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战略背景下新型配电系统技术标准体系
王金丽1 , 李丰胜1 , 解芳1 , 张姚1 , 田野2
(1.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 100192; 2.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辽宁 沈阳 110006)
摘要: “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背景下,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清洁低碳化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快速推进,配电系统的形态和功能定位均发生深刻改变,现行标准体系在整个配电业务领域中存在重要支撑标准缺失以及不适应、不协调和不衔接问题,已难以满足新型配电系统发展需求。充分考虑技术发展和业务需要,提出了系统性、协调性、动态性、引领性标准体系构建原则;基于多维模型理论,建立了雪花型多维结构模型,为标准体系的信息化管理奠定基础;以配电专业技术方向为主线,设计了覆盖全寿命周期的多层次标准体系架构;针对重点技术领域,分析了标准需求并实现了重点标准的规划布局,为促进智能配电网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有效标准供给和方向指引。
引文信息
王金丽, 李丰胜, 解芳, 等. “双碳”战略背景下新型配电系统技术标准体系[J]. 中国电力, 2023, 56(5): 22-31.
WANG Jinli, LI Fengsheng, XIE Fang, et al. Research on technical standard system of new distribution system under double-carbon strategy[J]. Electric Power, 2023, 56(5): 22-31.
引言
近年来,国家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构建清洁低碳化新型电力系统[1-2] 。分布式电源、分布式储能与新型负荷的大量接入使得配电系统出现供电多元化、用电互动化、电力电子化、装备智能化以及管理数字化等全新形态特征,数字技术与能源技术的深度融合与广泛应用,为新型配电系统建设的快速推进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2022年7月,国家能源局发布《能源碳达峰、碳中和标准提升行动计划》,要求统筹推进能源行业标准与国家、团体相关标准协调一致的新型标准体系建设,开展新型电力系统标准体系研究,大力推进智能配电网标准化,提升配电网灵活智能互动能力[3-4] 。在能源供给和消费清洁化等驱动力影响下,配电系统已由源随荷动转变为源荷互动。在电源侧,新能源的接入促进了配电系统能量来源的低碳化和多元化;在电网侧,交直流混合配电[3-5] 、灵活配电[6] 、配电物联网[7] 、一二次融合开关[8-10] 与智能配电终端[11] 等先进配电技术的应用,有效支撑系统实现可观、可测和可控。传统配电系统的规划、建设与运维技术标准已难以适应和指导清洁低碳化的新型配电系统。国内外学者针对标准体系开展了大量研究[12-17] 。文献[12]研究设计了新一代智能电网标准体系分层架构和概念模型,构建了总体框架,其中智能配电作为标准体系中8 个专业方向之一,共包含4个技术领域,即配电网运行与控制、微电网、分布式电源并网和柔性交直流配电网。文献[13]研究提出了全球能源互联网标准体系的层次结构及体系表,从智能电网、特高压及新型输电、清洁能源以及电网互联等方面分析了技术领域的标准需求,智能配电作为13个技术领域之一,包含了配电自动化、柔性配电、微电网和分布式电源4个标准系列。文献[14]基于参考架构模型(SGAM)、用例架构、映射图等标准工具,设计了智能电网标准体系架构,包括电气技术、系统运行和通用3个大类,其中规划域包含在电气技术类中,配电域包含在系统运行类中。在已有的相关标准体系研究中,配电领域技术标准仅作为其中一个分支,主要侧重于跨领域交互或自动化技术提升应用,均未针对新型配电系统的全寿命周期细化专业技术方向,仍然存在重要支撑标准的缺失和空白点。随着能源“双碳”标准提升行动计划实施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快速推进,配电系统的形态和功能定位均发生了深刻改变,现行的标准体系多基于传统单源型的中低压交流配电系统构建,已难以满足多源化、强互动交直流混合新型配电系统的实际技术需求,在落实国家战略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存在不适应、不协调和不衔接的问题。由于新型配电系统内涵外延丰富,建设新型配电系统技术标准体系是一项系统性综合工程,构建层次合理、内容全面、便于操作的新型配电系统技术标准体系已迫在眉睫。本文基于配电全业务流程、全生命周期、全核心环节标准现状,提出了新型配电系统标准体系构建原则,利用多维模型理论建立了雪花型多维结构模型,依据专业技术方向结构主线划分,设计了多层次标准体系架构,深入分析了重点技术领域标准需求与规划布局,为提升标准体系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和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配置的“双高”特征新型配电系统和“双碳”战略目标的适应性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1 标准体系构建原则
新型配电系统涵盖规划建设、施工验收、运行维护、自动化与智能化等各个环节的全寿命周期过程,是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核心要素,承载着源网荷储多元化协同和能源与信息的深度融合。构建新型配电系统技术标准体系时需充分考虑技术发展、市场需求以及政策影响,需要遵循系统性、协调性、动态性、引领性等基本原则。1)系统性原则。新型配电系统标准体系的构建,不是单个标准的独立阐述或简单机械地组合在一起,而是要作为一个系统性的综合工程考虑。需要充分利用系统工程理论,保证整个体系的全面性和标准层次的清晰性,使每项标准归属于其中的某个层次,并具有一定的可扩展和可分解性。各层次标准之间应互联互通、互为补充,避免重复交叉或互相矛盾,以保证新型配电系统各个环节及其全寿命周期过程中的整体协调优化。2)协调性原则。新型配电系统标准体系构建的目的是为了有效规范和指导新型配电系统全寿命周期中规划建设、施工验收、运行维护、自动化与智能化等各个环节,要坚持各专业技术领域技术标准之间的统筹协调,需处理好继承与创新、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各专业技术方向的标准既体现自身的体系性,又要保证与其他专业技术方向标准相衔接,保障整个新型配电系统标准体系的兼容性和完整性。建设新型配电系统标准体系应在充分梳理分析已有技术标准的适应性和技术发展背景下的新需求基础上,进行深度整合或适度升级,以保障体系各组成要素与专业技术子体系之间的协调配合与互联互通。3)动态性原则。新型配电系统标准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动态更新和不断迭代的过程,适应当前各专业技术的发展水平,体系内部的各项标准应根据配电网规划建设、施工验收、运行维护、自动化与智能化等方面的技术水平和相关产品功能性能的改进及时进行制定、修订及废止;结合先进配电技术发展趋势和配电领域技术水平的提升,应保持整个标准体系的开放性和可拓展性,在标准体系中预留出可供标准更新优化的空间,以便于标准的进出。4)引领性原则。新型配电系统标准体系的构建应具备一定的前瞻性,需及时跟踪并充分掌握国内外配电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内在规律,体现适用性和先进性;需结合配电技术水平的提升及其与信息技术、低碳技术的融合应用,适应并满足各专业技术新需求,适当超前布局配电网规划建设、施工验收、运行维护、自动化与智能化等各专业技术方向的制修订标准明细表,发挥对配电领域各专业技术未来发展方向的引导作用,为发展战略的全局性谋划与实时调整提供决策支持。
2 多维结构模型设计
2.1 多维模型理论基础 多维模型是基于多维分析中的维与度量建立起来的数据库模型,通过在数据信息组织方式上的优化,使其更适用于多维分析。在设计多维模型时,常根据事实表与维表之间的关系,将模型设计为星型模型或者雪花型模型[18-19] 。星型模型每个维度保存在单个维表中,所有维度的维表都直接连接到事实表,这样事实表的周围就被维表包围着,呈放射星状,所以称之为星型模型。在星形模型中事实表与维度表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星型模型
Fig.1 Star model
雪花型模型是对星型模型的扩展,每个维度可由多个维表进行描述,与事实表相连的维表可以向外连接到其他详细维表,呈雪花状,所以称之为雪花型模型。雪花型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存储空间,但在进行某些查询时就需要通过表进行连接。在雪花型模型中事实表与维度表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雪花型模型
Fig.2 Snowflake model
2.2 标准体系多维结构模型 新型配电系统标准体系结构划分具有多专业、多属性、多层次、多状态、多归口、多时间等多维度特征,每个维度需要由多个维表进行描述,与事实表相连的维表还需要向外连接到其他详细维表。因此,选用雪花型模型设计新型配电系统标准体系的多维结构,支撑新型配电系统标准库的构建、查询与深度分析。新型配电系统标准体系结构模型设计按照多维模型构建方法和内在特征,围绕规划建设、施工验收、运行维护、自动化与智能化四大系列全寿命周期内所有具体技术标准,选择专业维、属性维、层次维、状态维、归口维、时间维等几个维度构建雪花型多维模型,具体如图3所示。
图3 新型配电系统标准体系雪花型多维结构模型
Fig.3 Snowflake multi-dimensional structure model of standard system for new distribution system
其中,专业维是按照标准归属更加具体、更加细化的专业技术方向进行设定,主要包括配电系统规划、配电系统设计、配电系统评价、配电系统施工、配电系统调试、配电系统验收、配电系统建模、配电系统仿真、配电系统分析、配电系统运行、配电系统测试、配电系统检修、配电自动化、一二次融合、配电智能运检、配电智能抢修、配电物联网、台区智能化等专业。属性维是按照执行要求的不同分为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和指导性技术文件。层次维按照级别高低和适用范围不同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状态维按照标准在整个全寿命周期中的阶段分为规划中标准、编制中标准、已发布标准、应修订标准、应废止标准5个维度。标准在整个全寿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划分情况具体如图4所示。
图4 标准全寿命周期阶段划分
Fig.4 Standard stage division within the full life cycle
归口维是按照标准所归属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或主管部门,主要包括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地方质量技术监督局、团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网企业等。时间维主要按照标准在整个全寿命周期中的关键阶段的时间节点,如标准具体发布实施和废止的时间,一般可具体到年月日。对于多次修订的技术标准,每次新修订标准的发布实施时间,即为上一版本的废止失效时间。
3 标准体系架构设计
新型配电系统的标准体系框架依据专业技术方向结构主线进行划分与设计,主要由1个体系、4个专业方向、18个技术领域、若干个技术标准等4个层次组成,具体如图5所示。
图5 新型配电系统标准体系框架
Fig.5 Standard system framework of new distribution system
图5中除新型配电系统新增部分外,还均需要根据技术发展和新产品应用具体情况对已有相应技术标准进行滚动修订与完善。3.1 规划建设标准 新型配电系统的规划建设标准主要规范配电网、配电物联网、配电自动化规划、设计以及配电设备运行状态、能效、安全性、经济性评估评价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包括如下3部分。1)配电系统规划类标准。结合新型电力系统构建背景下新型配电系统的发展方向,对配电网在技术层面的发展进行规划,同时对配电网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技术路线进行设计。主要包括配电网规划、配电物联网规划、配电自动化规划、配电网格化规划等相关标准。2)配电系统设计类标准。配电系统的设计应结合负荷的性质、用电容量、地区供电条件等情况,合理确定设计方案,满足供电需求。主要包括供配电系统设计、中低压配电网建设改造、中低压配电网柔性互联系统设计、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设计、储能系统接入配电网设计、微电网接入配电网设计等方面的标准。3)配电系统评价类标准。通过评估评价找出配电网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的问题和差距,促进配电网数字化转型升级,提升配电网整体发展水平。主要包括配电设备状态、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承载能力评估、配电网可靠性评估、配电网运行风险识别评估、配电网碳指数评价、配电网运营评价、配网工程后评价、配电自动化建设效果、配电变压器能效技术经济评价等相关标准。3.2 施工验收标准 新型配电系统的施工验收标准主要规范110 kV及以下电压等级配电开关、配电变压器、母线装置、电缆线路、接地装置及盘柜和二次回路接线等电气装置及系统化工程的施工、验收、工程质量检测等技术要求,包括如下3部分。1)配电系统施工类标准。规范配电系统电气装置在安装施工方面的技术要求,同时为有效保障配电设备入网后系统的安全稳定,需要持续完善配电系统施工工艺类标准。主要包括110 kV及以下电压等级配电开关、母线装置、电缆线路、接地装置及盘柜、配电变压器、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和二次回路接线等电气装置及系统化工程安装施工等相关标准。2)配电系统调试类标准。规范配电系统在调试方面的技术要求,为配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有力保障。主要包括配电开关和电缆线路等配电一二次设备调试、平台系统调试、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并网工程调试等相关标准。3)配电系统验收类标准。规范配电系统在测试验收方面的技术要求,为检验配电网系统性能、保证工程顺利投运提供支撑。主要包括配电开关、配电变压器等配电设备试验测试以及架空线路、电缆线路、配电设备及平台系统验收等相关标准。3.3 运行维护标准 新型配电系统的运行维护标准主要规范配电网及其关键设备的运行控制、运维检修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包括如下6部分。1)配电系统建模类标准。通过建立标准化的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规范配电网元件级、设备级、系统级二维和三维动态建模方法。主要包括元件建模、设备建模、系统建模等相关标准。2)配电系统仿真类标准。解决日益广泛的配电系统数字仿真、物理仿真、数模混合仿真等系统存在的模型、构成、方法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问题,规范化仿真操作、程序和技术要求。3)配电系统分析类标准。主要规范配电网状态估计、拓扑分析、潮流计算、可靠性计算、结构优化或网络重构、电压调整和无功优化、故障定位隔离与恢复等方面的相关标准。4)配电系统运行类标准。保证配电系统、配电设备运行的安全稳定性,对配电网以及配电线路、配电变压器、开关等配电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预判、告警及规范化管理。主要包括配电网运行控制、农村无人值班变电站、架空线路及设备运行、预装式户外开关站运行及维护、户外高压开关运行、配电变压器运行以及农村电网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等相关标准。5)配电系统测试类标准。配电系统测试对于保障配电系统建设质量和实用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包括架空线路、电缆线路、配电变压器、故障指示器、智能配变终端、高压开关、低压断路器以及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等相关测试标准。6)配电系统检修类标准。为提高配电检修作业质量、优化检修流程、缩短检修时间、有效避免检修作业事故,需规范配电系统的检查流程和检修工艺。主要包括配电线路旁路作业、配电线路、电缆线路、开关设备、配电变压器、配电终端等运维检修类标准。3.4 自动化与智能化标准 新型配电系统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标准主要从功能、性能、技术指标、运行维护、试验检测等方面规范配电自动化与智能化方面的技术要求,包括如下6部分。1)配电自动化类标准。配电自动化以一次网架和设备为基础,以配电自动化系统为核心,利用计算机及通信技术等,实现对配电网的监测、控制和快速故障隔离。主要包括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技术要求、安全防护、试验检测、实用化验收以及配电自动化终端设备的技术规范、功能规范、检测规范以及参数配置规范等相关标准。2)一二次融合类标准。一二次融合设备主要是在传统柱上开关/环网箱功能的基础上,将中压一次开关、二次终端、通信、自动化及电源、监测设备等模块整合设计,实现一二次设备的融合,提升一次设备的智能化水平,同时简化系统接口,减少内部线缆接线,提高系统可靠性。主要包括12 kV一二次融合柱上开关/环网箱技术要求、功能要求、试验检测、安装运行以及运维检修等方面的标准。3)配电智能运检类标准。利用先进的物联网信息化技术对配电设备进行在线监测、集中监控、综合分析、故障诊断与处理,降低设备运维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停电损失,需规范配电智能运检的监测范围、系统结构、硬件配置、系统建设、运维管理等,确保整个配电系统的安全可靠稳定运行。配电智能运检类标准主要涵盖如下6类:①配电设备状态监测类主要包括配电一次设备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选型原则及配电线缆状态监测等方面的标准;②配电设备设施电子标签类主要包括电子标签的技术要求、采用密码技术电子标签的安全要求以及电子标签在电力设备中检验、验收和使用等方面的标准;③配电站房巡检机器人类主要开展配电站房和配电线路智能巡检机器人技术要求、验收条件、检测技术等方面的标准研制工作;④配电线路巡检无人机类主要包括配电线路巡检无人机运维规范、巡检技术规范、作业人员培训规范等方面的标准;⑤环境监测终端类主要包括温湿度监测、隧道环境监测、视频监控等标准;⑥配电移动作业类主要包括用电信息采集、现场移动作业终端等技术要求、功能要求、安全防护要求等方面的标准。4)配电智能抢修类标准。通过构建配电网停电设备拓扑关系和智能研判规则,实现配电线路和台区停电信息快速、主动上报以及故障停电信息自动精准发布和主动抢修,提高配电运检人员的抢修效率,提升供电服务水平。主要包括配电网抢修设备设施、抢修指挥故障研判技术、支持系统功能规范等相关标准。5)配电物联网类标准。配电物联网是配电技术与物联网技术深度融合产生的一种新型信息物理系统,以配用电领域应用需求为导向,将“大云物移智”等先进信息通信技术融入配电侧的各个环节,实现配电网的全面感知、数据融合和智能应用,通过对配电网中低压设备的全域识别及设备间广泛互联,构建形成基于“云管边端”的配电物联网体系架构,为规划建设、生产运行、供电服务等提供平台化支撑。主要包括配电物联网技术要求、参考架构、低压设备信息模型、边缘计算总体架构与要求、云平台功能、终端功能、应用安全防护等方面的标准。6)配电台区智能化类标准。规范台区信息模型、配电箱/柜结构设计和综合管理的智能化,实现配电台区设备状态监测与保护、计量管理、负荷管理、电能质量管理、线损管理、经济运行管理等功能。主要包括智能配电台区技术规范、智能低压配电箱技术条件以及智能配变终端的技术规范、型式规范、检测规范、软件平台等相关标准。
4 重点技术领域标准需求分析与布局
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推进,大量分布式新能源和电力电子设备接入配电网,其组网形式已由传统交流配电过渡到交直流混合配电,运行状态更加复杂多变,信息物理系统高度融合的灵活配电装备正逐步取代传统配电装备,基于配电物联网的智能终端设备不断涌现,并对电力电子化配电网的故障快速恢复、安全可靠供电能力提出更高要求[20-22] 。因此,新型配电系统标准需求遴选交直流混合灵活配电、配电设备一二次融合、先进配电自动化、配电物联网等重要技术领域开展分析和规划布局。依据新型配电系统规划、建设标准先行和技术标准制修订申请以及计划下达具体情况分析,同时考虑需求标准的重要性和急迫性,重点标准布局按照2023年之前为近期和2025年之前为短期划分进行合理布局。4.1 交直流混合灵活配电技术 大量具有间歇性、随机性特点的分布式新能源接入配电网,使电源结构和组网形式发生重大改变,为保障分布式新能源和电力电子设备有序可靠接入和交直流混合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需在配电网源网荷储协同规划与评估、交直流混合配电网关键装备及运行控制、交直流混合配电网快速可恢复供电技术方面推进标准化工作。1)配电网源网荷储协同规划与评估方面,随着高比例分布式能源接入,用电负荷呈现多元化特点,配电网分布式源荷互动、多种能源耦合、信息物理系统融合等需求迫切,亟须研究并制定面向源网荷储友好协同的交直流混合系统规划设计技术原则,明确规定新型配电系统发展与接纳分布式能源能力评估指标体系与方法,以实现科学规划与精准投资。2)交直流混合配电网关键装备及运行控制方面,交直流配电网互联的耦合节点、分布式电源、储能单元等装置对交流配电网运行产生影响,同时用于交直流配电网互联的各种变换器特性各不相同,直流配电网运行方式多样,对交直流互联新型配电装备及其运行控制与保护技术提出新要求,亟须针对交直流混合配电装备及运行控制策略制定标准,保障新型配电系统安全稳定运行。3)交直流混合配电网快速可恢复供电技术方面,随着国家“新基建”战略大力推进,5G基站、数据中心、人防供电、重大活动、突发事件等多种重要负荷不断增加,多种复杂用电场景对交直流混合配电网的快速可恢复供电能力带来挑战。传统以柴油大电机保电设备为主的单一应急保电模式,已无法满足重要场景紧急状态下快速可恢复供电要求,需针对具体应急保障场景、系统组成和工作模式等进行规范,提高多形式能源一体化保障水平。因此,在交直流混合灵活配电技术标准方面,需充分考虑高比例或极高比例分布式能源接入以及源网荷储协调互动等对配电网规划设计带来的影响,明确灵活配电装备及其系统架构、功能要求、性能参数、检测指标和方法,并对基于灵活配电装备的交直流组网架构、运行模式、控制保护、应急保障系统等提出技术要求。因此,在交直流混合灵活配电技术方向重点标准布局如图6所示。
图6 交直流混合灵活配电技术标准布局
Fig.6 Layout of AC-DC hybrid flexible distribution technology standard
以上重点技术标准的研究及制修订,有助于引导和规范高比例分布式能源接入配电网方式、新型配电装备及其运行控制技术研发与应用,支撑电力电子化新型配电系统安全可靠运行,降低交直流配电网建设和运维成本。4.2 配电设备一二次融合技术 配电设备一二次融合技术近年得到快速发展,一二次融合典型场景主要为柱上断路器、环网柜,其产品结构、功能要求、性能参数等指标与传统配电设备差异较大,需依据配电设备一二次融合技术方案,提出一二次融合成套设备标准化技术要求,规范成套系统中各设备功能设计,明确性能指标并形成完善的测试评价体系。在配电设备一二次融合技术标准方面,需明确一二次融合成套设备的结构、使用条件、功能要求、性能参数、一二次接口、安装调试、运行维护、验收及检测方法等具体要求,实现一二次配电设备的一体化设计制造和安装测试,提升配电设备可靠性与运维便捷性,重点标准布局如图7所示。
图7 配电设备一二次融合技术标准布局
Fig.7 Layout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integration technology standard for power distribution equipment
上述重点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有利于引导生产企业在不降低产品性能的前提下,减少设备对钢、铁、铜等耗能材料的使用,规范设备的数字化、小型化设计以及检测与运维检修方法,提升一二次融合开关设备节能减排和安全可靠运行水平。4.3 先进配电自动化技术 先进配电自动化是智能配电网的重要基础,除了实现配电SCADA、馈线自动化等基本功能,还需支持配电网自愈控制、分布式电源/储能系统/微电网的接入、经济优化运行及其他新业务应用功能。配电自动化设备、主站系统快速更新换代,亟须在配电自动化系统规划、系统/设备功能和检测等方面提升标准化,以满足配电自动化监控与运维技术发展要求。在先进配电自动化技术标准方面,要明确先进配电自动化系统建设、设备、主站等技术要求。针对不同规模和不同条件的配电自动化系统建设提出规划设计、验收测试等原则与方法,制修订智能配电终端技术要求、功能规范、试验检测、调试与验收系列规范标准;基于智能监视、自愈控制及网络优化新技术应用,对配电网运行风险辨识与评估、风险定级与预警、风险防控、故障诊断、安全保护配置、检测指标等提出具体要求,实现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规划设计、功能性能、调试验收及评估技术的规范化,重点标准布局如图8所示。
图8 先进配电自动化技术标准布局
Fig.8 Layout of advanced distribution automation technology standard
这些技术标准研究与制修订,可有效规范配电设备、监控与运维技术的升级与应用,实现对大规模分布式电源、储能等接入新型配电网的智能监视、自愈控制及网络优化运行。4.4 配电物联网技术 配电物联网是配电技术与物联网技术深度融合的新型信息物理系统,以配用电领域应用需求为导向,将“大云物移智”等先进信息通信技术融入配电各环节,实现配电网全面感知、数据融合和智能应用。基于配电物联网建设实际,充分考虑配电二次系统体系架构以及平台层、网络层、应用层等新型业务技术需求,完善相关支撑标准。在配电物联网技术标准方面,要明确配电物联网低压智能设备及台区智能配变终端的架构、功能要求、性能参数、应用场景、试验检测,并对边缘计算节点关键设备的硬件、通信、软件平台、功能性能等提出具体要求,重点标准布局如图9所示。
图9 配电物联网技术标准布局
Fig.9 Layout of distribution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standard
上述重点技术标准的研制,可有效引导配电物联网相关设备制造、工程建设与运行维护有序健康推进。
5 结语
本文分析了配电系统标准体系存在问题,提出了构建原则,建立了多维结构模型,设计了新型配电系统标准体系框架,并针对重点技术领域给出了标准需求和布局,为配电网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有力支撑。1)在标准体系框架方面,以配电专业技术方向为主线,设计了覆盖全业务流程和全寿命周期的多层次标准体系架构,避免了新型配电系统重要支撑标准的缺失,助推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以及配电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2)在重点技术领域标准布局方面,深入分析了交直流混合灵活配电、配电设备一二次融合、先进配电自动化、配电物联网等标准需求,并按照重要性和紧迫性对技术标准进行了规划布局,促进精准供给,发挥技术标准重要基础支撑作用,服务于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实现。(责任编辑 李博)
作者介绍
王金丽(1972—),女,通信作者,硕士,高级工程师(教授级),从事智能配电网运行与控制技术研究,E-mail:1365125390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