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解读疫情以来比较有影响力的流行语若干

张欣琪 等 语标 2023-07-17
解读疫情以来比较有影响力的流行语若干

张欣琪 邓慧玥 

一、流行语简介及流行词

“逆行者、后浪、神兽、凡尔赛”分析


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主要指在网络上流行,并被赋予特殊文化内涵的话语形式,包括词汇、短语,甚至是一些短小精悍的句子。因具有口语化、戏谑性、文化包容性和约定俗成性等特点,网络流行语在日常交流中被广泛使用(丁一,2015)。


“逆行者、后浪、神兽、凡尔赛”分析

网络流行词的构成方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旧词新意、派生造词、双语混用。


旧词新意是指赋予一些词新的含义。“逆行者”“后浪”“神兽”属于旧词新意。“逆行者”原本指驾驶逆向行驶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人,但现在它从贬义词变成了褒义词。“逆行者”现在通常说的是那些在重大危机和困难中,与群众撤离方向相反、迎难而上、挺身而出的人,即在困难面前逆向而行的英雄。

 


“后浪”原指晚辈、新人,2020年在Bilibili五四青年节短视频《后浪》使其产生新意:特指以90后、00后为首的新一代青年人。

 

“神兽”原意是灵兽,多指虬龙之类(《辞源》合订本第三版)。新冠疫情期间,绝大多数工作者改变工作模式,选择居家办公。与之相对,父母家长们不得不面对同样居家上网课的孩子。“熊孩子”踢天弄井,家长叫苦不迭,“神兽”由此衍生出了新的意思,指疫情期间居家上网课的孩子们。

 

派生造词是以词缀附加词根的方式创造出的合成词(许王桥,2011),在网络上很普遍,如“肌体死亡”“代谢死亡”派生出“社会性死亡”。“打工人”属于派生造词,是从“干饭人”“尾款人”等词来的。


双语混用一般是中英混合,将中文和英文混合组成新词,意思上没有大的改变。“凡尔赛文学”就属于双语混用。类似的中英混合词最早出现在香港回归后,这种语码转换现象在香港格外普遍。据爱丁堡大学心理语言学博士分析,原因是说话者接触第二语言的频率较高,甚至接近母语。近年来网络上双语混用流行语越来越普遍,这从侧面反映出文化大融合和多样性的趋势。


“凡尔赛文学”属于“双语混用”类流行语,来源于一部叫做《凡尔赛玫瑰》的日本漫画。网民通常以“凡尔赛”借指高档、奢华的生活。法国的“凡尔赛宫”,它是一座极为奢华的建筑。我们通常喜欢用地名来代表其属性,例如中国的“紫禁城”,一听到这个词,就能联想到“高贵,权威”。自一位网友用朴实的文字描绘自己高贵的生活后,“凡尔赛文学”就被拿来调侃是“用最低调的方式炫最高调的富”,在日常交流中经常出现。


二、 “emo”、 “破防”、

“泪目”、“鸡娃”

1.“emo”

2021年, “emo”被列为年度网络热词之一。

1.1 “emo”的内涵

从字形上看, “emo”像是一个人“呜呜”地哭了,它指的是一种“情绪感受”——“抑郁了、颓了、烦了”,在“emo”的情绪中,我们感到,自己周遭的世界“出了问题”。

1.2 “emo”的来源

2021 年突然走红的“emo”, 与其说是网络热词“新贵”,更准确地应该算是“老词新热”。


“emo”,全称“emotional  hardcore”,原意即“情绪硬核”,最初是一种诞生于上世纪 80 年代的后朋克(post punk)音乐风格。表演者们通常衣着夸张,肢体动作丰富,通过歌词表达激烈的情感。随后,“emo”逐渐发展为一种风格与亚文化现象,成为消极情绪的代名词。千禧年后,“emo”文化传入日本、中国,并风靡一时,影响着当时的年轻人


我们所熟知的“杀马特”,就是“emo”的本土化产物。此后一段时间,国内外的“emo”风陷入沉寂。然而,“emo”作为一种表达情感的非正式网络词汇,仍然不时出现于国外的小说,博客等文篇中。

1.3 “emo”走红的社会原因

从2016年的“葛优躺”2020年的“网抑云”再到2021年初的“躺平”与后半年的“emo”,网络热词的流变反映出,青年群体对文化有一个从极端到中立,从激进到温和,从片面到系统的转变。


这归功于主流媒体正向宣传、其他年龄群体积极引导、青年群体自身调节。而青年群体的网络语言,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emo”带有自我调侃、自我纾解的意味,是青年群体直面情绪,表达情绪,玩味情绪的思想光辉。“emo”打破了以往“报喜不报忧”的社会倾向,使得青年群体能在日常交流中,以凝练风趣的方式分享消极情绪,寻求共情共鸣,聊以慰藉。这不论是对改善青年心理,还是促进社会情绪传递,都大有裨益。 

2.“破防”

“破防”被选入《咬文嚼字》编辑部评选出的“2021年度十大流行语”,同时被选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等单位评选出的“2021年度十大网络用语”。


2.1 “破防”的来源

“破防”源自“突破防线”“突破防守”“冲破防线”类动宾短语,是通过简缩构词法形成的新词语,即选取这类动宾短语前一直接成分“突破/冲破/撕破”等述语的共性语素“破”,后一直接成分“防线/防守/防御”等宾语的共性语素“防”,而构成的缩略形式。随着使用频率的提高,这一缩略形式结构的凝固性增强,最终固化为一个等义的复音词。

2.2 “破防”语义的变化

复音词“破防”通过隐喻机制,凸显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性,构建了丰富的语义系统:由突破有形的防线引申指突破抽象的防线 ,到进一步引申指心理防线被攻破 ,再到2021 年实现跨认知域的映射,引申指内心受到触动后的情感共鸣与感动,成为名副其实的年度热词。

3.“泪目”

3.1 “泪目”的构成

“泪目”由成词语素“泪”和不成词语素“目”构成。“泪”的意义来自“涕”。“涕”的本义为“眼泪”,后来引申出“鼻涕”的意思,便重新造“淚”表“眼泪”之义,后来“淚”简化为“泪”。《说文解字》云:“涕,目液也。从水,弟声。”《玉篇》释曰:“淚,涕淚也。”《字汇》曰:“泪,与淚同,目液也。”“泪”的本义为“眼泪”。《说文解字》释“目”为“人眼也,象形,重童子也”,因此“目”的本义就是“人的眼睛”。“泪”与“目”结合为“泪目”,可以理解为“有眼泪的眼睛”,即“流泪的眼睛”。现有文献表明,“泪目”最早出现在唐代,当时便用其本义。例如:“扶策病躬,开张泪目”(《全唐文》)。

3.2 “泪目”走红的社会原因
3.2.1 从内部原因看
(Ⅰ)从语音特征看,“泪目”一词是由两个音节构成的韵律词;
(Ⅱ)从语义和语法特征看,“泪目”是一个意义自足的词,富有形象色彩。
(Ⅲ)从语用特征看,“泪目”符合交际场合中语言表达的经济原则。

3.2.2从外部原因看 

(Ⅰ)从传播机制看,“泪目”的流行归功于网络传播和基于互联网的大众互动。网络是许多流行语、热词传播的主体媒介,“泪目”借助网络激发了网民特别是年轻网民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他们在各种语境中用“泪目”来表达言者的不同情绪,促使“泪目”的表意功能不断扩大,被主流新闻媒体吸纳使用。

(Ⅱ)从社会生活看,“泪目”是当今大众文化鲜活律动的生动反映。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与千变万化,为“泪目”的使用提供了丰富的语境。从大的方面看,举办北京奥运会、建造天宫空间站、全民动员抗击疫情等社会重大事件,能够激发人们的共情,激励人们关心国家发展、参与社会生活,人们也喜欢使用“泪目”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感受。从小的方面看,一句温暖人心的话语,一件感动人心的礼物,一位努力拼搏的普通人物,诸如此类的“小镜头”,都能触动人们的情怀而使人“泪目”。
4.“鸡娃”

“鸡娃”是当下的一个教育热词,指父母像打了鸡血一样不断地给孩子安排学习和培训班,以求孩子变得更优秀,在同龄人中更有竞争力。

 4.1 “鸡娃”的具体内涵

所谓“鸡娃”,在动词性的意义上就是“虎妈”“狼爸”们给娃“打鸡血”,调动一切资源,不断地激励孩子上进,给孩子安排学习活动任务,以求孩子成为竞争中的佼佼者。


“鸡娃”可以是名词,意指被家长不停“打鸡血”而培养出来的孩子。如:

①当“第一代鸡娃”长大成人。(澎湃新闻网,2021年5月14日)


但更多的时候,“鸡娃”则是动词,有“激娃”“使娃激”之意。如:

②什么才是“鸡娃”的正确方式?(《人民日报》,2021年5月7日)   

    

4.2 鸡娃“走红”的原因

4.2.1 从内部原因看

“鸡娃”有构词模因。以“鸡”为核心语素来构词,是汉语比较常见的一种方式,如“鸡头”“鸡肋”“鸡犬”“鸡豚”等。新词“鸡娃”的“鸡”,在保留原本名词属性的基础上,被赋予了更多浓郁的动态色彩。励志的喝“鸡汤”、亢奋的打“鸡血”等新义,对新词“鸡娃”的出现具有启动效应。承接“鸡”司晨报晓所具有的“持之以恒”的寓意和品质,把“鸡”和“娃”组合,进行类比和推理,使“鸡”发展出动词性,在继承中创新发展,生发出了新义。

4.2.2从外部原因看

“鸡娃”有语境基础。近年来,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教育投入大量财力、人力和精力,以期孩子出类拔萃的这种行为,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中国式“虎妈”“狼爸”威名远扬,具有了话题性。与“虎妈”“狼爸”相类似,“鸡娃”一词的出现只是换个叫法,其本质都是激励孩子不断地学习上进,形象地道出了人们想说的话,回应了当前“教育焦虑”的敏感话题,引起强烈的共鸣。

三、 “打工人”从“内卷”到“躺平”

作为打工人、尾款人、考研人亦或是核酸人、干饭人....我们该如何选择,要内卷?还是要躺平?

1. “XX人”

在《咬文嚼字》发布的2020年度“十大流行语”备选条目中,“打工人”与“尾款人”占有两席,并且“打工人”正式成为《咬文嚼字》发布的2020年度“十大流行语”之一。


截至2020年11月30日,“打工人”在百度检索词条出现次数为69600000 次,并且人们在传播过程中运用语言的类推机制,延伸出“尾款人”“工具人”“早安,XX人”等一系列“XX人”的表达。

1.1 来源与传播

打工一词本指做工,原本指从事体力劳动的人,通常为外来务工人员。随着时间的推移,“打工人”一词内涵不断扩大,现在指那些受雇于人,替老板工作的人,“几乎成了各行各业劳动者的统称”。


“打工人”一词最早产生于百度贴吧,后因一个名叫“抽象带篮子”的网红,他用黑色幽默的方式故意吹捧自己打工的社会身份,从而走红。最开始“打工人”总是伴随着“打工语录”出现,花式语录的出现使得“打工人”被人们所熟知。


花式“打工语录”:

①“你在拼多多到处找人砍价,他在滴滴打车求人助力,我在电子厂拧螺丝到清晨,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加油,打工人!”

②“没有困难的工作,只有勇敢的打工人。”

③“靠别人是公主,靠你叽哇是日本人,靠北啦是台湾人,靠自己是光荣的打工人!”

④“打工人打工赚不了几个钱,但是多打几份工可以让你没时间花钱。”

⑤“今天去看牙医,牙医问我:年纪轻轻的牙齿怎么磨损这么严重?我说这些年,我都是咬着牙过来的。加油,打工人!!”

 

这个令人感觉自己被戳中的调侃引起了广大网友们的关注,一夜之间各种花式“XX人”表情包便以势不可挡的速度闯进朋友圈。网友们运用类推机制,以“XX 人”的双音节语表形式为模型,按照“XX”所属词性为动词或名词,以动宾或偏正结构为主的规则进行模仿,在网络环境中创造出例如“尾款人”“工具人”“干饭人”等“XX人”新词汇。

     


1.2 “XX人”特点及语用功能

通过对“XX人”的介绍,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个构式中,“XX”反映了社会某一群体的职业属性或生活状态,具有高度概括性;且搭配对象范围较为广泛,使用便捷,具有很高的普适性。同时它隐含了一种调侃自嘲的意味,但也一定程度上表达了积极乐观、自我鼓励的心理;构式前面的“XX”也增强人们的身份认同感,迎合了大众求同和求异的心理。

 

我们每个人都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着向前走,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很多人面临着失业、破产类似的种种问题,“打工人”的生存空间被挤压了,在这种状态下,为了争取有限的资源,人们不得不卷了起来。比如近期北京禁止堂食后,商家各出奇招,在外卖平台开启了新一轮内卷大战。

2.“内卷”到“躺平”

2.1 “内卷”来源及传播

内卷”本是一个学术名词,常用作“内卷化”,最初用于描述内部不断精细化的文化现象。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将其引入社会学领域,描述农民在人口压力下不断增加种植的劳动投入,却因劳动的边际报酬递减,形成“没有发展的增长”。后经由杜赞奇、黄宗智等人的运用,“内卷化”逐渐成为中国历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那么现在我们所说的“内卷”,用一句通俗易懂的话说就是:以前我们看电影都是坐着看,后来第一排的人站起来看,导致后面所有人都得站着看电影。而站着看和坐着看,花的钱却是一样的,最后大家都损失。2020年,这一名词因某知名高校一学生边骑车边用电脑的图片而意外走红网络,该学生被戏称为“卷王”,有关“内卷”的讨论风靡一时。


与学术概念不同,日常语境中的“内卷”主要在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的互动中展开,经过社会舆论的发酵,各行各业都认为存在“内卷”现象,如职场内卷、养娃内卷等,“内卷”泛化现象严重,现在的社会,已经到了“人人皆可卷,万物皆可卷”的一个程度,紧接着就衍生出了不少的“反卷”词汇,例如“反卷达人”、“反卷斗士”等等。


随着“内卷”的热度升高,在一个著名的脱口秀节目上,某个选手也对“内卷”进行了讽刺与吐槽,引发了人们强烈的共鸣。


2.2 从拒绝“内卷”到“躺平”

通过搜索“内卷”相关微博中出现的临近高频词汇,我们发现“内卷”相关情绪类高频词汇多表达消极和负面的情绪,如“压力”“焦虑”“痛苦”“扎心”等。

 

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很多人都不是自愿“内卷”,而是被迫“内卷”,如果你不卷,你就会被落下,但是这种“内卷”的竞争常常是非理性的,那么最后结果就是,卷无可卷,无需再卷。

 

2021年4月,某网友在贴吧上发表了一段《躺平即是正义》的文字,作者称自己在近两年很少工作,并且不受周围环境带来例如生育、工作、攒钱等的种种压力,在保持身体健康的同时还能进行一些哲学上的思考,文字中提到“躺平就是我的智者运动,只有躺平,人才是万物的尺度”,由于该文引发网友共鸣,因此“躺平”一梗火遍网络。

随着“躺平”一词引发了人们强烈地关注和热议,其也被不断复制、效仿和传播,随之还衍生出了“躺平学”“躺平青年”“躺平主义”“躺平族”等一类的词,使语言更趋于多样化。“躺平”属于隐喻中的转用复合,在语言使用中词类转用很多见,但是网络新词的转用复合造词还包括另一种情况:


词形词类都不变,但是所指的概念却完全不同于常规意义了。“躺平”一词的功能从单纯的动词转变为既可以作动词又可以作名词,在日常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频率大幅度扩大和提升。

2.3 “内卷”与“躺平”的语用特点

对“内卷”一词来说,其概念外延得到了扩大,语义变得较为泛化。这个词承载了大众在争取有限社会或文化资源时的主观焦虑,有时表达了说话主体的自嘲,当代青年常以“内卷”自欺。而“躺平”多带有说话人调侃自己怎么都行看淡一切的意味,这个特点其实就是来自焦虑情绪下年轻人的自我化解。

3. 流行原因及思考

3.1 流行原因

网络流行语兴起的原因众多,我们认为比较重要的有以下三点:


第一是公众普遍的压力和焦虑,在现在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青年人们要承受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经济压力、养老压力、就业压力等等都压的让人喘不过气来。通过流行语进行自我调侃也成为当代青年人表达思想,发泄压力的载体,当然在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了社会大众普遍的压力和焦虑心理。


第二是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具有能产性,人们在交际时总趋向于最能满足言者完整表达又能满足听者完全理解所需的最少字符,即语言的经济性原则,网络语言往往与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相联系,具有极高的传播度。我们不难发现,流行语往往结构简单,简洁明了,适用语境广泛,并且常常与热点事件相结合,现代网络媒体的发展提供了人们广阔自由的表达空间,在追求创新的网络交际过程中,网民在语言的使用上手段灵活,对已有词语进行再创造和再使用。并且随着名人效应等多方面的影响,人们在创新与从众两种心理之间找到平衡支点,争相复制、传播各种最新的网络语言表达模式。


第三是语言模因的驱动,在模因的作用下,词语和句式得到复制,创造新词语、新句式的创意也得到复制,从而形成了人与语言的互动模式。人们在原有词语结构或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改动创新,由熟悉推向陌生,使流行语不断与时俱进。

3.2 思考

网络流行语反映了社会民众的心理诉求与文化观念,贴近网民生活,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随着疫情的爆发,人们的生活压力,甚至说很多人的生存压力都骤然增强,流行语的发展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字游戏,更是反映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需正确、理性、辩证地对待网络流行语的出现。

当然,流行语能否继续在网络语言文化发展的潮流中稳定下来并成为汉语的新用法,有待进一步考察。

参考文献:

[1]陈稳.“X人”结构新词初探——以流行语“打工人”为例[J].汉字文化,2021(23):29-31.

[2]成庆.“内卷化”与意义世界的重建——兼与徐英瑾教授商榷[J].探索与争鸣,2021(07):90-98+178.

[3]季思媛.网络流行语“X人”的发展探析[J].今古文创,2021(16):107-108+119.

[4]魏乐.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XX人”[J].汉字文化,2021(03):8-9.

[5]魏璐瑶.社会语言学视角下2020年网络流行语探析——以“英文谐音镶嵌”、“字母缩略语”、“XX人”词模为例[J].名作欣赏,2021(32):180-182.

[6]武爱迪.网络流行语“×人”的小三角分析[J].今古文创,2022(11):120-122.

[7]堵宁宁,游玉祥.从网络流行语的构成方式看网络流行语的翻译——以2020年度十大流行语为例[J].英语广场,2022(09):12-14.

[8]贝雅夫.“emo”:日常生活的批判还是共谋?[J].光彩,2022(01):63.

[9]黄雪晴.焦虑的“鸡娃”:义解、衍生及其他[J].学语文,2021(05):89-90.

[10]李凤兰.浅析“破防”的形成及语义拓展[J].语文建设,2022(01):71-74.

[11]潘钰珅.外来网络热词的跨文化传播——以“emo”为例[J].校园英语,2022(05):178-180.

[12]王璐.流行词“泪目”研究[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1,38(02):68-72.

本文转自公众号:汉语堂


往期推荐

1. 流行语 | “平平无奇(的)X小天才”真的平平无奇吗?

2. 可以说“感谢聆听”“谢谢欣赏”吗?

3. 睡觉为什么要用“zzz”表示?

4. 2010-2021年度网络流行语,现在回想起来会不会尴尬?

 语标 

Yubiao_BLCU 

扫码关注我们


本期责编:小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