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鼎钧:很多故事,你只知道半截




半截故事
文:王鼎钧  编:先知书店

世上只要有人,就会有故事,有故事就必然能反映出人心的轨迹。人间之事往往如此,很多故事,你只知道半截。

所谓计谋,就是人心的随机应变,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生存、防御、攻击的本能反应,是人的本性。然而,社会生活中,人们偏偏要将计谋与道德伦理、政策法律、人情世故等扯上关系,使得本难琢磨的“心”更加复杂玄虚、善恶难辨。

但我们要牢记一点:人性有崇高的一面,也难免有卑劣的一面。


▌半截故事:周处除三害

西晋时有个周处,今江苏人,孔武有力,是块材料。只因父亲死得早,没人管教,变成“州里患之”的大流氓。

有一老者叹息地方上有三害,周处慨然答应为父老乡亲除害。老者告诉他第一害是西山有只猛虎,经常下山吃人。周处上山把那只虎杀了。老者又告诉他第二害是附近水中有蛟,常把往来的船只弄翻。他又入水把蛟斩了。

他问第三害是什么,老者本来不敢讲出来,但见他杀虎斩蛟,不像无可救药的恶人,这才壮着胆子说:“第三害就是你啊!”周处经此当头棒喝,幡然悔悟。

有人说这老者是个神仙,特来点化周处,这诚然不可信。但如果老者是当地居民,岂不是个非常厉害的人物?简直可以说是他除了三害。史学家竟然忘了打听一下他的名字。也许说故事的人为求动听,故意把他说成倏然一现的神龙。


周处的父亲本是有名的读书人,虽然死得早,也给周处留下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周处知道怎么做。他去拜名学者陆云为师,用功读书,后来入了仕途,做过武官,也做过文官。

周处的故事被写进教科书,被编成广播剧,还被拍成电影,可说家喻户晓,可是大家所喻所晓到此为止,说故事的人只说了个上半截,他们把下半截故事故意藏起来。

◎被隐藏的后半截故事

原来周处在晋朝做到御史中丞。他为官忠直,把除三害的精神拿到朝廷上来,不懂除山中虎易,而除朝中害难。于是得罪了权贵。

有一年,边境叛乱,朝廷派梁王司马彤平乱,司马彤点名要周处参战。有人知道司马彤居心不良,劝周处别去,可是周处认为国家需要用人,他不能逃避责任。唉,到了战场上,司马彤下手报复。他把周处派到一个绝地,不予援助,结果周处力战而死,全军覆没。

周处不避权贵,帮助司马氏保卫天下,可是司马家的人并不这样想。为了害死一个忠良,情愿打一次败仗,动摇士气民心,不惜血本。

至于覆没的五千步卒,谁无父母,谁无兄弟,谁无尘世的贪恋,谁无生存的权利?他们纳粮当兵,敬畏官吏,何负于晋?司马家的人就更不会这样想了。这后半截故事,大家同心协力把它掩埋起来。



有一年,某制片人想拍“除三害”,许多人表示有点意见,说周处的一生可以拍成一部深刻的悲剧,建议本片一直拍到周处战死。但制片人断然说:“这样的电影我们不拍。”那时他懂,我们不懂。现在我们懂,你懂不懂?


▌一个完整的故事

老李退伍后无计谋生,便在人民路闹市街角摆了个书摊。书摊生意很好。有个贫寒的学生常常到老李的书摊看报,两个人结成忘年之交。
后来那学生没钱,老李就替他交学费。那学生大学毕业,获得留美的奖学金,老李又拿钱为他买机票。他留美期间,老李怕他奖学金不够用,又汇过两次钱,都是一粥一饭节省下来的。五年后,那年轻人拿到博士学位,老李很有成就感。
  
这是故事的上半截。故事的下半截是这样的——
 
那年轻人学成回国后立刻做了官。他想起自己的恩人是一个摆书摊的糟老头子,心中便很不自在。新闻记者采访他,问他苦学成功的经过,他说到许多人,某“院长”、某“部长”、某“大使”……他们都帮助过他,绝口不提老李。他更不愿意从老李摆摊的人民路经过,总是绕着弯儿走。渐渐的,他觉得那个书摊实在可恶。

这位新贵有个姓沈的部下,看出上司心中有这么一个结。有一天,他陪上司闲谈,把话题引到交通上。他说:“现在书摊太多,把人行道都堵塞了,实在不像话,应该取缔!”说得上司一怔。
 
过了几天,姓沈的陪新贵出去开会,两人上了汽车。姓沈的说:“我和交通局局长谈过,警察已经把那些摆书摊的都赶走了,人民路清爽多了。”说完,吩咐司机向人民路开去。

人民路比六年前更繁华,更拥挤,但老李的书摊已经无影无踪。新贵如释重负。
 
老李为他的书摊争取了一阵子,终归失败,将事情原原本本告诉了一个老朋友。那人却说:“老哥!你以前那样帮他,现在他能这样害你?这太不合情理了,我没法相信!”

 
老李怀着激愤,向另一位朋友诉苦,那人反问:“这怎么可能?你们中间是不是还有别的问题?”一夕之间,老李和所有朋友都话不投机了!

老李犯了大错,他本该把那后半截故事隐瞒起来。现在,老李也就得到这样的批评:“你老兄做人太失败了,好不容易有个值得交往的朋友,竟不能把关系维持下去!”


▌半截故事:人性的弱点

我们还有一个故事,是人性的弱点的最佳证明。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军队打进中国,攻城略地,奸淫烧杀。日军走后,一位被侮辱、被损害的少妇,跪在公公婆婆丈夫面前听候处置。

婆婆手里拿着擀面杖,声嘶力竭地责骂:“为什么会是你呢?为什么不是别人呢?”挥动擀面杖就打。丈夫手里拿着鞭子,血管粗了一倍:“全村的女人都平安无事,你为什么偏偏出事呢?”扬起鞭子就抽。

最后,公公吐一口痰,站起来,指着媳妇:“你该死!你去死吧!”半夜,那媳妇投了河。公公、婆婆和丈夫,都觉得他们维持了本族、本村的道德水准,可以顶天立地做人了。


但人们口中所传的故事却是这样的:日本鬼子攻进村子,看见那美艳的少妇,好色之心顿起。但少妇坚决不从,挣脱魔爪投河自尽,谱写了一曲慷慨悲壮之歌。

人间事往往如此,人性的弱点古今如此!




我们熟知的很多故事,往往都是半截故事,背后可能有不为人知、却揭示人性弱点的真相。从王鼎钧的作品中,我们得以看到很多历史故事的另一半。好的文学作品一定关乎人性,他的作品是一位大作家人格与才华的双重见证。

高华生前最后一篇文章,就是推荐我们读他,林达说,“他是我最喜欢的中文作家”,在台湾,他的名字家喻户晓、无人不知,他就是王鼎钧,被台湾媒体称为“一代中国人的眼睛”。

为此,人文英华&先知书店诚挚推荐“王鼎钧作品集”,读懂中国的过去,看清中国的未来。这套书:
 
●最真实的历史:1992年,年近七旬的王鼎钧开始撰写个人回忆录,2009年,四卷回忆录收笔。这部近百万字的文学巨著显示了一代中国人的因果纠结,生死流转。它是中国现代史的侧记,也是一部知识分子的心灵史。
 
●文笔极佳:王鼎钧操起了一支冷峻清醒的史笔,既为作家,又当著史。写文可以如泣如诉,著史要客观,但更重要的是要有态度,不仅是文字的态度,更是人格的高度。
 
●经典稀缺:大陆非常缺少这类完整记录中国现代史且文笔绝佳的作品,数次上架,数次断货,口碑极佳。

写回忆录是冒险的,一不小心就可能变成个人流水账,与他人和社会无关。但王鼎钧的回忆录却动人心魄,因为在其中不止有个人,还有一个民族的命运。王鼎钧的作品,是一位大家人格与才华的双重见证。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延伸阅读

王鼎钧:与生命对话

王鼎钧:关山难越,吾乡难忘

王鼎钧:我来了,我看见了,我也说出来了!
王鼎钧:与生命对话
他一个人走完了中国现代史
王鼎钧:母亲的信仰
王鼎钧:战争的教训
王鼎钧:人与天争,好像每次都胜利,但是没有最后的胜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