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DNA:生命的秘密》+《自私的基因》共读记录 | 象群共读圈

象群共读圈 大安于隅 2022-12-10



12月的第三周,象群共读圈进行了第三本书的共读分享会。这次只进行了线下场,总共有5位小姐姐参与其中。

 

上个月,我们共读的是《我们的祖先》,尝试从卡尔维诺笔下的精神世界里,去探析我们的自我意识。

 

这个月,我们共读的是《DNA:生命的秘密》,以及《自私的基因》作为另外的阅读备选。这个月,我们从精神层面的意识探究,转到了物质层面的生命溯源,继续探索共读第一年的第一个主题,即“我和自己”

 

这次主选和备选的书,都属于学术科普领域,内容涉及生物学、遗传学、经济学、数理逻辑等,术语较多,语言风格偏理性分析型。刚开始读的时候,大多数圈友表示啃不下去,不太习惯于阅读此类学术书籍。


* 图片来自网络


部分圈友坚持不住,放弃了这次共读进度,也有部分圈友通过各种方式,试图努力完成。

 

鉴于大家的进度不一,这次的线下分享会没有像上次那样,以关键词联想的方式进行开放探讨,这次我们采用了有主线的引导式交流

 

《DNA:生命的秘密》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人类基因图谱的发展历程,以及基因技术在医疗、农业、刑事侦查、优生优育等领域的应用。虽然书名叫“生命的秘密“,但其实对于生命本身并无多少涉及,更多的是对基因技术的科普和探讨。

 

圈友Jello说,她从《DNA》这本书里获得更多的,是一些之前不知道的小知识,比如转基因农业并非一无是处,它原来可以减少农药使用量,改善环境污染;比如美国历史上也曾人为操纵生育权,并不像他们所自称的那么尊重人权。

 

圈友大安说,《DNA》这本书让她看到了之前未注意到的课题,那就是基因极权政治的可怕景象:凭借着先进的基因测序技术,拥有劣势基因的人类将被人为删除或改造,生而平等,将成为,生而有优劣之分。基因极权,这简直太可怕了!

 

相较而言,《自私的基因》可读性可能会更高一些。

 

《自私的基因》一书,从生命起源开始,给读者展现了从基因角度看待的生物进化过程,生命成了基因载体,生物行为和意识成为了基因操控对象,一切都是为了基因的自我复制和延续传递。除了动物的本能行为,甚至人类的社会生活也可以从基因的生存动机层面进行解释。

 

圈友霞说,这本书有点让她颠覆三观。像母爱这种我们以为的人类情感,在这本书的描述里,却是基因为了生存而开展的亲代投资。包括生几个孩子,竟也是由基因的内定程序所驱动决定的,实在有点出乎意料。看的时候,会有越看越绝望的感觉,难道人类掌控的所谓生活,也是基因一手策划的吗……

 

虽然这次有人读的是《DNA》,有人读的是《自私的基因》,两本书的叙述角度也截然不同,但有一个主题,其实两本书都提到了,那就是人类的发展有多少是由先天决定,有多少又是受后天影响的呢?

 

于是,这次共读会,我们便围绕着这个主题展开,从个体的角度出发,一起给我们自己做一次“全身体检”,看看我们现在的样子里,哪些是由基因先天决定的,哪些是我们后天可以自己掌控的。

 

借此机会,去仔细探究下我们是怎样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呢,难道一切真的都是基因的预谋么?

 

*共读会上的板书,请原谅难看的字

 

共读会上,我们从外到内,对自己进行了“全身体检”。

 

首先是我们的身体。

 

毫无疑问,外观、内脏这些都是由基因控制形成的,我们所能做的后天影响,估计也就是外科手术或整形手术之类的医学操作了。

 

然后是我们的身体健康状况。

 

有部分疾病是会在基因层面遗传的,我们体内也可能携带着会发病的基因,只是还未曾显现。不过,我们普遍认为,通过恰当的生活方式维持和后天的科技手段,我们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为自己的身体健康做有效的主观努力。

 

嗯,绝望感少了一点点…

 

再然后是我们的感觉。

 

基因决定了我们长啥样,自然也决定了我们的感知器官、感觉方式。我们一直都在身体这个皮囊里去感知外界,而身体这个工具是受着基因控制的。

 

圈友大安说,比如我现在摸着这面墙,我所能感觉到的,就是我的触觉所能让我感觉到的。我有可能逃脱这个躯壳限制么?

 

圈友Jasper说,是有可能的,有些人能在这层感觉外去发现其他东西,比如艺术家可能会感受到美和创作灵感。

 

讨论中,我们发现,教育能让我们的感知突破身体本身的拘束,从而去触及到更多人为的可能性。

 

另外,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让我们的感觉器官在被人为地拓展和放大,比如互联网放大了我们的听觉和视觉,VR技术拓展了我们的空间感等。

 

圈友Jello提到了马斯克团队研发的人脑芯片,人的感觉可以完全通过程序来设定,甚至还可以选择自己的心情。

 

对人类整体来说,这是对基因操控的突破,但对具体的个体来说,好像丧失了一部分主动权,逃脱了基因程序,却陷在了人为程序的操控里?

 

绝望感又上升了一丢丢…

 

再然后,我们体检到了我们的情绪。

 

我们的情绪起伏,从进化角度上看,其实是有助于个体进行趋利避害的选择。这背后或许有基因操控的影子。

 

比如圈友大安提到一个会让自己生气的情境,就是和队友在照顾孩子上的时间分配分歧。

 

在《自私的基因》里,两性都会想去选择一个最有利的策略,那就是既能和异性孕育后代,同时,又能在后代养育过程中付出尽可能少的成本。那么,这种对队友有所抱怨的情绪中,有多少是出于基因利己策略的无意识驱使,有多少是出于对公平合理的有意识追求呢?

 

圈友Jello提到了心理学上的ABC理论,就是我们的情绪受影响于我们对事物的认知。

 

当你觉得队友的不作为是劳累工作之后的休息,是可以理解的,这时也许就不会有太多抱怨情绪了。而当队友的行为被理解成懒散自私的时候,不公平感就会蹭蹭上升,从而带来负面情绪。

 

关于情绪的先天后天性,我们无法做个清楚划分,但我们达成了一个共识:尽管无法逃脱情绪束缚,我们仍然有可以主观努力的空间,那就是改善我们的认知和觉察能力,而《自私的基因》显然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觉察角度,那就是从我们的生物本能性上去看待我们的情绪起源,算是一种视野拓展吧。

 

再然后,我们继续深入体检,体检到了我们的情感。

 

我们爱着的那些人,父母、伴侣、孩子、朋友,这种种情感,难道也是基因操纵的产物吗?

 

圈友霞说,读这期书目的时候,感觉作者阐述的内容冷冰冰的。但我们的现实世界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它实际上充满着人情味。

 

在基因世界,生物不会把亲代投资反过来转向父母这代,但在我们的现实里,我们会念及养育恩情;

 

在基因世界,生物会遗弃最弱小的幼崽,以集中资源提高其他后代成活率,但在我们的现实里,我们会尽心陪伴哪怕是有残缺的生命;

 

在基因世界,两性的任务便是交配,产生尽可能多的后代,繁殖是第一要务,但在我们的现实里,爱和责任超过了繁殖冲动,筑成了家庭根基。

 

共读会的时候,我们给自己做了内心情感排序,发现不同情境、不同状态下,我们的排序也会有所变化,并不是一味符合书中所说的,一切都是为了自我基因的利益。

 

我们惊喜地发现,人类情感好像是一块脱离了基因控制的领域,好像是能被我们完完全全所掌握的一部分。

 

在面对基因冰冷冷的生存策略面前,我们发现,我们还是有一片能让人感到温暖的自留地的。于是,我们在“情感”两字旁边画了一个五角星🌟!

 

再然后,我们继续深入,体检到了我们的性格。

 

分享会现场做了一个小小互动,两两描述对方的性格印象,通过别人的镜子,来观察自己,同时看看,我们的性格成分里,有多少是基因遗传的影子呢…

 

有人说,自己的整理癖来自于父系。

有人说,自己一直在和母系方面的影响作斗争。

有人说,以前的自己其实不是这样的性格。

 

圈友霞说,她忽然发现,我们其实是生活在各种各样的情境和环境里的,这些影响让我们变得活生生,而《自私的基因》描写的是一个个抽象理论,它屏蔽掉了环境,突出了基因的操控,因而会让人觉得冷冰冰,不近人情。

 

我们好像看到了这期书目未曾提及的部分,我们的绝望感终于在一点点减少。

 

最后纵览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价值观,感念父母、忠于伴侣、帮助他人、集体荣誉…按照基因的想法,这些其实都不太利于它的复制和传递。

 

圈友大安说,感觉人类的发展史,其实是一部反基因的进化史…基因铺垫了我们的底色,而人类文明是在这层底色之上的二次自主创作。

 

体检结束,我们看到了生活里那不受控的部分,比如我们无法选择家庭,无法选择自己的基因,无法逃离来自身体的影响,同时身体之外,我们也受着不由个人控制的社会形态、文化环境的影响。

 

而这次共读的收获,就是我们看到了,在这众多不受控之中,我们其实还是有可以主观努力的空间的,如圈友Jasper所说,我们仍然可以做到,对自己负责。

 

这两本看起来有些枯燥的书,在分享会的讨论中,似乎变得生动了起来。

 

圈友Jasper说,虽然自己是有神论者,知道自己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但对于这次书目,也是持着开放的心态去阅读的,了解其他人看待世界的角度,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看到更深处的自己,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希望我们能在共读中,一起努力做到。

 


---   以下是各位圈友的阅读体会记录   ---



圈友Seven:


起初在刚接触到这本书的时候,充满了各种憧憬,希望这本书可以让我对DNA有清晰的了解,因为在我看来DNA绝对是20世纪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巨大进步。而且这是一个充满无限神奇力量的板块。


但是在真正读了一些篇幅后,我觉得这本书跟我想象中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在我看来这本书的写作手法更像是一本传记或者一本科普书籍,他用最淳朴的手笔将所有篇幅用记录的形式展示在读者眼前。对于我这种其实不算挑剔的人来说,也显得有点读觉疲劳,用了很长的时间才把它刷完。


我自己把本书分成2大板块,第一板块是对DNA发展的一些介绍或者说是说明,让我们对DNA有了一些了解,第二部分则是对于DNA在各个领域发展的介绍,比如在农业领域,DNA技术不仅能极大增加农业产量,还能最大限度减少农药使用;在历史学(人类学)领域,可以借助DNA技术追踪现代人类共同的祖先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迁徙路线;在医学领域,破解并治疗各种遗传病乃至癌症;在法医学(犯罪学)领域,DNA指纹成为破案的一大利器……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让我一直在思考一些问题,比如科技发展、进步带来的一些争论,比如:我会想DNA发展的过程中是否存在着一些非合理化的实验,比如在运用上,DNA是否真的可以很好地被运用,会不会给人类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等等。


任何一种科技发展或技术进步本身并没有什么好与坏之说,只要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很好地运用一定将更好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当然人类也不能阻挡技术进步,对于我们来说只有更好地运用技术才能让社会有更大进步。


虽然这本书在阅读时感受因人而异,但是我想哪怕只是读懂了一个版块、或者一个篇幅,也会让你对DNA有更深的了解。


最后我想说,真心希望中国也能在科技版块上有更好的发展,让中国可以走向更远。


---   ---   ---


圈友莉:


久闻大名的一本书,遗憾的是,现在才真正读完。大概是很久没有看这样的书了,觉得非常好看,两天时间忍不住一气读完,其实读不太懂。只是模糊觉得一切众生都是因为人类的基因在作祟,而且这个基因还很自私,对很多现象有了解释,也很有趣。


---   ---   ---


圈友Jasper:


又是拖到了最后一分钟提交,一来是自己确实只看了一点点,觉得“没有资格”写这个读后感。另一个原因也是拖延症犯了,如果能在参加完线下读书会马上做点记录,总归比现在写好,但想想还是不缺席好。哈哈,所以就随便啰嗦一下。


首先真的很佩服大安,一来不仅自己认认真真读完了,还把我们这一群阅读不同书目,进度不同,认知不同的人聚在一起讨论地热火朝天。我读(听)的是《自私的基因》,从留存在记忆里的零星碎片而言,跟没读也没啥区别。所以说我没有资格对作者或这本书做出合理的评价。


人类对基因的发现真的很了不起,通过科学家们对基因的研究和探索,更进一步地帮助我们认识到生命的奥秘和规律。我个人的观点是,生命是奇妙的,人是宝贵的创造。我相信人性本“恶”,后天好的环境和正确的教育能使我们的行为和意念渐渐趋向文明。大多数人的一生中,通常也会经历善恶在里面的权势之争。所以我们这一生,也是不断选择或取舍的过程。


也许我永远都无法像科学家一样认识基因的奥秘,但我一定不能忽略的是,生命是应当尊重和敬畏的。


---   ---   ---


圈友大安:


这次共读的主书目和备选书目都看了一遍… 虽然第一本的豆瓣得分貌似不错,但个人觉得读起来有点无趣,就抓紧读完,加快过渡到备选书目的阅读里去。事实证明,备选书目有趣多了…


这也为下一次的书目选择提供了参考——还是得看亲历者的阅读体验啊…


读这两本书的时候,有个词一直徘徊在心中,它叫“宿命论”。基因程序决定了我们的先天,甚至是否能撑过环境考验得以幸存,也依托于这份程序是否足够强大。所谓成也基因,败也基因?


这次分享会,我是带着问题和大家一起讨论的。说不准我们几个臭皮匠有没有找到正确答案,但对于我,却是打开了另一个思考问题的角度。


我的特长和弱点是否有着基因的影子?什么时候,我可以承认自己的宿命,减少无力挣扎,而什么时候,我又可以发挥斗志,争取峰回路转?


孩子的兴趣和性格是否有着基因的影子?什么时候,我应该去接受他的原本样貌,减少无意义的期待,而什么时候,我又可以循循善诱,去引导有希望发生的改变?


这次阅读里,作者的研究+大家的讨论,好像让我又活得清醒了那么一点点。


对我而言,这一点点,便是阅读所带来的巨大魅力。


---   ---   ---



以上便是象群共读圈关于《DNA:生命的秘密》《自私的基因》的共读记录,希望能给其他书友带来关于此书的参照~ 一起来追溯我们的进化起源。



象群共读圈

于杭州

2020.12



-过往共读-

《学会提问》共读记录 | 象群共读圈

卡尔维诺《我们的祖先》共读记录 | 象群共读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