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媒体标题为什么喜欢用“这件事情”“这个问题”?

语标 2023-07-1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语言文字报 Author 郑东晓 杜敏

 编辑说

现在,我们已经非常习惯通过微信公众号了解时事、获取知识。看得多了,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媒体用微信报道新闻时,会在标题中使用“这件事情”“这个问题”等表达,其中不乏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主流媒体。在陕西师范大学郑东晓、杜敏看来,这是一种焦点信息缺省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种表达方式与传统新闻标题有哪些不同?郑东晓、杜敏以“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标题为例做了深入剖析。一起来看!









近年来,微信成为人们相互交流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不少传统媒体也入驻其中,“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就是其中的成功范例。
笔者认为,“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其在社交媒体投放的新闻与社交媒介及读者需求相适应,语言形式和语体风格有别于传统新闻,尤其是新闻标题。
传统媒体新闻标题一般准确点明新闻事实,以满足受众对基本信息的需求,标题中一般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等信息。
社交媒体新闻标题则大量运用信息缺省或模糊表达的手法,具有非正式、口语化的语体特点,使受众无法即刻获取较全面准确的信息,从而产生阅读期待。
请看下面的例子:
(1)《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总结会议在京举行习近平亲切会见庆祝活动筹办工作各方面代表》(央视新闻联播2021年7月13日)
(2)《战“疫”以来第四次考察,习近平首先关注这件大事》(“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2020年3月30日)
例(1)对新闻人物、地点和事件进行了描述,表达准确,信息量充足,受众阅读标题后,即使不看内容,也可以了解梗概。
例(2)中,“这件大事”含义具有不确定性,并且具有较强的口语化色彩,受众必须阅读新闻语篇,才能了解“这件大事”的具体含义。
 


笔者通过对“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的新闻标题进行语言分析,发现社交媒体新闻标题构建了一种焦点信息缺省的结构。“焦点”是一个句子中在意义上比较突出的部分,是传播者希望受众格外注意的部分(袁毓林《汉语句子的焦点结构和语义解释》)。
这种信息缺省的焦点结构通常具有指称信息模糊不定、信息缺失或未知的特点,能够激发受众的阅读兴趣。建构该结构的主要手段可以分为有标记和无标记两种形式。有标记形式主要借助指示语、非语言符号、提问式结构等方式建构,无标记形式主要通过语义信息缺省的手段来实现。
指示语 指示语是指在语境中才能确定其所指对象或所指信息的词语或结构(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指示语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并且通过语境赋值来获得具体意义。它体现了语言结构所表达的信息与语境之间的一种依存关系,这里提到的语言结构通常指词汇或短语。
这些语言结构在词汇的对应关系上表现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时间副词、地点副词以及由这些词构成的短语。列文森(Levinson)将指示语分为人称指示语、时间指示语、地点指示语、语篇指示语、社交指示语五个类型(索振羽《语用学教程》)。
基于汉语自身特点,本文将社交指示语归入人称指示语中,这些类型所传达的信息与新闻要素里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等因素相对应。
请看“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中的例子(后文例子都引自“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1)《他创造的这个小世界,太美!》(2021年9月7日)

(2)《东方进宝!全球新品首发即将开始,一起买World》(2019年11月6日)

(3)《你可能想不到,我们一生中约有3年在这里度过》(2020年11月19日)

(4)《学生误吞药瓶,老师这个动作救了他》(2021年7月10日)

人称指示语指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表示传播者、受众或新闻事件参与者的语言结构,如例(1)中的“他”。
时间指示语是指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提及的时间因素,在语言交际环境中一般通过人为设定来确定参照点,而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时间指示通常是以传播者发布新闻的时刻或者新闻事件发生的时刻作为参照点的,如例(2)中的“即将”。
地点指示语是指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指代地方、方位等方面信息的语言结构,如例(3)中的“这里”。
语篇指示语是指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使用的一些词或短语,其与语篇中其他内容存在语义上的联系,即用一些词语指代语篇的一部分,如例(4)中的“这个动作”。它是提示语篇中命题信息的话语表达(陈新仁《汉语语用学教程》)。
在社交媒体新闻标题中,这些指示类型有时候单独使用,有时候混合使用。因此,可以说社交媒体新闻传播过程中出现了一种新现象——标题指示,必须通过新闻语篇语境补足才能明确其所指代的信息。
语用学是一门研究语言理解和使用的学科,指示语是语用学中的重要概念,一般来说,指示语通常在日常言语交际中使用,很少出现在新闻标题中。因为传统纸质媒体的新闻标题一般使用意义明确的专有名词凸显语体的正式庄重,而指示语往往具有明显的口语化和非正式的特点。
这一类词语或结构的使用频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语言的交际性和口语化特点。口语语体的大量使用,表明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身份关系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具体来说,就是在社交媒体环境下,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关系逐步趋向平等化和密切化,逐渐由支配和疏离的关系转为服务关系,这是新闻语体与社交媒体环境相适应的结果。
此外,“这”和“那”在使用频率上有较大的差别,“这”使用的频率远远多于“那”。“这”通常指代时空或心理上与受众接近的信息内容,为受众营造了一种近距离的语言环境,容易引起情感共鸣,从而引发更多受众的关注。
非语言符号 “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新闻的标题既包含语言符号即文字,又包含非语言符号,两者互为补充。非语言符号主要包括指示符号、标点符号等形式。请看下面的例子:

(5)《流感来了!每年至少导致全球29万人死亡,怎么预防全在这儿→》(2019年10月31日)

(6)《痛心!她才8岁……》(2021年12月1日)

地点指示通常有两种用法,如例(3)中的象征用法,在语篇语境中可以确定其所指,另外一种为身势用法,即借助手势判定其所指。在传统新闻媒介中,地点指示通常不具备身势用法的使用条件。
然而,在超链接技术条件下,传统的身势用法发生变异,人们可以采用非语言指示符号的形式指示地点或方位等信息,如例(5)中的指示符号“→”指向缺省的焦点信息。例(6)则使用省略号代替了“让人痛心的事件”的具体内容,让人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吸引受众打开标题链接进一步浏览新闻内容。
提问式结构 提问式结构是指言语交际活动通过提问的方式展开。传播者就受众关心的信息提问,提醒受众关注该信息。这种方式可以聚焦未知的焦点信息,从而使受众产生寻求问题答案的迫切感。请看下面的例子:

(1)《这些年,我们住的房子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2019年10月9日)

(2)《日本心虚什么?赵立坚七连问!》(2021年4月16日)

从会话结构角度来看,这种提问不是获取信息的手段,而是引导受众点击超文本链接的交际策略。
零标记形式 焦点信息缺省现象也可以是零标记的,也就是不通过语言或符号的形式来标记,而通过句子的语义来表达。请看下面的例子:

(1)《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大家真会玩!》(2019年10月8日)

(2)《可惜!这位司机的才华用错了地方》(2019年10月10日)

例(1)描述了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十一”黄金周和对新闻事件的评价,但是没有交代具体去哪里玩、玩什么;例(2)交代了新闻事件的参与者是“司机”,但并未交代新闻事件,受众读完标题后不能确定这位司机具体做了什么事情。
 


网络新媒体和新技术改变了新闻标题的生产方式和标准,同时也导致了焦点信息缺省现象的出现。其具体因素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在信息海量化、碎片化的新媒体时代出现了信息过剩的问题。仅“央视新闻”一个公众号,平均每天大约推送19篇推文。在这种网络环境下,受众必须通过标题信息快速筛选出符合自己需求的内容。
二是超链接技术的应用改变了受众的阅读方式。传统纸质媒介的标题和语篇共处同一平面,而社交媒体新闻页面由于空间的局限性只能列出标题,这使新闻的标题和语篇凭借超链接技术分别处于两个不同平面,从而造成了一种信息差,使两个平面的信息互为参照,为焦点信息缺省现象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三是在社交媒体时代,个体传播者即自媒体的语言形式和风格影响了职业传播者。在其影响下,专业媒体的新闻标题呈现出交际化、口语化和模糊化的特点。这种现象的本质其实就是一种语言适应媒体环境的行为。为了赢得点击量、扩大传播范围,传播者通过使用信息焦点缺省这一方式对新闻标题进行构建,导致标题所提供的信息量不足,于是使社交媒体新闻标题与语篇语境之间产生了一种更加密切的依存关系。
(改编自《语言文字报》2022年1月26日文章《社交媒体新闻标题焦点信息缺省现象探析》;作者: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遵义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郑东晓,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杜敏;图片来自千库网)


会议通知|第八届中国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学术研讨会@北语

李宇明|“商务”并非唯商是务,“印书馆”并非仅仅印书

“前苏联”的“前”该不该加?

趣味语文|地名中的“谐音梗”


本期责编:张一

语标

微信号:Yubaio_BLCU

-扫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