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書 | 《古文獻研究(第八輯)》目録與摘要





目録與摘要‍‍‍‍




《左傳》叔孫虺、雍巫考
周維綱、趙生群
摘要:襄公三十年《左傳》之(叔孫)虺,古注闕如,竹添光鴻、楊伯峻以爲“虺”爲魯宗族叔仲昭伯之名,字帶,前後注釋自相矛盾。據《左傳》及相關文獻,叔仲與叔孫,氏族有别;叔仲昭伯非叔孫得臣之子。叔孫得臣長子僑如,謚宣伯,三子豹謚號穆叔,叔孫虺當爲其次子。僖公十七年《左傳》之“雍巫”,即《管子》之“堂巫”、《吕氏春秋》“常之巫”,非易牙。
關鍵詞:虺 叔仲昭伯 叔仲帶 雍巫 堂巫 易牙

周代宫室門制與入門禮儀——以“中門”爲中心
王鍔
摘要:《三禮》“中門”一詞,衆説紛紜。就經文看,天子五門,由外而内依次是皋門、庫門、雉門、應門、路門;諸侯三門,魯國是庫門、雉門、路門。古人門制,門兩旁有棖,門中間有一闑,門分東西左右,向堂爲正,以闑爲主,闑東即闑右,闑西即闑左。中門有二意:一指天子宫門中間之門應門;二指門棖、闑之間,一扉之中。兩君相見,主由東扉之中入門,賓由西扉之中入門。上擯、次擯、末擯與上介、次介、末介隨主賓國君之後,成八字形,雁行而入。君臣平時出入在闑東,賓客平時出入在闑西。聘享公事用賓禮,出入自闑西;私覿私事用臣禮,出入自闑東,此周代君臣主客出入門之儀。
關鍵詞:中門 闑 周禮 禮記 鄭玄

今文《尚書》資料研究兩題
高中正
摘要:對相關資料進行釋讀、判定,是研究《尚書》今、古文問題的基礎工作。居延漢簡中有一枚封檢,時代在新莽時,簡文内容涉及今文《尚書》解釋,結合《莽誥》《史記》等文獻進行釋讀,可揭示其價值。熹平石經爲東漢今文經學重要文獻,梳理歷代著録之《尚書》殘石外,亦可據已有判定今、古文之方法,結合字體等因素,對舊藏、舊著録進行辨僞。
關鍵詞:今文《尚書》 居延漢簡 熹平石經 研究

從《漢書·揚雄傳》殘卷看宋祁校語的價值
謝秉洪
摘要:宋祁校語是《漢書》考校研究的重要資料,歷來受到研究者的重視,但亦曾遭非議。本文通過比勘日藏寫本《揚雄傳》殘卷,舉例説明宋祁校語的價值。
關鍵詞:《漢書》 《揚雄傳》殘卷 宋祁校語

釋孔穎達律數“除不盡三”解法
葉静燕
摘要:“三分損益法”是律學計算的基本方法,適合計算“三的倍數”,律數若除不盡三,步驟將異常繁瑣。《禮記·月令》所載十二律數中,九律均出現“除不盡三”的問題。爲簡化計算,孔穎達積極構造解法,先以“拆律法”取出“三的倍數”;再以“假設法”補足餘數,構造出又一個“三的倍數”。律數分算再叠加,步驟大爲輕减。然假設補數之法,數據依賴性强,使用不便,故孔穎達將其替换成更實用的“分數法”,“拆律法+分數法”自此定型,律數“除不盡三”問題因此得解。孔穎達處理律數問題時,思路靈活開闊,反映了經典中“以數解經”的獨特面貌,或可爲今人的律算研究提供具體實例。
關鍵詞:《月令》 孔穎達 律數 “除不盡三”問題

宋高宗發引路綫考述——以南宋周必大《思陵録》爲重點
李希、俞志慧
摘要:宋高宗駕崩後,遺體從臨安運送至紹興寶山安葬。高宗的發引路綫,史書并無明確記載。根據周必大《思陵録》記載可推測,高宗的靈船從臨安新開門出發,横渡錢塘江到達西興,登岸後用人力運送至浙東運河入口,重新登舟。沿運河到錢清堰渡堰後,經過錢清鎮、柯橋,後從迎恩門進入紹興府城,取道紹興環城河,從都泗門出城再次進入浙東運河到達東湖、董家堰一帶,進入御河,一路抵達陵區。通過考察宋高宗的發引路綫,本文糾正了一直以來學界及民間對臨安新開門位置和名稱的誤解,以及錢清江在南宋時期江面寬度的誤判,有助於認識南宋時期浙東運河的航運條件、杭紹間的交通狀况及沿途市鎮的興衰變遷等問題。
關鍵詞:《思陵録》 周必大 宋高宗 浙東運河 御河

談談《永樂大典》的簽條
張昇
摘要:現存《永樂大典》殘本(副本)中多可見提示原文空缺之簽條。這些簽條大部分爲《大典》正本原有的,意指正本謄録時遇原引書有缺文會標明“原本缺”或“原缺”。除此之外,《大典》録副時也會新加一些簽條,包括:《大典》“不應”留空而留空之處,以“原本空”或“原空”表示;《大典》應有文字而缺文且正本未加簽説明之處,以“原本缺”或“原缺”表示。參考這些簽條,我們既可進一步瞭解謄抄《大典》正本與副本的具體操作,又可推斷《大典》所引書之版本,補正《大典》之缺誤。
關鍵詞:《永樂大典》 簽條 大典本

清人文集所見《左傳》訓詁五例
吴柱
摘要:欲論清人文集之經學價值,不可無具體而微之例證。今從文集中輯出有關《左傳》訓詁者五例,又取杜預《集解》、孔穎達《正義》、李貽德《輯述》、劉文淇父子《舊注疏證》、竹添光鴻《會箋》、楊伯峻《注》、趙生群師《新注》諸書,比而觀之。一爲汪士鐸《汪梅村先生集》之《黄羊説》,二爲蕭穆《殷齋文集》之《瓦屋考》,三爲徐有珂《小不其山房集》之《包茅縮酒解》,四爲鄭敦耀《亦若是齋隨筆》之《猶三望考》,五爲陳宗起《養志居僅存稿·經説》之《子産治國解》。其中有以補正古今各家之説者,則表章而疏證之;其或結論雖誤,而思辨足以啓迪新説者,則引申而發明之。
關鍵詞:清人文集 《左傳》 訓詁

朱彝尊著述補考——以新披露竹垞尺牘二通爲中心
劉仁
摘要:近日出版之《朱彝尊全集》中新披露朱彝尊書札二通,輯自中國國家圖書館所藏清道光間吴昂駒纂《初白庵藏珍記》。此二札對朱彝尊著述尤其是《明詩綜》的編纂具有重要補證價值。通過考證,可知此二札俱作于康熙四十年,書信中透露朱彝尊在編纂《兩淮鹽策書》之前還編纂過一部《浙江鹽策書》,亦記載了《明詩綜》約自康熙元年(1662)至康熙十五年(1676)初次編纂的這一尚未見于其他文獻的事迹。
關鍵詞:朱彝尊 尺牘 《鹽策書》 《明詩綜》

《十三經注疏校勘記》編纂人员考
井超
摘要:阮元組織校勘《十三經注疏》,先授經分校,復定其是非。李鋭分校《周易注疏》《春秋穀梁傳注疏》《孟子注疏》,徐養原分校《尚書注疏》《儀禮注疏》,顧廣圻分校《毛詩注疏》,臧庸分校《周禮注疏》《春秋公羊傳注疏》《爾雅注疏》,洪震煊分校《禮記注疏》,嚴杰分校《春秋左傳注疏》《孝經注疏》,孙同元分校《論語注疏》。阮元、段玉裁擔任總校,定校記是非,嚴杰也在一定程度上參與總校工作。文章通過梳理段玉裁等八人與阮元在校經前後的交游情况,分析他們的知識背景和校經經驗,抉發其參與校經活動始末,以深入了解《十三經注疏校勘記》的編纂過程。
關鍵詞:十三經注疏校勘記 阮元 段玉裁 顧廣圻 臧庸

從選目與實績看《皇清經解》的編纂理念
侯婕
摘要:道光年間阮元等輯刻《皇清經解》,是清人經學文獻編纂的代表性成果之一。此書刻成,却遭致部分學者非議,認爲阮元編輯此書存門户之見。通過分析《皇清經解》編纂的學術背景,比較阮元編纂《儒林傳稿》與焦循建議,和江藩撰寫《國朝漢學師承記》之間的選人異同,阮元《皇清經解》與江氏《經師經義目録》、焦氏《讀書三十二贊》對經師著作的選取差異,可知阮元在學術理念與著述的推崇層面,以實學爲導向,對訓詁考據之學多有肯定。阮元編纂《皇清經解》的真正用意與實績在於希冀通過此書之編纂,爲學海堂諸生、乃至學界士子提供盡可能全面詳致的經學考據學資料參考,其對清代學術的推進值得認可。
關鍵詞:皇清經解 阮元 焦循 江藩

阮元《孝經義疏》辨僞——兼論其與阮福《孝經義疏補》的關係
張鑫龍
摘要:道光十六年(1836)王德瑛刊入《今古文孝經彙刻》中所謂“阮元《孝經義疏》”一書,實際是他將道光九年(1829)所刊《皇清經解》中阮福所撰《孝經義疏》中的“福按”“福謂”“福又謂”等明確揭示作者信息的關鍵詞眼進行删改、將含有“家大人”的字句無一例外删除,同時捨棄某些内容,并且通過修改字句的方式,對因删除内容而導致的前後不對應的情况進行彌縫,然後冒題“阮元”之名而成的一部僞書。其書演進軌迹爲:阮福先撰成《孝經義疏補》,而後承其父阮元之命,擇取精華成《孝經義疏》一書,刊入《皇清經解》,最後王德瑛將《孝經義疏》改頭换面,冒“阮元”之名刊入《今古文孝經彙刻》。
關鍵詞:阮元 《皇清經解》 《孝經義疏補》 《今古文孝經彙刻》 辨僞

跋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周星詒批校《三國志考證》
劉國宣
摘要:由清人潘眉撰著的《三國志考證》爲清代《三國志》研究史上的一部要籍,專重校勘,立説精審。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嘉慶刊《三國志考證》爲譚獻舊藏,更經周星詒批校,不惟訂補《考證》之偶失,有裨於《三國志》之研讀,亦可展現周氏學術於一斑。
關鍵詞:潘眉 《三國志考證》 譚獻 周星詒 批校

略論唐文治先生的《左傳》教學實踐
蘇芃
摘要:唐文治先生作爲近現代著名教育家,在經典教學方面成績斐然,以其《左傳》教學爲例,至少包含四個方面的實踐内容:一是將《左傳》教學納入階段性的課程體系;二是注重實用性的教材編選;三是提倡經世致用的分類閲讀法,抉發經典閲讀的當代價值;四是將理論化的經典吟誦納入教學。這四個方面的教學實踐至今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唐文治 左傳 教學實踐

由曹元弼《二南分風説》看其《詩經》學特色及學術價值
聶濤
摘要:本文以曹元弼《二南分風説》一文爲核心,探討曹氏作爲晚清時期重要經學家如何處理《詩經》中有關“二南”的公案,藉此看其《詩經》學的特色與價值。文章首先探討了曹元弼以《詩》爲教,發揮“無邪”之旨、據《序》説詩,堅守毛《傳》、鄭學立場,兼融宋學和經世之志,昌明古學的治《詩》態度和立場,其次結合其文,指出曹氏在“二南”的認知上,是以繼承《詩序》、毛《傳》、鄭《箋》的傳統學説爲主,但又受朱子《詩集傳》的影響,使他對“二南”的解釋,既不是對漢唐舊説的簡單因襲,也不是朱子的新傳統,對於清人的見解,亦表現出有選擇的去取,鮮明的體現了其個性化和整合漢、宋詩説内在矛盾的良苦用心。通過曹氏的個案研究,以期爲《詩經》學史、經學史的研究提供一種嶄新的視角和啓發。
關鍵詞:曹元弼 二南 詩經學 特色 價值

《四庫全書總目》易類提要訂誤
孫利政
摘要:《四庫全書總目》是中國古代集大成的目録學著作,然其中訛誤錯漏之處不在少數。文章以中華書局整理本《欽定四庫全書總目》爲底本,參校各種類型的四庫提要,并采用《總目》著録之典籍與提要徵引之原文獻,就經部易類提要進行考校,共校正文字訛誤二十則。
關鍵詞:《四庫全書總目》 易類 訂誤

孔氏“三世出妻”考
劉欣宇
摘要:孔氏“三世出妻”的説法,最早見於《孔子家語·後序》。歷代學者對此説解讀不一,或以爲“三世”自叔梁紇始,或説自孔子始。梳理相關文獻可知,孔子并没有出妻,伯魚之妻是“自出”,叔梁紇也有可能是顔氏“自出”,真正明確有出妻行爲的只是子思一人。將孔氏三代婚姻相聯繫而形成的孔氏“三世出妻”説,應該是前人對《禮記·檀弓》文本的誤讀。孔氏“三世出妻”説的産生與演變貫穿着自古及今的儒家衛道思想,明清學者對出妻説的强加解釋更是因爲缺乏對先秦婚姻情况的了解。其實,在先秦時期,貴族、士人出妻的情况并不罕見。
關鍵詞:孔氏出妻 《禮記·檀弓》 先君子 出母

關於《東君》“縆瑟兮交鼓”之“交”字的理解和辯正
胡亦辰
摘要:歷來對《九歌·東君》“縆瑟兮交鼓”的“交”的訓釋和理解共有兩種不同的意見,其中將其訓釋爲“對擊”的觀點占絶對優勢。今人郭在貽提出新解,認爲“交”當是“攴”之訛誤,較有新意,但也存在一些問題。通過綜合考證和出土文獻的佐證來看,或許可以將其看作是“撽/”之借字。

關鍵詞:楚辭 東君 出土文獻




內容簡介‍‍‍‍




《古文獻研究》是南京師範大學王鍔先生主編的一部學術論文集,以中國古代文獻研究爲中心,以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爲旨歸,力求推動古文獻整理與研究工作,提升文化自信,傳承中華文脈。本書收録南京師範大學古文獻專業教師、博碩士研究生、本科生論文共十八篇,内容包括經學、史學、四庫學文獻和明清文獻研究,學風嚴謹,文風樸實,内容充實,論證嚴密,所選論文皆爲新作,不乏創見。



編者簡介




王鍔,南京師範大學教授,古典文獻學博士生導師。曾師從李慶善、趙逵夫等先生。主要從事於古文獻的整理、研究和教學工作,主攻方向是古文獻學、《三禮》。先後出版《三禮研究論著提要》《〈禮記〉成書考》等著作,整理《藏書紀事詩》《守雅堂稿輯存》等文獻,參編專著多部,其中《三禮研究論著提要》曾榮獲第13屆“中國圖書獎”等,發表論文八十餘篇。

来源:“鳳凰出版社”微信公眾號

排版:牧獻

審核:拊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