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的正装不是“西装”

彭林 对古联今 2023-04-08

2019年7期《对联》杂志精彩导读


己亥孟夏,联都网建站十六周年之际推出了一期特别的擂台赛——题“汉服热”,联友们热情题吟,让汉服与对联在新时代有了一场美丽的邂逅。“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衣袂翻飞,古意飘扬,吟哦平仄,巧思奇想,联友们用汉字艺术诉说着对汉服的向往……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文学作品都要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两方面来考量,对联也不例外,汉服不应该是喧闹一时的虚热,而是本民族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密切关联,是文化的积淀和民族的象征。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汉服热?本刊特邀了清华大学彭林教授和陕西师范大学张志春教授撰文谈民族服装,以期深挖汉服对联创作的内涵,扩展联人的视野。


中国的正装不是“西装”

□ 彭 林



彭 林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兼任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华炎黄研究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主要从事历史文献学、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的教学和研究。系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彭林说礼》主讲。

▲2010年初春,《百家讲坛 ● 彭林说礼》录制现场,本刊总编傅海青与彭林先生合影。

▲录制现场上,彭林教授为观众签名留念。



 

有礼义之大,故称夏;

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左传》



在人类的进化史上,服饰是从野蛮走向文明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简单地说,就是野兽不穿衣服,而人类有了羞耻感,开始用衣服包裹身体,同时也可以御寒。尽管此时的“衣服”不过是树叶、兽皮,但毕竟是人区别于兽的外在形态。再往后,衣服的精美程度成为了判断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上古时代的中国人,已经开始用丝麻做衣裳,使衣服更加合体、舒适。不仅如此,中国人刻意追求生活中的美,他们惊叹于禽鸟的冠角、羽毛之美丽,树木的花果之绚丽,以及山、火、龙、虫、云等各种自然物的壮丽,于是用五彩画成纹样,绣在衣服上,彰显自己的审美情趣与生活调性,穿出文化来;远远看去,人人像美丽的花朵一样。在《左传》等古籍中,中国人就被称为“华夏”;“华”在古汉语中与“花”是同义字,华夏之“华”,是指“有服章之美”。“夏”,是“大”的意思,我们大在哪里?我们的国土很大,但我们不夸耀这个,我们自豪的是“有礼义之大”,这是高度文明的体现,而且是在社会生活和国家层面全覆盖的,所以我们得二“大”,是在这里。考古学家在浙江嘉兴的钱山漾遗址,发现了四千多年前的丝绸织物,可见,古籍的记载并非空穴来风,中国早在先秦时代,文明就已达到冠绝于世的程度。


▲本刊总编傅海青到彭林先生家中拜访,彭教授兴致勃勃谈中华礼仪并介绍他出版的新书。


 

礼义之始,在于正衣冠。

——《礼记


 

 中华是举世闻名的礼义之邦,声教迄于海外,而礼与服装不可分离。《礼记》说:“礼义之始,在于正衣冠。”礼仪是从端正衣冠开始的,所以,古代成年礼的主要内容就是加三个寓意不同的冠,称为“三加之礼”,并且穿上与之相配的服装,才完成了成年的仪式。

认真、仔细地穿戴衣冠,是古代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根据文献记载,早在周代,人们早晨起来的第一件事,是先要梳头,绾好发髻,戴冠结缨,再穿好衣服,系好腰带。在周人看来,不如此,就无法去面对新的一天的生活,就无法去见其他人。此外,惟有如此,才能把自己的精气神提升起来。相反,不修边幅,蓬头垢面,那还叫人吗?中国文化在相当一个程度上,是体现在衣冠上的。我们读《论语》可以知道,古人穿衣非常讲究,睡觉要穿睡衣。起床后,不能穿着睡衣去见客人,那样显得不郑重,失礼;外面还要穿一件正式的衣服,这件正式的衣服不能直接穿在睡衣上,中间还要有一件相当于今天的衬衫的衣服,称为“中单”。所以人们常用“衣冠文物”这四个字,作为中国文化的主要表征。

中国上古时代的服装,就出现了职业化、系列化的现象,儿童穿彩衣,学子穿青衿,嫁娶穿婚服。此外,文官有文官的服装,武官有武官的服装,法官有法官的服装。在政府里面,不同的身份衣服是不一样的。每一朝建立,都要“易服色”,推出具有本朝特色的服装,这里面有继承的部分,也有改革的部分。两千多年下来,各种服饰缤纷灿烂,美不胜收,是世界史上所罕见的。


今天,作为五千年的华夏礼义之邦,居然没有一套作为文化表征的服装,这不合逻辑,是很不正常的现象。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中国人不愿再穿清朝的衣服,怎么办?四万万五千万同胞不能没有自己的文化表征。在当时的背景下,曾经有过将西洋人的礼服作为中国礼服的趋向,于是每年用巨额的银两到欧洲购买呢子衣料,引起海关惊呼!在此背景下,孙中山设计了一种服装,每个细节都赋予了文化诠释:对襟衣服正中的五粒扣子,代表五族共和;正面四个贴袋,代表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上边两个口袋的盖帽做成笔架形,代表尊重知识;袖口各有三粒扣子,代表三民主义;背后用整块布料,代表山河一统。尽管有人说,这种衣服是在英国的猎装的基础上修改而成,也有人说是根据日本的学生装修改而成,但毕竟赋予了许多当时中国人的理念,所以受到海内外华人的欢迎,被称为“中山装”,在长时间内几乎等同于“国服”出现在举国的上下层。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周恩来、叶剑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身穿中山装出现在各种重大的礼仪场合中。西方人由于不了解这一服装的来龙去脉,称之为“毛制服”。

改革开放后,由于某些领导人的提倡,开始用西装取代中山装,举国上下纷纷仿效。以致许多行政部门开会,都要求穿“正装”,即西装出席。在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党代会、人代会上,所有的少数民族代表都身穿自己的民族服装,而人数最多的汉族代表,却是人人穿西装,可谓咄咄怪事。

作为五千年的华夏礼义之邦,居然没有一套作为文化表征的服装,这不合逻辑,是很不正常的现象。即使有再大的困难,都不应该回避,或者年复一年地拖着不办。我们呼吁,政府应该有一个部门出来牵头,把研究服饰史、服装设计、以及礼仪专家等等召集在一起,着手研究,尽早解决这一问题,让每个中国人都有自己的服装可穿,让中华民族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世界面前。


(此文为清华大学彭林教授参加“领导干部国学大讲堂第十二讲:文化自信·国学与国服暨《中华国服正装》务虚座谈会”的演讲稿。)

  长按识别二维码

看《百家讲坛》精彩视频






更多精彩,敬请扫码订阅《对联》杂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