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玩梗”和“用典”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张梦圆 语标 2023-07-17

“玩梗”和“用典”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大家都是互联网冲浪的高手,玩梗对各位来说肯定不陌生,甚至可以说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家也都非九年义务教育的漏网之鱼,对用典肯定也有基本的认知。如此相似的两样事物,明里暗里大家对它们有差别如此大的评价:用典是高雅但脱离日常生活的;玩梗是顽劣却非常日常化的。这不禁让人去想它们到底有什么异同,和这异同的背后又反映出了什么道理。

    在探讨它们之前先给分别给出它们两个的定义:


(日语:ギャグ;英语:gag)原写作哏(gén),是相声中的一种术语,指接话的切入点(如笑点、漏洞、典故等)。如今梗更常见的意思指动画、电视剧、网络主播音视频及其二次创作等作品中喜闻乐见的桥段所成为的典故。

(引自萌娘百科,https://zh.moegirl.org.cn/梗,有改动)


    用典是汉语词语,意思是引用典故,是一种写作手法,多见于诗歌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

(引自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用典/5845711,有改动)


    仅从定义中就能很轻易地感受到它们是有多么地相似。写到这不禁让我想到:这是不是两种本质上相同的事物,只不过人们对它们的评价不同就被定了不同的性,而有了不同的名字,从而强行让其成为了两种不同的事物?如果真的是这样,那这应该是一个普遍的原理,就应该能进一步找到别的应这一原理而产生的更多的例子。还真让我想到了几个,比如“樱桃”之于“车厘子”,“打架”之于“搏击”,“造反”之于“起义”。诚然是依照这个道理,玩梗和用典都是把一个故事浓缩进几个字里,完成有效率表达的同时产生某种额外的语言效果,但人们创造出来的不同也确确实实地是不同,而且是人们非常在乎的不同。



    这两种现象的产生,很可能与人们某些造词的过程是类似的。当然,我不知道人们是怎么造词的,也没有丰富的用典经验。不过既然假设它们是类似的,我就可以用我丰富的玩梗经验去类比。人们热爱经典的故事,渴求它的重现,而成本最低的或者说最容易发生的重现就是把它再说一遍。尤其是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时,人们灵机一动马上想到那经典的故事,又由于经济性的原则,就用简短几个字重新说了一遍那经典的故事,便有了玩梗或用典的行为。传播广、影响大、概括性强从而历久弥坚的,也许就成了一个新词。


    当然它们有它们的不同,应该说是除了产生过程类似外,其它的外部条件都很不同。古有“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说法,不同的土壤同样的种子也会结出不同的果。对于它们俩,基于的是不同的文化土壤,结出的自然也是不同语言现象的果。用典的本多是古时的文人,尤其是诗人,而玩梗的则更多是现代互联网上的年轻人。语言和文化从来都是分不开的(北语校名除外),这两个主体所处时代不同,身份地位不同,进行这两种行为时所想要达到的目的也不同(虽都有对经典故事的致敬,但用典是为文学上表达的效果,玩梗则更多是为了娱乐身心),自然人们对它们的评价也不同。当然,除了这些外部因素外,最关键的还是起点的不同:所选取的经典故事的不同。同样大家都说经典,其实是不一样的。从各种客观角度去衡量,用典中的故事就是要比玩梗中的故事要更加的经典,怪不得大家都说前者高雅呢。可也正是因为它的“高”与“雅”,让它离我们的生活很远。也许高雅的追求在古代文人圈子里是刚需,可如今人们的互联网冲浪生活,乃至于线下的生活,娱乐越来越成为刚需:快节奏生活中紧绷的神经,如果没有功能性的有效娱乐,很难以支持。



    查资料的过程中看到这样一种说法:梗之所以比用典所用之典低下,就是因为典故都是经得住时间检验的,梗则因其“营养价值低”很快就会消亡。这确实是我们直观的感受,但有一个反驳我认为更妙:不是典故经得住时间检验,而是经得住时间检验的故事,我们称之为典故。能经得住时间检验的梗,等我们再说起时,便成了用典了吧。


作者简介:

张梦圆,北京语言大学2020级语言智能与技术硕士研究生


本期责编:李欧丽


往期回顾



震惊!我学的语言学知识还能破案?

2021-08-26

田立新 |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推动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发展

2021-08-25

谈“X里X气”的结构特性与表达效果

2021-08-23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绿皮书)历年目录(2005—2021)

2021-08-21






扫码关注我们      语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