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有光:译名不易,定名更难

语标 2021-03-1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术语中国 Author cnctst





我国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先生,曾两次与爱因斯坦面对面,他是沈从文眼中的“周百科”,他参与制订《汉语拼音方案》,主持《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的制订,他83岁告别纸笔学电脑,百岁出新著,月月有新稿,他功成于经济却名就于语文,其经济学和语言文字学著作被同时陈列于美国国会图书馆,供来自世界各国的学者查阅。







周先生一直心系我国科学技术名词规范化工作。他认为科技名词规范化是发展科学技术的一个关键问题。他同时强调,在中国,科技名词规范化的基础是汉语的规范化,语言文字工作者在科技名词规范工作中需要发挥重要作用。国家成立一个专门机构,依靠科技专家和语言学家搞科技名词的审定和统一工作是明智之举,是必要和迫切的。他说:“‘译名不易,定名更难’。”



译名不易,定名更难


用拼音文字的国家在科技术语方面可以相互转写,而汉语不是拼音文字,而是方块字,需要先明确概念,再定名,要尊重大众的语言习惯。因而,汉语科技术语规范统一的难度就特别大,可以说是“一名之定,十年难期”,“激光”,我们用了十年才定下来,“马克思”“恩格斯”我们更是用了二十几年才定下来。这是有原因的。


术语规范化是要坚持“民族化”还是要走向“国际化”, 这一直是术语规范化工作者探讨的重要问题。各方专家也是各执一端,有的专家执着于“术语民族化”,认为要使术语适应本国语言, 创造有本国特色的名词 ;也有人执着于“术语的国际化”,认为要使术语随同世界通用,不造本国独有的名词。作为长期关心全国科技名词委术语规范化工作的语言文字学专家,周先生在这方面同样进行了深入的思索,他提出了“科技术语双语言”的建议。


为什么“双语言”呢?世界各国术语多数不用意译,音译就可以了,这是世界潮流,但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决定了我们需要意译,完全提倡音译,恐怕群众接受不了。


“全国科技名词委在审定公布规范汉语术语的同时, 还附上与它对应的英文, 搞双语言推广, 是很有益的尝试”,中国如果明确认真地执行“科技术语双语言”政策,一方面可以保持“术语民族化”的传统,使大众和科技工作者比较容易吸收科技知识;另一方面可以为“术语国际化”准备必要的条件,使专业科技研究者迎头赶上迅猛的信息化时代。”


周有光先生对全国科技名词委的工作颇为赞赏,“全国科技名词委代表国家组织各行各业最好的专家来审定术语,很让人放心。这项工作很重要,但也很难做,他们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







本期责编:李欧丽

往期回顾


语标 YU BIAO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语标 你的语言风向标

更多精彩内容可点击上方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