情感、解决问题的获得感等综合数学能力。
其次,幼儿数学学习的内容从条块分割到联系整合。以前,我们更多抓住数学核心经验来做活动设计,比如数学活动序列,我们现在很难找到一些参考,很多老师讲不清楚数学模式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在数学活动中,儿童在学习序列时连续用到数数的能力,在学习空间方位时也会遇到一些数学经验。也就是说一个活动中,不仅涉及数学知识,还有其他领域的经验。
因此,教师在数学活动的设计过程当中,要将其理解为一个有意义的系统,寻找与幼儿生活的连接点,以有意义的问题的方式来呈现幼儿数学学习的内容。它的根本是遵循儿童学习的规律,并在这个过程当中用游戏化的手段来解决问题。说起简单,真正做起来时,需要教师系统思考每一个游戏的设计,每一个关键的提问,每一个数学语言的小结。
03/
数学是可以玩得起来的
玩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在数学活动中,我们要凸显儿童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活动既要有设计,又要在活动中评价儿童的能力。这时,你就会发现,它不仅仅是游戏,更是儿童综合能力发展的体现。
玩动游戏:从幼儿兴趣需要与生活经验出发提供数趣游戏材料,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中与材料互动、与伙伴互动。
启动问题: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促使幼儿萌发兴趣,尊重幼儿的发现,鼓励幼儿主动表达交流,并尝试解决问题。幼儿在问题情境中可灵活运用各类数学经验,与教师、伙伴、材料互动,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动建构: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活动表现,判断经验建构的过程。关注幼儿的情意投入,同时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幼儿逐渐形成自己的预判与验证、反思与调整的策略。
触动思维:尊重幼儿解决问题的方式,引导幼儿在数趣活动中运用比较、分析、判断、推理等经验,注重幼儿思维习惯与能力的发展。
小方垫26块(方垫四周贴有吸管)
● 活动过程:一、赛跑“热身”1.出示两块1*1的小方垫,请两名幼儿围绕方垫赛跑一圈。2.出示两块垫子(1*1和2*2),进行绕圈跑步比赛。提问:用这两块垫子进行比赛,跑哪块垫子更容易赢?小结:比赛的结果和垫子大小有关,垫子越小,跑步的路线越短,更容易赢。二、小组对抗赛幼儿分成两队,每队各10块方垫。合作商量,利用10块方垫,搭出3种不同造型的跑步场地。然后进行跑步比赛,三局两胜。提问:你们觉得哪块跑步场地能赢?为什么?小结:跑步经过的吸管数量越少,路线就越短,更容易赢。三、终极挑战赛教师拼搭一条1*6的跑步场地,请幼儿用相同数量的垫子,搭建跑步场地,并设法赢得比赛。提问:你们能够搭出四周吸管数量更少的场地吗?小结:垫子拼一拼,露在外面的边越少,跑步路线就越短。
这个活动的目标是在赛跑的过程中,感知垫子不同组合方式与路线长短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活动中的核心经验。曾经有老师提出教师和孩子的比赛,不是那么的精准,但我们更多的是要去关注儿童思维的变化性。
安庆幼儿园一直以来强调“问题启动”,这样的问题既有教师在活动当中预设的问题,也有教师在师幼互动中,根据儿童状态去激发他们思维变通的问题,从而触动儿童思维,促进其多元综合能力的发展。
此外,数学活动还强调“主动建构”,也就是说,关注儿童在数学活动中如何获得比较、分析、判断、推理等认知,关注儿童的情意投入,而不是他们的经验建构。我们只是观察判断,我们希望儿童有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让幼儿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和他思维的方式,使其在游戏中不断反思和调整策略。儿童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者,更是一个反思者!
用生活当中最简单最常见的一个材料,你就能够让孩子孩子玩一个非常有趣的游戏,但前提是教师要对这个模式有一种充分的认识。
模式认识很重要,它是数学经验里帮助孩子最早认识客观世界规律的数学经验。红绿灯是模式吗?户外障碍是模式吗?你家里的瓷砖是模式吗?生活当中很多事物都与模式有关,它直接指向一个人的数据逻辑能力。
04/
观察——记录儿童的思维气质
● 审视情形,想出一个"深思熟虑"的方法● 排除无关因素● 灵机一动,计上心来● 一时冲动,兴之所至● 按某种顺序一次尝试每种可能性● 选择重要的线索● 询问教师或者同伴......
05/
期待幼儿当下和未来的“数学力”
● 活动目标:1、在游戏情境中辨别位置,积累空间方位的经验。2、在分享交流中尝试用语言进行表达,提高观察与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母鸡棋子若干、鸡蛋若干、一次性纸杯、透明记录表、垫子。● 活动过程:一、猜一猜——哪只母鸡下蛋了1.教师出示一排"鸡窝"和一只母鸡,请幼儿说说母鸡在哪个位置下蛋了。2.教师将6只母鸡并排摆放,在鸡窝的任意位置放入一个鸡蛋,请幼儿猜猜哪只母鸡下蛋了。二、找一找——哪个鸡窝藏了蛋1.幼儿分成三组,在透明的表格上贴鸡蛋。2.根据记录表,在鸡窝上放鸡蛋。3.参照记录表的线索,在鸡窝里摸鸡蛋。提问:哪个鸡窝里会有蛋,你是怎么知道的?为什么这个鸡窝里会有两个蛋?小结:可以根据表格上鸡蛋的位置寻找鸡窝,两个表格在同一位置都贴了蛋,所以这个鸡窝里会有两个蛋。三、比一比——哪组摸到的鸡蛋多1.教师出示三排鸡窝,介绍比赛规则。2.请幼儿在记录表上贴鸡蛋,随后在鸡窝上放鸡蛋。3.在摸鸡蛋的过程中,引导幼儿观察并说说鸡蛋在哪里。提问:哪个鸡窝里的蛋数量更多,为什么?
小结:三张表格都要看,同一个位置可能会有两个蛋。
<< 滑动查看活动现场 >>
我发现当只有一排时,孩子们容易准确叙述;但随着排数的增加,我们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描述方法,以适应日常生活中更复杂的空间布局。这种练习不仅帮助孩子们理解相对位置,也锻炼了他们在空间关系方面的思考能力。
此外,活动中使用了特殊的透明表格材料,这些表格与农场图案相对应,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孩子们在游戏中利用表格验证自己的判断,这增强了他们的观察和推理能力。即使在游戏快要结束时,孩子们也能利用表格来判断剩余的鸡蛋是否存在。
● 活动目标:1.在找球游戏中,尝试猜测并表述小小球在队伍中的位置,积累序数经验。2.能遵守游戏规则,提升观察能力和1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蓝色小椅子6把、沙包、绒球、挡板一块、立方体纸盒6个个、红黄小旗各一面、椅子6把、红黄路障各一个。● 活动过程:一、游戏:小球藏起来1.用三把小椅子玩找球的游戏。教师将三把小椅子平放在桌面上,手手拿小球,一边念儿歌,一边在挡板后藏小球。2.用六把小椅子玩找球的游戏。提问:小球藏在哪?小结:数的时候,看清楚从哪个位置开始数台数,一个一个数就能找到小球的位置了。二、游戏:“你传我猜”对抗赛1.教师出示幼儿游戏材料,介绍游戏戏规则。2.组织幼儿开展你传我猜的游戏。提问:你是从哪个颜色的路障开始数的?小结:从不同的起点开始数,相同的数数字,小球的位置却不一样的。三、延伸活动:围圈传球
幼儿围坐成圈,确定起点并根据箭头的的方向,传递小球,并说说小球的位置。
<< 滑动查看活动现场 >>
在设计活动时,我注重将孩子们喜欢的游戏元素与学习内容相结合。例如用变魔术的游戏方式激发孩子们的积极参与。通过猜测小球在队列中的位置,孩子们不仅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也练习了序列和位置的概念。引入两面旗子是为了引导孩子们理解从不同起点数数会改变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培养他们的思维多样性。
游戏中的关键提问让老师观察到孩子们对于游戏规则的理解、思维的多样性以及个人化的经验表达。某些孩子展示了他们对序列的独到见解,有的则体现了对规则的严格遵守,这些都是评估他们思维发展水平的重要线索。
这次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孩子们认识到,同一个数字在不同的起始点数下,其在序列中的位置可能会发生变化。通过游戏,孩子们体会到了数学概念的乐趣,并在玩乐中学习。
● 活动目标:1.在捉迷藏的游戏中,尝试进行大小比较,提高观察能力。2.开发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感受解决问题的乐趣。● 活动准备:三种大小的黄色圆柱体积木若干、套筒3个。● 活动过程:一、出示材料,分辨大小1.教师出示一大一小的两块积木,请幼儿进行分辨并命名。2.在简单的方位指令中,引导幼儿摆放大小积木。二、在猜测游戏中,比较并区分大中小1.用大小两块积木开展"谁藏起来了"的游戏。方法:教师套住一块积木,请幼儿观察并猜测藏起来的是大黄,还是小黄。提问:猜猜藏起来的是谁?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小结:露出来的是大黄,藏起来的就是小黄。2.增加一块中等的积木,引导幼儿比较三块积木的大小。3.用大中小三块积木,开展"谁藏起来了"的游戏。提问:这是谁,有什么办法可以确定呢?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小结:通过比一比的方法,找到一样高的,能帮助我们确定大小。三、一起玩游戏"谁藏起来了"1.幼儿每人拿取一块积木,在和同伴比较中说说积木的大小。2.邀请幼儿参与游戏,猜猜躲起来的积木是否和自己的一样大小。提问:你是怎么猜的?
小结:先比一比,确定露出来的积木是谁,就能知道藏起来的是谁?
<< 滑动查看活动现场 >>
小班孩子对这种藏起来,又可以去寻找的“捉迷藏”游戏方式是很感兴趣的,当我们把“猜一猜”和比较大小的经验融合在一起时,是有一些简单逻辑推理的。
在数学活动中,有一个专注于“测量与比较”的环节,孩子们可以通过目测或使用实际物体来比较。对于小班孩子而言,他们主要学习如何比较大小、粗细和高矮。通过玩积木,孩子们不仅能够理解大小的概念,而且能感受到较大积木的粗细和高度,以及较小积木的细小和矮度。当孩子们口头描述大小时,他们实际上也在进行多维度的感知。其次,是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积累经验,用已有的经验解决现有的问题。我发现孩子们在游戏中能够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判断,这让我考虑是否应该增加难度,比如引入更多的变化或者促进语言表达的机会。
无论怎样的活动形式,我们期待幼儿能走到学习的主动面,能根据自己的意图制定“计划”并付诸实施,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通过多种途径解决在游戏中遇到的问题,最后对自己的经验进行反思。
教师要观察并和幼儿一起玩,要去看儿童的主动性和专注性,反思以及收集信息,帮助儿童以逻辑的方式寻找路径,能够解答未知障碍的能力,为他们积累更多学习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