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完美的大孩子和不完美的小孩子

人文幼学 人文幼学
2024-08-24


立德树人在学前阶段体现为品德启蒙,它对于幼儿园发展、儿童成长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但要如何结合幼儿的成长规律来渗透品德启蒙,如何将看似形而上的品德启蒙真正落地,如何形成品格教育的一体化路径,是我们需要不断去追问,不断去探索,不断去研究的话题。


本期我们特别邀请到了来自四川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硕士生导师李园园博士和成都市第五幼儿园温馨园的园点负责人彭奕老师,从理论的高度和实践的深度来聊一聊幼儿园实施品格教育的方法和路径。





01/
品格是品德具象化的体现


李园园:
道德相对比较共识的概念就是人们所应该要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它往往是跟他人利益关涉的。如果你做的事情是符合道德的,就是利己、利他、利公共的。如果你做的事情是不符合道德的,有可能就会伤害到他人或是公共的利益福祉。实际上,在中国教育体系里,采用更多的是一种大德育的概念,比如说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都是包含在道德里的。
品格的英文单词是character,这个词它还有另一种翻译是“性格”。性格的含义更加广泛,它是个人情感和行为价值观的一种总体倾向,不同的性格决定了不同的人生处境模式。性格包括道德性和非道德性的方面,比如乐观更多的偏向个体的情绪心理,比如友善、责任更加偏向社会道德含义。也就是说如果从这个角度上来理解,品格其实包含了道德和个性特质这两个层面。

因此我们在做新时代幼儿品格教育体系研究的时候,将品格划分为功能性品格和道德性品格。道德性品格是跟他人利益关涉的,比如说你是否对人友善。而功能性品格更多指向一个人能不能把事情做得很好,比如说你是否专注。功能性品格和道德性品格是不可分割的,道德性品格关于做人,功能性品格关于做事

在课题推行了大概有一年之后,国家颁布《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提出了品德启蒙,细读文件中关于品德启蒙的要求,比如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是功能性品格,还有爱父母、爱老师、爱集体、爱家乡就是关于爱的道德性品格。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其实更倾向于将品德理解为品格加道德。我们并不需要把这两者区分得很清楚,因为它本来就是相互关联的。



彭奕:

可能对于学前教育的一线老师来说,我觉得品格教育相比品德或道德教育会更加具象化。说到品格,我们可以想到一些具象的关键词,比如勇敢、乐观、坚持、专注。把这些词语放到幼儿园这样一个实践场域来说,可以让老师更加有抓手。在开展品格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很好地去观察孩子有没有相关的具体表现。如果说到道德的话,可能我们就会觉得不太好去进行观察或者评价。所以从一线教师的角度出发,品格教育可以说是品德启蒙更加具体化的表现




02/
品格是天生的
但需要呵护和激发


李园园:

确实是有很多的研究表明,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其实就有友善、关爱之类的品质。但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面对的环境因素是非常复杂的,如果我们不去呵护他本身的美好天性,有可能他会丢失了这些美好本质。


主持人:

是的,其实每个人都有一种善意的初心,但是当这种善意初心和社会现实相碰撞的时候,其实我们会对自我产生怀疑。所以我们的作用可能就是去呵护并激发出孩子的善意,然后对这种善意进行肯定,让他知道这是对的,帮助他将一些美好的天性慢慢固化成自己内心的东西,最后成为他未来面对世界、面对他人或者面对生活的态度。



彭奕:

品格教育对老师的价值也是不言而喻的。开展品格教育,老师就必须去关注儿童,关注活动当中的儿童,关注过程当中的儿童,而这样一种教育视角的取向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个反哺的过程他既在开展教育,同时又在理解儿童,通过理解儿童,又推动了教育行为的优化。
同样,品格教育也推动着家长儿童观的转变。比起直接说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用品格的概念介入其中,告诉家长孩子专注力的提高需要通过在游戏中沉浸式的体验,家长更容易理解,更加支持园所的活动开展。




03/
儿童可以对品格
有实实在在的感觉


李园园:

当老师真正聚焦到孩子身上时,会自然而然地看到生活中、游戏中、运动中,包括学习活动中,幼儿有很多品格行为表现,但并不代表品格教育在发生。品格教育其实需要老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引导,因此,看见是不够的,还需要老师提供有效的支持。也就是说首先要充分观察,看到孩子的品格表现。其次要进行有效支持,及时鼓励肯定。如此,就会产生晕轮效应,形成价值共识。当看到孩子有一些做法不太符合我们所期望的品格时,也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些可以如何做的小建议。



彭奕:
刚开始做品格教育的时候,老师们很喜欢不停地给小朋友说,你要自主、你要乐观。但是随着活动的开展,我们就发现小朋友缺乏兴趣,而且活动无法深入。其实开展品格教育也好,或者其他教育也好,我们一定不要忘记孩子的学习方式是直接感知、实际操作跟亲身体验。当我们回归到儿童本身的学习方式,就明白了要创设情境或是营造环境,让孩子能够去感知、去体验、去操作。孩子通过这些方式对品格才会有实实在在的感觉,有经验的积累。当我们再去把抽象的品格符号给到孩子时,他对品格也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04/
专门性与渗透性
相互关联相互转化


彭奕:

上学期九月,小班老师在组织喝水的时候,发现孩子们很喜欢玩干杯游戏,于是这位老师把这样一个契机转变成了生活环境,设置了一个墙面——“干杯,好朋友”。通过这个活动,孩子们手牵手去洗手、拿杯子、接水喝水,不仅缓解了儿童的分离焦虑,培养了孩子自主生活的能力,友善品格也很自然地生长起来了。

再比如关爱品格在中班年龄段有一个核心的概念:关爱要符合被关爱人的需求。也就是你对他人的关爱行为,要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是否适宜。老师设计了一个专门性的品格教育活动,让孩子们通过品格调查,看看自己认为的对妈妈的关爱是否跟妈妈本身的需求有关。通过这个活动,孩子们初步建立了一种意识:关爱需要考虑被关爱的需求。巧合的是,在开展完这个活动之后,一只受伤的小鸟飞到了班级中。孩子们对小鸟进行了救助,但发现小鸟不吃不喝,也不愿意接受帮助,最后死掉了。于是,孩子们进行了调查,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最后达成了共识:要让小鸟生活在它愿意生活的地方。这是一个随机生发的活动,但它同品格调查这样专门性的品格教育活动自然达到了联动,既让孩子对关爱有了认知,又产生了行为,同时给予了反馈并再次强化认知。通过这两个活动,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专门性的品格教育活动和关联性的品格教育活动是如何在发生作用的。



李园园:

这是非常好的两个案例,一方面是老师非常有儿童世界角,尊重小朋友的兴趣;一方面老师抓住了友善品格的关键点,友善其实就像水波一样,是一圈圈荡漾开的,从最初家庭之中的亲密关系,到集体中与一两个自己的好朋友交往,然后再慢慢扩展到更大的人际交往圈。

包括老师引导孩子讨论、辩论这样的具体策略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小朋友有时在问题的讨论与辩论之中,能够更深入地去理解品格,并初步地发展辩证性思维,而不是说只是简单的规则习得。专门性和渗透性的这两类活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老师不一定一开始心目中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来创设情境,也有可能基于一日生活之中的随机情境,来引发一些讨论,然后提出品格概念,并且又把它关联拓展到更多的情境之中




05/
品格不是简单的堆砌


李园园:

我不是特别提倡把不同的品格放在不同的学段,因为儿童的生活本来是综合的、全面的,并且品格与品格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交织的。如果我们要做好中小幼一体化的工作,更应该做好的是每一个学段它所应该达到的明确目标。比如以“公证”为例,低年龄阶段的孩子可能认为公正就是平均,再大一些的孩子可能会认为公正是各取所需。也就是说品格教育要达成的目标不是平均化,而应是差异化。我们要了解不同学段的儿童在品格上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形成阶梯式的培养目标,不断去进阶、深化,而不是简单地把每个品格放在某一个年龄段来培养。



彭奕:

除了目标层面,我认为过程性的评价也很重要。如果说孩子能有一个成长发展档案袋,或者是碎片式的拼图,或者是马赛克式的资料收集工具,能够帮助大中小幼一体化开展品格教育。比如说幼儿园的老师收集到了什么,小学老师就能够看到,才能够有针对性地教育。这对于孩子本身来说也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




06/
一把尺子衡量不了所有孩子


李园园:

德育评价其实一直是一个难题,首先品格具有情境性和隐蔽性,一个人的品格在不同情境之下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比如说公交车上让座这个行为,可能今天我让座了,可能明天我会因为确实很累而不愿意让座了。比如小朋友他可能对自己的好朋友是一种行为模式,而对其他的小朋友又是另一种行为模式。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基于某一次的行为,给孩子的品格下结论。

其次,品格具有个体差异性。比如说有的小朋友一进幼儿园就表现得很勇敢,喜欢玩高高的滑梯,而有些小朋友在同样的高度可能就非常害怕。那么在评价的时候,就需要避免用同一个标准或同一把尺子去要求所有的孩子,应该在心目中有每一个孩子自己的进步阶梯。



彭奕:

品格教育是要引导人向善,所以不管是评价也好,或者说观察记录也好,我更倾向于去记录孩子的闪光点,这不能叫完全意义上的评价。我们用照片或者简短的话语记录孩子的一些行为表征,甚至我们鼓励小朋友自己对自己进行评价,这样一种自我记录对于个体来说,本身就是元认知的过程,可以在其中觉察到自己好的品格行为。我们希望让孩子看到:你是非常好的,你是非常有能力的。




07/
停止焦虑
让家长走进幼儿园


彭奕:

首先,家长群体是天生对品格教育有认可性的。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向善的、向上的、积极的,所以大部分家长都会非常支持进行品格教育。
其次,品格教育是一个浸润的过程,但没有专门从事过教育工作的家长可能更多的时候是给孩子讲勇敢的故事,去教孩子品格,去强调品格。这不是不好,我反而觉得家长愿意去做就已经非常好了。之后,我们才能去谈所谓的卷入其中。

最后,引导家长基于孩子的学习方式,加入幼儿园开展品格教育的过程。我们的大班早操是一种挑战式早操,家长会在门口看,就会发现我的娃他不愿意去爬爬梯,或者他不愿意去翻单杠。家长其实是希望我的孩子要勇敢,我的孩子要尝试、要坚持或者怎么样。于是我们邀请家长进来体验,在体验的过程当中,他会发现其实没那么简单。家长就便释然了,会觉得其实我的孩子这个时候不是那么勇敢也是可以接受的。自然也就知道老师为什么会给孩子提供一种情景式的活动,更能够去理解品格教育。当理解发生的时候,家长便已经卷入了



李园园:

可以从以下三点尝试卷入家长:

第一,儿童的档案袋不仅老师可以看到,家长应该也能够看到。

第二,品格教育最终还是要落到儿童的日常生活之中,而家庭是儿童生活的主要空间。

第三,幼儿园应该给到家庭一些具体的支持,比如推荐一些绘本、提供几个小策略,让家长了解儿童在家庭中的品格表现和品格优势。




08/
任重道远但行则将至


李园园:

我想到曾经听说的一句话: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完美的大孩子带着一个不完美的小孩子成长的过程儿童的品格成长实际是一个社会化过程,所以这个阶段儿童的品格肯定是不完美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够一开始就对老师有过高的要求,老师既是教育者又是教育资源,但是我们应该要承认人无完人,每个人在品格方面都会有不完美的地方。而品格教育它其实就是一个让教育双方相互变得更美好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任重道远,但行则将至。



彭奕:
希望学前教育的老师们,大家都可以关注品格教育,因为它和我们的日常活动以及所有的教育理念都是不冲突的。我希望我们能够做到“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只有带着这样一份期许不断前行,看到品格教育的意义跟价值,老师们拧成一股绳,才能够一起去把这件事情做好。





编辑/王可心
图片/人文幼学
设计/何璐琪
主编/李晗


精彩回顾

谈谈托育丨0~3不是3~6的简单延伸,而是独特的发展阶段


六一儿童节丨太累了太卷了,去儿童的世界歇一哈


央媒点名四川用品格教育为大思政课浇灌活水!有实效的品德启蒙实践样本来了


大家说|朱家雄:被灌输太多道理,幼儿教师做事不易


守护育幼底线,来自杭州美术pck实践的30条经验




我就知道你“在看”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文幼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