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任何社会问题背后,都有信任危机贯穿始终

人文英华 2022-04-26


不久前,徐洲官媒发布了对“丰县一事”的第4次通告。这一次,官方终于将非法拘禁“杨某侠”的董某人及涉嫌拐卖“杨某侠”的桑某夫妇刑事拘留。

新闻一出,可以说大快人心,案件看上去终于“沉冤得雪”了。然而,除了松了口气,这次通告并未让我们彻底释然:

比如,一些朋友坚持认为,正义来的太晚了:事情过去了这么多天,地方政府就是坚持不作为,非要“逼上梁山才肯揭竿起义”;

另一些朋友更悲观,认为这不仅暴露了法治建设的滞后,还揭露了更深刻的道德困境:全网讨伐了这么多天才勉强还受害者一个公道,这个世界上又有几个这样的“国民性事件”?就算这个最倒霉的恶人被绳之以法了,无数依然认为拐卖是桩生意的“其他恶人”又怎么办?

事实上,大家的分析和担忧都十分有道理,不过,这件事还不仅仅只是法治滞后,亦或道德伦理问题,背后还藏着一个更关键,更致命的问题,那就是信任。

实际上,任何社会问题背后,都有信任危机贯穿始终。


◎现实生活中,法律不仅在保障信任,更容易成为信任的代替品。法律设置的前提,一开始只是防范人们犯罪。然而,当人们依赖法律时,便很难不下意识忽视信任的重要性。尤其当人们发现“拐卖人口”这一行为会迅速牟利时,犯罪的诱惑大大增加了,法律的警醒作用却大大减弱了。丰县这一事件也恰恰证明了,当信任“荡然无存”,仅仅依靠法律解决问题有多艰辛,多漫长......

◎常有人说伦理道德是信任的内核,然而,信任其实是文明社会的产物,而某些“伦理道德”却未必是文明的。在“丰县一案”中,村民就享有一套带有地区特色的“道德”,这种道德让他们将被拐卖的妇女视为一种私人财产甚至生育用具,这个时候,这个问题便不仅仅只是道德的问题,而成了如何通过“信任”刷新道德,甚至重塑“道德”的问题。

◎如果说,今天我们早已存在着“不会轻信”的困境,那么,今天我们还面临着更严重的信任危机:“信任自己不信任的”。好比说,当人们发现徐州前3次通告自相矛盾时,人们已经选择了不信任。那么,人们又如何相信这第4次通告就一定是真的呢?难道仅仅因为它最接近人们心中的“正确答案”吗?

“丰县事件”虽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们的心情依然沉重,因为这不是一起生活中鲜少发生的特例,而是普遍存在的悲剧。正如张维迎老师所说,人类社会的灾难,是少数人的无耻和多数人的无知造成的。因而,尽管这个结果最终符合大多数人的期待,却依然无法让人释怀。

因此,当丰县一案即将“降温”甚至落幕时,我们要深思的,不仅仅是现象背后单方面的道德、法治顽疾,而是法治、信任、道德共同交织的现实困境。

空洞的道德说教没有意义,重建信任的前提,是先从“信任怪圈”切入,真正理解道德、信任与法律各自的本质及相互关系,并用这些洞察,解读历史与现实中的种种“信任危机”。

为此,我们诚荐思想者、经济学家张维迎的《信息、信任与法律》,本书不仅厘清了信任的三端——道德、声誉、法律之间的关系,更切合中国实际,从道德培育、自发社会规范等方面,对“如何重建社会信任”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性建议,堪称一本“中国人写给中国人”“量身定做”的好书,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延伸阅读

失去信任,是一个社会的最大成本

名家书评:姚洋评张维迎《信息、信任与法律》

周濂: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徐贲:人们不会轻信小谎言,却对某些大谎言坚信不疑

徐贲:为什么“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成了真理”?

“谣言”和“谎言”的区别

最大的灾难不是无知,而是权力的傲慢与谎言

谢作诗:从皇帝杀功臣,说说如何让人信任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