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讲谈社百年献礼,读懂不一样的日本

先知书店 少数派文库 2022-08-23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讲谈社百年献礼,读懂不一样的日本
文:王勇  编:先知书店

2014年,理想国出版十卷本的“讲谈社·中国的历史”中文版,引起中国读者广泛关注:有人敬佩成立已达百年的讲谈社打造学术精品的底蕴与担当,有人惊叹日本史学家对中国历史理解的深度与广度。

阅读过这套丛书的读者,体味到“从周边看中国”的观念刺激与知识冲击,继而衍生出对日本历史的好奇与兴趣。

如今,新经典文化推出十卷本的“讲谈社·日本的历史”,既与前述“讲谈社·中国的历史”成双,也契合了中国读者积聚多年的阅读趣味和需要。


放眼国际史学界,“日本历史”是重要的热点之一。从东方视角观之,因独特的地缘及紧密的文化纽带,日本史与周边国家的历史互相交织,自然而然成为各国观照自身的镜鉴;以西方立场视之,从古代神秘的“黄金岛”传说到现代经济腾飞的神话,无不触发西方人的探秘欲望与破译冲动。

因此,日本历史研究的热潮,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均经久不衰。以中国为例,从3世纪末的《三国志》到20世纪初的《清史稿》,历代正史专设日本传凡十七篇,时间跨度超过一千五百年,是研究日本历史不可或缺的原始史料群。

加之,日本古代多以汉文撰写史书,依托此种得天独厚的史料解读优势,以周一良等主编的“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为标志,中国史学家的研究在中日关系史及中日文化交流史领域别开生面,颇有建树。

然而,中国史学家少有人通晓日本古代“和文”系统文献,如古代的宣命体、中世的武士文书、近世的候文等,因其解读难度大,所以迄今尚无一部获得公认的日本史丛书问世。

▲宣命体

再举欧洲的例子,在英语读书界最受追捧的无疑是马里乌斯·B. 詹森等人主编的“剑桥日本史” 。这套集多国史学精锐撰写的六卷本,在西方史学理论框架下梳理日本历史脉络,无论其宏观视域还是研究方法,尤其是对政治史、社会史的叙述视角,都有颇多可取之处。

然而,西方史学家的短板也同样存在。如第四卷至第六卷叙述近现代四百余年历史,而远古至中世数千年历史仅占全套书一半篇幅,薄古厚今的倾向明显;又如第一卷《古代日本》拘泥于“成文史”的史观,将叙述重点置于弥生晚期以后,对日本历史黎明期的无土器时代、绳纹时代一笔带过。


▲绳纹时代的土偶

总之,中国的日本史研究与欧美的日本史研究,属于“旁观者”书写的日本历史,虽各有建树,但存在不足。那么,作为“当事人”的日本史学家,他们书写的日本历史,又会具有什么特色呢?

正如苏轼《题西林壁》中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面对名为“日本历史”的“山”,倘若从中国望去是“峰”,站在西方看到的是“岭”,那么映现在立足于本土的日本史学家眼中的,又是何种“山容”呢?

大凡了解日本图书现状的读者都知道,历史题材受到的关注从未减弱。这方面笔者有亲身体验,但凡关涉圣德太子、鉴真、阿倍仲麻吕、最澄、圆仁等历史人物,每次演讲的听众动辄数百上千,报纸专栏、杂志特辑、系列丛书等的稿约应接不暇。正因为有众多历史爱好者旺盛的需求,日本大型出版社均有底气倾力打造标志性的日本历史丛书。

此次新经典文化译介的“讲谈社·日本的历史”,便是代表日本史学界水准的学术精品。


该丛书原版共二十六卷,中文版萃取其中十卷,大致展示弥生时代至明治时期约两千年的日本历史进程。

大而观之,第一卷《王权的诞生》叙述弥生时代至古坟时代,第二卷《从大王到天皇》聚焦古坟时代至飞鸟时代,第三卷《律令国家的转变》起自奈良时代、迄于平安时代前期,第四卷《武士的成长与院政》重点置于平安时代后期,第五卷《源赖朝与幕府初创》大抵等同镰仓时代断代史,第六卷《〈太平记〉的时代》跨越南北朝时代与室町时代,第七卷《织丰政权与江户幕府》聚焦战国时代,第八卷《天下泰平》侧重于江户时代前期,第九卷《开国与幕末变革》框定江户时代后期,第十卷《维新的构想与开展》铺叙明治维新时期迈入近代化的进程。

前述中国学者周一良等主编的“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与美国学者詹森等主编的“剑桥日本史”,邀约各领域专家共同执笔,因而能确保历史脉络的连贯性及叙述层面的完整性。

与此相较,中文版“讲谈社·日本的历史”各卷均为单人独著,各卷时段难免偶有重叠,每位著者叙述重点不一,但这将最大限度发挥著者“术业有专攻”的优势。日本史学界专业壁垒森严,史学家大多博通不足而深耕有余,浸淫擅长领域,积淀十分深厚,对相关史料掌控无遗,对学界动态紧追不懈,这既是日本史学界的严谨风格,也是这套丛书的一大看点。


这套丛书呈现的是日本人书写日本历史的成果,既不是从中国侧视的“峰”,亦非西方人横看的“岭”,置身此山的日本人,虽然未必能俯瞰延绵起伏的山脉,纵览云雾缭绕的山势,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作为“当事人”,比任何“旁观者”更能对溪流的叮咚、山谷的微风、草木的枯荣感同身受。

比如在第二卷《从大王到天皇》中,“治天下大王”的“治”字读作“治(シラス)”久成定论,著者则将其训读为“治(オサム)”,二者间微乎其微的差异,绝非外国学者所能体味。而著者对此的解读是:前者“强调统治者拥有绝对性的统治权”,后者“强调互酬性……的统治权”,从而定性大王具有“以人身依附关系为纽带的原始性统治权”,区别于具有“以绝对君权和国家机器为后盾的强制性统治权”的天皇。

关于大王称号的前缀“天下”,在著者细致入微的考证下,此“天下”与中国语境中蕴含“德治”与“天命”要素的“天下”观迥异,是指在众神群居的“高天原”之下,王权中心的所在地,与排斥“天命”且“万世一系”的天皇观一脉相承。

诸如此类,抽丝剥茧地推演日本历史的内在机理,是该丛书的又一大亮点。


相对于其他学科,日本史学界给人的印象较为刻板、固守传统,连臭名昭著的“皇国史观”也尚存一席之地,右翼学者炒作的新历史教科书便属此类。然而,“讲谈社·日本的历史” 带给我们的是开放式、客观性、国际化的史学新风。

还是以第二卷《从大王到天皇》为例,朝鲜半岛南部曾有一个小国林立的地区,名为加罗,日本史书《日本书纪》称该地为“任那”,大和朝廷在那里设有“日本府”。

长期以来,日本史学界偏信《日本书纪》,认为任那是大和朝廷的屯仓,也有朝鲜学者愤而反驳此观点,双方论战火药味甚浓。本卷著者持论公允,指出加罗地区虽然存在倭人势力,但尚未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而 “任那”一词暴露了“日本古代国家的政治立场”,所以史学家不应使用该词。

在墨守成规的日本史学界,这些看似微弱的声音,实如惊天霹雷,让我们看到现代日本史学家的良知与果敢,值得我们赞赏。

▲先知书店定制版7位作者签名藏书票(印制版)

前面说过日本史学家“博通不足而深耕有余”的特点,穷尽史料、追根问底是其优势,局限性则体现在研究古代史的绝不涉猎中世史、近世史,攻日本史的鲜少涉足中国史、朝鲜史,总体而言多在日本框架下研究日本史。

然而,“讲谈社·日本的历史”向读者呈现出些许不落窠臼的气象,从“从世界史和现代角度看王权诞生”(第一卷)、“东亚世界中的倭国”(第二卷)、“国际秩序构想的转变”(第三卷)等章节标题可见,一些著者不再局限于在日本列岛之内观照日本历史,而是从东亚乃至世界的联系中洞察日本历史的脉搏,剖析文明发展的机制。虽然上述气象还比较微弱,但也是这套丛书令人耳目一新之处。


▲描绘朝鲜使节来日场景的浮世绘

《题西林壁》下联有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置身此山的日本史学家,能够在至近距离凝视日本历史之“山”,可以鼻闻花草之芬芳,耳听虫鸟之啼鸣,眼观云雾之聚散,手触泉水之冷暖——一切都是那么自然、真实、细腻、神奇,深耕之下或许还能发现地下的根须、山中的矿石、溪流的水源,这是日本史学家与生俱来、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正因为置身此山,未必能看清庐山真容。

比如日本古代历史以“和汉”两条主脉交织而成,近代以来则形成“和洋”交叠的结构,而这套丛书呈现的基本上是“和”之一脉,甚至对国外同行的研究成果也有所忽略。然瑕不掩瑜,此不赘言。

▲随书附赠《日本历史大事年表》

临近尾声,笔者突然想起禅僧青原惟信的珠玑之语: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禅中彻悟,看山仍是山。

这说的是参禅的三重境界,化用到本文主题,中国人侧观、西方人横看、日本人仰视的“山”,属于第一境界;领悟到山有岭峰之姿、高低之相、远近之别,大抵迈入第二境界。何谓第三境界呢?或许等我们凝聚众人之眼,阅遍千姿万态,才能彻悟“山”之真容吧!

最后附言几句:大概因为笔者是“讲谈社·中国的历史” 日文原版的作者之一,又曾强烈建议早日推出“讲谈社 · 日本的历史”中文版,这两套精品丛书的策划人杨晓燕女士嘱我写一篇序言。

自忖国内日本史专家人才济济,还轮不到笔者这般资历尚浅、学养未丰之辈担纲作序。但念及“讲谈社·日本的历史”足可填补国内日本史学界的一块空白,身为行内一员有责任和义务为之推介,故不揣浅薄,勉草一文塞责。是为序。

辛丑槐月吉日
写于武林桃花源


讲谈社,是日本最大的综合性出版社,如今已经成立百年之久。对于日本国内的读者而言,“讲谈社”本身就是掏钱买书时的重要标杆。讲谈社这套《日本的历史》更是一部经典巨制,从翻译、编辑到装帧设计,诸多细节,无不用心。历时五年,终于与中国读者见面。

10卷,4112页,200万字,覆盖了日本从部落发展为近代国家共2000多年历史中的重要事件和时期。这样的体量,决定了它所独有的优势——用一套书读懂日本史。

从水稻传入,到王权诞生;从天皇的权威确立,到摄关制度登场;从武士阶层崛起,到南北朝分裂;从战国割据,到江户幕府一统天下;再到明治维新,近代国家建立......

读者既能获得对特定时代的全景式了解,也能借日本学者从内部看待自身的独特切入点,了解日本的历史,进而理解今天的日本乃至世界。你想了解的日本史,都在这套书里。为此,先知书店特别推荐“讲谈社·日本的历史”,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会员立减195元)。

来源 | 本文为“讲谈社·日本的历史”序言部分,作者:日本史学会名誉会长 王勇


▍延伸阅读

讲谈社“历史三书”:看见不一样的日本、中国与世界

日本有一个很悠久的传统,就是研究中国

二战中,日本如何一步步把自己逼上绝路

江户百景:为何浮世绘能如此直指人心、深入灵魂?

历史如毒品:智者用其医病,愚者用其自嗨

面对历史,亦是凝望我们自己

王人博:我把现实搁下,从历史废墟中寻找现实的答案

对欧洲历史的四大误解

历史的轮回:文明的陨落与战争的余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