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石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资源保护的理论与实践(上)丨讲座回顾
小编说
大家好,今天推出“温故知新——北京语言大学语言政策与规划学术沙龙讲座回顾系列”第二期,希望大家持续关注我们这个系列的文章。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每天都有许多语言文字在消失,保护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具有重要意义。
今天小编和大家一起回顾2018年10月9日在北京语言大学举办的讲座《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资源保护:理论与实践》,由中央民族大学的丁石庆教授主讲。
本次讲座将涉及以下论题:1.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简介 2.少数民族语言资源保护专项任务进展情况 3.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资源保护涉及到的若干理论问题 4.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资源保护调查数据与个案分析
由于篇幅过长,本次讲座回顾将拆成两部分。本篇推出前两个论题: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简介和少数民族语言资源保护专项任务进展情况。
一、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简介
目标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
性质
由国家财政部立项,教育部和国家语委领导实施的一项语言文化类国家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语言资源保护项目。
内容
主要包括汉语方言调查、少数民族语言调查、文献典藏(已有资源汇聚)、采录展示平台建设等方面。
方式
国家统一规划、地方和专家共同实施、鼓励社会参与
特点
规范化、科学化、社会化、协同化
意义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两个相关机构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北京语言大学)组织开展工程具体调研任务。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负责统筹少数民族语言资源保护专项任务的调查研究工作。
工程原因
我国历来重视少数民族语言的平等和发展。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条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规划和纲要。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保护传承方言文化。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工作,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经典文献的保护和传播,做好少数民族经典文献和汉族经典文献互译出版工作。”
更多语保工程的内容和新动态,戳:王莉宁: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的理念和经验丨讲座回顾
二、少数民族语言资源保护
专项任务进展情况
引言
上世纪50年代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大调查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对中国境内少数民族进行语言识别和语言分布及其结构特征的调查和描写研究,调查成果之一就是国家民委主编的五套丛书之一,即50年代至80年代初陆续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57卷)。60多年来,大量的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研究成果陆续出版,尤其是80年代后期以来的《中国新发现语言丛书》(37卷)、少数民族语言方言研究丛书、语言国情调查和跨境语言调查丛书等系列成果更具创新特征,同时积累了丰富的民族语言语料资源。而60年之后,国家政府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标志着继60年前政府进行中国境内汉语方言与少数民族语言普查之后又一次大规模语言调查工作的全面展开。
接下来,将从“少数民族语言资源保护专项任务进展情况”、“语保工程民语调研语料的质量与效用的评估”、“少数民族语言资源保护后续推进工作”以及最后的“小结”这四个方面来介绍。
少数民族语言资源保护
专项任务进展情况
目前涵盖了55个少数民族的100余种语言,其中包括一般点、濒危点、混合语、新发现语言和代际语言。2015、2016和2017年的工作已是入库阶段,2018年的工作正在进行查验。2018年上半年已完成20多部濒危语言志的编审工作,计划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各年调查点设置基本情况
2017年调查点分布情况
2
语保工程民语调研语料的
质量与效用的评估
语保工程从民语调研语料来看,有规范性、真实性、完整性、恒久性、可持续性、多元可比性和应用开发性等7个特点。
1.规范性
在验收环节,语保工程有一套严格和细致的验收程序、内容和标准,除了纸笔记录有单独规范要求外,对需交的电子版有明确规定的全部指标、参数和相关要求。在验收过程中,除了人工检查外,还有计算机校验软件辅助进行技术规范检查,并对各类检查都有相关验收计分表,最后还要提交各类检查的验收报告。如有不符合规定的内容需进行整改,整改后还需审核通过后才能提交入库。
2.真实性
语保工程的一个大的特点是需要通过实地田野调研,并经过纸笔记录和前期多次核对,在此基础上才能进入到音视频同步摄录过程,保证了所摄录语料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尤其是影像的摄录工作,虽然提高了调研的工作难度,但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语料的真实性。
3.完整性
语保工程语料调查内容系统完整,涉及到语音、词汇、语法、话语及口头文化语料等。其中,音系表和音系说明具有很强的专业技术含量;词汇部分要求对一词多说或一词多用的词例也需注明;语法部分要求精准提供语法点;话语和口头文化部分的语料要求达到20分钟时长以上,尤其是口头文化部分要求样式和类型多多益善。
为了兼顾少数民族语言资源保护的多样性特征,在语保工程汉语方言调查手册的基础之上,制定了八种少数民族语言调查手册,并增加了部分相关调查内容,以适应少数民族语言的实际情况。其中,除了与汉语方言一致1200条通用词外,以语族为单位增加了1800条扩展词,使需调查词汇总数达到3000条。另外,以语系为单位增加了50个句子,使需调查句子总数达到100句。
4.恒久性
语保工程的规划具有前沿性,在顶层设计中已计划将语保工程采集的所有语料纳入到国家语言资源保护数据库中,后期还有建设中国国家语言文字博物馆的宏伟计划,将向社会和公众展示这些难能可贵的语料。由清华大学建设的中国语言资源保护数据库平台也已形成规模,并通过“语宝”网将其精彩内容同步逐步向社会部分开放。
5.可持续性
语保工程的一般课题在正式验收达标后就予以结项,濒危点则要在一定的限期内完成后续的语料补充调查和濒危志的撰写任务,并在提交濒危志稿后予以结项。实际上,无论一般点,还是濒危点,每个课题组在完成语保工程的规定任务外,后期的收集还可以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也可以逐步扩大到1万条或数万条词汇,1000或数千句子,数十小时的话语、口头文化等,总之多多益善。后续的补充完善的工作也可在语保工程提供的规范要求和模板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完善,继续扩大语保工程数据库的规模,为今后的大数据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提供更多的基础材料。另外,少数民族语言濒危志的出版,也为语保工程的语料资源提升了质量的层次。
6.多元可比性
从民大中心验收和结项材料来看,人口数量多少、有无文字、聚居程度等因素的不同,其语料丰富程度也有差异,甚至有很大的差异。再综合其他相关文献及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境内少数民族语言资源的类型有很大的差异,从语料资源获得难易程度、数量多少、表述深度、样式丰富程度等多种因素经过对比均可看出内部差异来。
在口头文化语料资源上也体现出较显著的差异,如有传统文字的民族语言的语料资源在数量、层次、丰富度、样式等诸多方面要好于无文字的民族语言,尤其好于处于濒危状态的民族语言。如有些濒危点的语言调研工作开展难度较大,难觅合适的发音合作人,甚至放宽条件勉强找到可以配合完成任务的,也无法单人完成规定的任务。还有若干濒危点没有可以吟唱歌谣,讲故事的口头文化发音合作人。另外,语保工程语料资源也提供了一些特殊样本,如跨境语言语料资源显示,有些跨境民族的语言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出现了濒危或极度濒危的迹象。乌孜别克语、塔塔尔语、俄罗斯语等北方跨境民族语言的情况类似。
7.应用开发性
语保工程语料资源的深度加工与后续补充完善并进行应用开发的空间巨大,尤其是对无文字语言和濒危语言来说,这些语料资源更显其弥足珍贵。如可利用这些语料资源编写民语教材、词典,在线开设母语课程、民汉翻译,还可以为民语传媒单位、地方政府和民族事务工作部门、国家安全部门的语言甄别等工作提供咨询与服务。另外,如何让这些语料资源为少数民族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发挥作用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作为大数据时代,语保工程语料资源的科学性也将在学术研究领域凸显,语言地图集、语言志、文字志、语音技术、文献典藏资源汇聚等一系列语保工程后续开发应用工作也将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事业的发展。
3
少数民族语言资源保护
后续推进工作
在目前已有数据库基础上重新规划,“查缺补漏”,继而展开拓展延伸,开发利用等后续工作:
1.重新规划
🔸提升理念,统一认识
🔸科学规划,全面部署
🔸整合资源,分享成果
🔸点面兼顾,重点突出
🔸合作攻关,各个击破
2.查漏补缺
🔸增补各语言的方言甚至土语点,尤其是藏缅语族、其次为苗瑶语族
🔸增加发音合作人的音视频语料:老女、青男青女或更多不同年龄段
🔸增补词汇至5千~1万条,尤其增补反映各语言个性特点的词汇
🔸增补句子至5百~1千句,尤其是具有类型学特征的句子
🔸增补自然话语:不限时间长度,越多越好
🔸增补口头文化部分的样式,不限时间长度
🔸不仅濒危点撰写濒危语言志,一般点也应撰写语言志且不限篇幅,尤其是语料部分
3.开发利用
🔸编写影像教材
🔸编纂各类工具书
🔸建立各类网站,提供学习平台
🔸建立数据联盟研究网站,进行大数据综合研究
🔸开发数据的旅游资源
🔸建立语言文字博物馆
4
小结
1.语保工程又一次成功实施了对少数民族语言的全面摸底与排查。
目前,已经完成中国大陆和台湾岛分布于汉藏、阿尔泰、印欧、南亚、南岛五大语系及包括部分未定语系语言、混合语等类型语言的调研,涵盖了55个民族使用的100余种语言。
2015-2018年完成的语言点
上述语言分布情况一方面体现了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复杂多样的特点,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语料资源的类型和层次上的错综交叉的差异。
2.为语言识别、方言与土语的科学分类提供了科学依据。
上世纪50年代的少数民族语言大调查虽然在语言识别、语言及方言与土语划分上有首创之功,但因为人力、财力和调查手段及方法等方面所限,留下了一些遗留问题,如个别语言的识别与语系或语族、语支归属、某些语言的方言与土语的划分等,尤其是当时采集方法较为原始,也使相关语料仅以纸质形式保存和展示,出现了同一个点不同学者所归纳的音系、方言土语属性方面的诸多分歧。
语保工程是我国语言学界首次采用统一的规范标准进行汉语方言与少数民族语言调查,也是民语界首次采用统一的规范标准对国内少数民语言进行大规模语言调查,兼具史无前例的开创性和重大的现实意义。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所采集语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这些语料资源对后期进行方言及土语的科学划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3.为实施通用语及“推普”策略提供了理论和应用依据。
语保工程语料资源调查中“地方普通话”属于汉语和民语通用的调查内容,包括话语与朗读材料。从民大中心验收语料时可看出,还有很多与通用语相关的材料集中于词汇和句子中,如每个语言中或多或少都有一部分汉语借词,有些语言的句子结构显然是受到汉语的影响后而导致其出现了一些变异形式或和汉语同构形式等。就此专题来说,少数民族语料资源数据显示,南北的情况有别,不同地区的不同语言情况也有别,甚至同一种语言的不同方言甚至不同土语的情况也有别。这些材料为我国语文政策的制订及“推普”计划的实施都将提供科学的依据。
4.“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国策更加深入全社会。
语保工程的实施,使国家民族语文政策得到了广泛宣传,在一定程度上为国家稳定大局,增强民族团结,营造和谐的社会语言文字环境做出了应有贡献。
语保工程也给边疆民族地区长期从事少数民族工作尤其是民族语文工作部门和工作人员增添了工作干劲和信心,推动了地方政府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事业和民族语文工作的发展。
尤其是在一定程度上树立了少数民族珍爱母语、保护母语、传承文化的语言资源观念和语言保护意识,从而使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工作的内生力和自我造血功能得到了提升。提升了发音合作人的民族自豪感,使其产生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同时也潜移默化地起到了提升母语群体传承和保护母语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性。
未完待续
往期讲座回顾
这么美的文字不能不认识!(干货 ! )彝文专家讲彝文 | 讲座回顾
藏文产生及发展——字母、读音、拼写、编码、信息化 (干货!) | 讲座回顾
本期责编:菜小红
关注我们
语标
你的语言风向标
你“在看”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