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社交新风 | 慎用“拟儿体”

语标 2023-07-1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咬文嚼字 Author 徐默凡

在网络语言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拟儿”现象,就是成年人说话时模仿使用幼儿的词语和腔调。这种现象遍布语音、词汇、语法中,已经俨然成为一种系统化的网络语体了,不妨称为“拟儿体”。

从语音上看,“拟儿体”主要使用一些模仿幼儿发音的谐音词语。小孩子“咿呀学语”,口齿不清,会因为发音动作不到位而产生音变。大人故意模仿就造出许多谐音词,如声调不准带来的“警察蜀黍(叔叔)”,声母不分带来的“小脑斧(小老虎)”,平翘舌混用带来的“孩纸(孩子)”。

从词汇上看,大量使用叠音词是“拟儿体”的主要特征。汉语中本来就有很多叠音词,如“星星”“爹爹”“红彤彤”“甜丝丝”等,但儿童语言的特点是把本来不叠音的也都用成了叠音,如把“睡觉”说成“睡觉觉”,把“漂亮”说成“漂漂”。大人学这种腔调,万物皆可“叠”以后,“奶声奶气”的味道就扑面而来了。

从语法上看,“拟儿体”有一种模仿“电报句”的流行句式。最早用法是“富婆,饿饿,饭饭”(富婆,我饿了,请我吃饭吧),后来该格式大流行,比如大学生经常说“老师,菜菜,捞捞”(老师,我很菜,让我及格吧)。“电报句”是幼儿在一岁半到两岁间发生的语言现象,他们已经掌握了不少实词,但还不会用虚词连缀成句,于是就拿两三个实词断续使用,好像打电报一样。如幼儿说“哥哥,糖糖,吃”,意思可能是“哥哥把糖都吃了”。另外,大量使用口语语气词“哒”“惹”“呐”“嘛”“啦”,也是成人模仿幼儿说话的一种常见语法手段。

从语用上看,比较突出的是用普通名词来代替人称代词。人称代词主要有“你”“我” “他/她/它”,成年人都会根据语境需要流利使用。而幼儿的自我意识没有形成,他搞不清“我、你”会随着说话人和听话人的不同而变化所指对象,所以要较晚才会使用人称代词,在这之前都会使用一般的指人名词。比如小孩子会说“妈妈抱抱宝宝”,而成年人应该说“你抱抱我”。在“拟儿”用法里,成年人也会放弃人称代词用名字来自称,或者用“人家”来自指,甚至直接自呼为“宝宝”,如“西西饿了嘛”“人家饿了嘛”“宝宝饿了嘛”,其实都是一个叫“西西”的姑娘在说“我饿了”。

如果我们把这些要素合在一起制作一段极端的“拟儿体”话语,大概是这样子的:哥哥酱紫说人家好好讨厌哦!宝宝不是存心的啦!呜呜呜,人家已经哭了,要亲亲,抱抱,举高高。

“拟儿体”的流行有多种原因,其用法至少包含以下三种:第一种是有些人确实没有摆脱儿童时期的语言习惯,成年了还和小孩子一样说话。第二种是模仿小孩子说话,多见于年轻女性向亲密之人发嗲,目的是显示可爱以求取怜惜。第三种则是在一些特殊场合模仿第二种人说话,造成一张“反差萌”,搞笑之余嘲讽利用发嗲获取不当利益的做法。

语言和思维密不可分,语言形式的选择追根究底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选择。第一种人在用小孩子方式说话的时候,往往也在用小孩子的方式思考问题,因此言行举止都会显得很幼稚;要想变得成熟有担当,可以先从改变说话方式做起。如果说第一种人是“真萌”,第二种人就是“卖萌”。“卖”字传神地说明了“萌”态之后隐藏着换取利益的企图,如果是私密关系当然有添情趣,但公众场合则让人感觉不适,甚至不堪。所以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第二种“拟儿体”还是少用为妙。第三种人的使用心理主要是搞笑,偶尔开开玩笑无伤大雅,但是如果总是有针对性地恶心别人,则也有失宽容和得体。

总之,“拟儿体”价值不大,慎用为好。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22年第10期《社交新风》栏目。)

往期推荐

1. “中国”一词是怎么来的

2. Nature子刊|赵运、赵蓉晖、刘媛媛:国际非政府组织多语政策的本地化——一项聚焦语言交流问题的民族志研究

3. 网言网语 | “纸片人”是什么人

4. 当代性别流行语中的刻板印象

 语标 

Yubiao_BLCU 

扫码关注我们


本期责编:小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