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洋油菜博物馆:文化科普与地方设计
主视觉设计:来信收悉工作室
沙洋地处鄂中腹地,江汉平原北部。作为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诞生了中国最早的县级政权——权县,曾出土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郭店楚简,还是“春申故里”,素有“湖北八大历史重镇”等誉称。光辉灿烂的社会文明,得益于农的哺育,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在此地精耕细作,繁衍生息。农业为沙洋这颗“江汉明珠”打下了精神之基,文明的脉络由此开启。
如今的沙洋,隶属湖北省荆门市,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菜籽油之乡”,拥有从油菜籽品种研发、种植、加工、销售等油菜产业到油菜文旅博览的全产业链,同时还坐落着全球首座、且唯一一座以“油菜”为主题的博物馆。
2023年3月18日,由沙洋县人民政府、湖北农谷实业集团主办,由左靖工作室策划提升的沙洋油菜博物馆,将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和属性,与一年一度的沙洋油菜花节同日开幕。它将承担起科普教育、文化展示、收藏研究、遗产保护、文献收集等多项功能,为来自全球和本地的油菜科研学者、产业从业人员,以及来此观赏油菜花海、体验油菜文化的八方来客,提供一个科学严谨、富有活力的展研环境和体验场所。其中,沙洋油菜博物馆主馆展览“油菜:从全球到地方”,是我们以农为题、给予具体作物以特写的第五个展览。
沙洋油菜博物馆·主馆,摄影:金伟琦,2023年
沙洋油菜博物馆·文献馆,摄影:金伟琦,2023年
沙洋油菜博物馆·博物馆商店,摄影:金伟琦,2023年
回眸近代乡村建设运动的发端,如何谋划农业、救济农村,是知识分子们研索的主要问题。当时涌现出的大批乡村建设探索者,尽管实验路径不同,却寻得一普遍共识,即中国的根本问题,在于乡村教育的改造。启发民智,尤其是对科学精神的弘扬、社会意识的倡导,乃乡建工作的核心任务。
无论是晏阳初提出的口号“科学简单化”“农村科学化”,还是梁漱溟晚年对自己工作的总结“团体组织,科学技术”,从实业家张謇成立“南通农会”、向农民推广优良品种,到晓庄师范创立农业科学馆、宣传科学种田,民国的乡村建设运动始终以科普教育作为主轴。科普教育,既为推动民生改善和社会发展,更意在对国人科学精神、理性精神的塑造,于乡建的意义非同小可。
中国人创办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由张謇创办于1905年
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邹平试验区第一次农品展览会颁奖合影,1931年
河北定县平民教育课堂,1926至1936年间
时至今日,乡村振兴战略的扶志与扶智,仍离不开乡村教育的开展与推行。科学知识的普及与科学精神的倡导,依旧是乡建实践中的一条因应之策。如卢作孚所说,学校不是培育学生,而是教学生如何去培育社会。科普,不仅关乎知识普及,更是对有识之士参与家乡建设的呼吁与祈盼。
与此同时,农业科普在当下还派生出了新的意义。它让城市中的人们重新体认盘中餐食和乡土大地之间的关系。“乡土中国”不再是个抽象、遥远的概念,而是具体的、多元的、可感知的、变化中的。学习思考农业文明,不再限于改造农村的命题,更是城乡互助的体现,是涉及人类生活、生计、生命的本源问题。
再回到百年前,可知科普与美育向来密不可分,耕耘之地还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广袤良田。
1915年《科学》杂志创刊,1925年《科学与艺术》出版。创办于1923年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也曾产出大批科普插图,并在农村举办巡回展览,用图画代替传统年画,目的正是在于倡导现代科学和社会意识。艺术教育家郑锦还在《农民》杂志上发表文章,论证平民教育和美术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后,科普工作同样被置于重要地位,1956年成立的科学普及出版社根据当时的生产和生活需求出版了大量科普图书。
《科学》杂志,创刊于1915年
(左)《农民千字课》,平教会出版,书中插图皆为郑锦手绘
(右)《农民》杂志,1927年12月刊,平教会出版
乡村中的文化生产,同该地方的物产一样,需从乡村的土壤中发荣滋长,其肌理是以农为本的中国传统文化里绵延不绝的思想基调和传习系统。近年来,我们陆续策划了米展(贵州茅贡,2017),茶展(云南景迈山,2017-2021),粬展(浙江徐岙底,2019),麦展(河南大南坡,2020)等一系列以地方物产为切入点的文化科普展览,以期通过对地方性知识的梳理、展示与传播,唤起人们对食物的珍视,对自然的敬畏,对地方的好奇。
“米展”展览现场,贵州黎平县茅贡镇,摄影:朱锐,2017年
“粬展”——“红地起乌衣:红粬主题展”展览现场,浙江温州徐岙底村,摄影:张鑫,2019年
“麦展”——“乡村考现学:修武的山川、作物、工艺与风度”展览现场,河南修武大南坡村,摄影:朱锐,2020年
景迈山“茶展”系列,云南澜沧县惠民镇,摄影:左靖,2019年
“油菜展”——“沙洋油菜博物馆”展览现场,湖北荆门沙洋县,摄影:张鑫,2023年
在乡村/地方,这些展览可被视作一种特殊的“乡土教材”,以彰显地方性为宗旨,以服务本地社群为己任,同时也对游客开放。其内容既非完全的考古,亦非单一的考现,既包括对作物发展沿革的梳理、地方历史文脉的回望,亦有对地方在世界坐标系中的定位刷新,和对未来发展图景的谱写和展望。它们无意于成为对狭小地域非遗式的展演,抑或对专业知识的教科书式的直叙,重视展陈语汇的丰富与创新,有意将艰深晦涩的知识,转化为简明生动的表达。经过转译后的文化生产,能更好地让本地社群和外来游客认识到专属地方的魅力与价值,促进“地方意识”的形成。
即将揭幕的沙洋油菜博物馆,将视点落在“油菜”这一中国最大的油料作物之上。我们期盼它的落地能让地方物产和文化的影响力更好地从沙洋田间震荡开来,使“世界油菜看中国,中国油菜看沙洋”这句标语愈加持之有故、掷地有声。
尽管在上述的展览项目中,已不乏撬动设计之力推广地域价值,邀请设计师们以多个维度介入地方,以期振兴当地产业的实践。但直至去年,才是我们首次正式使用“地方设计”概念,旨在强调乡村建设与具体地方的关系。
在中国的地方实践中,“地方设计”尚属于一个进化中的概念。它以设计为媒介,开掘、传播地方价值,既包括了地方景观与产品的外在设计,也指向对地方物质文化与精神气象的留存和发扬。2022年5月20日,我们以“地方设计”为理念策划的“中国农谷·农创中心”在荆门市园博园花街亮相。农创中心,作为一个将农业与文化、艺术与设计、食物与赏味相结合的综合性空间,将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视觉提升、地方农耕文化的挖掘展示,以及食农教育与体验融为一体。
中国农谷·农创中心鸟瞰图,摄影:张鑫,2022年
“源楚:荆门的物产、农耕和文化”展览现场,中国农谷·农创中心,摄影:李朝晖,2022年
荆品名门·概念店,中国农谷·农创中心,摄影:李朝晖,2022年
作为“地方设计在荆门”的深化与延续,我们此次将工作范围缩小并定焦于沙洋县,再次为农业系统而设计。2023年3月,我们成功完成了对沙洋油菜博物馆的内容更新、视觉提升和空间改造。项目邀请罗宇杰工作室负责空间营造,来信收悉工作室担任视觉设计,以改善展陈体验、拓宽展览视野等问题为出发点,对油菜博物馆的功能和表达进行了丰富与提升,意在沿着空间、景观、文化、产品、产业的脉络,将沙洋油菜博物馆打造为一张享誉至国内外的“地方”名片。
历经半年筹备与改造,全面更新后的沙洋油菜博物馆共分为三个部分:设有文化科普展览“油菜:从全球到地方”的博物馆主馆、展示中国油菜科研领域杰出科学家工作与成果的文献馆,和集沙洋县优质农产品的展示、体验、销售为一体的博物馆商店。
①
博物馆主馆
沙洋油菜博物馆·主馆,摄影:金伟琦,2023年
油菜 (Rapeseed) 作为人类栽培的最古老的农作物之一,其种植历史已有七千年左右。它属于植物中最繁盛的十字花科 (Brassicaceae) 大家庭中的芸薹属(Brassica)。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它的足迹跟随着人类历史的流转遍布全球。油菜,从全球到地方,地域的差异和时间的演化使得油菜获得了复杂而丰富的生物性状。几千年间,各具特色的油菜文化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蜿蜒生长。可以说,油菜的种植和利用史亦是人类源远流长的农业文明的发展史。
油菜的一生朴实而丰产。在我国,油菜是第一大植物食用油来源,在国民经济和社会民生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沙洋,作为我国名副其实的“中国菜籽油之乡”,目前已建立起从油菜籽品种研发、种植、加工、销售等油菜产业到油菜文旅博览的全产业链,以“千里花海,金色沙洋”为主题的油菜花节更是沙洋一年一度的盛事。
主馆常设展以“油菜:从全球到地方”为题,其内容由策展团队组织油菜领域专家学者、油菜产业相关企业、设计师、建筑师、艺术家、插画师、动画师、影像工作者等跨学科人士共同创作完成。希望这个向公众开放的科普性展览,能以其丰富的表达形式,发挥设计与艺术之功效,对油菜知识的传播、油菜技术的推广、油菜生产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展览通过七个篇章“1、关于油菜”“2、透过油菜看历史”“3、朴实而丰产,油菜的一生”“4、油菜科学研究”“5、油菜星球”“6、世界油菜看中国,中国油菜看沙洋”“7、可持续发展——关于油菜的农业生态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存”,从一粒油菜种子说起,徐徐铺陈出油菜的种植、栽培、改良和利用史,带领我们鸟瞰世界各地各具特色的油菜文化,近观沙洋油菜产业发展的璀璨历程,畅想可持续的油菜产业发展和现代农业的未来。
沙洋油菜博物馆·主馆的展览现场,摄影:张鑫,2023年
②
文献馆
沙洋油菜博物馆·文献馆,摄影:金伟琦,2023年
刘后利、傅廷栋、王汉中、官春云、李培武,是我国油菜科学研究领域的五位代表性人物。他们是油菜科学的先行者、奠基者、育种专家、栽培专家、质量安全学家,正是有了以他们为代表的研究者的辛勤付出,方才推动了我国油菜科学研究持续的高水平发展,油菜杂交利用的技术水平至今居于世界前列。
文献馆主要将目光投向这五位杰出科学家,通过图文档案、田野报告、调研笔记、照片影像、书籍论文等珍贵资料与实物,展示了他们的科研工作与成果。此外,文献馆还收集了来自多国的油菜研究相关著作、期刊、绘本等,开放给学者和公众浏览研究。
沙洋油菜博物馆·文献馆的展览现场,摄影:张鑫,2023年
沙洋油菜博物馆·文献馆的展览现场,摄影:金伟琦,2023年
③
博物馆商店
沙洋油菜博物馆·博物馆商店,摄影:金伟琦,2023年
作为沙洋油菜博物馆的最后一站,博物馆商店为沙洋县优质农产品的展示、体验和销售提供了崭新场所。
为庆贺博物馆开幕,博物馆还特别推出了“沙洋油礼”开馆纪念版伴手礼。设计团队以汉字“油”和“沙”为语言符号,传达沙洋地域与油菜产业的密切关联,并对在油用、蜜用、菜用等领域中展露了优秀品质的油菜产品,进行了全面的视觉升级。
沙洋油菜博物馆·博物馆商店,摄影:金伟琦,2023年
开馆纪念版伴手礼——“沙洋油礼”
④
空间策略:
琐碎空间的弥合
原沙洋油菜博物馆,并不只是一个建筑,它包括:主馆、副馆(现为博物馆商店)、回香坊(现为文献馆)三个建筑空间,其中主馆与回香坊是独立的建筑,副馆则是所属荆品油脂公司大厦一层的东段。这些不同的场馆是之前不断扩建、慢慢增加的结果,它们之间是城市的公共道路绿化与工厂围墙的夹缝地带。由于很多特殊原因,在这些加建、扩大的过程中,都是以一种相对随意、拼接的方式进行的无规划性空间蔓延,建设缺乏整体的考虑,建筑内部、建筑之间产生了很多拼接、碎断的空间。
为了解决各部分零散空间脱节等问题,以串连、接续的方式进行内外建筑空间的梳理,各建筑内部在增加必要的功能空间、解决安全和防渗的修缮工作基础上,捋顺建筑内部的空间转、承,对建筑之间无规则的各种边角景观场地进行有机的流线组织,自然划分出不同功能类型但彼此关联并序的小园、院,最终将碎片式毫无关联的建筑体之间、建筑体内部融成一个完整、有机、连续的统一体。
沙洋油菜博物馆·文献馆外景,摄影:张鑫,2023年
⑤
视觉生产:
过程中的视觉整理与勾连
这次的全案视觉是在工作推进中逐渐明朗化的,从博物馆空间标识导视系统入手,进而处理展陈内容编排,最后介入展览主形象。过程中设计团队用隐含的方法将三者勾连搭建起来。
博物馆空间标识,将“沙洋油菜博物馆”当中的“沙”与“油”二字结合形成图形,该图形构成当中的小方块,以隐含的负形方式进入到了导视系统与展览主视觉当中。
“全球”与“地方”是一对地理概念也是文化概念,在展览主形象中,同样以负形方块为出发点,呈现出油菜从种子到花朵的过程,延展成沙洋地图形状,呼应“从全球到地方”这一展览主题。
—————————————
项目信息
油菜:从全球到地方
地点:沙洋油菜博物馆
开幕时间:2023年3月18日
策展人:左靖
执行策展人:张韵雪
策展小组:冯节 王娜 王彦之 杨希
展览统筹:蒲佳
空间设计:罗宇杰工作室
视觉设计:林溪 王宇扬 黄梓哲 苏国人
木刻:刘庆元
插画:冯芷茵 黄莹
声音:张鑫
摄影:李朝晖
配音:赵铭
动画:陈学刚
文字:张韵雪 王彦之 罗宇杰 林溪
影像提供:沙洋县农业农村局 大自然保护协会 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 湖北农谷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湖南农业大学 武汉中油康尼科技有限公司
专家顾问:官春云 傅廷栋 李培武 王汉中
顿小玲 官梅 黄凤洪 李慧 鲁剑巍 王新发 吴江生 肖钢 熊秋芳 张椿雨 周广生
主办: 沙洋县人民政府 湖北农谷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承办: 左靖工作室 振村声(上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支持:湖北省农业农村厅 华中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湖南农业大学 江西农业大学 湖北荆品油脂有限公司 武汉中油康尼科技有限公司
特别支持:安徽大学创新发展战略研究院
鸣谢:陈小娜 付斌 付东辉 湖南广播电视台 胡文娟 李光佐 刘文扬 李雨航 马仕睿 汪涵 王俊 闫楚 知了青年 周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