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冠豸山正音看中国地名读音规范化
引言
在央视与民政部《中国地名大会》第2季第2期“天梯”环节,听到主持人“阿拉善•鲁健”准确读出一个地名:(福建)冠Guàn豸zhài山,着实令笔者心头一震!一时间,想起十几年前自己策动为冠豸山正音的曲折经历,想起语言学界鼎力相助的曹先擢、苏培成、厉兵、李志江、王铁琨等先生,想起相关神兽“獬豸”的用字、读音尚未随之规范,想起更多久处读音窘境的地名还在苦苦等待……
于史有据
1.字形演变
解2.通假原因
廌,专指一种虚构的神兽,义项未免狭隘而显字形生僻,故早年已“与豸同音通用”;而“从豸省”体现“此下当有豸亦声”。豸,本义泛指豺、豹、猫等“长脊兽”,引申指无足、体长的虫类(如蚯蚓),故《尔雅•释虫》曰:“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3.本字读音
宋代以“反切”方式为《说文解字》注音,其中,“——宋代重修的《广韵》,被后世用作研究中古语音的根据及上古与近代语音的比较。其中注明:“
——清代奉诏编著的《康熙字典》,流传很广,影响较大,注明“豸”读“(唐韵)池尔切”,“又(广韵)宅买切。……与廌通”。
——现代,大陆的《辞海》《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等,将獬豸(廌)之“豸(廌)”与虫豸之“豸”的读音归并为“zhì”;台湾的《中文大辞典》仍注明“
于名有义
于今有用
- THE END -
原载《修辞学习》2006年第3期,2015年收入作者自著《天地经纬——地名纵横谈》。“地名笔谈”刊发前,作者修改原文并配图,谨此致谢。
商伟凡,地名学者,中国地名学会副会长,国家《地名志》学术顾问,央视与民政部《中国地名大会》首季总顾问,研究员。198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地理系,从事国家地名工作至今。参加相隔30年的两次全国地名普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辞典》《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标准地名图集》编纂,全国政区名称用字读音审定,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及第10届联合国地名标准化大会。曾任民政部(中国)地名研究所副所长、全国地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委员。专业方向为地名应用与地名标准化,著有《天地经纬——地名纵横谈》。
本文转自:地名笔谈
往期回顾
2021-02-16
2021-02-15
2021-02-14
2021-02-13
你的语言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