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托育丨0~3不是3~6的简单延伸,而是独特的发展阶段
随着家庭结构的多样化和社会的发展,高质量托育服务已成为众多家庭的普遍需求。国家对托育服务的重视也日益增强,相关政策如《家庭托育点管理办法(实行)》的颁布,标志着政府在推动普惠性托育服务体系方面的决心,"托育一体化"近两年也成为学前教育领域的焦点议题。
面对这样的发展趋势,幼教从业者开始思考:托育究竟是什么?它与幼儿教育有何联系和差异?幼儿园能否提供托育服务,又该如何实施呢?对此,有的园所保持观望态度,有的则在积极探索。实际上,托育服务不仅仅是对孩子的日常看护,更关键的是在孩子成长的早期阶段提供全面的教育、营养以及社交技能的培养。以宜宾市市级机关幼儿园为例,他们在2020年承接宜宾市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开启0-6岁婴幼一体化实践研究。通过三年的实践研究,基于市幼十余年3-6岁儿童主体性发展教育改革,构建起了“1567”育人模式。
本期,我们将围绕“谈谈托育”这一主题进行探讨。我们希望通过深入的分析和园所的实践案例,帮助大家更加了解托育,让婴幼儿得到科学规范的照护,让园所能从中得到启发,让更多家长在托育服务中受益。
观察孩子
要从追溯儿童的经历开始
那如何观察儿童呢?那就是从一个个具体的儿童开始。比如他们发现3岁1月龄的小L出现频繁咬人的行为,与家长沟通了解到,这是因为孩子在一岁前的口欲期需求未得到满足。这促使他们思考,如果在孩子0~3岁时就介入,传递科学的育儿理念,可能会对他们后续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他们想要研究0—3岁早期教育的想法从“十二五”就开始了,随着对3—6岁幼儿的观察愈加深入,这样的想法更加强烈。2020年5月,他们承接了宜宾市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改革试点项目。该项目由宜宾市教育和体育局牵头,宜宾市市级机关幼儿园为项目主体单位,宜宾市晨文早教之家为项目试点基地,开启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研究,并开设了两门课程:一门是0~2岁的亲子观察课,另一门是全日托班,接收1岁8个月到三岁的孩子。
在班额为1—4组家庭的0-2岁亲子观察课中,他们通过对婴幼儿行为及其家长互动的行为观察,介入照护指导,帮助婴幼儿家长学习“尊重回应式”的照料,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老师会根据孩子的月龄提供适宜的环境,引导孩子自由探索。课后,老师会为每个孩子撰写观察信,记录他们在游戏活动中的行为及专业解读,并根据观察结果优化教学环境,并且给家长提供家庭环境建议。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认识到,0~3岁并不是3~6岁的简单延伸,而是一个独特的发展阶段,需要从更长远的时间跨度来理解孩子的成长,3~6岁孩子的行为往往可以追溯到0~3岁的经历。
在观察儿童的基础上,他们尊重儿童的主体性发展,即回应式的照料、自由运动以及不受打扰的玩耍。
即使是最小的婴儿,每天也应该有一段不受打扰的自由玩耍时间,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地毯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婴儿通过触碰旁边的物体、发声等方式,逐渐学会使用全身的力量去实现翻身、侧躺、俯卧等动作,从而逐步发展出爬行、跪立、站立和行走的能力。
这种自然的身体动作发展遵循了婴儿的内在节律,使他们能够主动地探索,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推动。这种教育方法强调儿童与生俱来的内驱力,成人需要为他们提供一个自由探索和成长的环境。
0-6岁学前教育与学校教育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学校教育强调的是课堂教学,而0-6岁学前教育强调的是保教并重。3-6岁学段注重以“活动”为媒,让幼儿在感知体验、动手操作中游戏和学习,0-3岁学段则聚焦“关系”建立。
师幼之间是一种“类亲子关系”,婴幼儿在与教师日复一日的共同生活中建构对世界的认知。孩子首先需要与教师建立起安全、依恋和信任的关系,这样他们才能更自信地走出舒适区,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
这种关系不仅存在于师幼之间,也涉及家园之间的协作。他们强调的是一种协作商量的关系,而不是单向的教育或指导。每个家庭背后都带着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原生家庭的痕迹,我们不能期望用统一的模式与所有家长沟通。相反,我们需要尊重每个家庭的文化,找到家长的最近发展区,以及他们在家庭文化和原生家庭背景下的成长经历。通过这种沟通协商式的共鸣,努力支持每个家庭的独特需求。
在托班中,新入园的两岁多孩子往往会表现出强烈的家庭带养习惯,这导致他们在适应集体生活时出现不适应感。3岁1月龄的小Q入园第一天就以拒绝吃饭来表达自己的对这个新环境的排斥。老师首先接纳她的情绪,允许她在老师的可视范围内自由活动。当她情绪稳定下来时,老师再与她建立联系,当她对老师产生信任感后,老师会给予她一些选择以支持她适应集体生活,比如是否愿意尝试自己吃饭或由老师喂食。当她愿意参与集体进餐后,老师又给出选择,不睡午觉,但是在教室里选个地方坐着休息。经过一段时间,她开始逐渐参与活动,最终在老师的引导下习惯午睡,慢慢融入集体生活。
有时,通过主要照料方式让孩子和老师产生情感纽带后,实施教育行为会更容易。而且一定要与家庭做好沟通,并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进行教育。老师模仿示范作用,会让孩子学会关爱自己、关爱他人,从而关爱这个世界。
比如说,3岁1月龄的小M刚来幼儿园时,他有点急躁,力气也大。了解情况后,老师发现小M和哥哥的相处方式更多是肢体对抗,这对他在班级里的社会交往造成一些小阻碍。虽然老师经常强调用友好的方式对待小伙伴,但他似乎不能完全理解怎样表达才是“友好”。于是,老师给他说,要像老师爱你一样去爱别的小朋友,逐渐地他也学会照顾他人了。
市幼倡导婴幼儿照护者(家长、老师)与婴幼儿以尊重、发现、呼应、互哺的双向互动方式形成亲密的照护关系。尊重是前提,即相信婴幼儿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学习者,接纳孩子的行为,认可孩子的想法,支持孩子的尝试。
这五条观察线索既是观察孩子的线索,也是评价孩子学习和发展的指标,主要围绕孩子的依恋关系与情绪情感、身体感知与身体智慧、自由探索与认知建构、语言交流与信息意识、自我意识与社会性五个方面展开。
在班额为20人的2-3岁婴幼儿集体照护中,市幼采用“主要照料者”模式,即一名教师主要陪伴4—6名孩子,每一次的进食、清洁和穿衣,通过轻柔的双手感知身体,用专注的双眼传递情感和信息交互,用语言为他描述事情的经过,生活的点滴,随时回应和满足孩子的需求。慢慢地,孩子逐渐与教师建立可信赖的依恋关系,这是安全感建立、情绪情感和谐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托班里,每位老师负责一定数量的孩子,便于他们更加了解每个孩子的情况,从而提供更个性化的关注和支持。同时,所有的老师都参与集体照料,确保在自由游戏等活动中能够有效地观察和指导孩子。这种主要照料者模式强调了与孩子一起生活的班级氛围,与传统托育的集体生活方式有所不同。
孩子们进餐时,主要照料者会孩子会坐下来与他们一起进餐。老师不仅会与他们交流当天的食物和味道,还会在孩子吃饭时调整他们的饮食习惯,例如鼓励他们使用勺子吃饭,或者帮助那些咬不动肉的孩子将肉切小。
午睡时,孩子们的床也会根据他们的主要照料老师分组放置,方便老师照顾每个孩子的午睡习惯。每个孩子需要与他亲密的人在一起,才能够更加安稳地午睡。这种照料模式旨在通过减少孩子与老师之间的频繁更换,提高孩子在幼儿园中的舒适度和安全感。
在身体感知上,无论再小的婴幼儿,他都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他们从不急于推动孩子的发展,而是营造一种家庭般的物理环境,如设有大沙发、茶几和地毯等。老师们的角色更像是家庭成员的陪伴者,陪伴孩子们在室内或者户外玩耍,给予他们更多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比如,为孩子们设立专门的进餐区域,避免因进餐而打断他们的活动,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更加专注。
语言交流直接影响婴幼儿收集信息、整理经验能力的发展。照护者常要及时回应婴幼儿的需求、认同并欣赏婴幼儿的想法、参与婴幼儿发起的行动,这就能促使婴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
就给孩子换尿布来说,市幼是有专门的尿布台的,换尿布是成人与孩子建立关系的过程,而不是成人对孩子的单向动作,孩子应该被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尊重。也就是说,当发现孩子需要换尿布时,首先要面对孩子并告知他,等待他的回应后再进行下一步,而不是直接把孩子抱走。这种做法不仅能够让孩子感到被尊重,还能够帮助他们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
即使是三个月大的婴儿,也需要有一套固定的流程来换尿布。这个流程不是步骤1234,而是投入情感与孩子互动,与孩子保持眼神接触,用语言交流。例如,邀请孩子参与换尿布的过程,教他们识别自己的身体部位,如你可以帮我抬起你的左腿吗?你可以帮我抬起你的右腿吗?让孩子学习如何配合穿脱衣物。这些互动不仅有助于孩子的语言发展,还能够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地学习基本的技能。
用7项照料原则展开6大照料平台活动
这6大平台聚焦的是婴幼儿的“学”,强调照护者为婴幼儿提供有准备的环境,给予他们生活中应有的权利,与他们共同参与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给予他们时间,按照自己的节奏发展;给予他们空间,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去学习;给予他们信任,当问题发生的时刻留给他们自己决定该如何做。
即使再小的孩子,也要让他们学会自主。比如当孩子们午睡起来,老师会根据每个孩子的自理能力提供不同程度的帮助。对于那些已经能够自己穿衣服和鞋子的孩子,老师会给予他们更多的时间来自主完成。而对于那些还需要帮助的孩子,老师会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此外,孩子们在离园前需要整理自己的物品,如水杯和书包。老师鼓励孩子们自己收拾东西,如果有遗漏,老师会帮忙补充。我们要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同时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责任感,为他们将来进入小学和成长过程中的自我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2~3岁的孩子更多是通过行动、语言或哭声来表达自己的需求,每个孩子的表现方式都不尽相同,因此老师需要努力了解每个孩子的情绪和需求背后的原因。
托班上有个生活自理能力较弱,习惯于等待老师的帮助,了解到孩子在家里习惯了比较慢一点的节奏后,老师选择了按照孩子的节奏回应他,而不是试图改变他。我们要学会通过给予孩子时间和空间,以及同伴的帮助和正面的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主动性,让他们更愿意尝试独立管理自己的生活。这种积极的环境和成就感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尊重孩子的节奏意味着按照他们可以接受的方式来与他们交流。有的孩子可能喜欢开玩笑的方式,而有的孩子可能对大声说话感到不适。当孩子情绪崩溃时,他们无法接受外界信息,因此老师需要非常了解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才能有效地与他们沟通。
7项照料原则关注照护者的“教”,他们用7项照料原则陪伴婴幼儿展开6大照料平台活动,为婴幼儿的主动学习带来更多可能性。
托育,作为孩子成长旅程中的重要一环,承载着对婴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要使命。在“1567”育人模式下,我们见证了一种全新的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探索,它不仅体现了市幼在婴幼一体化路径上的创新尝试,更彰显了对婴幼儿教育质量的深度追求。
我们要尊重婴幼儿的自然发展规律,同时创造丰富的学习环境以激发他们的主动学习潜能。在日常照料中融入教育元素,使教育自然地发生于婴幼儿的生活中。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不仅是照料者,更是引导者和观察者。
幼儿园在实施托育服务时,必须认识到0到3岁儿童与3到6岁儿童在发展上的根本差异。从长远的角度理解孩子的成长,观察每个孩子的独特表现和需求。不仅要提供细致入微的日常照料,还要通过专业、系统的早期教育服务,为婴幼儿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编辑/陈梓汇
图片/由幼儿园提供设计/陈相主编/李晗
央媒点名四川用品格教育为大思政课浇灌活水!有实效的品德启蒙实践样本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