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上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其实藏着你想象不到的残酷
史书中有哪些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很残酷的话?
关中大旱,饥民相食。
知友 @房昊
关中大旱,饥民相食。
而有书生看到这一幕,又写了另一句更平淡且残酷的句子。
书生用一辈子为那句话做了注脚,于此,把这个书生的故事也讲给大家:
从前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品学兼优,七岁那会儿,看到樵夫掉了钱,就能追出几里路,把钱还回去。
这还没什么,最主要是热爱学习。
学习到什么程度呢,就是连他妈都害怕,说儿啊你这太勤奋了,会累病的。
孩子:好的妈妈,我知道了妈妈。
然后白天默读,温习功课,等晚上老妈睡了再拿盏油灯偷偷看新书。
我:……
要是这种人生在我家隔壁,那简直人间炼狱。
其实上天还是有那么点公平的,孩子长大以后,自然成了文采飞扬的书生。
随便写一篇文,就有全省书生传抄。
当时的朝廷,还有些乌烟瘴气,当官基本靠关系,升官主要看银两。
好在书生有大才,一篇文章惊动丞相,专门将他举荐任职。
身在御史台,做些处理文书的基本工作。
那些年,书生在京城成婚生子,潜心学术,终于在三十五岁之时,外派为官。
外派到聊城堂邑,去做县令。
堂邑可不是什么好去处,牢里有大批盗匪,乡里有地头龙李虎,作威作福,几任县令都动不了他。
但不久后,书生当场斩了李虎,为官十年,百姓给书生立碑颂德。
最终书生回京,受到重用,提出重开科举,门生故吏遍布朝野。
那是书生最辉煌的几年。
可惜旧皇驾崩,新帝登基,暴虐聪敏,一言不合就杀人。
书生忍得住吗,不存在的,花样怼皇帝。
皇帝见了奏折,大怒要杀,后来看到书生的名字,才哈哈大笑起来,说原来是他呀,他个喷子说什么都正常,没事,没事。
其实是忌惮书生重开科举,满朝都是他的人。
书生又何尝不懂,心很累,很无力。
恰逢父亲病故,书生丁忧辞职,从此寄情山水,不问世事。
皇帝自然很开心,但还得做出礼贤下士的模样,一遍遍请书生回来当官。
直到这个皇帝驾崩,书生都没理他。
后来请书生仿佛成了惯例,又登基过两个皇帝,都要请书生出山。
六次,书生全都没理。
有人说,书生这是真的不问世事。
倘若故事这么结束,那可真是太好了。
可惜,第七次任命的时候,书生还是出山了。
那年关中大旱,史书上只四个字,饥民相食。
那年书生六十,仍旧出山,朝廷这才明白,原来请动他的不是高官厚禄,而是天下苍生。
书生此去赈灾,散尽家财,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路经华山,在山庙之中祈雨,跪倒神像前,泣拜不能起。
白天,出门赈灾,晚上,写文章祈雨,昼夜不停。而书生这般操劳,却还有小人在这种时候谋利。
赈灾发的钞票,百姓拿去换米,奸商小吏借口钞票模糊破损,缺斤短两。
书生长须颤抖,大怒变色,当即查抄府库里的钞票,亲自盖章,重新发回百姓,命米商凭印记卖米。
「有损失,我张养浩赔给你们!」
书生这样说着,六十岁高龄,去亲自喊出闭门不出的富户,上街卖粮。
书生告诉富户,他已经上表朝廷,卖粮补官,卖的越多,补官越大。
于此,饿死的难民才越来越少,关中大旱的灾情,得以缓解。
那天,书生走在路上,听说有人为了奉养老母,偷偷杀了自己儿子给母亲吃。
书生颤抖着,泪流满面,抚膺痛哭,把自己不多的财产,又分给了那家人。
夙兴夜寐,终日不歇,念及百姓还有易子而食的,书生还都会痛哭出声。
六十岁的书生,一病不起,死在赈灾任上。 史称,关中之人,哀之如哀父母。
文中提过一次,书生叫做张养浩,书生用他这一辈子,给他那首诗做了注脚: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平淡而残酷。
完。
乃夜出女子东门二千馀人,被甲,楚因四面击之。
知友 @渤海小吏
刘邦项羽的楚汉相争中,刘邦快被项羽困死了,陈平使出奇计。
《史记.高祖本纪》如下:
汉军绝食,乃夜出女子东门二千馀人,被甲,楚因四面击之。将军纪信乃乘王驾,诈为汉王,诳楚,楚皆呼万岁,之城东观,以故汉王得与数十骑出西门遁。
这段故事流传下来的版本印象中,人们往往记得是替刘邦舍身赴死的死士纪信。
实际上,真正的惨烈,却并没有浮现出来。
纪信和刘邦的身形样貌非常像,陈平策划要纪信假装刘邦,向项羽投降,然后刘邦趁乱逃跑。
这位纪信,是刘邦赴鸿门宴时的五位随行重臣之一,这位老臣的自我牺牲,让刘邦踌躇不已。
在陈平的劝说下,纪信愿意死,刘邦舍得纪信死。
陈平先是送出了降书,约定晚上出降。
随后陈平又运作了两千大娘,化妆成汉军出城。
好神奇的场面啊!
紧接着纪信化装成刘邦,乘汉王车辇向项羽出降。
围城的楚军纷纷跑到东城来看刘邦出降,万岁之声一浪高过一浪,荥阳的围城,松懈了下来。
刘邦也趁此机会,在夜色下顺利从西门逃脱,逃入了成皋。
这比较让我们产生疑惑。
咋就这么轻松就让刘邦跑了呢?
咋你说投降项羽就信呢?咋你说投降士兵们就一定得去瞧那热闹呢?
这个时候,很轻描淡写的一句话浮现了:
夜出女子东门二千馀人,被甲,楚因四面击之。
为啥陈平要让女同志假冒出城呢?
直接让正式汉军出城不是更像真正的刘邦归降吗?
一群妇女作假不是非常容易露馅吗?
没错!还就怕不露馅呢……
实际上真正的两千荥阳妇女出城后,没几分钟就都……
这两千妇女在莫种意义上比纪信假冒刘邦投降的镜头重要的多。
是这两千妇女,使得荥阳的围城不得不松懈,使得饥渴了很久的将士们开始忙活于眼前的苟且。
刘邦,以损失了一个心腹和两千妇女的代价,逃出了生天。
我们后面只知道忠勇的纪信被项羽一把火烧了,但这两千妇女的最终下场却一个字也没再提过。
其实用不着说,也能知道个大概!
这种缺德事的后续情况,怎么能载于史书呢?
这种缺德事是咋运作的,陈平是重奖还是诈骗还是强迫让这两千妇女穿上了军衣,这种运作,怎么能载于史书呢?
这两千女人,仅仅是陈平一生阴谋中的沧海一粟。
史记中,陈平的最后一段话,是他自己的人生总结。
陈平曰:
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废,亦已矣,终不能复起,以吾多阴祸也。
他也知道,他这辈子,缺大德了。
建安二十二年,是岁大疫。
知友 @空手
《后汉书·献帝纪》载:
建安二十二年,是岁大疫。
建安二十二年,是公元 217 年。
在三国历史上,这实在是平淡的一年,没什么大事件发生,最大的事应该是魏王曹操设天子旌旗,立曹丕为太子。发兵南征孙权,但也没打出什么结果。
史书上这一笔「是岁大疫」听起来可能轻描淡写,但你大概不知道:
这一场瘟疫,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建安七子直接干掉了五个。说这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惨痛的一年不为过吧?
《王粲传》载:
幹、琳、瑒、桢二十二年卒。
建安七子中的王粲和陈琳,因感染瘟疫死在了跟随曹操出征的军中。建安七子中的另三位,徐幹、应瑒、刘桢,因瘟疫死在了留守的曹操大本营邺城。
由此可见这一场瘟疫有多么可怕,不管是在北方的邺城,还是在南方打仗的居巢,疫情到处爆发。
曹丕、王粲当时俱随军征战,在王粲葬礼上,曹丕带着大伙儿一人学了一声驴叫送别王粲。
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世说新语·伤逝》
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此时也在曹操军中。他去视察疫情,亲自向士兵派送医药,染病而死。
还有东吴重臣鲁肃也是这一年病逝,时年四十六岁。病情不知,很有可能与疫病有关。
达官显贵们尚且如此,普通百姓就不用说了。
曹植当时写了一篇文章《说疫气》:
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建安二十二年,不是灭门,就是灭族。
桓公闻而怒,兴师往伐。
知友 @君河洛
史记卷三十二 齐太公世家第二
二十九年,桓公与夫人蔡姬戏船中。蔡姬习水,荡公,公惧,止之,不止,出船,怒,归蔡姬,弗绝。蔡亦怒,嫁其女。桓公闻而怒,兴师往伐。
说实话,这句话一百人看过一百个人都不会认为符合题义。我原来也是,因为这明显就是一逗 x 家庭。简单翻译一下。
齐桓公和夫人蔡姬在船中游戏。蔡姬会游泳,齐桓公这霸主碰巧不会。
蔡姬就一直晃船。调皮着呢,齐桓公有点害怕,没办法这天生旱鸭子。就想让夫人别玩过了,自己是真害怕。
谁想这蔡姬上瘾了,就是不停。这齐桓公就动了真怒了,陪你玩就不错了,怎么还上脸呢。
立马下船,脸红脖子粗的把她赶回娘家蔡国了。但还是留着情面的。毕竟也就是一时生气。
但谁成想,娘家蔡国不乐意了,两口子玩玩怎么了,你一个霸主怎么这么小气。蔡公一怒就把蔡姬嫁给别人了。
齐桓公本来还想消消气过两天就把她从娘家接回来好好过日子。谁想居然被戴帽子了,还是带颜色的,环保也不能戴!霸主就是霸主,立马就起大军算账去了。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齐桓公逗 x 乘船事件。
本来这事我一直是当乐子看的。但是有一天我换了个角度想。
如果我是当时齐国或者蔡国的一个士兵。家里有娇妻有聪慧的孩子。可是我必须因为这个搞笑的原因上战场。我会不会像现在的我笑的这么开心?想到这一刻的我全身冰冷(没有夸张)。
“剑桥史系列”当得起“承载高贵的精神使命”之殊荣,是期望拥抱文明的现代人的案头必备、常读常新的史学巨著。识图扫码,一键收藏。
注:本文内容来自知乎,三上文存鸣谢,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