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人工智能技术滥用,AI赋能个人信息安全智慧治理
作为引领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给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但技术滥用问题也给个人信息安全和社会公共治理带来严峻挑战。
人工智能收集个人信息已呈现出精准化、全面化、简便化、隐秘化趋势:
精准化是指人工智能收集的个人信息与信息主体的匹配度极高。全面化是指人工智能全方位收集个人信息,无论生物识别信息还是痕迹信息,都在其范围内。
简便化是指收集个人信息的设备、指令、方式已极为简便,甚至实现了单设备信息采集、分析、处理一体化,并正向进一步的便捷化发展。
隐秘化是指人工智能收集个人信息的方式从公开转向隐秘,悄无声息地收集个人信息变得易如反掌。
初步来看,人工智能技术在个人信息领域的应用,打破了个人信息保护与利用的平衡,用户对个人信息的采集范围、类别、信息处理方式等难以掌控。
例如,“人脸识别”技术作为一种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新型人工智能技术,在公共场所、刷脸支付等多个线上线下场景中均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当有关企业无意保护人脸数据资源,导致数据信息被复制、泄露,或被不法分子利用,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名誉安全等将受到威胁。
“人工智能在使用过程中,针对用户个人行为数据信息的采集、处理、处置等都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否则人工智能不仅不能为互联网生活助力,反倒会损害到用户的隐私权、个人信息权。”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 人民中科研究院首席专家朱巍接受媒体专访时说。
目前,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法规制度体系已较为完善。于2021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作为信息保护的根本大法,明确规定禁止大数据“杀熟”、不得滥用人脸识别、App不得强制推送个性化广告等。对破除人工智能技术滥用,维护个人信息安全奠定了基石。
全方位护航数字世界网络安全与治理。基于“白泽”的跨模态监测能力,人民中科开发的内容审核及巡检系统可以实现对跨模态内容数据进行自动识别,人工智能技术将对涉及反动、敏感、违法、低俗信息的内容进行预警标识,随后转交人工审核进行复核,并对复核无误的信息内容予以存档取证,同时还将提供统计查询等基础功能。该系统不仅可以实现对互联网的日常监测,还可以实现对指定APP、指定行业、指定内容、指定地区等专项任务的支持。
延伸阅读
起底信息泄露“黑产” 人脸保护需多方“共治”
隐私当“隐” | 莫让“人脸识别”助长“人肉搜索”
从人脸识别国际规制经验,探讨企业AI使用合规要点
监制:李红梅
参考来源:
1.《网络强国丨破除技术滥用 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个人信息保护》央广网
2.《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应用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挑战及其对策》国家保密局
3.《AI浪潮下,更须守护数据安全》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