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石大外院英语系教师“思变论坛”学习反思集锦

英语系 科研琅玡榜 2022-12-05

编者按:2021年5月13日-17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国语学院邀请徐锦芬教授和张文忠教授做客“名家有约”之“思变论坛”,外国语学院共有109位教师于讲座后撰写提交了学习心得。我们将在近期连续推出五个系部的系列心得体会,敬请关注!

今天的分享内容来自英语语言文学系教师,总字数近15000字(略有修订)。欢迎全国广大师生在留言区互动留言,趣问妙答!思维体操训练,逻辑批判创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名家有约”活动学习反思英语语言文学系 李燕云此次学院组织的“名家有约”活动,从座谈、讲座,到观摩课和听评课,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活动中专家既展示了高屋建瓴的理论构建,又给予了深入实践的个性化指导。全程参与所有活动后,所获颇丰,仅就突出的几点加以说明。收获:1. 教研联动,突破瓶颈身为教师,培养人才是首要任务,不管自身研究领域为何,所授课程为何,教学活动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研究角度可以是学习策略,可以是课堂话语,可以是情感因素,可以是教材及教师发展等。通过教学研究,既可以解决教学工作中遇到的疑难杂症,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又可以结合自身学术研究兴趣及教学特长,提升研究能力和成果水平。2. 识变应变,持续发展当今大变局时代,知识体系更新快、知识传播速度快、传播途径多,学生的基本能力、综合素质、个性化需求等都在不断变化。作为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有效应对不断变化的教学需求。作为研究者,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也要适应新的变化,发掘合理的研究课题,选用合理的研究方法,甚至进行适当的跨学科研究。在识变应变的基础上,如果还能主动求变,则有望成为领跑者。3. 课堂教学,设计先行想要做好课堂教学,需要对教学进行严密的设计,设计过程中,需全面考虑以下诸多因素:课程目标、学生水平、学生期待、课程思政、教学资料、教学环节、互动方式、教学评价等等。要确保选用的每一份材料、设计的每一项活动都能够服务于课程目标,要确保各教学环节的顺畅衔接、自然过渡,要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充盈的获得感。4. 自查他评,不断提升通过多种渠道对教学活动进行评价,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撰写教学日志反思教学,自我监控;组织教师学习小组定期开展反思性对话,相互学习;相似课型教师相互听课、评课、反思;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全面了解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改善课程教学效果。5. 项目驱动,培养全人采用项目依托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和全面化发展。让学生组队完成一项至少部分由自己决策的、能够持续一段时间的项目,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各项技能的自然整合。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教师负责引领,学生负责实施,既对自己负责,也对团队成员负责,既能充分发挥个人才能,又能加强团队合作。6. 教学科研,皆遵规范无论是进行教学研究,还是从事自身专业领域的学术研究,都必须遵循学术规范,提供充分理据。从研究设计到论文撰写,都必须严格遵守规范,要做到:选题有依据,研究有方法,结论有理据。如此,研究才能够有意义,有价值,研究结果才能有说服力。后续需要重点解决的两个问题:1. 教学实验设计方面,仍存在很多困惑因为研究对象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变量不易控制,尤其是如何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是后续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学习的重点。2. 个性化项目驱动教学给教师带来巨大挑战学生的个性化项目涉及面非常广泛,对教师的知识体系和综合素养都提出巨大挑战,而课程组织过程中师生角色的转变则是另一个挑战。
张文忠、徐锦芬教授讲座及座谈收获英语语言文学系 刘媛媛收获:课程教学方面:1. 目标清晰,环环相扣所设教学目标要清晰明确,实际,可操作,可达成。各教学环节要紧密结合,环环相扣,且与教学目标相呼应。各微观层面目标要与总目标相回应。2. 突出特色,贵在专精 课程目标框架下,创新设计教学环节,采用合理教学理念凸显本门课程特色,突出“新”和“活”。学生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牢固掌握该课程培养的“专”业技能,达到“精”通,是基本原则和目标。3. 避免预设,有效反馈 避免“学生应该如何”的假设,明晰教学期待与实际教学效果之间的差异。明确课堂上各种uncertainty,教学要有方案,有预案。对课堂问题及学生反馈要有针对性,厘清问题存在的原因,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推动教学反思。4. 问题分类,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中采用的问题需要精心设计,做好分类(事实型、理解型、开放型等)。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拟定教学微目标,明确需培养学生哪个层次的能力,如何落实。教师科研方面:1. 科研为先导,教改为契机从机制推动与自我意识推动入手,致力于提升科研水平,以研促教,科研联动。切实实现以科研为先导,以课程教学改革为契机,教学科研质量提升齐头并进。2. 研究真问题,采用真数据要在实践中发现值得研究的真问题,避免无病呻吟,无关痛痒的伪问题。根据问题采用恰当的、相匹配的研究方案,采用通过科学方法得来的系统、真实的数据,此为本。3. 理据意识有,文章改为要提出问题需要有理据,提出研究假设需要理据,设计研究方案、收集数据、数据分析需要理据,研究结论更需要理据,做研究必须要有理据意识。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科研论文尤如此。“改文章很痛苦,不改更痛苦”。修改求实、求顺、求规范,磨练思想,磨练情绪。4. 思维要训练,话语要凝练要彻底改变被动接受信息的惯性思维,解决主动思考意识不足的问题。无论在教学还是科研方面,教师都需要系统地进行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学术论文写作中要会用清晰透明的学术话语进行问题描述,表达兼具准确性、逻辑性和简洁性。两点思考及疑问1. 学生对学科或课程的悟性和理解力均有差异,课堂教学环节设置方面如何处理有教无类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拔尖培养的现实矛盾?2. 学术写作中文本生成能力是最难且最重要的。除了高品质输入外,还有哪些有效提升的路径?
“四fy”与“四不”英语语言文学系 毛浩然此次“名家有约”之教学科研联动“思变”论坛,两位名家不辞辛苦,马不停蹄地为大家开展了座谈、讲座、示范课、课堂观摩、听评课、随机答疑等系列活动,精准帮扶,倾囊相授,教研联动,真知灼见,一针见血,直击要害,既有理论引领,又有实践赋能,全院教师群情激昂,收获颇丰。我用“四fy”与“四不”简要总结之。一、四“fy”1. Clarify 研究问题和研究中所涉及的核心概念的内涵外延都要清晰界定,不能含糊其词,不可语焉不详。明确具体问题,定义核心概念,扣好解决问题的第一粒扣子,才能事半功倍。方向不对,努力白费。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不要让手脚跑得比灵魂还快。同时勿忘“吃什么,长什么”,远离地沟油,确保高质量输入,系统性内化,创造性输出。2. Justify要增强理据意识,既要言之有理,更要言之有据。你认为怎样并不代表事实就是那样。不论是做教学还是做研究,每一步都要有理有据,要问题导向,能清晰回答“想做什么”“为什么要做”“想怎么做”“能做出什么”“有什么用”等问题,并反复追问:Why? Really? So what? What are the facts? What’s the logic? 要增强刀刃向内的勇气。3. SimplifyLess is more.  大道至简!做减法往往需要挑战更高的认知难度。要凝炼核心信息和提出有价值的具体问题,聚焦核心变量,控制无关变量,谨防边缘变量。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能简单问题复杂化。方法方案务求简明有效,论证过程要聚焦主旋律,不能跑偏醉驾,不要奢望一篇论文解决无数问题,切记一篇论文只能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并把它说清说好说透。要逼自己学会言简意赅地表达,像填写学科评估表格一样限定字数表述。不忘初心,Delete前行。4. Specify避免泛泛而谈,远离无病呻吟假大空,要尽可能通过分类和具体化来实现深耕深挖,比如提问类型、目标制订和批判性思维训练等都要多层级分类。科研需要的是深度,不是广度,要避免蜻蜓点水和面面俱到,避免浅尝辄止和隔靴骚痒。教学方面也要深耕,要提高课程的“两性一度”,要帮助学生将知识快速转化为能力,重视训练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二、四“不”1. 不找借口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只不过看谁伪装得更好。徐锦芬教授的现身说法表明:我们既可以当一名好教师好学者,也可以做一位好伴侣好父母。不能总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也不要老拿带孩子说事。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少抱怨,多想招,高效利用时间,我们若不逼一逼自己,都不清楚自己可以有多优秀。在教学科研方面对自己狠一点,并不影响善待自己。努力是会上瘾的,尤其是在尝到甜头之后。成就感、获得感、幸福感的基础是建设性和可持续发展。不找借口,争取每年做成一两件具有里程碑价值的事。2. 不怕麻烦要时刻保持严谨的作风,不怕麻烦。徐锦芬教授发现自己的某项研究存在瑕疵,便推翻重做,不留缺憾。张文忠教授例析了审稿过程中发现作者提供的数据有问题,要求提供原始数据,以确保期刊论文的质量。徐锦芬教授的听课评课及经验分享,张文忠教授的示范课展示,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两位名家对教学的全身心热忱投入和不怕麻烦精益求精的严谨与耐心。3.  不想当然该查的数据、语料或文献一定要用心查,文献最好要第一手资料。重要节点要反复确认,不想当然,不能盲目开启默认模式。论文写作时不能想当然认为读者十分熟悉你的背景信息。做教学时要时刻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接受能力,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你想教的就是学生需要的,或你教过了学生就一定学会了,一定要严谨求证,精巧设计,注重反思,务求实效。4.  不走极端高校教师要远离二元对立思维,兼顾平衡学习、生活、教学和科研,不能非此即彼走极端,不能勤抱怨乱归因。两位名家通过这几天的活动,充分展示了生活、教学和科研兼容并包、相得益彰良性循环互动的可能性。

学术讲座学习反思英语语言文学系  潘荔霞五点收获:1. 固本创新,寻找出路英语专业目前面临着两大任务:固本与创新,在固本中创新,在创新中夯实内涵。分类发展、分层卓越是有效的出路,需要一方面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建立专业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提升专业品质;另一方面,根据社会人才需求,教师需要更新观念,跟上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要求,积极运用人工智能、数据科学技术等,改革教学方式,提升学术能力、学科能力和教学水平。2. 问题导向,精心设计开展研究性学习,需要以问题为导向,正如畅销作品《人类简史》,正是采用围绕问题讲故事的方式,使其受到全球读者的喜爱。在教学设计中,也应注重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思维, 如讲授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不是介绍历史社会文化,而是深入挖掘现象背后的原因,进行不同文化基因对比,探索历史对现在的启示等,从而激发学生深度思考,培养探究精神,提升人才培养效果。3. 教研结合,相互促进教学实践中有许多值得关注的点,要善于发现问题、聚焦问题,然后确定理论框架、研究方法等,科学的研究方法才可以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并保证研究过程不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要注意区分研究型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主要从学生角度出发,采用如项目教学等形式的教学方式,而研究型教学则需要教师将自己的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围绕语言、文学、文化等,采用适当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活动。教学与科研结合的研究型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4. 更新理念,智慧教学在教育部倡导的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的理念之下,智慧教学已成为大势所趋,然而智慧教学不仅仅是课程资源的建设与教学手段的选择,更是教学理念的更新。要让学生动起来,教学才能高效。首先要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明确每一环节的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课堂组织形式;其次,要认清“互联网+”“智能+”在线教学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重要发展方向,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能够借助先进的教育技术,强化互动,走进学生熟悉的学习领域。5. 目标清晰,落到实处上外的课程思政实现了课程链建设,具有“全方位、系统性、多样化、有机融入”等特点,包括:以课类为线,如所有口译相关课程组成课程链;以层级为线,如各个年级的精读课组成课程链;以思政主题为线,如以中国主题为链,融合写作、翻译等不同课程,打通第一第二课堂,实现课内外融合;以思政目标为线,从历史传承、时代精神、人文素养、全球视野、职业素养五个维度构建思政体系等。清晰的目标,使每门课有了实实在在的抓手,将抽象的思政教育真正落到了实处。两个问题:1. 项目驱动的教学方式,将课堂的主体还给学生,使学生获得了较大的自主性,然而,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何既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又能保证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有准确的理解?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探究的比例应如何划分?2. 在教学研究方面,其涉及的面越来越广,已被广泛关注过的话题,是否还具有研究的价值?在平行课堂开展教学研究,一方面希望通过对比不同的教学方法,获得实验数据,另一方面又担心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影响学生成绩,两者是否矛盾?
外国语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工程之“名家有约”和“思变论坛”学习反思英语语言文学系 尹衍桐2021年5月14日至17日,外国语学院邀请南开大学张文忠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徐锦芬教授举行了人才质量工程“名家有约”和“思变论坛”,听取了专家报告并观摩了现场课,收获如下:1. 适应时代,转变课堂教学模式面对时代的变局,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已不适应新的教学工具,教学模式等变化,必须思考如何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多媒介手段等利用起来,提高教学效率。2. 适应学生“一代”的特点,选取合适的教学正确地理解“以学生为中心”。一代人有一代的特点,既要根据“本代人”的特点,做到“设身处地”地从“本代人”出发,选取合适的教学,同时又不迁就以至于降低教学的水平和要求,譬如根据教学目标,围绕学生的兴趣设计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3. 教师需转变思维,转换角色,并不断学习,研教并进教师不能仅仅做“百度百科”,尤其是外语教师不能仅仅做“语言词典”。在当前的形势下,教师必须思考自己的角色是什么,需要如何布局教学,设计课堂,才能做到“百度百科”和“语言词典”所做不到的,实现真正的教学和教育。几点困惑:面对教育的巨大变革,面对全国外语教学的困境和变局,阅读了很多有关教育改革和外语教学的文章,听取了众多专家的线上和线下讲座,依然有几点疑虑和困惑:1. 从宏观层面,外语教育走向何方?全国外语教育和教学,从小学到大学都面对这个问题。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学校层面,专家们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争论,但依然没有给出明确的发展方向,并没有争论的哪一方令人信服地占据上风,部分学校甚至一会儿刮这股改革风,一会儿下那一阵改革雨?如何才能真正地提质增效,“守正创新”的边界在哪?2. 具体来讲,听取了项目教学报告,观摩了课堂教学,教师的角色究竟在其中发挥什么作用?如何引导学生的问题和探索意识?哪些课堂适合哪些模式?徐锦芬、张文忠教授讲座心得体会英语语言文学系 翟莉5点收获:听了徐锦芬和张文忠两位教授的讲座和座谈感觉收获很多,感觉每一句话都是挤掉了所有水份、不掺杂质“干货”,每一句话都是多年积累的教研体会的经验结晶和智慧,正如张书记所说,聆听这样高水平的讲座,就是“沉浸在幸福”之中。1. 新时代、新使命、大格局我们赶上了新时代,就要肩负起新使命,就要有大格局。我们要把时间用在刀刃上,适时做减法,集中精力做最重要的事情,教研联动,教学科研生活三维一体。在教学中,设计、实施,监督、评价、反思。坚持记教学日志,自我监控、反思,适时教学对话、交流研讨,增强规范意识、精准意识、呼应意识、深耕意识,凝练感悟,增强执行力,打造教研共同体。2. 课堂有效管理的问题方面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活”了,“动”了,课堂秩序和管理也因此注入了新的内涵和形态。教师的课堂管理只有通过创建一个有意义的、真正能够满足学生需要的积极课堂环境,才能确保学生做出积极的、符合教学目标导向的行为,形成良好课堂秩序,提高课堂效率。3. 情感共鸣,同频共振我们做教师的需要通过观察、调查等方法深入分析现行课堂环境对学生需要的满足情况,了解学生问题的原因,切实理解学生个体心理和学习需要,才能为有针对性地创建积极课堂环境创造必要的前提,才能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同频共振,创造更多的学习和创新的机会。4. 问题导入,承前启后导入提问用于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并检查学生掌握情况,起到承上启下,引入新课的作用。设计问题还要有深入的思考:要关注到问题的事实性,理解性和开放性。关注问题的逻辑性,批判性,思辨性。细节方面注意:(1)设计的问题要突出重点。避免让学生死记硬背,应该温故知新。(2)虽然有些知识不可能避免的需要记忆,但更需要教师突出理解力,引导记忆方法。(3)承前启后,导入新课,应顺其自然地转移到新知识上来,需要巧妙地设计提问,让它起到承前启后,导入新课的作用。5.  以学科特色为依托,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设计应该体现教学理念,设计要新,不玩套路。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设置具体学习目标,加强教学节奏感、课堂段落和学生注意的管理调控。(2)合理创设课堂教学结构和情境结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改进课堂交往结构、提高学生参与比率。(4)满足学生求知渴望,让学生切实体验成功、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5)精心设计每堂课的具体内容和活动程序,将分类进行到底。困惑2点:1. 《英美文学史与作品选读》授课困惑:文学历史漫长,经典众多,语言和内容都繁杂艰深,主题沉重,富于文史内涵和思想深度;并且情节曲折复杂,加上心理分析,深邃晦涩,阅读起来总是疑难丛生,困惑重重,形成一道道阅读门槛。在人人行色匆匆且图文当道的读图时代,如何培养学生持久阅读经典的兴趣,使其投身其中,乐而忘返?如何能够兼顾课程的形式与内容,进而兼顾深度、广度与进度?2. 新时代不仅对跨文化复合型外语人才的专业水平有较高要求,而且对其以跨文化交际为核心的综合素质有更高要求,不仅涉及语言能力和专业素质,更注重培养诸如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等方面。如何明确体现和评估《英美文学史及作品选读》课程在培养外语复合型人才中的价值和作用?
学术讲座5+2反思英语语言文学系 张建科五点收获:1. 合理把握时间,量身定做科研徐锦芬教授所分享在疫情期间的科研设计(无法线下收集实验数据时开展文献内省式研究)颇具启发意义。2. 学会迎难而上,坚信功到自成徐锦芬教授所分享的项目及成果申报,不为层次难度打退堂鼓,不为课题外因素所困扰,专注研究自身。3. 先从模仿起步,最终走向创新徐锦芬、张文忠教授的演讲中实际都传达了这样的窍门,即要学会科研,先要模仿科研,当然并非机械模仿,而是了解并熟知科研选题、内容、论证、逻辑、格式等基本功,然后才能重重修炼,登峰造极。4. 不以规矩约束,无以成就方圆学术研究论文不同于一众其他语类的重要方面之一,就是其规范性。从意识、到表达、到格式等等,无不展示着规范的力、规范的美。5. 立足自身特色,设计科研课题张文忠教授所分享的专门针对我校(院、专业)特色的科研选题让人看到了独辟蹊径的研究魅力。两点困惑1. 科研团队如何搭建?当前的教育与学术研究,尤其是基于一定规模数据的定量/实证研究,已非一己之力所能完成,构建科研团队互助合作已成必然。但形成科研团队共同体却非易事。2. 科研工具如何选用?“沙发式语言学”和“诊疗室式语言学”的时代已经过去,“现代语料库/大数据语言学”的时代已然来临,除了问题导向外,如何事半功倍地增强科研技术能力?张文忠教授“学,做,秀”示范课堂总结英语语言文学系  任迎春因为出差,本人只参加了张文忠教授的示范课堂,总结收获和体会如下:一、五点收获1. 赋权增能型英语课堂,教学共相长课堂区分了“能”和“权”的关系,增能是目标,赋权是手段,增能是学生身份的责任和学习过程的结果。2. “个性学习”型课堂模式,尊重个性发展张文忠老师的课程,设计思路新颖独特,有机结合第一第二课堂,将课堂教学的环节延展到课外活动,在课外活动中实现专业主线引领,实现了1+1>2的教学与时间效应。3. 利用“我爱秀”理念,激发自主学习动力充分利用当代大学生的爱秀思想,在分享中互相学习,树立学习榜样,让人觉得学以致用,而又拔高提升,学生学习动力十足,后续的反馈表更是跟进学后的反思,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4. 全过程教学,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并紧扣具体培养目标,精心设计各教学环节,制定有效多样的手段和方法,并制定了以过程考核为基础的综合的评价体系。5. 交互性课堂,师生共成长课前,课中与课后通过不同方式的师生互动,增进了师生的情感交流,跟进了学生的成长历程,让学生得以敞开心扉,搭建师生共进的平台。二、现实借用该教学法的两点体会听完张教授的课后,本人在自己的课堂上初步实验了该方法。两点体会如下:1. 翻转课堂对教师的理念、能力及知识提出了更高阶的要求要做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需要老师转变观念,勇于创新,用心研课,精心备课,做到以自身的与时俱进,促进学生的不断成长,课前设计,课中点评,课后评价,环环相通,阶梯式步进,需要教师具有全盘设计,科学运行,合理评价。2. 翻转课堂需全社会教育理念的转变,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目前国内高等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方法多样,学生需要适应不同的教学方法的初始阶段,需要全社会理念转变的支持,教师与课程之间要充分交流,做到目标一致,才能形成合力,加快人才发展的速度。
徐锦芬教授和张文忠教授讲座收获与思考英语语言文学系 朱珊 一、收获1.  教学科研相辅相成没有科研支撑的教学是肤浅的,教学从研究中得到理论的支撑、解决问题的方案、质疑的依据、困惑的解答等。没有教学依托的科研是空泛的,研究从教学中能够获取素材、数据、问题和案例等。2.  外语课堂强调“应用性”外语课堂的“应用性”使研究和教学之间有了更直接的联系。了解有关外语课堂研究发现的教师能更好地反思教学实践以及隐藏在其后的理论。课堂研究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发现那些可能不会被注意的问题而且有时还能为这些问题如何在具体教学环境中得以解决找到证据。3.  外语课堂研究的话题总体来说,外语课堂研究的话题越来越广泛,比如:教师和学习者对不同教学实践(如纠正性反馈)的感知,焦虑和交际意愿等个体差异变量如何影响学习者对教学的反馈,工作记忆与输入、输出处理过程的关系,很多描述性研究记录‘过程’,如在课堂互动中对形式的语码转换,实验性的过程结果研究,考察具体教学过程和学习成果之间的关系,研究整个项目( 如国外学习)的实施情况及效果,等等。这些研究涵盖了二语的所有方面——词汇、语法、语音、语义等,以及所有的语言技能——听、说、读、写、译。4.  外语课堂的研究方法针对课堂环境,课堂研究采取的方法主要有:Descriptive(描述性),研究在课堂环境下教师和学习者产出的不同类型的语言;Experimental(实验性),给学习者实施教学干预,并测量不同教学干预带来的学习效果;Ethnographic(民族志),基于课堂实地观察,以及来自教师和学习者的回顾和内省报告的研究;Correlational(相关性),寻求在不同变量间建立联系的研究。二、思考1.  科研数据收集与课堂学生体量之间的矛盾英语专业的课堂人数有限,收集的样本有时不足以支撑理论研究。如果加收其他教师的课堂数据,则研究变量不稳定导致研究结果有偏差。这种情况如何解决?2.  实验性研究结果与课堂实际教学效果的背离实验性研究通常被用来检验某种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真正的实验性研究需要满足较多要求,如提出并清晰定义自变量和因变量;通过某种形式的介入调查自变量对因变量的效应;形成实验组和控制组等。但实际上大多数基于课堂的研究都不是真正的实验研究,而是准实验研究。因为随机将受试分配至各个小组通常是不可能的,大多数实验性研究是在常规课堂环境下进行的。换言之,大学英语课堂实验性研究的信效度有待考察和提升。
徐锦芬教授、张文忠教授讲座收获和反思英语语言文学系 徐小雁五点收获:1. 胸怀梦想,目标高远。教师要有追求,而且要aim high ,努力尝试,事在人为。2. 研究聚焦,坚持深挖。针对某一研究领域,对着一个点,深挖、深耕。3. 敬畏学术,处处严谨。遵守学术规范,小小瑕疵也绝不能放过,即使重新做问卷调查,也不要怕麻烦。4. 依托项目,训练思维。开展项目教学,将项目课程化、课程项目化,以终为始,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5. 努力工作,提高内驱。教学科研不是为了荣誉去的,教师要keep learning。努力工作,开心生活。珍惜老师手把手教做科研的机会,老师点评犀利,但是丝毫不影响对学生的爱,不要玻璃心。两点反思:1. 科研焦虑,目标不明。之前写的文章有教学方面的,也有文学方面,都是凭兴趣去做,做得不够深,不够聚焦,评完职称后又都搁下了,目前感觉没有太明确的目标。我教英语专业,以前总也考虑学生人数少,样本不够的问题,上午听了座谈,感觉明朗了很多。下一步要反思一下,自己究竟想做什么,解决什么样的真问题。“科研让人变得纯粹”,珍惜时间,静下心来多读书。2. 教学论文,好写难发。教学论文不好发,特别是题目中有英语或教学两个字的,都比较难发,怎么做才能提高文章的发表率?
学术英语教学应关注学习者问题意识培养——兼谈本期“名家有约”学习感悟英语语言文学系 王新博 2021年5月13-17日,学院邀请徐锦芬教授、张文忠教授做学术讲座,就学术英语教学研究、研究性教学、教研联动共同体教学实践进行专题辅导,受益匪浅、感悟颇深。反思自己教学实践,不乏好的点子、好的理念,但缺乏的是教研融合,以研促教,教学经验理论化。这也是困扰自己发展的瓶颈问题,达不到教学研究的高度和深度。两位教授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成功经验启发颇大。结合学术英语教学中发现的学生“提不出问题或不会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学情,本期讲座给我提供了新的解决问题思路和框架。思路是指要从研究视角靶向聚焦学术英语教学,用理论指导实践,激发好“道”领悟。框架指如何帮助学生通过学术英语学习找到提问问题的方法和视角,掌握好“术”本领。学习者问题意识培养归根结底就是思辨能力或高阶思维能力培养。教学实践发现,这一能力培养离不开问题意识,离不开会提出好的问题。调研发现这已成为目前很多课堂遇到的共性问题;思辨能力培养从培养提出有价值问题开始。徐锦芬教学教研联动理念和张文忠教授研究性教学实践给了我很大启发。拟从以下两点优化学术英语教学。1. 运用理论模型建构教学实践选好思辨能力培养理论框架或模型,精心设计教学,从理论高度重构课堂教学理据,让课堂实践有“道”引领,不至于沦入“直觉”,培养学生高屋建瓴提问问题意识,培养以道驭术,用科学精神指引问题意识、启发学生胸怀大志,思考大问题、拥有大格局。最近看了很多文献,其中Richard Paul 和 Linda Elder思辨能力框架觉得比较适用,将认真研究,结合模型,设计教学。2.用好案例和项目设计教学 遵循Bloom的教育目标分类,按照认知水平组织教学。依据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案例或项目式教学,从了解、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设计,让问题能按照逻辑脉络循序渐进,从低阶到高阶,全过程培养基于事实或数据的问题,让学生“有感而发”,“做中学”、“学中悟”、“悟中行”,解决好学生“提不出问题、不知怎么提问题”的痛点。
“名家有约”活动心得体会英语语言文学系  曹砚黛此次“名家有约”活动,学院邀请了徐锦芬教授和张文忠教授来访,举办了一系列讲座和观摩课活动,几天下来,收获颇丰,谈几点心得体会。收获1. 研究与教学相结合过去我一直比较烦恼于所研究的领域与教学关系不大。但是通过徐锦芬教授的教学研究经验可以看出,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亦可以作为课题研究。这样既可以扩展自己的研究领域,也有助于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课堂,提升教学能力。2. 教学要与时俱进在全球化、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知识更新换代很快,各种资讯的传播速度也很快,学生随时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取得相当优质的学习资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能做什么?高校课堂能做什么?我个人的一点想法是,作为教师,要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随时更新资讯和知识。课堂上的教学方式也要及时更新和调整,要善于整合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3. 学术研究要坐得住“冷板凳”在科研方面,我得到的启示是,学术研究不宜“赶时髦”,还是要选定一个方向进行持续的学术追踪和学术关注,并在同一领域深耕细作。要爱惜“羽毛”,不要太受大环境的影响,过于追逐所谓“热点”,让自己的研究过于仓促,成果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困惑:1. 本人的研究方向如何与教学相结合,或者说,跨学科研究的可行性路在何方?2. 文学文化方向的教学力量比较薄弱,如何加强教学团队建设,自己在团队中应当怎么做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名家有约”活动学习总结英语语言文学系 杨洁风伴雨来迎贵客,坚持学习不放弃。周末来临不休息,专家用心齐坚持。收获颇丰无言谢,唯有七言赋一首。站稳讲台有诀窍,锦芬教授悉心授。授人以渔手余香,精气神来境界升。文忠教授人如名,踏实细致环环扣。学生主体启发大,点评到位显功夫。晴空万里天气佳,撸起袖子加油干。同伴入课互评课,教学科研百花放。自己教学需聚焦,方法得当功翻倍。唯一困惑在比例,双重目标互争先,非此即彼两极端,如何平衡费思量! 继续学习解疑惑,欢迎专家进外院。 启迪心灵育人魂,分享生活酸甜咸。

N点收获+3点启发英语语言文学系 付晓张文忠教授:1. 创新能力的培养很重要,张文忠老师提出的破除创新“非凡论”,包括发现新型式、新证据。2. 创新能力培养为什么难,很重要的原因是缺少专业实践和担责意识;如何对症下药,包括如何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如何突出思辨能力的培养,听完之后让我很受启发。3. 依托项目的语言学习特点:具有“过程-结果”取向,鼓励各种技能的自然整合,在注重语言学习的同时,也要努力加强内容学习。4. 创新取向的依托项目学习的六个阶段任务设计,阶段分明,有理有据。5. 英语教学论文中的理据意识,求实求顺求规范,规范的表达以及格式标点的的规范都非常重要。要想实现规范的论文写作,需要多读、多思、多查、多问、多写、多修改,反复以达习得。徐锦芬教授:1. 徐教授阐述了学术英语的概念、发展历程和国内外研究概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EPA的核心是实践者运动,以研究为基础的语言教育(利用广泛的理论基础和学生的专业知识)。2. 关于学术英语、专门用途英语与通用英语之间的关系,了解到了不同的观点,如“替代观”、“互补观”等;以及相关的实证研究。3. 就开设学术英语课程的思考方面,如根据需求分析,考虑学习者能力,教师能力,遵循一定的原则,进行总体设计;对未来的课程建设给出了很多宝贵建议。4. 了解了什么是新时代背景,何为教研联动,尤其是,从理论上了解了为什么要强调教研联动。5. 高校外语教育改革中教研联动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在个人因素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意识和信念,反思是教研联动最方便、最直接的途径。6. 学习了如何反思,如何结合反思内容阅读相关文献。7. 详细讲解了课程思政研究的内容;系统阐述了新时期国际外语教育研究的三大转向。启发:1. 通过张教授的公开观摩课认识到,学生既须独立学习又须在小组中合作学习,积极进行资源搜索;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这样有助于提高小组合作能力,增长项目内容知识,提高语言技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度、自主性。2. 徐教授在“高校学术英语教学实践与研究的讲座”中,展示了自己的多篇论文,分享了很多实用的数据库和系列参考书目,如Sage Journal, Taylor &Francis等,这些学术资源的用途有待去摸索应用。3. 徐教授讲解的结合反思内容阅读相关文献尤其让我印象深刻:要找到关键词,按年代选择核心期刊,进行分类整理,分层阅读,做好笔记。根据讲座的实例讲解,认识到这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十分有用。 “思变论坛” 反思总结英语语言文学系  安昌光徐锦芬教授和张文忠教授为大家开展了讲座,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有深入课堂的亲身体会,我在这次“名家有约”活动中收获颇丰,简单总结一下自己的感受。一、五点收获1. 学会教学科研并举。在搞好教学的同时,挤出时间搞好科研,学会在教学中发现科研的创新点。2. 专注科研。徐锦芬教授不为课题外因素所困扰,专注研究,很有启发性。3. 科研创新。从徐锦芬、张文忠教授的演讲中可以体会到,学会科研,先熟知科研路径,打好科研基本功,然后才能做到科研创新。4. 精益求精,力求完美。学术研究有严格的规范性,做科研就要精益求精,做到极致。5. 灵活思维,另辟蹊径。张文忠教授所分享的科研选题,让人看到了科研选题的道路有千万条,在科研中要学会灵活思维,紧跟时代需要,学会另辟蹊径。二、两点困惑1. 如何更科学合理地分配教学科研生活的时间,做到教学科研生活三丰收?2. 如何以跨学科视角和借力科研团队,将科研努力有效转化为科研成果?
全身心的投入,助推教学科研共同发展——张文忠、徐锦芬两位教授的讲座观后感英语语言文学系 王海霞张文忠老师的讲座——依托项目学习与创新训练,给了我一种很惊艳的感觉,因为多年来每个人都在喊要辩证思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究竟什么是思辨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与创新思考,却是大多数老师不能彻底讲清楚的问题。张老师的讲座一开始就聚焦英语教学被诟病的问题,比如费时低效,比如我们国家的学生在国际竞争、在雅思和托福等考试中的表现逊色于其他国家的学生。张老师从思辨能力的基础讲起,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这对英美文学的教学其实是很有指导意义的。《英美文学史及作品选读》课程大纲里就清楚地列出了课程的能力目标就是要学生具有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接下来又参加了张老师的观摩课,最大的启发就是,不要教给他们太多的知识去记忆,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同伴合作能力以及同伴学习能力,真的要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句话落实下来,老师只是引领人,而不再是“lecturer”。在我的《英美短篇小说选读》的课堂上,每学期都会让学生去做创意写作作为结课作业,学生们热情很高,每位同学都把自己当作家来看待,给我奉献上了一篇篇有创意的作品,这实际上就是创新,上的是阅读课,产出的是作品。听了张老师的讲座以后,就觉得在这个课还可以进一步改革,更好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思辨能力。下学期,我们会有一位外教,一位文学教授加盟这个课,期望学生们能从这个课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在中外教师的共同教授下,更好地训练思辨能力与创新能力。徐老师的讲座更多地指向大学外语教学,但是测试能力方面的讲解却带给我很多启发。如何测试学生,如何评判学生的学业表现的确是个很大的问题。两位老师带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对教学与科研的投入与热情,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毕生的热爱,这是最应该学习的地方。困惑如下:1. 创新能力的培养好像还需要更好地落到实处,需要怎么突破才能更具有可操作性?2. 在PEL课堂上,如何使学生更高效,更均衡地学习?插图来源:小林漫画如有收获,请点“”和“在看”,欢迎转发和申请转载,与更多人分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