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刀尔登:最熟悉和最陌生的

刀尔登 人文英华 2021-08-31


最熟悉和最陌生的
文:刀尔登  来源:摘自《亦摇亦点头》

这两千多年中,文明世界的变化是多么大,又是多么小!

在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上,我们有多么辉煌的成就,而在人类的内部关系上,改进又是多么的微不足道。

人们一次又一次重访两千多年前的古典思想者,温习他们的问题——实际上,在人类生活最本质的方面,我经常怀疑,近两千年中提出的新问题,又有哪个的重要性,可以与两千五六百年前提出的一批问题相比呢?这真让人沮丧。

也许最主要的原因是,人类社会同几千年前一样,仍然是一种权力结构,在这个背景下,个人精神的解放,仍然无法不与社会目标冲突。人类的组织方式几无改善,对人的教育一如既往地失败,折磨过前贤的困惑,一样不减地在历史中轮回,而且颜色更加阴暗。

我又怀疑的是,即便有新的处境,也未必能提出新的问题——我们的问题,不是满写在历史这张纸上的,我们得答对上一个问题,才有机会回答下一道题。

我有时候喜欢读点历史上的旧事,一大部分原因,自然是了解人类的过去,一小部分原因——我得说,这是阅读中最迷人的部分——是为了了解自己。

自己的记忆,总是讨人喜欢地模糊着,我又是个不写日记的人,读点历史,其中至少有一小块,是别人为自己写下的精神记录,提醒说,你不光不是那个自以为是的好家伙,而且还欠着作业呢。


重读先秦诸子,一直拖到三十岁前后。说“重读”,有点大言不惭,因为不好算是读过。

初读,应该说初次接触诸子,是在七十年代中期,“评法批儒”,小学生也要参加——现在的人也许要笑,确实可笑,正如现在的人对自己完全不了解的事也会轻易地形成判断,特别是轻易形成否定的判断。(我们在许多知识领域都是小学生,对吗?)

我在那时“读”了语孟荀韩,除《论语》外,都是选本,只言片语地接触的,还有“法家”的商管孙吴,汉代的《论衡》《盐铁论》之类。这可笑的经历,使我在若干年后,一提到诸子,就以为自己“读过了”,加上读过一些西方古典哲学,对诸子的思想便有些看不起,更加拖着不读了。


“评法批儒”时的报刊文章,从诸子中选了只言片语,来赞扬或批判,又选了些故事,来配合嘲讽或鼓吹。我们这些高小生,把这种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学了个十足十。

我那时最常翻看、作为写批判稿的秘籍的,是一本叫《学习与批判》的杂志,开始是抄袭,后来已能模仿着,自己找“材料”来写,这材料,便要到诸子书里自己翻查了。

到了一九七六年,给我一则小故事(比如《韩非子》中的),我便能一眼看出“要害”,写出一小段评语来,口气虽然幼稚,想法已和那些无可救药的成年人无异了。

这种训练,其实训练的是对世界、对文明、对他人的一种态度。谢天谢地,这训练并未完成,而且人性之复杂,有设计训练者之不能想象者——当然了,那些人一向自诩深知人的弱点,其实并不真正理解人性,否则,他们也不会从事那种职业了。

几年后,在课本里再见孔孟的文章,感觉只是亲切,而忘掉“批判”这回事了。

并不该忘掉的。重读诸子,以及读历史上的其他记录时,自己的品性,如果机会恰当,也会在自己面前铺展开来,我们会看到,自己的心灵历程,在何种方面以及在何种意义上,与群体的历程若合符节,对个体来说独特的经历,又如何在另外的篇章中一次次重复。看到这一切,一个人即使不汗流浃背,又怎么再敢狂妄呢?


何况先秦诸子,我可以不要他们的答案,不在乎他们的问题,却不能不敬畏他们披荆斩棘的精神。读过欧洲哲学的人,很容易便将诸子与希腊哲学对看;我也曾在若干地方指摘诸子体系之不完备。

但稍一想象,自应明白,诸子缺的是时间,后人有的是时间,缺的是诸子的精神。我们仍处在荆棘中,不论是在社会生活还是个人精神方面,我们习惯于等待环境的刺激,习惯于完成前人的题目,我们得过且过。

以小学生的资格批判诸子,那种品性,其实并未远去,不论是在我身上,还是在我们的时代精神中。我们将精神的历史也当作一种后来居上的知识,一旦知道纸尾的答案——那是在课堂里用几分钟就能学到的——就踞傲得不得了,这样下去,我们把题做完后,就不知所措了。




历史学家朱维铮曾打过一个比方:


想象中国是仅有一个窗户的房间,中国的历史学家在屋内,看似洞察一切,却不知道房间的坐标在何处。而外国学者,虽然只能通过窗户看里面,却能告诉我们房间的位置。


对诸子百家的研究也是同样,民国以前,对诸子百家被当做不可亵渎的经典,对他们的研究解读往往纠结于意识形态或细枝末节,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后随着五四等激进运动的兴起,诸子百家又被丢入了历史的垃圾桶。尽管近几十年来许多学者奋起直追,但毫不讳言的说,其实仍然大大落后于国际。


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讲谈社《诸子的精神》。相比欧美汉学家,日本这个深受中国影响的友邻,身兼东西,既处在学术前沿,本身又对中国经典有着深刻的了解。


这套书由日本汉学泰斗所著,其中既有德仁天皇的老师宇野哲人,又有被称为“京都大学三杰”的贝冢茂树所著,展现了先秦时期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和孙子的思想,还原经典的真正内涵,展现被遮蔽的中华文明真正的精神底色。


整套书原文、翻译注释、解说齐备,细致严谨。还特意邀请译者添加脚注,对一些陌生名词进行解释,深入浅出。此外还设有独立章节介绍诸子们的个人经历与作品概况,读起来,毫无压力。也因此,这套书才能风行日本数十年。



这是一套真正具有海外视野的汉学经典,更是一套人人可读的大家小书,帮我们轻松理解圣人们的精神世界。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从诸子的精神中汲取人生的智慧。(还可一并选购本文作者刀尔登作品集)


▍延伸阅读

文明的堕落,从语言开始

张鸣:这位的文字,我最喜欢,却是我见过最不乐意出名的人

刀尔登:得天下者得民心

刀尔登:不应该指望通过改造“传统”来解决当代问题

吴思:我想重新解释历史

要做语言的主人,而不是被语言驱动的工具

张鸣:对中国的问题,没有人比秦晖剖析得更深

庄子:自由就是最大的牢笼

北大教授李零:官本位的社会没有贵族

正面传统,去“封建专制”之污名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