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展示新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邢福义先生《寄父家书》出版座谈会在京召开

语标 2021-03-18

本文转载自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


11月14日,邢福义先生《寄父家书》出版座谈会在商务印书馆举行。座谈会由商务印书馆、华中师范大学主办,华中师范大学北京校友会支持,主题为“新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华中师范大学原副校长黄永林分别致辞,学界专家陈章太、戴庆厦,邢福义先生的学生李宇明、萧国政、冯广艺、石锓、柯建刚,以及《光明日报》国学版主编梁枢等出席会议并发言。海内外学界专家陆俭明、周清海、田小琳、张振兴、马重奇,以及邢先生的学生屈哨兵、宋晖发来视频或书面发言,华中师范大学汪国胜做总结发言。座谈会由商务印书馆总编辑周洪波主持。




座谈会现场




座谈会以一部记录邢福义先生人生成长、治学经历、家庭生活以及学术成果的视频拉开序幕。在片中,邢福义先生不止一次提到“自己走路,走自己的路,年年岁岁,春夏秋冬”,这正是他对学术研究的不懈坚持,即使是在妻子中风后的日子里,他依然能够做到两者兼顾,实属不易。


于殿利总经理在发言中表示,“邢福义先生的学术成果对中国的学术和思想文化建设具有重大贡献,他的人生经历以及治学精神更是文化积淀的财富。这本《寄父家书》收录了邢福义先生1955年至1991年间寄给父亲的两百多封书信,勾勒出了他从20岁的翩翩学子到著名语言学家的成长之路,呈现了那个特定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雨人生和家国情怀。”





《寄父家书》




黄永林教授说,“这本书虽是作者与父亲的家信,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都是邢先生对祖国的热爱、对学术的执着、对长辈的孝敬、对师友的感激。赤子之心、感恩之情、奋进之力,可以说满满的正能量,是一本爱国教育、家风教育和励志教育的鲜活教材。”


邢福义先生的学生,北京语言大学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李宇明教授发言指出,“家书是‘最温柔的艺术’,也是家庭和社会的教科书;家书是特殊的文化传承,它传承着家族和民族的文化基因。家书多为长辈写给晚辈,如《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梁启超家书》《陶行知家书》《傅雷家书》等,而邢老师《寄父家书》则是晚辈写给长辈,这另一种“家书”,自有其独特的韵味与价值。中国老一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持家,一是教学,一是科研。邢老师的《寄父家书》将这三方面体现得非常深刻,我觉得这就是一代学人的坚守。”




李宇明主任发言





与会专家们充分赞赏了书中反映出的邢福义先生的人格魅力,高度评价了他的学术成就。在学术道路上,先生为了追求专业钻研上的进展,一生都在矢志不渝地“赶路”,不畏艰难,从不停歇,甚至是以一种“糟蹋自己身体”的方式拼命前行。先生用脑过度而造成了严重的神经衰弱,几十年来就没怎么睡过好觉,常常失眠,患过的病都可以列一个很长的清单。在紧张的“赶路”中,先生凭借自己的努力、毅力、信念、信仰而著述丰硕,蜚声中外。学术界专家陈章太通过与邢福义先生的交往,将他的育人治学概括为24个字“品德高尚,富有爱心,治学勤奋,成就卓著,做事认真,讲求实效”。



与会专家学者高度评价《寄父家书》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专家们一致认为,《寄父家书》不仅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家书”,也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史书”:著名语言学家成长的史书、中国语言学发展的史书、现代中国变化和发展的史书。这不仅是邢先生个人或其家族的一笔财富,更是社会的一笔财富。


邢福义先生在《寄父家书》中写道:“当今的中国人,重视外国理论的引进,但也懂得,再好的理论,都必须适应中华水土,才能在中华开花结果。”对“中华水土”的重视,不仅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学术自觉,更是难以割舍的家国情怀。




部分与会专家学者合影留念




语标

你的语言风向标

长按扫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