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科普 | 粽子节说“粽”
粽
战国末期,秦国虎视眈眈,试图对六国进行各个击破。屈原一心想振兴楚国,主张联齐抗秦,无奈楚王昏庸,奸臣当道,他空有一腔热血而无法施展才华。眼见楚国都城郢被秦兵攻破,国家亡在旦夕,屈原梦幻破灭,愤而投汨罗江自尽。传说屈原死后被蛟龙纠缠,灵魂不得安宁。楚国人同情屈原的遭遇,做成粽子之类的东西,投在水中祭奠屈原,驱赶蛟龙,后来演化成全国性的风俗,这就是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这就是关于端午起源影响最大的说法,其他诸如端午乃“纪念伍子胥”“龙的节日”等说法,都传播不广,影响较小,足见屈原精神光照日月,感人至深。
端午吃粽子的习俗就这样传下来了,并且一传就是两千多年,“粽”成了端午的象征,是这个节日必不可少的头号食品。
粽(zòng)
“粽”本作“糉”,二者都是形声字,但“糉”字形冷僻,民间乐用“粽”字,“糉”遂湮没无闻。《广韵·送韵》指出:“粽,糉的俗字。”“粽”也叫粽子,《现代汉语词典》释为“一种食品,用竹叶或苇叶等把糯米包住,扎成三角锥体或其他形状,煮熟后食用”。
粽子大小不一,品种丰富,其共同点是糯米扮演主角。有的粽子纯由糯米制成,有的则糯米中含有馅。因为地方差异及个人喜好,所以馅的名堂也很多,有豆沙、莲蓉、果仁、猪肉、咸蛋、火腿片等。
从造字理据看,“粽”是形声字,声旁“宗”不表意,但民间解字历来喜欢望文生义。宗者,祖宗也。《说文解字·宀部》:“宗,尊祖庙也。从宀,从示。”“宀”的甲骨文字形为“
五月五是屈原投江的日子,因而它是一个悲情的日子。鲁迅在《坟·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屈原目睹山河破碎,心中“美政”理想随之破灭,他带着怨愤离开人世,虎狼之国的铁蹄最终肆意践踏楚国的大好河山,这是一出十足的历史悲剧,千古以来催人泪下。
屈原选择五月五这一天自杀,他有无特殊考虑,我们已不得而知。上古农历五月五日,本来就是一个不吉利的日子。当时民间认为: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由于这迷信的观念,当有不少该日出生的婴儿遭遇父母毒手。《史记·孟尝君列传》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齐国靖郭君田婴有个不大受宠爱的小妾,该小妾某年五月五日生了一个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孟尝君田文。田婴得子后很不高兴,命令小妾杀死这个儿子。小妾不忍心下手,偷偷将田文藏起来抚养。待田文长大后,田母叫来自家兄弟,陪着自己带领田文去见父亲。田婴一开始勃然大怒,田文赶快拜见父亲,并耐心开导其父。看着聪明伶俐的儿子,田婴终于放下心结,承认了既成事实。历史证明,田文自己也确实争气,他不仅没“坑爹”,反而成了战国四大公子之一,并以好士名闻天下。史载田文养有食客三千人,也算得上是当时政坛的风云人物。因为田文的事迹及其他原因,五月五生子害父的这条恶俗不攻自破,以后虽阴魂不散,但最终被人唾弃。田婴小妾以母亲的仁慈,拯救了亲生骨肉,也使后来一些五月五出生的人免遭毒手,真是功德无量,但可惜她的名字没有传下来。
如今的农历五月五,人人开心过端午。吃粽子、划龙舟,成了这个节日的标志性喜庆活动。往事过了两千多年,古人伤感哀痛的情绪今已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喜气洋洋的节日聚会,这是时代的进步,但人们不会忘记屈原及其以身殉道的高尚情操。粽子在人心目中已不仅仅是食品,它还是怀念先人的感情纽带,尤其是其身上体现出的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定与执着,业已成为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激励着国人自强不息,努力前进。
本文节选自《汉字与饮食》
(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作者丨罗维明(原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图片丨音频丨视频丨网络
编辑丨排版丨字句君
往期回顾丨请点击“阅读原文”
本期责编:李欧丽
往期回顾
YUBIAO
语标
你的语言风向标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端午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